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的融入:女性主義視角下高校師德建構

2012-08-15 00:50
關鍵詞:德性教師職業師德

劉 遲

(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關懷的融入:女性主義視角下高校師德建構

劉 遲

(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從高校師德現狀及問題入手,結合女性主義關懷倫理思想,提出融入關懷的高校師德體系建構。建立結合關懷精神的教師職業規范,促進高校教師“自我德性”與“關懷德性”的養成。關懷精神的教育理念普及,能夠促使德性作用從高校延伸至社會,對緩解社會矛盾,以及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一定意義。

關懷;女性主義;師德

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業,教育涉及國計民生,甚至關乎民族興亡。師德建設歷來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首要內容。2005年3月,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文件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工作的首位,貫穿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學校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師德建設。高校要切實把師德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統一規劃,開展一次以師德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教師輪訓,在此基礎上,做到經?;?、制度化”;2011年9月6日,教育部在新聞發布會上表明“將進一步加強、改進師德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定期注冊、績效考核、職務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對師德建設明確的制度支持與政策要求,教育部對師德建設的強調與關注,進一步彰顯出當代師德建設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關懷倫理與師德內涵

(一)關懷倫理:女性主義的聲音

關懷倫理學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國,代表人物是內爾·諾丁斯。關懷(caring),是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核心內容。女性主義關懷理論對整個男性主義的文化傳統進行反思,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高速流動、利益追逐被女性主義學派稱為男性話語權的表征。而關懷話語是發自于女性角度的聲音,關懷倫理學家倡導寬容、仁愛、關心話語下的女性精神思維方式。數世紀以來,婦女學會了如何“說服、懇求、呼吁和同情、解釋、獎勵;最重要的是,她們善解人意,可以把最有可能與現實協調起來的動機歸之于爭論的雙方”[1]??_爾·吉利根基于經驗考察,對性別與道德傾向之間重要的相關程度進行研究。她指出,男性的特征是關心公正、權利、自主性和個體性一類的實際道德問題;女性通過更為關心、關懷個人關系和避免傷害他人一類的實際道德問題,集中探討情境的細節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反應[2]?;谂蕴卣鹘ǔ傻年P懷倫理學出發點是“關系自我”,社會中任何人都并非獨立的個體,而是與他人發生聯系的關系個體,這也體現了關懷的重要性。關懷是建立在雙方關系基礎上的,具有傳導性的特征。被關懷方在接收關懷的基礎上可以轉化成關懷方的角色,從而將關懷帶給整個社會。關懷視所有人為平等的個體,這也是關懷倫理學派追求世界和平實現的途徑。

諾丁斯在關懷倫理學闡釋中尤對傳統人文教育模式進行批評,認為將人文教育視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模式是個錯誤,這種著眼于部分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只能導致不平等的結果發生。關懷倫理強調師生關系的互動,強調個體與他人的關系,反對對教學方法與途徑的單一強調,認為標準的教學方法實際上目的在于控制:對教師的控制、對學生的控制、對教學內容的控制,但是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她進一步提出:“狹隘闡述的行為目標與應運而生卻同樣墨守成規的標準教法結合在一起,毫不奇怪這種結合令人厭倦?!保?]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了與女權主義立場相一致的關心教育模式,內容包括關懷自我、關懷他人、關懷世界、關懷知識等。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倡導的關懷精神不僅指導著當代社會民眾如何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關懷教育理念對于高校教育師德的構建更具有啟迪性的借鑒意義。因而,本文將關懷理念納入對高校教育倫理的師德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性的思考和分析。

(二)融入關懷的師德內涵

師德建設是教育倫理乃至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更是社會穩定進步的基石保障。高校教育主體包括教育集團、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鍵主體為教育者,核心內容為高校師德體系。

談及師德,自古唐代韓愈《師說》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弊鳛樽钤鐒撧k大學的國家之一,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倫理思想極為豐富,“彰明較著者有如下數端: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尊師重教,師道尊嚴;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循序漸進”[4]。傳統教育倫理是源遠流長教育歷程的濃縮,也造就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寶庫的代代傳承,而啟發、關心、關懷的精神也蘊涵在傳統教育倫理觀之中。因而,關懷倫理學雖建立于西方,但關懷的理念與精神是世界共有、古今關注的教育特征。

