?

簡析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策略及啟示

2012-03-02 08:27孫啟軍
世紀橋·理論版 2012年1期
關鍵詞:新疆

摘要:

為維護和促進新疆穩定與發展,中國歷代中央政權實施了大量別具特色的治理政策,既有得失,又有成敗。我們從中得出重要啟示:西域自古歸中華,新疆永遠屬中國。新疆宜統不宜分,民族宜合不宜裂;統一對國對民是福,分裂對國對民是禍。屯墾興邊,邊寧疆興;棄墾廢邊,邊亂疆頹。

關鍵詞:新疆;治理政策;啟示意義

收稿日期:2011-12-15

作者簡介:孫啟軍(1977-),男,山東淄博人,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學講師,從事中國邊疆史地與民族學研究。

中國歷代中央政權實施了大量別具特色的治理新疆政策,既有得失,又有成敗。筆者對其簡要梳理與總結,希望對今天新疆的穩定與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

一、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策略簡述

歷代中央政權管轄新疆以后,為維護和促進這一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確保西北邊疆安全,因地制宜,據時而定,頒布實施了大量別具地區與時代特色的治疆政策。因歷代治疆策略各有異同,新疆歷史上穩定與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

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直接管轄與治理始于西漢,西漢統一新疆的過程是與匈奴爭奪新疆的戰爭,從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歷經78年奮斗與征戰,終于完成了中央政權首次對新疆的統一與管轄。西漢政權對新疆地區采取“恩威并行”的積極統治策略,形成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邊防鞏固的良好局面,使新疆進入了歷史上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并在行政管理、政治統治、屯田戍邊等方面,為后世朝代治疆提供了經驗與范式。而東漢卻對新疆采取“消極保守”治理策略,絕大多數皇帝都堅持重內地、輕邊疆思想,造成東漢治理下的西域“三絕三通”。這種消極保守的政策與西漢積極主動的思想形成鮮明對照。東漢對新疆的管轄經營從時間上來說與西漢差不多,但規模和成效遠不如西漢興旺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內地先后經歷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短暫統一的西晉、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中原基本處于分裂動蕩局面。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據,使內地政權對西域的管轄非常有限,幾乎無暇無力經營。沒有中原王朝的有效治理,西域與內地一樣長期列國征戰,混亂不止。

隋朝統一內地,結束了中原自東漢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后,隋軍進駐西域東部,設立伊吾、鄯善、且末三郡,開始直接管轄新疆東部地區。由于隋朝的短命,隋煬帝沒有完成統一西域的偉大抱負,但為唐朝統一西域,大規模開發治理新疆準備了條件。

唐朝從630年開始進駐西域,在軍事上先消滅東突厥汗國和高昌國,征服吐谷渾和薛延陀,再平定南疆諸國,后攻滅西突厥汗國,658年統一新疆。唐朝對新疆地區采取“羈縻”統治策略,反對民族歧視,提倡民族平等;倡導綜合開發;實行軍政管理與屯墾一體化。唐代對新疆的治理是成功的,它既繼承了漢代以來治理新疆的先進經驗,又有自己的新思想,使西域的發展空前興旺,確保了西域的安定,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出現了新疆歷史上第二次大發展高潮。

五代與兩宋時期,內地先后歷經五代十國、北宋與南宋,與兩宋政權并存的還有遼、西夏和金。新疆地區先是高昌回鶻國、喀喇汗國、于闐國三足鼎立,后有高昌回鶻國與喀喇汗國兩方對峙,戰亂不休,動蕩不止,直到1134年西遼占領新疆。五代十國時期內地政權忙于爭戰,中斷了對西域的統一與治理,唐朝苦心經營幾百年的事業基本喪盡。兩宋政權本身國力軟弱,對新疆地方政權的政策比較消極,主要靠懷柔撫綏,基本沒有大的作為。

蒙古汗國和元朝統治時期,為了實現對新疆的有效統治,主要采取“分封制”策略,還采取設置達魯花赤、建立行省制度、實行屯田戍邊、站赤貿易、提倡民族與宗教平等等政策,使一時中斷的西域發展事業又重新復蘇起來。但由于元代對西域的開發治理是在戰爭狀態下進行的,隨著戰爭的勝負,時斷時續,缺少一種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而且新疆地區內部的連續叛亂,使社會經濟發展不斷遭受┖平?。?/p>

