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濱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2012-03-25 06:12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當代旅游(學術版) 2012年3期
關鍵詞:滿族旅游文化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研究室

綏濱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研究室

作為21世紀國家參與世界競爭的“軟實力”,很多國家都將文化作為本國的戰略產業、立國產業,黑龍江省也制定了從2009-2015年的《黑龍江省推進文化興省戰略行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要高速發展,到2015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將占到GDP的5%左右,從而成為黑龍江省的支柱產業。隨著近幾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興起、以及黑龍江省文化強省目標的提出,為了把握未來幾年文化產業成為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黃金時期,充分利用黑龍江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黑龍江省省委宣傳部研究室會同黑龍江大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有關人員對綏濱縣歷史文化資源狀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考察,在探索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綜合開發模式,以及為類似地區提供借鑒的前提下,同綏濱縣委縣政府反復溝通和協商,現就綏濱縣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綏濱歷史沿革和基本情況

綏濱縣歷史悠久,商周時屬古肅慎地,漢朝時屬挹婁,北朝時屬勿吉,隋唐時屬黑水靺鞨部。唐朝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在黑水靺鞨部置黑水軍,開元十四年(726年)在黑水部置黑水都督府,歸河北道幽州都督管轄。遼代綏濱地區的屬東京路黃龍府都部署司管轄。元代歸遼陽行中書省水達達路管轄。明朝設海西東水路城站——奧里米站,屬奴兒干都司管轄。

清代的綏濱先歸寧古塔將軍管轄,后改歸吉林將軍管轄。雍正九年(1731年)增設三姓(依蘭)副都統后,綏濱直接歸三姓副都統管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依蘭府,領湯原大通二縣,綏濱屬依蘭府湯原縣管轄。宣統二年(1910年),經湯原縣知縣奏請批準,在高家屯(今綏濱縣臨江村)設分防巡檢。

1912年7月,綏濱劃歸蘿北廳設治局管轄,1913年末改為高家屯警察事務所,隸屬黑河道蘿北設治局。翌年7月1日,改設蘿北縣高家屯佐治局。因高家屯以姓名屯,“似欠雅馴”,1914年10月9日,奉令改為綏東城縣佐。1917年3月30日黑龍江省長公署批準,以綏東縣佐所轄區域設置綏東設治局,隸屬黑龍江省黑河道。1926年9月,綏東設治局移至敖來密屯(今綏濱鎮西敖來村),1927年于敖來村東一公里處始放新街基(今綏濱鎮),并將設治局遷駐新建局署。1929年1月9日,黑龍江省長公署核準,將綏東設治局升改綏東縣。因與熱河省綏東縣重名,省長公署又于1月23日發布訓令,將綏東縣改為綏濱縣(因其地處邊境,又瀕松花江,取“綏靖”和“濱江”之意)。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綏濱縣,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49年6月23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撤銷綏濱縣,并入富錦縣。1963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恢復綏濱縣,以富錦縣松花江以北的綏濱地區為綏濱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于綏濱鎮,隸屬合江專區。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劃歸佳木斯市領導。1987年11月6日,國務院批準,綏濱縣劃歸鶴崗市領導。

綏濱縣地處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交匯的三角地帶,東與同江市、南與富錦市、樺川縣隔松花江相望,縣段界江線長148公里。北與俄羅斯一水相隔,縣段國界線長89公里。西與蘿北縣毗鄰,縣界線長6O公里。綏濱縣轄9個鄉鎮,全縣總人口為13萬人,鄉村人口為11萬人,約占總人口的85%??h內有漢、滿、回、赫哲等17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4.1%,滿族占總人口的5.33%,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二、綏濱文化資源概況

(一)歷史遺跡與文物

綏濱縣境內的文物保護單位陸續增加,截止到目前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奧里米城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分別是中興古城、同仁遺址、東勝古墓群和北山古城??h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四處,其中包括永生古墓群等文物遺址?,F有的這些文物保護單位,只有奧里米城址、中興墓地、綏濱三號墓地、同仁遺址、東勝古墓群和永生墓地在60、70年代初進行過發掘,未進行系統發掘的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歷史遺址、遺存還有百余處。

1.奧里米城址

奧里米城址東距綏濱縣城9公里,南距松花江1.5公里,敖來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古城南部,在城墻北面的一條大水溝就是奧里米城址的護城河。水深約有1-2米,城墻本身約有3-4米高。奧里米城址全長約2120米,現有城內面積(不含墻壕)為454,400平方米。其中北墻保存比較完好,全長有880米,城墻上存有20個馬面。在奧里米城址東北可看到甕城一處,長21米、寬34米。

北墻向西側是一片古墓,早年曾被盜過,1973年省考古隊進行了局部發掘。奧里米古城的西墻南段和南墻的大部分已被敖來河河水所吞蝕,但仍可分辨出古城正南向北近似于方形,具有明顯的金代特點,其形制和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非常類似。從城內出土的銅印上刻有女真文字,經鑒定屬國家一級文物,城內出土的三足鐵鍋、短頸花瓶、陶罐、陶鍋等都是典型的金代文物。在奧里米墓地出土的雙鹿紋玉雕牌飾長3.9厘米,高3.5厘米,雕刻精美、構圖奇特,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是黑龍江流域女真匠人的優秀作品;出土的玉印高3.7厘米,直徑2.7厘米,長圓形,一端空、一端刻有龍型圖,還有銅鏡、金耳墜、銅錢等。

2.中興古城

中興古城位于綏濱縣忠仁鎮高力村村西0.5公里,北距黑龍江4公里。古城構筑在黑龍江高力河北臺地上,是黑龍江中游較大的一座遼金古城址。古城周長1460米,近似方形,其形制與遼金時代的城址基本相同,中興古城有一個主墻、二個副墻。城外西北、西南、東南各筑一方形城堡環護,黑龍江橫貫其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整個城址的部局嚴密緊湊。中興古城西約0.5公里處有一金代墓群。1973年,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對12座金代古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三百余件金、銀、銅、鐵、瓷、水晶、陶器等。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其中“金列鞢”和“玉石飛天”工藝精美,堪稱珍貴文物。

