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阮籍嵇康玄學思想之異同

2012-08-15 00:49
銅仁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名教玄學阮籍

李 峰

(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略論阮籍嵇康玄學思想之異同

李 峰

(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阮籍、嵇康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著相似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但也同中有異。本文對阮籍、嵇康玄學思想形成的過程、玄學思想的異同作了論述,指出他們的玄學思想在形成過程中都伴隨著儒道結合,二者玄學思想的異同不僅體現在他們對“天人合一”、“養生”、“音樂”的詮釋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幾個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二人對時政和文學的取向上。

阮籍; 嵇康; 玄學思想; 比較

阮籍、嵇康的玄學思想繼承了王弼、何晏的“貴無論”玄學思想,旨在調和自然和名教的矛盾。然當自然和名教的矛盾不可調和時,他們便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論”①玄學,雖然其自然論玄學缺乏一套精密完整的思想體系,但它更傾向于莊子,表現了玄學的浪漫。阮籍、嵇康借文章和行為表現玄學,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形成過程

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形成過程始終貫穿著儒道結合的思想,二人都試圖調和名教與自然的矛盾,試圖融合儒道??疾烊罴乃枷胙葑冞^程,我們便可發現其有明顯的儒道結合、由儒入道的演變過程。阮籍家世儒學,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懷濟世之志,“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1]206。少年阮籍,意氣風發,立志要做像顏回、閔子騫那樣的圣賢。隨后《樂論》“禮樂并舉”,論證禮樂內外、刑教一體的儒家政治倫理思想,已提到“道德”、“自然”等概念?!锻ㄒ渍摗贰耙缘泪屓濉?,其云:“大人發揮重光,繼明照于四方,萬物仰生,合德天地,不為而成”,“故寂寞者德之主,恣睢者賊之原”?!安粸椤迸c“寂寞”顯然來自道家的“無為”之說。中期,阮籍目睹了曹爽集團的腐敗、司馬氏集團的殺戮,于是他的思想體現出儒退莊進。在《通老論》中,阮籍把《周易》中的“太極”、《春秋》中的“元”和《老子》中的“道”等同為一個概念。其所推崇的“圣人”能夠“達自然之分,法自然而化”,統治的理想狀態是“群臣垂拱”、“萬物自化”,圣人的治世追求以無為無不為的道家思想作為原則,可以說,阮籍溝通了儒道。高平陵政變后,名教與自然的矛盾已不可調和,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使阮籍由儒入道,《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便是反映這一時期其思想轉變的作品。

嵇康也經歷了儒道結合,由儒入道的過程,只是他的思想演變痕跡較之阮籍不是很明顯。嵇康也是“家世儒學”,自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雖酷愛道家哲學,但也未忘記對現實的關注,隱居山陽,卻關心時事。他在《太師箴》中寫到:“昔為天下,今為一身,下疾其上,君猜其臣,喪亂弘多,國乃隕顛”,對封建腐敗統治進行了尖銳的揭露。但“故居帝王者,無曰我尊,慢爾德音;無曰我強,肆于驕淫;棄彼獰幸,納此逆顏”,又是其對當權者的勸誡,反映了他儒家濟時用世平治天下的觀念,只是這種觀念已滲入了道家的自然無為。其《聲無哀樂論》主張以“無聲之樂”熏陶人民,實際上也是綜合儒道,達到合乎自然的理想名教,但這種理想名教需要通過道家的“無為而治”才能達到,“夫言移風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後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簡易之教,御無為而治?!彪S后面對名教的淪喪,司馬氏篡逆的丑惡政治現實,以老莊思想為依托,嵇康最終走上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路。

二、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異同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同異

天即天道,人即人道,天道與人道,可轉化為自然與人類社會,可轉化為自然與名教。阮籍和嵇康都試圖調整自然和名教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但二人對“天”、“人”的理解則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叭罴J為‘天’或‘自然界’是一個有特定差別結構的、動態、和諧的整體系統,‘人’或‘人類社會’作為‘天’或自然界的產物,也應該有其相類似的結構特征?!盵2]118人類應該效法自然界的秩序而建立人類社會的秩序,正如其《通易論》所提到的“天地之道”、“萬物之情”,實為宇宙之秩序,圣人應依據宇宙之秩序,應時當務地采取政治策略,以達到“富貴侔天地,功名充六合”的目標。事實上,阮籍所言的“天”或“自然”是合乎名教的,或者說它帶有一種政治策略和政治倫理色彩。阮籍的后期玄學吸收了莊子的齊物逍遙思想,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有了新的內涵,這時的“天”與“人”已經不是差別和對立的統一,而是無差別的原始混沌,所謂“混一不分,同為一體”。[1]133