明朝是有能力和實力統一新疆的,但由于統治者的消極保守思想,滿足于稱臣納貢,以朝貢交往代替實際上的政治統治,僅在東疆設立哈密衛,始終沒有大規模派軍入駐西域,新疆的全面統一沒有實現。明朝的“懷柔”政策,給西域社會歷史發展造成了割據的后果,先后出現了哈密王國、東察合臺汗國、吐魯番王國、葉爾羌汗國和瓦剌汗國等五個封建割據政權,它們之間長期攻伐征戰。

清代從1696年布防東疆,到1759年徹底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歷經60多年全面統一新疆。它結束了從元代中期以來新疆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使廣大新疆重歸祖國中央政府版圖,這對于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著深遠的意義。清代中前期對新疆地區的治理主要采取“因俗而治”策略,尊重習俗與傳統,扎薩克制、伯克制與州縣制并行;既允許伊斯蘭教繼續存在,又采取措施限制其政治經濟特權;冊封爵位,吸收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參加地方政權,通過上層人物管理地區;實行軍府制,設置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確保中央政令暢通;堅持屯墾第一思想,有力推進新疆農業大發展,也拉動全疆其他事業的進步。清朝中前期是新疆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發展高潮。

清代后期,針對鴉片戰爭后中國內憂外患的狀況,清政府對新疆地區主要采取“建省保全”統治策略,面對帝國列強的蠶食侵占和他國的非法侵入,為盡力保全祖國領土,欽命重臣左宗棠武力收復新疆,廢除軍府制,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新疆建省,進一步削弱了分裂割據勢力,實現新疆政體與全國的統一,有利于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加強了邊防,有利于防御和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和顛覆活動;強化了中央政府對新疆發展與穩定的直接管理,推進新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使新疆逐步進入近代社會。盡管之后清政府又力推“新政”,但畢竟王朝進入末期,實力衰退,內外交困,最終走向沒落。

辛亥革命爆發后,1912年3月新疆巡撫袁大化遵旨承認共和,從此新疆進入民國時期?!肮聭胰狻盵1]的新疆先后歷經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等軍閥封建割據式的獨裁統治,使新疆處于封閉狀態,與內地中原的聯系被人為地切斷,滋生了民族分裂勢力。1944年9月國民黨政府直接統治新疆后,既采用籠絡少數民族上層以牽制其民眾的傳統治疆手法,又實行強硬專橫的高壓政策。民國時期,新疆軍閥割據,制度多變,戰亂不休,局勢動蕩,發展低迷。

經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工作與努力爭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從此,新疆各族人民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開始了新疆歷史的新紀元。建國以來的六十多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關心新疆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積極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政治上保障新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以發展促穩定,以穩定促發展,堅決反對民族分裂, 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新疆各族干部與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開創了團結穩定、蓬勃發展、和諧共榮的大好局面,迎來了新疆歷史上的最大發展高峰。以往任何朝代在新疆的功績,都無法與新中國短短六十多年創造的輝煌成果相提并論。

二、歷代治理新疆的啟示與借鑒

通過梳理歷代治理新疆的國策,研究分析新疆歷史上發展穩定狀況,得出如下啟示:

其一,西域自古歸中華,新疆永遠屬中國。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中部的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漢之號令班西域矣”,[2]這是新疆地區統一于中央政府的顯著標志,從此并入中國版圖,正式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公元74年,東漢重置西域都護府于龜茲它乾城(今新和縣境內),后新設西域長史,負責管轄治理新疆。公元609年,隋朝派軍打敗吐谷渾,進駐西域,設立伊吾等三郡,開始直接管轄新疆東部。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立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與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元代采取“分封制”管轄,新疆地區主要為成吉思汗二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五子巴而術阿而忒的斤的皇室領地。明朝政府1406年建立哈密衛,直接管轄新疆東部地區。清朝全面統一新疆后,于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新疆”一名,按左宗棠奏議中言,是“他族逼迫,故土新歸”[3],意為原來是中國的領土,被外國入侵者占領后,現在重新又被收復回來。自此,西域名稱逐漸為新疆一名所替代,新疆和內地一樣實行郡縣制。民國時期,新疆雖歷經三代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直接統治,但一直是中國的一個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是新中國的一個省,1955年改制為新中國的一個省級自治區。

可見,新疆作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歷史趨勢,始終沒有改變。誠如著名維吾爾族學者包爾漢先生所言:“新疆與祖國的關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貢與封賜的關系,也不是一般的暫時的藩屬關系,而是表現為長期的不間斷的國家行政權力在這一地區的直接行使?!盵4]

