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方旅游文化比較研究

2013-04-02 05:14王亞娟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游覽溶洞旅游

王亞娟

(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廣西 桂林 541004)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旅游文化的顯著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地理自然環境、游客偏好,導致了在進行景點開發的過程中采取不同的開發方式,以溶洞旅游開發來解釋和探討這些不同以加深對中西方旅游文化的理解。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不同可以追溯到其各自的源頭,不同的思想基礎就是源頭,各個歷史階段被統治階級推崇的思想、宗教和道德規范等,經過時間的沉淀,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跨國界的一群人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會集中體現在高度濃縮某一人群集體智慧的文學藝術作品中。[1]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侵潤極深,其思想核心“仁”,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追求自我修行和影響中國至深的佛教思想相融合,使得中國文化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既有對宇宙、人類博大的仁愛,又有囤于自身的自持;既有兼濟天下的入世情懷,又崇尚歸隱自然超脫的精神追求。[2]但總體而言,中國的文化不崇尚與自然的對抗,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這種精神氣質是一種內向型的。

西方文化的源頭有兩個,一個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們將自然看做是有超能力的神,人的力量無法與之抗衡,但是人在恭敬臣服的同時從未放棄抗爭,這種思想鼓勵人永不放棄對自然的探索,強調人的實踐能力,與中國人更注重對虛無縹緲的意境的探尋不同,他們更崇尚腳踏實地的實踐。另一個源頭則是基督教,基督教源于對不平等的反抗,其精神的核心是“愛”與“平等”,尊重人的權利和自由,因此西方文化相對于中國或者東方文化,少了對權威的盲從,多了對民主的追求。西方文化與內斂和平的中國文化不同,它更富于侵略性和開放性,是典型的外向型文化。

(二)中西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質與人群所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傳承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地勢地貌相當復雜的,分布著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整個國家跨越了多個氣候帶。其所產生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是因地而異的,在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文化各地也將是不同的。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情況下,礙于客觀環境的限制,各地之間的交往較少,各地文化各自發展,水平不一,各具特色。

而西方的地形地貌則相對簡單,以平原地形為主,雜以少許的山地、盆地。同時,西方雖也有著廣闊的燎原,但是其相當部分面積是被海洋所包圍,所以其氣候呈現明顯的海洋性特征,差異不大??偨Y一句就是西方的自然環境各地的相似性很高,因而在這種條件下所產生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中西方對溶洞開發的方式

世界溶洞資源,多發育于南方濕潤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區,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云南和貴州、越南北部、南斯拉夫迪納里克山區、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地安納州等地。國外對溶洞開發集中于探險旅游、科學考察和休閑度假,如美國肯塔基的猛犸洞和新西蘭的螢火蟲洞等。國外溶洞開發問題在于探險過程中游客的安全問題,游客人數嚴格控制,經濟效益未達到最大,而國內溶洞開發以游覽觀光、科考為主,如桂林蘆笛巖、貴州織金洞、湖南黃龍洞等,主要問題在于過度商業開發,溶洞資源破壞嚴重。

(一)西方溶洞旅游開發

1.在黑暗中前行的旅游方式

與中國動輒以絢麗變幻的燈光來裝飾洞穴不同,西方的洞穴通常是沒有燈光照明的,要欣賞洞穴必須靠導游手中的手電筒,坐在竹筏上穿過漆黑的洞穴來欣賞懷托摩地下溶洞,西方人認為這種觀賞方式既避免了燈光發出的熱量對特殊的地質地貌的破壞,又滿足了在黑暗中探險的樂趣。游客所搭乘的小船是人力的,以避免機械動力消耗的尾氣對洞內資源的破壞,也可避免噪音對洞內特殊居民(螢火蟲)的騷擾。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猶如漫天星斗的螢火蟲是最好的引路明燈。

中國溶洞旅游一般采取較為單一的由導游帶隊游覽模式,而西方的洞穴旅游模式較為多樣,游客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權,既可獨自前行享受探險的刺激和發現的樂趣,也可選擇在導游的陪伴和帶領下,按照常規線路參觀。與中國溶洞中導游為了照顧游客的大聲講解不同,西方的導游往往會用耳語般的聲音對洞內景觀進行講解。

這樣的游覽方式在中國恐怕會被游客質疑投資方的投資成本和欣賞水平。

2.以科普知識為主的講解詞

再看西方溶洞旅游的解說詞。西方溶洞旅游的解說詞以傳授科普知識為主,如介紹溶洞的形成,溶洞的特質,在講解詞中甚至會出現一些專業詞匯,如“活性巖洞”,而這種專業詞匯往往會得到詳細的解釋,這樣的解說詞力求嚴謹,但是如果以為西方溶洞的解說詞只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全是冷冰冰的專業術語,那就不全面了。這種嚴肅中往往蘊含著西方人特有的幽默和趣味,比如,將螢火蟲比喻成特殊居民,將螢火蟲發出的點點藍色螢光比喻成漫天星斗,用了擬人和擬物的手法將這種可愛的生靈描繪得惟妙惟肖。