3.同仁遺址

同仁遺址位于綏濱縣福興滿族鄉同仁村北4公里,東距松花江農場一連4.5公里,西距松花江農場三連5公里,東南距綏濱縣城40公里。遺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200米,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

同仁遺址被學術界命名為一種文化類型,它分為同仁一期、同仁二期文化,也稱為早晚兩期文化。同仁一期文化相當于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同仁二期文化為遼金時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及黑龍江省博物館考古部門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掘的三處房址用碳-14測定是勿吉人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遺存。它的發掘使我國考古界第一次接觸了勿吉人的物質文化。

4.東勝遺址

東勝遺址西距東勝村1公里處,松花江支流彎把泡左岸的臺地上。西南方向便是一處明代墓群。在這里有早晚兩期文化,早期文化為鐵器時代,晚期文化為明清時期。1991年,黑龍江省考古隊進行發掘,出土大量的珍貴文物。據考證在明清時代,松花江下游的兀狄哈人(滿語為野人的意思),就是現在赫哲族人曾在這里生活過。沿江一側為居住地,靠北一側為墓群。1998年,在東勝遺址發現了一塊卜骨。卜骨的發現,證明占卜作為一種文化在當時的綏濱已流行,說明當時綏濱與中原地區不僅有商貿、朝貢關系,也有文化上的交流。

1993年,在東勝古遺址上采集到一件文物——口弦琴,它是用動物的骨片雕刻制成,窄長型、中間空,有一舌片在其中,放在口內吹能發出樂音。據相關資料載,在我國南方及東北地區,如達斡爾、錫伯族、鄂倫春、赫哲等少數民族中現仍有流傳。但東北的口弦多以金屬制成,南方地區則用竹子制作,因竹有彈力,易彈拔而不易折斷。而此骨質口弦,無疑是對研究這一地區的原始樂器史又增一新例,大大豐富了此遺存的文化內涵。

5.北山古城

北山古城位于綏濱縣北山鄉繁榮村東南2.5公里處的一個山包上,距地表高度約15-20米,東南距光明村1公里,北距古城村2.5公里。古城東北高,西南低,依山勢掘土堆筑,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131米,南北寬85米,周長351米。共三道城墻,一主墻,二副墻。地勢較為險要,由低向高依次有四道護城河。北城墻往南延伸至城內22米處是一個平臺,高于城內地表約17米,其上分布許多大小如鍋底一樣的圓坑,直徑1-1.4米,深0.2-0.4米不等,圓坑間距2-3米,每行5個圓坑,現存24個圓坑,布局規整,排列有序,尤以南坡排列密集,距北墻一側的圓坑相對稀疏。

1989年至2004年,縣文物部門對此城進行數次考察和實測,留下了較詳細的記錄。在城內未發現可斷代遺物,只在周邊地區采集到夾砂紅衣陶片。從古城的建筑形制上看,無馬面、甕城之設,城內局部布滿的圓坑為居住坑。這種現象與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漢魏遺址群的城堡建筑形制類似。此城經省內專家學者的研究,定為漢魏時期古城。

北山古城所處地點是綏濱縣的至高點,它也是綏濱縣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漢魏時期文物遺址。它的存在對研究綏濱縣漢魏時期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北山古城是以軍事城堡為主要作用,還是以祭祀為主要作用,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點搞好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與整理,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叫響特色文化品牌。進一步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手段,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和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為地方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古老的女真人,通過不斷地與周邊各民族融合,最終在十七世紀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族,綏濱地區歷史上曾是滿族活動的主要區域。綏濱全縣有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1%,滿族占總人口的5.33%,滿族為綏濱縣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福興、北山、忠仁等鄉鎮。福興鄉是滿族鄉,滿族居民占全鄉總人口的60%。目前能夠掌握滿文的人已經很少,滿族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在與廣大漢族交往中,早已習慣于漢文漢語。多年來田野調查實踐證明,我們所找的滿族文化遺存都是滿族老人們用漢語講述的,只在口述中保留有一些滿語詞匯,或在滿族聚居地區偶爾搜集到滿語歌謠或簡短的滿語故事。

1.民間文學

神話傳說是滿族民間文學中產生最早的部分,許多原本都是以滿語流傳,并與薩滿祭祀的崇拜對象有著密切的關系。綏濱地區民間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品,如“禿尾巴黑龍”和“老龍坑”,在綏濱周邊地區廣為流傳?!岸d尾巴黑龍”的故事更是流傳于整個黑龍江下游地區。

1987年,綏濱縣委、縣政府頒發了一個搶救和整理綏濱縣民間文學的《緊急通知》,決定由縣委宣傳部牽頭,匯同縣文聯、縣文化局、縣教育局、縣政協文史辦、縣民委,在全縣范圍內,對流傳的打量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民間歌謠,進行了普查和采集活動。經過收集、篩選,共整理出神話15個、傳說25個、故事36個、歌謠29個,共14萬字。