本文認為師德內涵應有三層:第一層是為師的道德準則,是以教師作為一種職業為出發點而構建的行為準則。換個角度來說,這一層面實際上是一種職業規范,是一種成文性客觀規定,也是所以為教師最基本的行為標準;第二層,是建立自身德性行為,身體力行做有德之師從而為人師表;第三層,是尊重學生、因材施教,并激發學生的各種潛力,成就學生成為棟梁之才的德性追求。后兩層含義均具有主動性特征,前者側重自身修養,可謂自我德性;后者強調互動關懷,可謂關懷德性,關懷德性是具有感染性的,受教育者在接受關懷的同時能夠逐步學會關懷他人,形成自身的關懷德性。自我德性是向關懷德性的過渡,關懷德性是師德的最高價值體現,其關鍵在于關懷的融入。

二、關懷缺失:我國高校師德現狀

市場經濟下當代社會對科技水平與高利潤的追逐,其推崇的功利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傾向也影響到了高等教育領域。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內涵已經黯然褪色,教師職業逐漸被看做一門技術性工作,不少高校教師僅僅遵守著師德要求基本的工作規范,而忽略了其所擔當社會的責任。同時,由于眾多高校教育理念目標傾向實用化,學生重分數輕素養,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物質化的社會導向也使不少教師距離為人師表愈發遙遠。從師德內涵的三個層面來看,我國當下高校師德體系存在典型的關懷缺失。

首先,教師缺少自我關懷。自我關懷是通過關懷自我生活的各個部分而形成為人師表的自我德性。高校教師的自我關懷不足,一些人以完成任務的心態面對教師職業,忽視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事業價值的追求。然而教師身份不僅是一種職業角色,更代表著“指導者”的角色內涵,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其責任與一代人的發展息息相關。若將教師行業僅停留在職稱評判的表層上,則忽視了教師職業的真諦。教育工作既是教師的職業,實際上更應該成為教師一生的事業追求,教師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教師的榮譽感、成就感、滿足感大體上都離不開教師的工作[5]。本質上來講,教師角色的建立與形成是相對的,其主體價值在于學生是否承認。但是,師生關系在教師職業眾多任務之中已被淡化,部分高校教師表現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工作習慣與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甚至存在授課時照本宣科無視臺下學生的行為?!按髮W老師都是上課就來,下課就走”的現象已被看做高校特征之一,而學生對于這種現象也認為是司空見慣,理所當然。

其次,高校教師的“關懷投入”明顯缺失,這種情況在課堂內外多有表現。談到自己的老師,很多大學生會說:“讀了四年大學,沒幾個老師認識我”,“大學老師跟中學不一樣,他們講完課拿包走人”……此類現象愈發普遍,偶爾主動在課后留下的教師便成了鮮有特例。課上如此,課下師生交流的機會更是寥寥無幾?;哟螖档南∩俳档土私處煹闹笇ё饔?,學生表明自主性增強的同時易促生自我中心主義心態,增加人際矛盾沖突發生的概率。

高校學生由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成長環境的青少年群體構成,大學階段環境與自身定位的轉變難免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及矛盾,社會閱歷較少的大學生容易產生質疑自我、懷疑他人、否定社會的心理困惑。高等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個體社會化成長歷程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對個體能力及性格的養成有決定性作用,是其正式步入社會而成為“社會人”的前期基石。高校教師是高等學校教育的第一資源,而高校師德體系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以及學生成長。高校教育作為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重要階段,學生需要足夠的啟發、支持與關心,這更需要高校教師的關注與關懷。尤其在信息豐富、自我意識上升的當代社會,知識的獲取方式已經不僅僅限于教師,高校承擔的職責也不僅僅局限于知識傳授,而關鍵在于啟發思考、培養德行及其將來適應社會的各類能力。但是大多數高校教師與學生接觸交流少,更不愿意去關心學生的心理動態,甚至覺得是浪費時間。學生對教師避而遠之,表面畢恭畢敬,實則全然不聽的行為也并不少見。學生不僅對自己成長的未來無從把握,對自身、他人、社會的認知形成也容易存在偏執,易引發學生的叛逆心理。近幾年高校發生的血案觸目驚心:2004年的馬加爵因為打牌而連殺四位同學;2009年吉林農業大學郭力維又因自尊心受挫而殘忍殺害室友……即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懺悔之意,仍都被大眾看做是不可饒恕的惡魔。實際上,高校學生的越軌行為不能夠孤立分析,學校社會化階段形成的人格問題是進入社會后引發沖突的潛在危機。然而,這些行為表面是當事人對他人的冷漠甚至仇視,但背后也有內心的孤獨與無奈。這種孤獨與無奈更似一種無聲的吶喊,呼喚著教育界與社會對學生群體的“關懷投入”,呼喚著高校師德體系的審視與重建。

