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現狀分析以及其對全球化的影響

2012-05-08 04:51馬菁菁
商場現代化 2012年21期
關鍵詞:數量改革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國從1999年對高等教育改革后中國高等教育一系列的變化,來分析其對國內以及對全球化的影響。自1999年以來,中國對高等教育實施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如加入新的辦校資源、改革高等教育的組織形式等,使得中國接受高等教育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各層次高等教育畢業生的數量在過去六年里翻了兩倍。班級規模和學生總人數增長的速度更快,約為過去的五倍,但是在1999年以前,高等教育領域各方面增長速度要慢很多。另外高等教育資金支出的改革也較大,現在資金多投入在精英大學的建設及新的學術領域。這些改革措施對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有很大的影響,正逐步與國際教育結構接軌。

[關鍵詞]中國高等教育現狀全球影響

自1999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體系所發生的變化在文獻中少有記錄,但是這些巨大的變化對中國和全球的經濟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經濟體。

一、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變化

1. 高等教育接受者數量的巨大增長

中國現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數量在過去六年里翻了兩倍。在1999年以前,每年的從學校畢業的人數和新入學學生人數持平。1988年,高等教育畢業生的人數大約為83萬人;而到了2005年,畢業生的人數是306.8萬人,增加了3.7倍。在1998年到2005年間,新入學的人數增長更快,近似為5倍。在2000年到2005年間,學士(及以上)學位獲得者以平均每年7.5%的增長率上升。這些巨快的增長都發生在教育改革以后。

2. 中國將比美國擁有更多的博士學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

在工科領域與科學領域這一變化更為明顯。與美國相比,現在中國培養的工程師的數量是美國的三倍,所以廣泛認為到2015年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將超過美國。在2001年,獲得科學和藝術學士學位的24歲年輕人中,在美國只有5%的工程師,而中國有39%。國際科學基金會(NSF)最近的資料也表明,與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亞洲相比,美國現在培養的工程師的數量最少。諾貝爾獎獲得者R.E.斯莫利總結說,到2015年90%獲得博士學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將會在亞洲,而大多數亞裔的博士工程師和科學家將會誕生于中國。

3. 農村和城市改變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幅改變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的特點是提高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縮小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的差距。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包括縣和城鎮)中高中畢業生中能上進入大學的比例只占30%,而到了2005年比例上升為50%。在1998年城市和農村的招生率分別是42%和32%,到了2005年,招生率分別上升到了68%和63%。與城市招生率相比,在過去的十年里,農村地區的招生率上升的非常迅速。高等教育的準入主要限于城市地區,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關注社會和諧問題,教育成就的經濟數據更多的現實為農村參與未來的高等教育體系。

4. 中國精英大學的晉升和其他大學的整合

中國高等教育現在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鞏固其他大學發展的同時,致力于推動精英大學的發展,控制精英大學的數量。精英大學就是在中國綜合排名前十名的大學,它們有優先選擇通過國家入學考試的學生及其他研究資源?,F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就是扶持少量的高等教育學府,使其進入世界級地位。近兩年,受中央部委指令,幾乎所有大學都在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擴招本科生,使得很多高校的基礎設施與所能培養學生的數量比例嚴重失調。

在中國許多城市,很多大學為了提高排名將四五個小型德爾高校合并,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地方政府激勵當地高校合并,為了獲得更多的中央資金。中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60%的高校合并都發生在1999年到2006年間。這種合并甚至也包括不少的精英大學。這響應了中國教育部在90年代中期發起的“211高等教育發展項目”對中國高校的重新定位。例如北京醫學院于2000年并入北京大學,并更名為北京大學健康與科學院。

5. 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改變

中國高等教育這幾年的變化也表現為1990年的時期注重數量的增加調整為現在注重質量的培養。高等教育資金的投入現在不僅以學生的數量作為唯一依據,高等教育學府也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客觀綜合排名來獲得更多的資金幫助。國際期刊上論文的發表、論文引用、以及國際合作都變成判定個高等學府排名及資金投入多少的標準。而論文發表的數量也變成了評判中國學者任命、職稱維護及提升的依據。高校也每年給自己設定關于教學活動及世界排名的目標。這些都即能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也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培養質量。這些變化很明顯,例如,1998年中國在科學和工程方面的論文產出只占亞洲總產出的14.54%,而到了2003年提高到了22.43%。在社會學和商學也有較快的發展。

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對國內的影響

1.評估中國教育改革回報收益

評估中國教育改革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計算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根據赫克曼和李在2004年做的一個評估報告中顯示,中國關于教育投資方面有十分可觀的回報。他們初步估計,對于一個接受四年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比沒有接受教育的年輕人一生將多賺46%。另一方面,教育的社會回饋也有助于保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