嵇康對于天人的理解則和阮籍不同。在嵇康看來,“天”或“自然”很少具有政治色彩,它更多的是指人的自然情性。實際上嵇康也吸收了莊子的“齊物”思想,他在《釋私論》中論述道:“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彼岢龅摹盁o措乎是非”即“齊是非”的思想,就是要摒棄是非的差別達到無是無非,心不為是非所累,以回歸到人的自然情性;“審貴賤而通物情”即為“齊萬物”、“齊物我”的思想,就是要泯滅萬物之間的差別,貴賤一體,智巧不用,以回歸到人原始質樸的自然情性??梢婏档摹疤烊撕弦弧本褪侨说淖匀磺樾缘幕貧w。

(二)養生觀念的同異

嵇康在《養生論》和《難養生論》中提出,養生分為養形和養神。養形重在服食;養神重在修養精神,關鍵在于恬淡清靜,不為外物所累。他在《養生論》中強調:“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庇纱丝梢?,嵇康強調清虛靜泰、少私寡欲,提倡對欲望的節制,使欲望和理智達到和諧。在此基礎上,嵇康還提出要以人的自然之性節制欲望,自然之性即人的先天本能,節制欲望要順應人的自然之性,不能強迫,而是自覺自愿達到欲望與理智的平衡。事實上嵇康并不否認欲望的合理存在,他所要求節制的只是擾亂心神安寧的種種嗜欲。

阮籍也不否認欲望的存在,也強調節制欲望,但這種節制多是以禮教來約束人的自然之性,如《樂論》以“禮、樂、刑、教”去節制人的自然之性,“刑教一體,禮樂外內也?!Y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敝档米⒁獾氖恰稑氛摗愤€提到“樂者,使人精神平和、哀氣不入?!币魳房梢允谷司衿胶?,有助于養生。事實上,阮籍狂放不羈,他并沒有節制自己的欲望,反而是一再放縱,這體現出他理論和實際的矛盾,這也是其更深層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種放縱只是這一矛盾發展到極致的扭曲心理反映。而嵇康與阮籍相比,則在現實中實踐著自己的理論主張。

(三)“禮樂并舉”與“聲無哀樂”

阮籍的《樂論》引入自然的觀念解釋音樂,但其自然并沒有擺脫儒家名教規定的范圍,確切地說,其《樂論》不出《禮記?樂記》的傳統思想,并沒有突破傳統論樂模式。他在《樂論》中寫到:“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痹谶@里,阮籍禮樂并舉,強調的是禮樂的教化功能。由此可見,其《樂論》反映的自然觀念只是摻雜了道家思想的儒家觀念。又如“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是說樂本之于自然。他接著論述到“昔者圣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即音聲的秩序演示著“天地之體”、“萬物之性”,音樂指向的是天地萬物,音樂的秩序指向人世之法則?!鞍艘粲斜倔w,五聲有自然”,音聲的自然又在演示著人倫的自然,“萬物之性”也即人倫的倫理之性。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提出聲音是客觀的“物之自然”,它只有“善惡”,好聽和不好聽的區別,而“無系于人情”,聲音是客觀的誘導物,它作為一種媒介誘發了人悲哀或快樂的情感,但它本身并不同于這些情感,或者說聲音來源于自然,不含世俗的情感。他說:“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于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其度哉!”隨后又進一步得出結論說:“心之與聲,殊途異軌,不相經緯,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二物誠然,則求情者不留觀于形貌,睽心者不借于聲音也?!毙呐c聲,一個是審美主體,一個是審美客體,本身存在著不同??傊?,嵇康通過《聲無哀樂論》告訴我們宇宙自然是獨立于我們的客觀存在的,這個自然或許包括人世社會的秩序,但它不等于這種秩序,它是一種更高的存在范疇。

(四)“大人先生”與“宏達先生”