2.民間美術

綏濱地區的民間美術主要有剪紙、根雕、柳編等形式,其中最有滿族民族特色代表性的民間美術類型就是剪紙。過去的剪紙多以滿族傳說故事為題材,例如:“人參娃娃”、“鎖龍桿的傳說”、“烏鴉救主”、“射獵”等等,題材十分廣泛,一般以人物、動物和滿族的生活習俗為主,具有造型簡捷、粗獷獨特的風格。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紙張的使用日益普遍,出現了多種類型的剪紙作品。滿族剪紙的另一種常見形式是“掛箋”,上方下尖類似幡狀,中間鏤刻,下部成旗穗式,圖案的內容有的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或漢字,還有的是滿文“?!弊旨由匣ㄟ呇b飾,顏色與本家所屬旗色相同。過年時把這種掛箋貼在祖宗板下沿和門框上方,具有求福祈吉的含意。另一類常見的剪紙是刺繡“花樣子”,如枕頂花、鞋花、圍裙花、荷包花等,大部分是花卉、蝴蝶、蝙蝠、如意及福壽字圖案。這些剪紙都具有粗獷樸實的藝術風格,在制作上有熏、燙等特殊的技法,很能體現滿族的民族性格。

滿族民間工藝的另一個大類是刺繡,這是舊時滿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和掌握的一種技藝,上至皇后妃嬪,下至村姑農婦幾乎人人都會。繡品主要為日常用物,刺繡的技法主要是錯針、亂針、網針、鎖絲、納絲、盤金、平金、鋪絨、刮絨、挑花等?,F今,在綏濱地區一些家庭中還保留著許多枕項、荷包一類的鄉品,成為本地民間工藝特色的寶貴實物。

以剪紙、刺繡等為主的民間美術形式已呈式微之勢,杰出的創作人才和優秀的新作品相對較少??煽紤]大力發展民間工藝品生產,搞好具有本地文化特點的滿族紀念品加工,做好家居裝潢飾品的深度開發,增加其文化內涵,提高其經濟附加值。

3.民間音樂舞蹈

(1)種類與樂器

綏濱地區的滿族音樂從歌舞分類上似應分為民間音樂,祭祀音樂和官府筵宴音樂。根據內容可分為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內容有情歌、勞動歌、婚禮歌、祝壽歌、搖籃歌等。大都為獨唱、齊唱或一領眾和的形式。演唱語言上有用滿語、漢語和滿漢語兼用的三種。

滿族特有的樂器有依姆欽(抓鼓)、單鼓、同肯(抬鼓)、西沙(腰鈴)、轟勿(銅鈴)、哈爾馬力(響刀)、嚓拉器(拍板)、托力(銅鏡)、八角鼓等,其多用于跳神活動。

(2)傳統音樂曲目

滿族民歌代表作如“巴音波羅”是滿語豐收富余之意。內容為贊美山川秀麗、物產豐富,表達愛生活、愛家鄉的情感。曲調高亢嘹亮,多為獨唱?!犊可秸{》是一種牧童對口山歌,曲體由散板的引子和中段、結尾三部份組成,具有熱烈奔放和即興演唱的特點。勞動號子《跑南?!?,在清代咸豐年間圖們江至海參崴沿海一帶廣為流傳。它的結構簡單,語言生動,富有勞動氣息。

滿族情歌有《青春歌》、《逃婚歌》、《接愛根》等;婚禮歌有《阿察布密》,以及有領有合的喜歌《拉空齊》等;舉行葬禮時唱《解九連環歌》;為老人拜壽時唱《子孫萬代歌》。這些多屬于小唱一類。

(3)民間舞蹈

滿族本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滿族傳統的舞蹈清代稱為“蟒式”,即滿語“舞蹈”一詞的譯音。滿族本是騎射民族,其舞蹈中保留了許多與騎馬狩獵有關的內容,比較典型的是由民間稱為“打麻虎子”的游藝演變而成。所謂“麻虎子”民間也稱作“馬猴子”,滿語的本意是畫成“鬼臉”的皮制面具。表演時一些人戴上這種面具裝扮妖魔鬼怪、狼蟲虎豹,另一些人則扮成獵手,交替起舞并作搏斗廝殺之狀,最后以獵手降服“麻虎子”而告終。在滿族民間,還有許多沿襲傳統或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歌舞形式。如薩滿祭神時邊唱邊跳的表演,能根據所祭神的不同,摹仿出虎、豹、熊、鷹、鹿等各種動作,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在東北地區一些地方流行的滿族秧歌,不僅表演服裝和道具與清代八旗制度密切相關,舞隊的行進方式(俗稱“走陣”)也來自作戰時的陣法,舞姿粗擴豪邁,別具特色。

現今,綏濱地區的主要民間舞蹈形式是東北大秧歌。在東北大秧歌中,有漢族秧歌、滿族秧歌及朝鮮族秧歌,在漢族及朝鮮族秧歌中,鼓點多用“老三點”(又稱“三棒鼓”、“鳳凰三點頭”),在老三點基礎上發展的五點、七點等單數點擊鼓節奏,保留了滿族先人《臻蓬蓬歌》中“蓬蓬蓬”(敲鼓心),“乍乍乍”(敲鼓邊)的遺風,同關東各民族的粗獷豪放性格相統一。東北大秧歌中的“秧歌帽”、“過街樓”、“柳青娘”、“大姑娘愛”、“五匹馬”等曲調的調式都是“三音列”、“四音列”的滿族傳統民間音樂調式。

4.傳統戲曲與二人轉

滿族戲曲中,有扶余滿族戲、寧古塔滿族戲等,其中的代表類別就是“八角鼓戲”。八角鼓,是滿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它以演唱者所用的擊節樂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間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徑17厘米左右,單面蒙蟒皮,鼓身周圍嵌銅鈸,并綴有絲穗子,鼓形小巧玲瓏。演奏時用指彈擊鼓面發出清脆的聲音,搖震鼓身或手搓鼓面會發出悅耳的鈸聲。八角鼓的彈奏方法很多,有搖、碰、彈、挫、掐、拍、舞。