3.嚴苛的參觀規定

因為西方的巖洞以科考和保護為主,因此對溶洞參觀有非??量痰囊幎?①與中國鼓勵游客碰觸石壁祈福不同,西方的溶洞嚴禁觸碰。因為碰觸會使得鐘乳石及石筍逐漸失去光澤,不但如此,碰觸還會破壞鐘乳石脆弱的結構。②禁止喧嘩,保持寧靜,為了保持溶洞的生態環境,導游會以身作則,不但講解聲音輕微,而且盡可能使用人力而非機械以避免噪音,游客也會被要求保持寧靜。③為保障游客的安全,西方的溶洞內是不允許使用照相機和錄影機等電子設備的,以免游客在拍照時發生意外,同時強光也會破壞洞內的生態,另外洞內也是禁煙的。

(二)中國溶洞旅游開發特點

1.求新求異的旅游方式

中國的溶洞開發非常注重游客的旅游體驗,在溶洞本體資源大同小異的情況下往往采取各種新奇的參觀方式,來增加游客體驗的快感。以桂林的冠巖景區為例。冠巖是位于廣西桂林漓江東岸的一處地下溶洞,因其山外形如朝冠而得名,還因在漆黑的洞里,頂上透出微光,又名光巖,但后者已鮮為人知,原因無他,全賴現在的開發以各種燈光設計為主。冠巖的游覽方式號稱“海陸空”齊全,1999年冠巖景區建成了國內首條電動觀光滑道,全長3.2公里,車速達15米/秒;洞內游覽還配備了自動聲光系統、有軌電車、游艇和觀光電梯。這些游覽方式是以改變和破壞原有的洞內生態為代價的。

2.富于中國特色的解說詞

與西方溶洞過分強調科普知識的導游詞不同,中國溶洞的解說詞極富有中國特色,講究形似、傳統與現代體驗等結合。[3]

(1)強調形似

中國的溶洞旅游,以強調洞中各種造型的形似為主,[4]如:

“穿過‘時光隧道’,我們來到的便是蔬菜果園。您能數得出多少種蔬菜瓜果呢?噢,有玉米、花生、花菜、蓮藕等等,奇怪的是這兒還有一個大海螺。前面這只鸚鵡日夜守護著這瓜果蔬菜園?!?/p>

(2)附會歷史

以博山開元溶洞為例,在對溶洞取名“開元”所作的解釋中,導游詞是這樣寫的:

“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年號,距今1300余年。唐朝20帝25傳290年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近5萬首唐詩,而且創造了諸如“開元盛世”那樣一段歷史的輝煌,……1300年后的今天,萬年古洞又逢盛世,得以開發重現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一定能再一次見證我們源泉鎮昌盛的新紀元。這也是我們將洞取名為“開元洞”的原因。

這個溶洞與唐代的聯系,僅有洞中一兩處遺跡,但附會上歷史,使得這處溶洞不僅具有旅游觀光的價值,還似乎具有了歷史考古上的科考價值。[5]

(3)加入故事

為了將洞中的造型描繪得惟妙惟肖,溶洞旅游的解說詞還往往將中國古老的傳說、文學故事加入其中,以增強游客體驗。如:

關于這把傘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這把古樸、典雅的傘就是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北方多聞天王手中常持的那把神傘,它不僅能呼風喚雨,還可以收妖鎮怪。大家請看,這傘的上部有個缺口,據說是孫悟空的杰作。當年孫悟空曾被多聞天王收在這神傘之中,但他用金箍棒將傘捅破后溜了出來,您看他正坐在傘的頂端得意洋洋,哈哈大笑。

(4)加入西方元素

為了吸引游客,溶洞解說詞還會加入西方的元素,以體現時代性、國際性,如:

請看上方,這就是正在親熱著的亞當和夏娃,當年他倆經不住左邊這條蛇的誘惑而偷吃禁果,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卻跑到我們銀子巖來定居了,我們就不便打擾他們了。

3.相對寬松的游覽規定

中國的溶洞游覽,因為洞內多以燈光點綴設計,所以對游客使用相機拍照并沒有嚴格的限定,導游甚至會在某些景點停下專門指點游客拍照。而洞內對于游客大聲喧嘩更是不會做出特別的規定,中國游客也往往毫無顧忌地在洞中自由地聊天、喧嘩,甚至湮沒了導游的解說聲音。另外,相對于西方溶洞旅游對溶洞資源的保護性性規定,如嚴禁游客觸碰洞內的石壁等,而中國的溶洞,不僅沒有這項規定,更有甚者,鼓勵游客觸碰石壁祈福的行為。