“大人先生”和“宏達先生”分別是阮籍和嵇康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大人先生“以萬里為一步,以千歲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處,求乎大道而無所寓;以應變為和,天地為家;與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與世同?!盵1]161大人先生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這種超越是對于自我、社會和自然界最根本的超越,是對于宇宙的整體超越。這種超越是通過莊子“齊物”的思想而獲得的。宏達先生“懷玉被褐”,忠信直道而行,同時又“泊然純素”,不識品物。所以“宏達先生”身上既有儒家的忠信,又有老子的“無為”(泊然)、莊子的“齊物”(不識品物之細故),他是儒道的結合體。二者相比,大人先生顯然是一副道家形象,阮籍、嵇康雖都有著深厚的儒家修養,但阮籍重儒,而嵇康則重老莊,由此看來,阮籍的理想人格更應該是儒道兼綜的“宏達先生”,而嵇康則更應為道家形象的“大人先生”,可事實卻恰好相反,這就體現出他們理想人格和現實人格的矛盾。這種矛盾源于現實和環境的壓抑下所產生的畸形人格。這種矛盾直接導致阮籍、嵇康一直沉浸在痛苦的泥潭不能自拔。阮籍“禮豈為我輩設耶”,以“大人先生”譏諷虛偽的禮法之士,同時又“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與山巨源絕交書》里“非湯武而薄周孔”,同時又在《卜疑集》里反復追問自己,描述這種人格的矛盾。

三、阮籍、嵇康玄學思想在二人對時政和文學取向上的異同

阮籍、嵇康的玄學思想對他們個人的政治道路和文學取向產生了深刻影響。政事方面:阮籍主張“安時以處順”[3]114,走向莊子順世游世的道路;嵇康則走上了隱逸避世,“平易恬淡”[3]426的人生道路。文學方面:他們都轉向老莊哲學,都注重表現本體生命、內在心靈,形成了高渾與清脫的獨特文學風貌。

(一)阮籍、嵇康玄學思想下的政事

政治上,嵇、阮都游離于司馬氏和曹爽兩派之間,與其說他們是忠于曹魏皇室,不如說是忠于封建正統思想。事實上,他們本身并不排斥名教,而且還試圖調整名教與自然的矛盾,但當異化的名教與自然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時,二人便走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路,阮籍甚至還提出了“無君論”。當然,批判現實的政治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理想的政治。

1.阮籍、嵇康的政治理想

阮籍、嵇康都向往上古社會,君臣秩序井然,民風淳樸。在《通老論》中,阮籍要求君王“達自然之分,法自然而化”,以達到“群臣垂拱”、“萬物自化”的理想統治狀態。嵇康則認為“惟上古堯舜。二人功德齊均。不以天下私親。高尚簡樸慈順。寧濟四海蒸民?!盵4]40在嵇康看來,君王應效法上古堯舜,以天下為公,百姓才能淳樸安樂。這些都反應了阮籍、嵇康綜合儒道,調和名教與自然的矛盾的思想??僧斣诂F實中看不到理想,矛盾已變得不可調和時,阮籍便提出了“無君論”的思想,其言曰:“昔者天地開辟,萬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細者靜其形……明者不以智勝,黯者不以愚??;弱者不以迫畏,強者不以力盡。蓋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盵1]161阮籍認為政治和社會只會給人民帶來災害,“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比罴孕麚P無君主義,實際上是認為君主政權束縛了人民的本性,他所倡導宣揚的是“無為而治”。嵇康也同樣如此,“昔為天下,今為一身?!盵4]309在現實中看不到圣王無為而治的理想,他便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毅然走向莊子,走向自身的感性生命。

2.阮籍、嵇康的政治態度

政治態度上,阮籍“安時以處順”,走向了莊子順世游世的道路;而嵇康則走上了隱逸避世,平易恬淡的人生道路。阮籍一生三次為官,前兩次為官,皆以病辭;但嘉平元年之后,目睹了司馬氏集團的殺戮,又入世為官,表現了其“安時以處順”的政治觀念。正如莊子所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盵3]142螳螂以臂當車,那是自不量力,養虎順從于虎,便不會被傷害?!俺宋镆杂涡?,托不得已以養中”,心神任隨外物變化而遨游。安時以處順,正是阮籍在那個亂世中所抱的政治態度。嵇康在曹爽被司馬氏滅族后,便隱居山陽。世事多艱,到處危機重重,嵇康正是看到了這種險惡,為了避禍全生,所以隱居避世,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他本身厭惡世俗,有著更深層的精神追求。司馬氏以卑鄙的手段竊取了曹魏政權,他們打著維護名教的旗幟,大肆誅殺異己,社會上到處是虛偽的禮教徒,這些增加了嵇康對仕途的厭惡,于是他避世脫俗,隱居山陽達二十年。最終他走向莊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平易恬淡。正如莊子所言,“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生”,不熱衷于功名利祿,持以一顆溫和寧靜的心,則不會被患難所侵襲。平易恬淡正是嵇康所想要的。