八角鼓原系一種坐腔岔曲形式,并逐漸從曲藝藝術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甚受歡迎。它與地方各劇種以及流派的不斷切磋,形成了不同的唱腔套路、表演方式和各路流派,有大型的“聯唱”,有趕場的“單弦”,還有劇情連續的民間曲戲。八角鼓的曲牌、樂調很多,大約有五六十種,在傳承過程中逐漸減少,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經常演奏的曲調也還有30多個,有的對唱劇目可長可短,如果唱興未艾,二人可一直對歌到很久,甚至通宵達旦。它可以把日常生活、人物、周圍景物、人情往來等都匯唱進去,而且笑料逗哏百出,常常為人們所推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初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區的老藝人將八角鼓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并且搜集整理了一大批八角鼓傳統曲目,成立了新城八角鼓劇團,創編了八角鼓戲《對菱花》,又先后整理、改編和創作了《挎柳斗》,編演了歌舞小唱《滿族之花》、《一杯美酒敬親人》,整理了傳統段子《慶月光》等。

現在,綏濱地區的曲藝,另一種流傳較為廣泛的是二人轉。二人轉是滿清八旗子弟書(清音子弟書,是一種地道的滿族曲藝形式)的轉型,其中一些曲調,均吸收和繼承了滿族民間音樂的曲調,如二人轉中的神調大全、小戲《二大媽看病》中二大媽“下神”的曲調就是原汁原味的請神調。二人轉中的嵌字、用腔基本上繼承了滿族民間音樂的特點,因為滿族語言一般重音落在單詞的最后一個音節,又有前短后長,前緊后松,后半句長音的音節規律,故曲調尾音長,甩腔長。二人轉中大量用了甩腔,是與滿語這一特點有極大關系的。又如《小寡婦上墳》中的一些曲調,又多有滿族的哭喪調及“哭九場”痕跡和成分。

5.傳統體育競技項目

現今,綏濱地區的傳統體育競技項目除了跳馬和滑冰之類較為他人熟悉的項目,還有具有滿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如,珍珠球、跳駱駝。

珍珠球起源于生產勞動——采珍珠,是滿族人民傳統的體育項目,現為全國“民運會”競賽項目。雙方運動員各7名和一種體育比賽,珍珠球比賽不僅要求水區內的4名隊員具有良好的個人技術良好的配合意識,還要求水區運動員與抄網隊員默契配合,珍珠球比賽具有很能高的觀賞價值。水區內雙方各有3名運動員負責進攻或防守,進攻者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目的是向站在本隊得分區內的持抄網隊員投球得分。封鎖區內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對方隊員,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進攻隊員向網內投球。每隊有1名持抄網隊員在得分區活動,用拍網試圖抄(采)中本方隊員投來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隊。

“跳駱駝”,滿語叫“跳特猛”。玩法是:約10人為一駝隊。每人彎腰,把手放在膝上作駱駝狀,“駝”間稍拉開點距離。發令后,隊列最后一人跳起,依次從九條“駝背”上分腿躍過,然后,高喊一聲“到”,仍俯身作駝狀,哪組最后一人先跳完,哪組為勝。

6.宗教與民間習俗

(1)宗教

早期滿族人信仰薩滿教,神職人員分為管祭祀的家薩滿和跳神的薩滿。以后,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響,崇拜對象變得多元化。一般滿族家中供有觀世音、關公、楚霸王神位,還喜歡供一個“鎖頭媽媽”,用麻線栓一支箭在門頭,一年祭三、四次,祭時一般在晚上把箭頭拿下來,摸黑磕頭,祈求“鎖頭媽媽”保祜一家平安。

民國以前,綏濱沒有宗教設施,宗教活動規模很小,多在家庭內進行。1926年(民國15年)治所從綏東遷至敖來密后,各種宗教開始興盛。1929年(民國18年)縣城內已建有清真寺、大悲寺、關帝廟、正善堂、基督教祈禱處等寺廟。目前綏濱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浇淘诮棡I的傳播有著悠久的歷史。1914年(民國3年)美國人巴倫夫婦來綏濱創辦火犁公司,他們兩人均信仰基督教,從此基督教傳入綏濱。民國5年(1916年)巴爾木(巴倫之子)接替巴倫,在火犁公司院內蓋起一座木板洋房,東首為居室,西側為禮拜堂,中間是辦公室。他不是牧師,只能執事,帶領“教友”和“望友”做禮拜。1928年綏濱縣基督教祈禱處在達會街光輝醫院成立。1934年綏濱縣基督教會成立,從佳木斯請來一位朱姓牧師。教會附設“孤老院”聘請教友給孤兒上課,為老弱殘病人講經。1941年日本人限制中國人集會,教會被解散。1949年建國后,國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基督教沒有太大的發展,至“文化大革命”前縣內僅有基督教徒10人。1978年后,基督教又恢復了活動,其教徒發展很快,僅福興滿族鄉同仁村就有教徒百余人。

(2)節慶習俗

綏濱地區的歲時節令風俗,是在與漢族文化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既有漢文化的影響,又有滿族的特色。綏濱地區有一些很有趣的節慶習俗。如正月十五“蒸面燈”,以此預測一年各月份的氣候;正月二十五“填倉”,祭祀倉神,祈禱一年五谷豐登;二月初二“領龍”,用小灰(高梁秸燒的灰)從井沿撒至自家房前,意在求得風調雨順;清明節“插佛朵”,用柳枝糊上彩色紙條和布條,為死去的家人祈福;端午節討“百家線”捻成“線鎖”戴在小孩脖頸和手腳腕上,以辟邪求福;七月初七女孩“乞巧”,祭“笊籬姑姑”,以求自己心靈手巧。近年來,隨著國家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實,還出現了一個由各地滿族同胞自發形成的節日—頒金節?!邦C金”是滿語“誕生”一詞的譯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天聰十年(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正式傳諭將本族名稱由“女真”改稱“滿洲”,標志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初步形成。近十幾年來,每逢十月十三日前后,綏濱地區的滿族人都要舉行慶?;顒?,以族胞聯誼、文藝演出等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3)傳統民間習俗