2.教育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進一步評估中國教育改革產生的影響在于考察其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教育大幅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收入的不平等。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農村到城市中國的基尼系數比為1.8;但是根據2007年的評估,基尼系數已上升為3.3或者3.4。這一變化似乎與中國前幾年關注初等和中等教育有很很大關系?,F在中國通過對高等教育改革來維持經濟的增長政策將進一步加劇收入的不平等。

3.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教育改革對人力資本的影響較大。國外很多學者認為,中國這幾年持續快速增長和中國教育改革有很大關系,他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為產品市場提供了大量高級人力資本,這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根據國內研究表明積累才是中國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所在。但是不可否認,中國教育轉型為中國勞動力市場提供大量成熟勞工,借助人力資本資源直接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資,直接保證了GDP的增長。

三、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對全球化的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型經濟實體,其對高等教育的改革不僅對全球教育體系形成沖擊,更對全球經濟照成一定的影響。

1.中國勞動力的輸出將在全球占有重要比例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國際勞動力市場造成影響,中國將出口更多的熟練勞動工。如今有數據顯示,中國在很多地區熟練勞務工的輸出占有很大比例。這個百分比的變化很多都歸功于1999年以后中國實行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效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在高學歷勞動力上占有很大優勢。在2002年,全球有超過9億的學生獲得他們的第一學歷證書,其中獲得工科學位的有3億,其中中國占有15.8%的獲得者。由于國際經貿組織的限制,大多數這些獲得高學歷的熟練勞工任然留在中國,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以及中國外包項目的增多,中國教育改革的結果將轉移到國際勞動力市場從而影響全球的生產力。

2.全球性的激勵機制將運用于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

中國的教育改革對全球學術界以及全球教育領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些影響中最主要的表現為每年提交給國際刊物 的論文數量的增加,在未來幾年里這種增長數量將會更大。2004年中國科研產出量排名第四位,占世界科研總量的6.4%。這幾年由于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歐盟和美國科研產出量比例一直下降。中國年度科學產出在1997年至2004年之間幾乎翻了一番,這反映了中國科技系統國際化的擴張速度之快,而這些變化都直接源于中國的教育轉型。中國在論文引用率的排名位于第七位,低于韓國,但是仍高于其他很多大型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和巴西。在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地區很多專業圈子里出現了這樣的評論,由于在專業文章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數量急劇增長,可能導致質量的下降,間接導致很多低質量的學術刊物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很大一部分歸因于中國教育的轉型,從而在國際教育界引起廣泛的爭議。這種增長方式將會對國際教育結構造成一定的沖擊。

3.高校教師聘用制度的國際影響力

高校教師的合同安排將會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目標,這也預示著未來全球的改變。中國高校的合同安排與國際經合組織大相徑庭。在1999年以前,任何高校教師的聘用合同都是終生制。隨著1999年以后高校人數增長迅速,高校教師的聘用制度也有很大的改變。首先改變教師終生聘用制度的是北京大學,緊接其他的是中國其他的精英高校。這寫改革于2004年2月實現。以北京大學為例,高校中只有教授享有終生聘用制,副教師、講師、助理教授都不再采用終生聘用制,其中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副教授提供12年的勞務合同。若副教授及講師在其學術考評中失敗,他們面臨的將是解雇。中國其他地區高校聘用制度與西方學術實踐有很大的差別?,F在高校很多大學教師聘用的時間與指定的期刊發表論文的時間吻合,而高校教師的薪酬直接與出版物連接。這些變化更加激勵了全球論文的產出。這些新的聘用制度與經貿組織國際不同,但是它將使國際學術競爭加劇,直接給中國以外的學術界帶來壓力。

4.影響全球供應和貿易的想法

中國教育改革影響國際貿易的思想、新產品的產出。中國入世以后,有大量的外商資本流入中國。伴隨著中國教育轉型,中國居民和各學院無論是在本土市場還是在海外市場更加注重產品的專利。例如,現在關于中國專利權的申請越來越多。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在關于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前十名的排名中,中國是唯一低收入國家。最近,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國際知識流動以及國際貿易的新方式。專利和引文數據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新思路。能夠變為商業產出的新發明和新創意也被作為另一種形式的輸出。

參考文獻:

[1]謝安邦.我國近年來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復旦教育論壇,2006(2).

[2]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EB/OL].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網站. http:/ /www.hust.edu.cn/ chinese/ departments/ clg_edursch/ index.htm.

[3]高寶立.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進展 問題與前景[J].教育研究,2003(7) .

[4]伯頓 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 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5]別敦榮,彭陽紅.近 10年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與未來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6]馬爾科姆 泰特.高等教育研究的進展與方法[M].候定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 15

作者簡介:馬菁菁,女,湖北人,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史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數量改革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角:開啟位置與數量關系的探索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頭發的數量
向量數量積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