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東北武陵山區反貧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2012-05-08 04:51郭芹劉貝鋇伍水勇
商場現代化 2012年21期
關鍵詞:武陵山貴州省貧困人口

郭芹 劉貝鋇 伍水勇

本文是貴州省2011年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黔東北武陵山區脫貧路徑的選擇”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黔東北武陵山區是貴州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也是貴州省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的主戰場。面對該區反貧困在地理條件、經濟發展、人力資本、資源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應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合力發展低碳經濟。

[關鍵詞]黔東北武陵山區反貧困對策分析

一、 黔東北武陵山區貧困現狀

黔東北武陵山區位于貴州省東北,地處武陵山脈中部,緊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重慶市秀山縣,地區范圍包括銅仁地區江口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玉屏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碧江區、萬山區10個縣市區。目前全區共有70.11萬貧困人口,7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5個重點貧困鄉鎮、1781個重點貧困村,分別占縣、鄉、村總數的70%、74%和60.5%,貧困發生率為21.9%,比全國高出18.3個百分點,是貴州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也是貴州省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的主戰場?!笆濉睍r期,黔東北武陵山區將抓住國家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機遇,努力改善貧困鄉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計劃到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從68.58萬人降低到15萬人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2010年增加1.5倍,全面實現7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25個貧困鄉脫貧解困。

二、黔東北武陵山區反貧困中存在的問題

(1)地理條件方面

1. 工程性缺水嚴重,耕地資源匱乏

該區地處武陵山脈中部,境內屬喀斯特地形地貌,山地面積約占67.8%,山高谷深,水低田高,工程性缺水相當嚴重,人均耕地只有0.66畝,低于國際0.8畝的警戒線水平。區內成片的耕地少,分散的坡耕地、梯田多,且土層淺薄,土地承載力較弱,受地形條件限制也難以通過農業機械化、規?;a來發展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農作物產量不高。加上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當地農民難以依靠農業生產擺脫貧困。

2. 區位優勢不明顯,基礎設施落后

該區屬于內陸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典型的三不沿(不沿邊、不沿海、不沿交通大動脈)和兩無(無主干道鐵路運輸、無海運)地區,交通、水利、電力、通訊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區內交通運輸渠道單一、等級低、密度小,現有高速公路約28公里、鐵路120公里。農村自來水通水率只有68.3%,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僅0.59畝,以電代燃料農戶為33.6%。全區電話普及率為42.7部/百人,移動電話用戶154.54萬戶,互聯網用戶11.75萬戶?;A設施落后導致該區產業發展水平不高以及市場發育不成熟,降低了通過發展工商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可能性。

(2)經濟發展方面

1. 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低

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57.7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58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02元。該區國土面積、人口總量約占貴州省的10%,但2011年GDP僅占全省總量的6.3%。同時,該區財政收入低,主要靠國家財政轉移支出維持正常的生產和工作。2011年財政總收入完成50.63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64.39億元,共得到上級轉移支付115億元。

2. 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程度不高

該區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經濟,處于工業化前期階段,產業結構表現為“農業獨大、工業斷腿、三產滯后”的特點,除煙酒業、農產品加工業、礦產品加工業等中、小型工業經濟外,幾乎沒有大型的裝備制造業、加工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2011年全區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93:27.93:43.14,與貴州省當年12.74:40.93:46.33的比例相比,二產比重低于貴州省13個百分點,差距主要在工業。2011年該區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74.0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7.52億元,僅占貴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9%。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程度低,成為該區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

(3)人力資本方面

一方面,當地群眾思想意識保守,安土重遷意識嚴重,使該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較大的困難,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僅占農村總勞動力的35%。另一方面,勞動者文化素質偏低。在該區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為48.19%,比貴州省平均水平高6.1個百分點,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僅為2.9%,比平均水平低8.87個百分點。外出務工人員中受過職業技能培訓者只占11.4%。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共計不到4.5萬人,每萬人中擁有科技人員135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0人,其中,每萬人中擁有工程、農林技術人員16人,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全國水平的40%。由于勞動者文化素質偏低,先進的生產方式難以推廣使用,致使該區的生產方式粗放落后,生產效益比較低下。

(4)資源環境方面

該區在全面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并沒有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發展經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建設中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液、廢渣等污染物未經充分處理任意排放,造成區內環境不斷惡化。比如,松桃由于引進造紙、錳加工廠、鉛鋅礦加工等產業,致使一些河流受到嚴重污染。另一方面,該區不少地方不顧當地資源的供給狀況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甚至盲目引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和項目,環境問題日益凸現。同時,區內不同地方之間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展開無序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并使有限的資源難以按市場經濟機制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最終導致區域的無序開發。

三、黔東北武陵山區反貧困對策分析

(1)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猜你喜歡
武陵山貴州省貧困人口
貴州省結核病定點醫院名單
詩二首
過武陵山區
隱形貧困人口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貴州法治發展報告(2017)》
貴州省第四屆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獲獎名單
P2P信貸平臺在武陵山片區扶貧發展中的應用前景研究
2013年各省貧困人口數量及貧困發生率
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有關干部任免事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