(二)阮籍、嵇康的文學取向

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下,阮籍、嵇康的文學作品以表現老莊哲學為出發點,追求精神的自由,表現內在的心靈,這是一種進步趨新的文學觀念,是文學自覺的表現,具體而言,這種進步趨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1.詩文哲理化傾向

阮籍、嵇康的作品傾向于表現老莊哲學,表現與道逍遙的精神境界。在阮籍的《詠懷詩》里可屢屢見到這類作品,如“誰言萬事囏。逍遙可終生”[1]317。人生艱難,逍遙方可保身,“逍遙”就出自《莊子?逍遙游》?!傍欩]相隨飛。飛飛適荒裔。雙翮臨長風。須臾萬里逝?!盵1]332鴻鵠亦同于莊子筆下的大鵬,鴻鵠“適荒裔”亦同于大鵬“徙南冥”,阮籍寫出的是一個逍遙游的境界?!胺蚯逄摿卫?,則神物來集;飄颻恍惚,則洞幽貫冥;冰心玉質,則激潔思存;恬淡無欲,則泰志適情?!盵1]29這里阮籍勾畫出一個恬淡無欲、自由騁想、恍惚飄渺的清虛境界,這個清虛境界亦同于莊子筆下的逍遙境界,只是這種清虛略帶空靈。與阮籍相比,嵇康的逍遙境界則更有人間意味,“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盵2]16嵇康的詩表現的是他閑適、自由、恬淡的生活,在這里他得到了精神的滿足。阮籍通過勾畫清虛空靈的境界進入莊子式的精神境界,而嵇康則是從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或“流磻平皋”,或“垂綸長川”,或“手揮五弦”,去親身體味莊子的逍遙境界。

2.高渾與清脫

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下,阮籍、嵇康的文學思想的總體格調由建安以來的慷慨情懷轉為蒼涼,反映社會生活、生民疾苦的作品減少,表現內心世界、自我意識、個性形象的作品增加,玄學思想的滲入,使得阮籍“憂嘆中存理遣,理遣中郁情”[5]222;使得嵇康在自然景物描繪中感發玄思,追求玄淡意趣。阮籍的《詠懷詩》充滿了抑郁苦悶的情緒,阮籍在現實生活中積聚的苦悶,意圖在玄理的闡發中得到解脫,《詠懷詩》中多篇都是通過對時光流逝的慨嘆抒發苦悶,闡發玄理,“一日復一日,一夕復一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1]312,時光流逝,容顏更換,而世事難料,苦悶非常?!叭松魤m露,天道邈悠悠?!盵1]310相比天道,人生是多么短暫,既然如此,又何必執著于外在榮華、人生是非?阮籍正是這樣稀釋自己的痛苦,這種憂生之嗟和遷逝之悲往往以闊大的時空為背景,貫通玄理,形成了“高渾”的獨特文學風貌。而嵇康則喜歡刻畫自然景物,“白云”、“綠水”、“惠風”、“朗月”、“綠林”、“山鳥”,屢屢現于筆端,其《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描寫長川高崗、山鳥斜陽,感情隨景物的變換抑揚起落,在自然景物的倘佯中寄予玄思,表現絕俗的人格,追求“與道逍遙”的人生理想,形成了“清脫”的文學風貌。

注 釋:

① 余敦康指出:“阮籍嵇康的自然論玄學是從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玄學思想發展而來的?!保ㄒ娪喽乜抵?魏晉玄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00.)

[1]陳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高晨陽.阮籍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戴明揚.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Discu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Yuan Ji’s and Ji Kang’s Thought of Metaphysics

LI 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00, China )

Yuan Ji and Ji Kang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Wei-Jin Demeanor, and their thoughts were similar, both having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ye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ought of metaphysic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uan Ji’s and Ji Kang’s metaphysic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ir thought of metaphysics combines with Confucianism,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not only reflect in their explan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life-preserving and music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 but also reflect in their orientation of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Yuan Ji; Ji Kang; thought of metaphysics; comparison

(責任編輯 梁正海)

B235

A

1673-9639 (2012) 01-0054-05

2011-08-17

李峰,男,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2009級研究生。

猜你喜歡
名教玄學阮籍
淺談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突轉
當代玄學報告之“解壓”——YY嘛,誰不會啊
平衡
魏晉玄學對正統法制思想的影響
淺談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格范式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青睞”與“垂青”
個體與名教的統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個體與名教的統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阮籍與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