三、中西方溶洞旅游開發造成不同的影響

(一)西方溶洞旅游開發的影響

西方溶洞旅游開發秉承的嚴格的保護性開發原則,保障了溶洞資源的科考價值和可持續性開發的可能,但是也造成了旅游開發中一些不利的影響。

1.商業價值低

西方的溶洞為保證其科考價值,一般不允許在洞內進行商業開發,與中國溶洞中頗具商業氣息的各種攤販和照相點等人造景觀不同,西方的溶洞會力圖保持洞內的原貌,且有時為了保持洞內的生態,限制進洞的游客數,這些做法使得溶洞的商業價值與中國相比,要低得多。

2.觀賞性低

溶洞景觀具有極大的同質性,無非是由形狀大小各異的石筍、石幔、石柱、石鐘乳和地下暗河等構成的特殊的地貌景觀。西方為保持溶洞的原生構造,較少添加人為的后期點綴,如燈光設施、人為的改造、景區建筑物、游覽設施等。同質的景觀會降低游客的游覽體驗,使得游客對同一類型的溶洞難以激發出游覽興趣,導致潛在游客人數的減少,使得洞穴逐漸衰落。

3.旅游功能開發的單一性

目前國外溶洞的旅游開發主要以觀光旅游和科學考察為主,而一般的溶洞都不具備開發參與性項目(如探險、康療等)的條件,這與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是不匹配的。目前的旅游市場呈現出需求層次的豐富性特點,單一的科考和探險類型游,無法滿足西方游客追求文化體驗、視覺沖擊等更偏向于東方游覽體驗的傾向,因此,西方的投資方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向中國借鑒溶洞開發的經驗,并開始在溶洞旅游的產品開發中,運用中國的溶洞設計。

(二)中國溶洞旅游開發的影響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喀斯特區域的旅游業蓬勃興起。在有喀斯特地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幾乎都有自己的名溶洞和特色溶洞,以此招徠大批中、外游人,在經濟效益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上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在溶洞旅游開發中的種種不規范或破壞性行為,留下很多后患,令人擔憂。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溶洞的過度開發,導致溶洞資源不可逆的破壞。[6]

開發者在溶洞中舉辦宴會,舉辦音樂會和歌舞表演,或在溶洞中開設商店;或在溶洞中進行立體式的開發,如在溶洞中建電梯、鐵道游覽車、地下河漂流,在溶洞中開設工藝品商店等。某些洞穴經營者為了贏利的目的和洞穴旅游管理上的方便,隨意改變溶洞結構,致使溶洞內野生動物遷移,微生物群和洞穴植物的生長和生命過程發生改變,導致溶洞內生態系統改變。又比如,某些地方的經營者,在洞口或洞內塑造佛像和神位,引得大批善男信女燒香拜佛,溶洞內煙霧繚繞,洞內空氣成分發生改變,進而使洞穴系統內氣流強度和空氣交換的周期改變,加速風化而影響鐘乳石表面化學變化,表面色調暗化。另外由于國內溶洞旅游開發,為了避免資源雷同性而加大了燈光改造,在燈光的長期照射下,因光照強度的改變、游客的拍照、閃光燈的光照等,都會使洞穴地面改變,破壞鐘乳石。

四、結束語

東西方的旅游文化不存在孰優孰劣的比較,不同的文化傳統、地理自然環境、游客偏好,導致了在進行景點開發的過程中采取不同的開發方式,溶洞旅游開發是眾多旅游開發中的一個縮影,在探討東西方不同的旅游文化時,不僅要善于發現這些不同,還要認真探究造成不同的原因,為將來在進行可持續的旅游開發中,適應不同的旅游需求,選擇綠色環保、經濟效益良好的開發方式。

[1]馬秀芹.中西旅游行為文化差異研究[J].飛天,2012,(10).

[2]稂艷玲.中西旅游審美文化差異[J].船山學刊,2004,(3).

[3]武傳震.論"沂水旅游現象"產生原因及啟示[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4]李曉丹,向小輝.從中西文化差異看中西旅游差異[J].消費導刊,2009,(16).

[5]劉忠秀,謝愛良.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開發研究——以山東沂水為例[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

[6]劉樹花,李永文.鄉村旅游與城鄉一體化互動研究——以沂水縣院院東頭鄉為例[J].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4(4).

猜你喜歡
游覽溶洞旅游
來,一次游覽七個世界
游覽乘法大觀園
出發吧,去溶洞
妙夢巴王國歷險記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美術館游覽指南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處理施工技術
旅游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