綏濱地區的祈雨風俗歷史悠久。綏濱縣忠仁鎮興龍附近有個老龍坑。老龍坑是一個直徑有150米左右、形狀象鍋形的天然泡子。雖沒有測量過深度,但是這個老龍坑無論是旱、是澇,常年有水。傳說這一片地域常年大旱,老百姓是民不聊生。有一年更是有三個月時間沒下一滴雨,莊稼都經旱死了。人們沒辦法,就求神降雨,燒香擺供,跪拜求雨。正趕上頂撞玉帝被打下凡間的黑龍經過,一時間它竟然忘記了自己身負罪責,在離人們不遠的上空盤旋了一下,把身子彎成了椎形,對準一塊石頭用力地砸下去,只聽得轟的一聲,把地砸成了一個鍋狀的大坑,只見地下的泉水嘩嘩地冒了出來,不一會,整個大坑水滿了。然后黑龍頭朝上尾朝下,把粗大的龍尾伸到了水里,再絞到空中,然后拋灑在大地上。忽然間東南天空里一片烏云夾著閃電滾滾而來,玉帝懲罰黑龍擅自為人間下雨,絞水的黑龍身體慢慢地下沉,最后落到地上,筋疲力盡,龍鱗班駁。后來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想了一個辦法,大家從坑里提水往黑龍身上燒,隨著水澆得越來越多,黑龍逐漸恢復了體力,又在人們的幫助下,扎進了黑龍江。從此以后,黑龍砸的大坑就取名到老龍坑,臨近老龍坑的村子也被后人稱作興龍村。

綏濱的祈雨儀式并不復雜,甚至也沒有太固定的儀式。祈雨前要殺豬,豬頭是獻給龍王的供品。參加祈雨的人一般不食用早餐。祈雨人數沒有限制,也沒有固定的隊形,抬著龍王爺的牌位,一路虔誠的喊著:“求雨啦!”“龍王爺下雨吧!”“龍王降甘霖救萬民呀!”祈雨路上要一路敲鑼打鼓,以期引起龍王的注意,風起雨落,緩解旱情。村北的黑龍江邊是祈雨地點。祈雨的隊伍到了江邊,先要跪拜,高呼“下雨吧!”然后,將供給龍王爺的豬頭投入江中,再跪拜。儀式完成。這種習俗源自何時,已經不可考,將豬頭投入江中,表示對龍王的敬仰和奉獻。

據村民介紹,祈雨由村民自發組織,費用平攤。村民們坦言,祈雨的有效性,他們無法證明。但是,在所有方法都嘗試過后,他們期望這種古老的儀式能給他們帶來好運,拯救他們的莊稼,保住他們的收成。而且,大多數村民都相信,心誠則靈。他們不愿意聽到對祈雨有所質疑的聲音,認為懷疑是不誠心的表現,是對祈雨的破壞,會影響祈雨的效果。

7.民間傳統建筑

綏濱地區的傳統建筑中具有滿族特色的馬屁股房,主要原料是泥和草。用草卷上泥,將草泥卷當磚一樣使用,一卷一卷碼起來。當四面墻壁碼好之后,在內外刷上泥,抹好墻面。房頂呈四面大坡,使得四面墻體不高,便于維護。房頂的骨架是木制,在上面鋪滿茅草。馬屁股房內部是一房兩屋一廳的格局。一進房門,就是一個通透的廚房,兩側是兩個房間。房間內建有南北兩鋪炕,南邊的炕冬天住,北邊的炕夏天住。這樣在夏天也不會因生火做飯睡熱炕了。

如今的馬屁股房仍然有少量存在,馬屁股房是初到綏濱的滿族人的智慧結晶,他們在極其窮困、沒有任何蓋房材料的情況下,找到了最適合當地的房屋建造辦法。

綏濱縣的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但從目前的總體情況來看,仍然處于一種自在的或說是自然的狀態。因此,這些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開發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三、綏濱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建議

(一)優勢及存在問題分析

1.綏濱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優勢分析

歷史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綏濱縣開發旅游產業,具有豐富深厚的古文化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獨特的地方特色以及優美的生態景觀資源。首先,綏濱縣歷史悠久,天藍水碧,土凈田潔,人杰地靈。這是發展地方旅游的前提條件。其次,農業游和生態游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農業是綏濱縣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境內有生態環境優美、適于發展生態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的綏濱、二九〇、普陽三個國營農場。其中綏濱農場樹立“處處打造精品”的跨越式發展理念,穩步推進“旅游拔尖計劃”,投資2億多元重點發展江水旅游、設施農業游及歷史文化游,計劃將農場打造成輻射兩縣一市(綏濱縣、蘿北縣、雙鴨山市)的農業生態旅游觀光中心。新開發懸浮拉橋、江邊餐飲、水利設施觀光、對岸異國風景、健康“魚”樂等多個游覽娛樂景觀,精心打造7條農業高產帶和綠色農業旅游觀光帶,并對全場進行分區建設:北部為“生態的綏濱”,突出江水生態旅游和綠色生態農業觀光;西部為“生活的綏濱”,以精品城鎮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為旅游建設重點,突出精品、時尚的旅游風格;南部為“文化的綏濱”,突出發展商貿文化、餐飲文化和音樂文化等旅游觀光項目;東部為“產業的綏濱”,著力發展新型產業園區,帶動擴大城鎮規模,形成獨特的“抓城”旅游觀光風景區;東北部為“歷史的綏濱”,深入挖掘以“老龍坑”美麗傳說為代表的企業文化品牌,打造一處新的旅游觀光勝地。計劃年吸引游客6000多人次,創產值800余萬元。

