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因風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

2012-07-09 21:47陳靈泉付興盛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 2012年4期
關鍵詞:歸因偏差個體

陳靈泉 付興盛

在闡述歸因風格及大學生歸因偏差的基礎上,分析了歸因風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進一步提出歸因指導策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實踐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歸因 歸因風格 歸因偏差 大學生心理健康 歸因指導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把他人行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斷。歸因風格是指個體通過感知、思維、推理等內部信息加工過程而確定造成該結果原因的特有的認知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有的歸因傾向。歸因風格一旦形成,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歸因風格的研究,對大學生進行歸因指導,對于解決當前日益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歸因偏差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在對自己和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其過程并不全是附合邏輯合情合理的,常常由于處于行動者和觀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顯著性和獲得的難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務傾向和不恰當的社會比較等原因會出現歸因偏差。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偏差主要有認知性偏差、動機性偏差和性別偏差。

1.認知偏差

大學生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社會的認知偏差和對自我的認知偏差。大學生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認知偏差,完成從一個非獨立的社會人到自食其力、適應社會要求的社會人的質的轉變。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與個體是否有客觀的自我認識、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有力的行為控制有直接的關系。對自我的認知偏差,易使大學生過于自卑或自負。不恰當的歸因造成對自我評價過低,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凡事總從悲觀方面考慮,用消極的自我暗示影響自己,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另一方面,不恰當的歸因也會使一些人自信過度,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變成了自負,這都屬于自我意識的缺陷,不利于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動機偏差

表現之一為人們對于良好的行為都采取居功的態度,而對于不好的、欠妥的行為則否認自己應負的責任,這種傾向稱之為自我服務。這種“自我服務”的做法違背了誠信、尊重等交往原則,易引發大學生自戀或自私等不良交往心理的出現。表現之二是自我設阻,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做法。在高校,考試分數是對大學生進行綜合測評、發放獎學金的重要衡量指標,對于考試的成敗任何人都沒有絕對的把握。萬一考不好,老師及同學的輕視和恥笑難以忍受。為避免這種不愉快的后果,有些同學可能采取自我設阻的技巧。例如,考前出現丟失書本、筆記等諸如此類對考試產生不良影響的事情。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人的心理焦慮,但如果將其發展到極致,就會落到自欺欺人的地步。

3.性別偏差

人們在歸因方面存在性別偏差。有關研究發現:中國男性較女性有更高的成就愿望、成就競爭意識、成就自我評價和成就自主性,而女性的成就動機較男性更容易受環境激勵因素的影響。這種動機差異必然會引發其對學業成績的歸因偏差,女性通常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男性,成功全靠努力和運氣。學校中部分教師也存有這種性別歸因偏差,無意中對女性的失敗抱以同情和無可奈何,而對女性的成功則強調其主觀因素的作用。成功則強調其主觀因素的作用,這種消極情緒就暗示女性對失敗做出能力不足的歸因,從而影響其自尊心和上進心,削弱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歸因風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歸因風格與自尊自信

個體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對自尊水平、目標期望會產生持續的影響。一個在生活中有持續成功經歷的大學生,會預期以后連續的成功,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提高,而一個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大學生就會認為失敗是他們應得的結果,從而放棄努力,甚至自暴自棄。

對大學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進行的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較高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將有助于個體更好地調控自己的行為和心境,減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軀體化傾向、神經癥性及精神病性反應等。同樣,如果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也不利于其良好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2.歸因風格與成就動機

與成就動機聯系比較緊密的是大學生的自我歸因。所謂自我歸因是指個人如何對自己的行為或活動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和推論。每個大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相對穩定的歸因風格,由于歸因風格不同,對同一學習結果的解釋及評價也不相同,由這一歸因引發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的態度也就因人而異。

如果大學生把學業失敗歸為穩定的內部因素,會產生羞愧感,特別是歸因能力低下時會使動機水平降低,甚至產生“習得性無助”。相反,具有外控特征的大學生常把學業上的成敗歸諸于外界因素。他們往往把成功看成碰上了好運氣、猜對了題這樣一些偶然因素,產生僥幸心理,把失敗歸為題太難、老師不公平、運氣不好等一些客觀因素。因此,外因于外部因素的大學生無論成功與否,他們的反應都是消極的。他們對學業缺乏興趣,學業上的成功不能激起他們的成就動機。在各方面表現為得過且過、不求上進的心理,逐漸形成一種缺乏高志向的個性特點。