其二,新疆宜統不宜分,民族宜合不宜裂;統一對國對民是福,分裂對國對民是禍。

我國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管轄治理,順應了國家統一大勢,有益于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安全穩定,自然得到各族民眾的支持擁戴和積極配合。比如,東漢時期的班超,帶領三十六人的小隊伍,在當地各族群眾支持下,順利完成了對天山南麓諸國的收復;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時,各族競相歸附;清朝初立時,哈薩克、葉爾羌、哈密等各部族首領自動前往朝貢,以示臣屬;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解放軍進駐新疆時,各族民眾列隊幾十里熱情相迎;等等。這些史實,都充分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對中央政府的友好與信任,也反映了各族人民對統一團結和穩定發展的渴求。千百年來,新疆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連,血脈相通。在新疆多民族共同聚居的格局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都相互離不開,共同推動了疆域發展和社會進步。

比較和總結歷朝歷代治理新疆之得失,以西漢、唐朝、清朝中前期和新中國的國策最為成功,上述四個時期,新疆既發展又穩定,民眾生活比較殷實,認同意識不斷增強,這與國家統一、政治安定、經濟富裕、文化興盛、軍事強大、民族團結有著密切聯系。在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中國處于歷史的大分裂時期,諸侯林立,國力弱小,新疆就難于統一,造成政權割據,社會失序,人民受苦。歷史無數次證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新疆則政通人和、人民幸福;國家分裂、民族紛爭,新疆則社會動蕩、人民遭殃。

其三,屯墾興邊,邊寧疆興;棄墾廢邊,邊亂疆頹。

歷史上,我國各個朝代都把屯墾戍邊當作開發新疆、鞏固邊防的一項重要國策。新疆屯墾在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歷代軍事家和政治家所公認的。兩千多年前,西漢軍事家趙充國在給漢武帝的奏疏《上屯田便宜十二事奏》中就對其作用和意義,進行過十二條概括性總結:(1)有威懾的作用;(2)占領富饒的疆域,以消滅敵人;(3)能繼續農業生產;(4)節省軍費;(5)軍隊換防期間自河湟經過漕谷到臨羌可以揚我軍威,威懾敵人;(6)屯軍可利用閑暇時間伐木修繕郵亭;(7)敵人出擊就乘機消滅它,不出擊就誘使它到無法供給、條件艱苦的地方使其無法生存;(8)因為條件艱苦,沒有千辛萬苦追剿逃敵的必要;(9)對內不損害國家,對外不給敵人以可趁之機;(10)不引起內地不安全因素的注意;(11)修復道路橋梁更好的防備西域;(12)節省內地徭役,預防災荒。[5]學者唐啟宇在《歷代屯墾研究》對其作用,做過極為精辟的總結:屯墾之成效凡有六端:曰守邊,曰破敵,曰資食,曰交通異族,曰辟蠻荒,曰鎮撫異邦。[6]明代思想家李贄說:“屯田是千古之策?!盵7]這是古人對保障新疆和國家長治久安、持續發展的歷史思考與實踐精華。

新中國建立后,借鑒歷朝治疆經驗,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入疆隊伍的基礎上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是對中國二千多年屯墾戍邊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標志著新疆屯墾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F今兵團的主體是經濟組織或企業集團, 其主要任務是經濟建設, 同時擔負著特殊的政治、社會、軍事職能。鄧小平曾指示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就是現在的農墾部隊, 是穩定新疆的核心?!盵8]

新疆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已充分證明: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搞得好的時期,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實惠就多;凡是國家分裂、民族團結遭到破壞的時期,就會導致社會動蕩,發展停滯,各族人民遭殃。新疆今天取得的發展成就,得益于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得益于和平、穩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我們既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又要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既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又要反對民族分裂獨立;既要促進民族團結,又要維護祖國統一;既要長久穩定,又要跨越發展。這才是當今治理新疆舉措之根本。

參考文獻

[1]白振聲.新疆現代政治社會史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漢書?鄭吉傳[M].

[3]左文襄公奏稿:卷57[M].

[4]包爾漢.關于新疆歷史的若干問題[J].民族研究,1979,(1).

[5](西漢)趙充國.屯田便宜十二事奏[M].

[6]唐啟宇.歷代屯墾研究[M].上海:上海正中書局,1947.

[7]李贄.史綱評要(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回憶鄧小平(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王建武]

猜你喜歡
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與真相
藍天白云下的新疆“火焰藍”
新疆天山
新疆風情
李逸之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的有緣人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新疆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