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因此,綏濱要依托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掘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建設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綏濱,讓文化發展與旅游發展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2.綏濱整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情況看,綏濱縣旅游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旅游產業發展還基本上處于待開發或者初開發的階段。其中的原因大致包括地處偏遠,交通不暢,資源匱乏,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旅游人才稀缺,旅游產品結構單一,旅游主題形象模糊,宣傳促銷力度不夠等。

(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建議

綏濱在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方面要力求突出抓好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展示工程,并將文化保護工程列為“三大工程之首”。離開保護,整理挖掘、開發利用就無從談起。

1.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的總體目標、方針和原則

綏濱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總體目標是:通過“保護工程”的實施,利用5到10年的時間,使綏濱縣具有較高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并通過培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樹立文化品牌戰略,力爭通過申報國家級、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活動,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名村活動,申報國家、省、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綏濱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體系,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基本實現綏濱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

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要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正確處理搶救、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促進搶救、保護和利用的有機和協調統一,杜絕無序和過度開發,尤其要杜絕不按科學規劃而造成重要歷史文化資源人為破壞的現象發生。

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要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立法保護和政策保障相結合,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行政投入與社會資金相結合的辦法。

2.實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的保障措施

首先,設立專項基金??h級財政要設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專項基金,用于各級歷史文化資源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宣傳工作。用于收集和收購珍貴歷史資料和實物。用于修繕和陳列各地歷史文化資源,使之真正做到產業化發展。

其次,建立工作機制。實施全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各級文化和財政部門要切實肩負起歷史責任,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和合作。同時,在具體實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過程中,要多方籌集社會資金,廣泛征集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字、圖片等實物資料,鼓勵社會個人捐獻文物。對一些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現在恢復難度又較大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通過招商的形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加大保護和利用力度。

再次,強化隊伍建設。全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熱愛文化工作的專業隊伍。同時,隨著歷史文化景點的逐步增多,也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隊伍,切實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景點的推介、保護和管理。

最后,加大宣傳力度?!皻v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詞匯,其承載的內涵不僅指歷史文化古跡、歷史名人、文物等等,無形的、非物質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屬于其范疇。因此,綏濱縣要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借助歷史文化專家學者的力量,加大對全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的宣傳力度,鼓勵和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對各地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和保護工作。要通過社科講座、社科論壇、社科出版等多種形式,全面普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真正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現實價值。

(三)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建議

1.綏濱縣歷史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定位

當前國內外旅游發展宏觀環境的改善,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漸成主流,中遠程旅游日益增多,尤其是黑龍江省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實施“十大工程”戰略,以及鶴崗市“南海北江”旅游發展品牌定位戰略,為綏濱縣依托古文化資源、邊境界江資源以及生態農業資源開發旅游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綏濱縣發展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的定位,必須深層挖掘資源,提煉獨特優勢,以保護人類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弘揚黑龍江古代文明為宗旨,以挖掘傳播奧里米文化為重點,按照“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的總體規劃,高起點、大手筆,重點開發建設具有深遠影響的、擁有國內獨特景觀的旅游歷史文化產品,填補、豐富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的歷史文化特質。以“塞外古文化旅游名城”為核心,以“界江觀光度假游”、“生態農業休閑游”為主體,以“北方古文化邊境旅游之鄉”、“界江北岔河漂流”、“龍江生態文明之鄉”、“龍江優質米稻之鄉”、“龍江淡水養魚之鄉”為名片,融入鶴崗市“避暑乘涼,界江風光,天然美食,邊境風情”旅游產業定位戰略,形成文化體驗游、界江觀光游、生態農業游三位一體的旅游格局,融入鶴崗市“中俄界江之都,生態人文鶴崗”旅游宏圖,打造中國北方古文化邊境旅游名城。

2.綏濱縣歷史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重點

綏濱縣的文物分布和歷史沿革證明,綏濱縣城雖小,卻是文物大縣。古文化旅游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現存的古遺址和文物上,應有較高的立意,開拓更廣闊的歷史空間,把古民族歷史發展與聯系的脈絡清晰起來,在更高更深的意義上去開發利用。

以奧里米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奧里米文化,是綏濱獨有的資源,也是開辟文物特色旅游,促進綏濱、鶴崗和黑龍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奧里米古城在東北邊疆地區,在遼代古城建筑史上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是弘揚黑龍江流域古代文明的絕佳教材和前沿陣地。因而,綏濱縣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要務必保證項目品質純正和產品高檔精致,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為,開發建設文化特質突出、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內外交通順暢、環境整潔優美、地域特色突出、社會和諧穩定的示范型北方古文化邊境旅游名城。

3.綏濱縣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景區、景點總體部局與建設規劃構想

綏濱發展旅游最大的優勢就是獨一無二的古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兩江生態資源。因而綏濱縣旅游開發必須把古民族歷史文化開發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進行。根據綏濱歷史文化資源現狀,參考人文、交通、通信等相關因素,綏濱歷史文化資源旅游開發可著重建設開發以下八個景區/點。

(1)奧里米古城文化休閑旅游區

A.奧里米古城遺址展示區。

規劃建設地——奧里米古城遺址附近。

展示區以奧里米古城為藍本,按比例恢復古奧里米人生產、生活原貌。通過這種原生態的展示與體驗,讓觀眾領悟到源遠流長的黑龍江孕育著的中華古老北方民族世世代代所遵循和達到的人文與自然的諧和統一,親身體味這種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完美結合所帶來的身心愉悅和情操陶冶。

為發揮奧里米古城的龍頭作用,可以把奧里米古城本身的展示加以外延,建立起以奧里米古城為核心的“綏濱歷史文化遺產展示群”。選擇從新石器時代、經青銅器時代、漢魏南北朝時代、遼金時代至元明時代的主要代表性文物遺存,系列、系統地展示給參觀游覽者,將奧里米古城融入全縣歷史人文大環境之中,形成奧里米這座里程碑式古城與其他文物遺存的互補與強化,加深對綏濱這一邊疆文物大縣的深刻印象,并在奧里米古城的適當位置籌建北方古民族民居風格式的綏濱縣出土文物博物館,開展綏濱歷史文化遺產一日游。