第三,教育集團對教師職業評價考核缺乏關懷。教師職業評價,是對教師職業的行為要求,是控制教師行為的強制性客觀標準。但是這一客觀規范設置較多由行政性部門制定,偏重于對教學課時量、學術科研量的指標性規定,側重教研數量的評比與強調。這種設置單純從績效考核評判教師角色等于將教師職業視為技術類工作,忽略了對教師職業的全方位評價。

近年來研究表明:高校教師隊伍的需要層次結構中,主導需求傾向更高層次,情感、價值和自我發展需求迫切[6]。不合理的教師職業規范限制了教師高層次需求的實現,一方面,由于時間與精力被指標化評價體系占據,將教師職業發展的關注點側重于自身的工作量,職業道德問題的忽視則阻礙了高校教師自我德性與關懷德性實現。如當前頻繁出現的學術抄襲案例,工作量指標設置壓力的影響亦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細化的教研指標規定控制了高校教師時間精力,使其無暇顧及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無形為教學相長的實現設置了阻礙。面對教師群體、學生群體與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克服當下存在的關懷缺失現狀,才能實現高等教育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三、關懷的融入:女性主義視角高校師德建構

關懷倫理學是關懷教育思想的基礎,而關懷教育思想是關懷倫理在學校領域的具體應用[7]。融入關懷的師德建構,包括建立結合關懷精神的高校教師職業規范,養成基于關懷精神的“自我德性”,以及通過關心、關懷學生將關懷理念傳遞,以關懷感染他人從而促使“關懷德性”的實現。

第一,制度支持需要融入關懷,建立結合關懷精神的教師職業規范。高校師德體系的構建,合理的制度支持是師德建設的最佳保障。諾丁斯認為,關懷倫理下應建立起一種道德教育。她提出了教育理念的四個“連續性”:目的的連續性、地點的連續性、人的連續性以及課程的連續性。四個“連續性”的核心是關懷的連續性,教師職業規范的建立同樣應以此為基礎,即為建立關懷教師群體與學生需求的連續性教師職業規范。

其一,注意職業規范的對象性,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教師群體特征設置職業規范??梢愿鶕處熖卣鬟m當調整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量化標準,比如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接近,更易于課下與學生溝通,在生活交流中發現問題、解答困惑;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以講座及論壇的形式與學生交流,啟發思考。針對于此,對不同群體特征與優勢設置師生互動時間,在提升自身價值的同時挖掘學生潛力,從而培養適合于不同領域的綜合性人才。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將高校教師崗位分成教學與科研兩類,這個方法便是一個很好的起步與參考。其二,注意職業規范的針對性,應結合學生教學需求合理設置。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特點設置教師教學以及科研實習時間。不能忽視的是,高校應當將心理支援及互助、社會工作輔導等相關課程定為必修科目,使學生認識自己、了解他人,認清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并逐步建立其未來的發展規劃。針對性的課程設置一方面可以為高校教師提供更多時間發展科研,調整指標化壓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及科研實踐,交流經驗,深入思考,發現問題。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學相長在互動中必然實現。

第二,合理的教師職業規范是高校師德建設的前提條件,高校教師應主動“關懷自我”,促進自我德性的養成。諾丁斯認為,自我組成部分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職業生活、休閑生活等等[8]。不良作息時間、飲食習慣,超負荷的科研任務,來自工作與生活的各種壓力都威脅著教師的身體健康。東北某高校一次體驗結果顯示:100%的教師身體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實現教師的事業追求,健康為本。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身體與健康的心理,才可能去追求自我的其他生活組成部分。而職業生活與休閑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勞逸結合的完善生活才是有意義與充滿樂趣的。自我生活完善的高校教師才是學生的榜樣,不僅受學生尊敬,而且更具師者魅力。高校教師首先應從自我做起,不僅關注自身身體與心理保健,同時關注自我價值與事業追求的結合??梢允菇虒W互動成為職業生活與休閑生活的連結,不僅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潛力潛能,還可以使教師自身的職業提升為興趣追求,自我德性自然隨之而生。課上課下的師生互動可以成為教師自身生活的完美結合,在生活中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可以以休閑交流的方式實現,除了課上的教學討論,課下也可以利用空余時間一起讀書思考、一起郊游運動、暢談人生感想,在工作中發現樂趣、感受樂趣,將職業融入生活,發展自身的同時成就他人,以更加年輕與活力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與人生,帶來的不僅是健康的體魄與心態,職業生活的幸福感也必將提高。