3.歸因風格與情緒情感

歸因過程較多的涉及到人們的情緒情感和動機因素,而歸因結果又會影響到人們隨后的情緒情感、態度和行為,是一種主觀性較強的活動。首先,個體對行為結果做出初步評價,判斷它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這種簡單的認知就會引起人們高興或不高興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取決于對行為結果本身的認知和評價。其次,在多數情況下,結果本身并不重要,人們不會滿足于對結果的簡單認知,而是要尋求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而在思考行為原因的過程中,不同的歸因方式就會發生作用,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

4.歸因風格與人際交往

“尋求理解”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田可新等人的研究發現:人際信任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只能感知到對方的外表、言談、行為舉止等外在表現,只有通過歸因分析才能認識到對方的內在本質和人格素質。

教師、家長、同伴等較重要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歸因過程及歸因風格的形成有較大影響,而且大學生在交往歸因中表現出明顯的“自我服務性歸因偏差”,即把交往成功歸因于自身的積極因素,而把交往失敗歸因于對方的消極因素。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總是采取這種歸因風格,就會使個體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不能正確評價,使交往的雙方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

三、大學生歸因指導策略

1.了解學生的歸因風格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每個學生由于個性特點、生活經歷、認知風格的不同,他們的歸因方式也是多變的。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歸因特點,這可以通過特定的歸因問卷來測定,也可在長期的師生相互交往中留心觀察,歸納總結。對于不同歸因風格的學生,教師應區別對待。例如,對于有“習得性無助”傾向的學生,教師應經常引導

他們對失敗做出努力不夠的歸因,并設法使他們有一定的成功體驗,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取得成功。對于有“推卸責任”傾向的學生,教師不能一味批評指責,而應耐心引導他們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客觀全面地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增強責任心。

2.使用恰當的情緒表達和言語評價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原因知覺的重要信息源。因此,教師在進行歸因指導時,要注意使用合理的情緒表達和評價。同情通常是施于弱者的,教師對失敗學生的同情往往會成為其無能的歸因線索被學生所感知。這顯然不利于其自信心的維持,因此應慎用。此外,教師對學生學業成敗的表揚或批評也影響學生的歸因。這種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通過對集體的影響間接影響某個學生。

3.對大學生進行歸因訓練

個體的歸因風格是在后天的學習中逐漸形成的,可以通過歸因訓練對已形成的歸因風格進行調整。所謂歸因訓練,是指通過一定的訓練程序,使人們掌握某種歸因技能,形成比較積極的歸因方式。

歸因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有強化矯正法和客觀分析法。強化矯正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對個體歸因的正負強化,引導個體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成功之后作內部歸因,失敗之后作可變歸因??陀^分析法是針對歸因風格的個體差異,引導個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析影響成功的各種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所處環境、他人影響、任務難度等等,力爭使個體對行為結果產生的原因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避免做出不恰當的自我歸因。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歸因訓練既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又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的,對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

總之,歸因風格是持續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歸因風格一旦形成,就會對大學生的自尊自信、成就動機、情緒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正確的、科學的歸因風格。對于已有的消極的、不合理的歸因風格,應通過歸因指導等有效方式加以調整和完善,以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S.T.菲斯克,S.E.泰勒.社會認知——人怎樣認識自己和他人[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33-35.

[2]王景芝,魏真.成就歸因與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3):52-54.

[3]董圣鴻,張王景,熊紅星.大學生學業成就與人際關系成敗歸因的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3):375-376.

[4]答會明.大學生的自尊、自我效能、自信與學業、人際成敗歸因特點的關系研究[J].蘭州學刊,2000(6):22-25.

[5]宋斐.大學生體貌自尊、學業成績、歸因方式和自尊的關系[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13(4):82-85.

[6]胡勝利.歸因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干預研究之概觀[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2):461-464.

[7]李占江,邱炳武,王極盛.青少年歸因風格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

[8]王重鳴.責任制改革與團體歸因訓練對于工作績效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1988,13(3):7-14.

猜你喜歡
歸因偏差個體
錯解歸因 尋根溯源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誤區
兩矩形上的全偏差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積極歸因方式:當船漏水了
初中數學學習中教師歸因與學生自我歸因的比較研究
關于均數與偏差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學校自評自主性缺失歸因及強化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