B.永泰村蛋鴨養殖農業旅游觀光區

奧里米古城遺址所在地——城西10公里處永泰村,除具有悠久瑰麗的古代文化遺產-——奧里米古城遺址外,還擁有俊秀壯美的濕地自然景觀,也是遠近聞名的蛋鴨養殖基地,依照縣委縣政府農業旅游發展計劃,永泰村蛋鴨養殖基地是綏濱縣三大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之一,發展該村成為蛋鴨養殖農業旅游觀光區,既是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需要,也是豐富未來奧里米古城文化體驗旅游內涵的必要補充。目前永泰村蛋鴨養殖農業旅游觀光區已經開發建設的主要有松花江碼頭,西海濕地,江邊天然浴場、雞心灘、奧里米度假村等主要景點。

(2)高力島文化體驗休閑觀光旅游區

A.中興古城遺址文化展示區

中興古城位于忠仁鎮高力島,周長1446米,為奧里米古城的姊妹城,是黑龍江中游較大的一座金代遺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出土的“金列鞢”和“玉石飛天”是文物珍品,也是綏濱縣成為文物大縣的重要文化載體之一。

據考證,中興古城與奧里米古城是同一時期存在的兩大城址,奧里米古城為古代遼金奧里米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興古城則應該是一處軍事重鎮,二者之間很有可能是隸屬關系(待考證)。開發中興古城遺址文化體驗與展示旅游,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遙相輝映,充分展現綏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并與奧里米古城遺址展示區交相呼應,形成奧里米部兩大重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奧里米城)和軍事駐地(中興古城)的完整格局,感懷輝煌燦爛完整的“五國部”文化。

B.高力島有機大豆觀光景區和德聯灌區萬畝有機水稻農業觀光旅游景區

綏濱縣忠仁鎮高力島,既是奧里米古城的姊妹城——中興古城所在地,也是綏濱縣三大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高力島有機大豆觀光景區和德聯灌區萬畝有機水稻農業觀光旅游景區所在地。

高力島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初具規模,有機械化作業的有機大豆農業區,十里水渠風景線,有漁民泛舟捕魚的作業區,有俄羅斯異國風情區,更有飲食、購物、、野炊、游泳、劃船、狩獵等星羅棋布的大小旅游景點,是休閑健身、度假療養、避暑娛樂的理想場所。

(3)李家島北方民族文化旅游體驗區

A.北方民族文化長廊

北方民族文化長廊的建設,以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包括發覺、整理的古民族文化)為主要展示載體,以展板、圖片、文字、實物以及民族服裝服飾真人秀、民間工藝品制作等多種方式,集中展示黑龍江流域極富特色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等內容,形成一條極具文化感懷和觀光休閑價值的風貌帶。

B.北方古民族風情園懷古休閑度假基地。

在李家島北岔河北岸高地建造數座北方古民族傳統風格地窨子式建筑群,沿岸一字排開,碎石相連。內部住宿生活設計現代化,墻壁裝飾仿古化:點綴、設置古兵器、農具、農作物、獸皮等。同時,輔以歷史民族歌舞展示,安排體驗古時勞作,把基地建成中國唯一的民族歷史懷古休閑基地。

(4)古民族標志性廣場

在綏濱縣城中心地帶營建一處不少于100米× 100米的方型中心廣場。以北方古民族歷史文化與奧里米文化為設計靈魂,以北方古民族培育的貢馬、古民族代表人物、神鳥——古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的海東青為藍圖,以奧里米古城遺址藝術造型為背景,用浮雕來表現。

同時,從未來旅游發展角度出發,應將該廣場功能外延、擴大,賦予廣場綏濱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

(5)月牙河生態休閑旅游區

月牙河是綏濱古人漁獵之地,依托優美獨特的自然資源建成生態風景區。養殖黑龍江特色冷水魚,開辟冷水魚垂釣場,供游人垂釣。河畔西側,濕地、草原和自然林,構建狩獵場和多種娛樂設施,沿黑龍江岸邊,開設漁民酒家、湖上人家等餐飲娛樂設施,觀漁捕魚,賞景游樂,品嘗江魚野味。

(6)綏濱農場文化生態休閑旅游基地

規劃建設地:綏濱農場(部分在建)。

綏濱農場樹立“處處打造精品”的跨越式發展理念,穩步推進“旅游拔尖計劃”,重點發展江水旅游、設施農業游及歷史文化游,打造輻射兩縣一市(綏濱縣、蘿北縣、雙鴨山市)的農業生態旅游觀光中心。開發懸浮拉橋、江邊餐飲、水利設施觀光、對岸異國風景、健康“魚”樂等多個游覽娛樂景觀。

農場規劃分區建設:

北部——“生態的綏濱”:突出江水生態旅游和綠色生態農業觀光;

西部——“生活的綏濱”:以精品城鎮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為旅游建設重點,突出精品、時尚的旅游風格;

南部——“文化的綏濱”:突出發展商貿文化、餐飲文化和音樂文化等旅游觀光項目;

東部——“產業的綏濱”:著力發展新型產業園區,帶動擴大城鎮規模,形成獨特的“抓城”旅游觀光風景區;

東北部——“歷史的綏濱”:深入挖掘以“老龍坑”美麗傳說為代表的企業文化品牌,打造一處新的旅游觀光勝地。

(7)中俄界江北岔河漂流

規劃建設地——北岔河。

主打形象——獨一無二的界江漂流。

北岔河是李家島南側的內河。從河口處建設下水碼頭,至北口子出水口,漂流河段長約10公里。河流急緩有致,森林茂密,空氣清新,奇特的地貌景觀,風格獨特的村落,未經污染的沙灘,都是北岔河漂流旅游開展的有力因素。