第三,高校教師應建立“關懷投入”,建立關懷德性。個體行動的導向存在自律與他律兩個維度,現代社會的理性原則讓自律成為眾多行動的出發點以及行動無效的理由。柏拉圖、黑格爾等哲學家都曾指出: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在于理性。然而,他律是不能夠被忽視的,社會成員在個體不同的成長階段,他律與自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高校學生在高等教育時期正處于社會化的最佳學習時間,不僅會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還會逐步形成對一生起決定影響的人生態度、處事方式與行為習慣,因而他律的作用更為重要。他律不僅是來自高校教育系統各項規范政策的硬性規定,也包括從情感出發的,高校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指導與關懷。將關懷融入高校師德體系,以關懷德性去感染他人,實現關懷層面上的他律,其效果必將遠超過強制性規定的設置。

關心學生所需,理解學生所想,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是關懷德性建立的前提。諾丁斯認為,關懷教育開始于教育者的關懷行為,完成于被教育者對被關懷的感受。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應始終關注被教育者的內心感受,只有產生共鳴才能引起被教育者的回應[9]。關懷倫理學從女性的愛出發,提倡用女性角度去關愛他人。不難發現,社會更多期望女人來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考慮他人的需要、調解一些普通糾紛。說明女性精神更側重于對弱勢群體的關心與社會民眾普遍的愛。這種愛與關心正是學生求學時期不可缺少的。高校學生各有所長,各有不同。每個學生有著自己的家庭習慣與成長環境,形成了基本的生活態度與處事方法,他們對于大學生活抱有不同的期待。要平等傾聽不同學生的想法,并關注他們的潛力,尊重他們的習慣與生活方式。環境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心理困擾與沖突,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引導性地糾正他們的不良愛好與心態,并啟發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積極進行行為選擇,鍛煉他們獨立的處事能力與思維方式,更培養他們關心他人的友愛互助精神。只有關懷學生的真正需求,了解學生的不同特質,才能最大化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積極社會化實現?!瓣P懷投入”同時也有利于自我關懷的實現。

最后,制度支持、關懷自我與“關懷投入”正是將關懷融入高校教育倫理的師德體系,分別對應與師德體系中的教師職業規范、自我德性與關懷德性的三個層次。融入關懷精神的高校師德體系可以促進“關懷而生關懷”的實現,使學生從被關懷者轉為主動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的關懷者。高校教師以關懷性的師德感染學生,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用關懷的精神拉近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關懷學生,使學生體會到愛的意義,發現相互聯系的人與人之間合作與寬容的重要,信任與信賴的作用,這也關乎到一代人的價值觀形成,意義非常。

在高校師德“關懷體系”下,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與矛盾沖突,促進高校學生良性社會化的實現;更可以促進教師的職業生涯的成就,實現教師事業的精神價值;而帶著“關懷”精神走出高校走入社會的青年一代,更會主動將關懷帶給他人、群體以及社會,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有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

[1]楊鳳.關懷倫理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7(3):77-81.

[2]米拉達·弗里克,詹妮弗·雷恩斯比.女性主義哲學指南[M].肖巍,宋建麗,馬曉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29-230.

[3]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40.

[4]錢煥奇,劉云林.中國教育倫理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0:27.

[5]許占權.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221.

[6]鄧麗琴.高校教師職業需求與滿意度及師德問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67-70.

[7]何藝,檀傳寶.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與關懷教育思想[J].倫理學研究,2004(1):84.

[8]Nel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28-29.

[9]廖凝.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啟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21.

Assimilating Caring: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Morals in the View of Feminism

LIU Ch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morals by the theory of feminism caring ethics,points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morals to assimilate caring,to build career rule and develop the self-moral-character and caring-moral-character of university teachers.The popularity of educational idea of caring spirit can influence the whole society,help to reliev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actualize the developing aim of harmonious society.

Caring;Feminism;Teaching Morals

G451.6

A

1001-6201(2012)01-0187-05

2011-09-20

東北師范大學青年基金項目(09QN004)。

劉遲(1979-),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責任編輯:何宏儉]

猜你喜歡
德性教師職業師德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實踐思考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幸福感調查研究——以畢節市某特殊教育學校為例
亞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邏輯理路與啟示
師德考核“ 量化”實踐與思考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關于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素養的思考
幼兒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與分析
中等衛生學校教師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