同時為保證漂流旅游者獲得全面的旅游體驗和保障,漂流段沿途可設置休息、餐飯場所數處。

4.資金投入的對策建議

“老、少、邊、窮”的綏濱地處偏遠,交通不暢,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而綏濱旅游發展所需項目資金投入量大、投入時間長。因而需要由政府及旅游管理職能部門拓展融資渠道,通過政府出資、地方出資、社會出資、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投資來緩解資金不足的矛盾,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1)基礎設施、資源和環保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主要通過國家出資、地方集資來籌集。

(2)涉及到當地居民利益的建設、改造項目在合法的前提下主要通過地方集資和受益者出資來完成。

這些旅游項目的建設能夠大大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除此之外,這些旅游項目的建設能夠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景點、游娛設施及旅游服務設施建設項目采取以招商引資為主,并結合政府投資與社會集資的方式進行籌資。

這些旅游項目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將會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利潤。因此諸如新建賓館飯店等項目可采取公開對外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優質的投資機構或個人進行投資。

(4)旅游人才培養由政府結合教育機構、用人單位和受益者個人共同承擔。

旅游從業人員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從人員個人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因此培訓從業人員的項目資金可以按一定比例由從業人員個人、政府和相關機構共同承擔。

(5)旅游產品市場營銷項目可以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主要由相關企業和政府承擔。

總之,本規劃項目應該制定靈活開放的政策,廣泛吸收各種資金,采用多渠道、多途徑進行籌資。

5.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市場營銷開發

首先,在傳統民間工藝的保護和繼承方面,我們面臨不少問題:有的民間工藝逐漸萎縮,甚至后繼乏人,面臨絕跡;現存的許多工藝產品制作粗糙、地方特色和時代感不夠鮮明,缺少創意;民間工藝品研究、創作、制作、營銷等方面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消費需求,都極大地影響了民間工藝事業的健康發展。

民間工藝的繼承保護和繁榮本身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可以嘗試成立民間工藝協會,發揮帶頭人作用。積極參考工藝美術協會、工藝美術學會的建立模式,發揮政府和企業之間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熱忱為企業和行業服務,促進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繁榮工藝美術事業。保護民間工藝的知識產權,為民間藝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幫助,通過合法渠道推廣應用實用技術,并保障他們通過技術有償服務取得合法收入。成立民間工藝協會的指導機構,邀請民間工藝愛好者、社會知名人士、美術等方面專家為專家組成員,為民間工藝事業出謀劃策。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民間的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探索民間商品化、市場化規律;積極進行民間工藝的研究開發、保護搶救工作,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其次,制定綏濱民間工藝的特點保護規劃。

第一,組織專業技術隊伍到各地搜集、考證散落民間的傳統工藝品,將資料整理編印成書,錄制成各種工藝片,留存民間工藝等視頻音頻資料,建立好檔案整理工作。開展對民間工藝美術現狀的普查工作,了解民間工藝創作和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重要的民間工藝人才及作品建立檔案,建立起全面反映綏濱民間工藝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數據庫。按照“搶救、保護、整理、革新、生產、發展”的指導方針,用數年的時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民間工藝保護制度和體系。創建綏濱民間工藝文庫。對民間工藝分門別類進行實地調查和記錄整理,重要的可以用影視、錄像、攝影、錄音等手段如實記錄下來,為科學制定有關搶救保護措施提供真實的決策依據。

第二,培養民間工藝人才。民間工藝人才是特殊的人才群體,要針對他們成長的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要以宏觀指導、政策引導為主,科學制定民間工藝人才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有計劃地將民間工藝人員納入綏濱縣人才培養之列。

第三,打造品牌民間工藝產品,弘揚本土民間文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市場經濟日趨成熟并且越來越呈現出個性化和規?;奶攸c。所有的營銷活動和市場價值都圍繞品牌展開,擁有品牌就擁有市場,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市場價值,市場已經進入了“品牌時代”。因此,在創新體制、機制和做大企業產品的同時,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研究開發出更多為當代顧客所喜歡的民間工藝品牌。創作民間工藝精品,拓寬發展空間。在現代社會,傳統民間藝術受到多元工藝的沖擊,市場疲軟。

第四,以旅游為載體,開發民間工藝新產品。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這些民間藝人走市場化道路,加大旅游工藝品市場開發的力度,適當武裝先進設備。用新技術、新材料,創新設計提升原有手工藝品,加快民間工藝企業規?;l展。

再次,積極擴大宣傳,文藝創作及影視作品創作的力度要加強。

我們應該積極的邀請歷史學家以及作家等文化名人,讓人他們來綏濱采風,進行文化作品創作,不斷開拓渠道讓更多的影視劇攝制組來綏濱拍攝各種帶有地域特色的影視作品,例如:《夜幕下的哈爾濱》的拍攝對于哈爾濱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蛾J關東》劇組對于東北的民族風俗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推銷,上述的成功經驗都應該積極吸取,只有擴大綏濱的知名度,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和拓寬旅游產業增長點,更好的宣傳綏濱的整體城市形象,擴大宣傳的同時,配合以市場營銷的運用,才能夠更好的引進外資進行整體旅游營銷和規劃,這些具體工作之間是相互協調配套的,我們需要進行整體的開發利用宣傳。

(執筆: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段光達、宋濤、宋靖;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研究室閆東明)

F59

A

1671-7740(2012)03-0035-13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2010年重點調研課題。

猜你喜歡
滿族旅游文化
傳承滿族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賓滿族歌舞音樂創作及時空表述
誰遠誰近?
遼寧滿族民間故事的教育作用
旅游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