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書·西 域 傳》“田 畜 隨 水 草”辨 疑

2013-08-15 00:42謝弈楨
文教資料 2013年6期
關鍵詞:烏孫漢書水草

謝弈楨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有這樣兩段記載,分別如下:

休循國,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勝兵四百八十人。東至都護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國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類烏孫,因畜隨水草,本故塞種也。①

尉頭國,王治尉頭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戶三百,口二千三百,勝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騎君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徑道馬行二日。田畜隨水草,衣服類烏孫。②

從以上所引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休循國和尉頭國是當時西域鄰近的兩個小國家,生活習俗相同,但《漢書》對其經濟形態的描述卻有明顯的“差異”:一云“因畜隨水草”,一云“田畜隨水草”?!耙颉?、“田”二字形近易訛,但今天所能見到的各種《漢書》版本于此二處并無任何異文,所以這一“差異”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讓我們先來看看前人是怎么說的。

對于《休循國傳》的“因畜隨水草”一句,錢大昭在《漢書辨疑》卷二十一中說:“因畜隨水草,‘因’當作‘田’?!倍跸壬鞑煌忮X大昭的說法,他說:“‘因畜隨水草’當作‘隨畜逐水草’,傳寫者誤‘逐’為‘隨’,校者未審,改上‘隨’字為‘因’字。本傳屢言‘隨畜逐水草’可證。錢氏就字形改字,不知休循即今布魯特,山峻,多雪,不可耕作,與尉頭國異,不得云田也?!保ㄍ跸戎t《漢書補注》引)而對于《尉頭國傳》中的“田畜隨水草”一句,徐松的《漢書西域傳補注》有所涉及。徐松補曰:“城郭國,故田畜;近烏孫,故隨水草?!雹坌焖傻囊馑际牵何绢^國屬于城郭國家,所以既耕田又畜牧;習俗與烏孫相近,所以常常追隨水草而居。

據此可知,錢大昭、王先慎二人的見解雖然不同,但都認為《休循國傳》“因畜隨水草”一句有誤,其言外之意是,《尉頭國傳》“田畜隨水草”一句不誤,王先慎更是認為尉頭國可以“云田”而休循“不得云田”。然而,只要稍加分析便可知道,錢大昭認為“因”當是“田”字之誤,就字形改字,辦法比較簡潔,但缺乏證據,有臆斷之嫌;而王先慎認為“因畜隨水草”當作“隨畜逐水草”,其分析致誤之因,以為傳寫者誤“逐”為“隨”,校者又改上“隨”為“因”,太過迂回纏繞,同樣也缺乏證據??夹焖伞稘h書西域傳補注》云:“休循、捐毒二國為今東西布魯特種人,山峻,多雪,不可耕,故逐水草居?!蓖跸壬鞯恼f法蓋即本此而生發。

除了上述清代學者之外,當代學者亦曾關注到“田畜隨水草”一句。袁慶述《〈漢書〉標點疑誤》一文④稱:“案:‘田’‘隨水草’,殊為不辭。當標為:‘田,畜隨水草?!跸戎t《補注》引徐松云:‘城郭國,故田;畜近烏孫,故隨水草?!笨赡苁亲⒁獾街腥A書局點校本將“田畜隨水草”一句連讀文意有隔,故試圖通過改動標點以求彌縫。朱玉麒整理的《西域水道記》(外二種)則將其標點為:“田畜、隨水草”,其標點徐松《補注》之文亦與袁氏稍有不同。

事實上,“因畜隨水草”一句并不誤,倒是“田畜隨水草”一句可能有誤,“田”疑當作“因”,諸家之說均未達。

錢大昭、王先慎二人認為《休循國傳》“因畜隨水草”一句有誤,蓋不明文義而致誤。因有依、隨之義。如:《逸周書·文酌》“因親就年”、《嘗麥》“無思民因”,朱右曾 《集訓校釋》:“因,依也?!薄秴问洗呵铩けM數》“因智而明之”,高誘注:“因,依也?!薄墩撜Z·學而》“因不失其親”,朱熹《集注》:“因,猶依也?!庇秩纾骸秴问洗呵铩ぞ亍贰氨赜幸蛞病?,《集釋》引王念孫曰:“因,猶隨也?!薄豆茏印ば男g上》“心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尹知章注:“舍己而隨物,故曰因?!逼淅醵?,不贅舉。依亦可訓因,如:《大戴禮記·千乘》“依固可守”,王聘珍《解詁》:“依,因也?!薄稄V雅·釋詁四》“倚,因也”,王念孫《疏證》:“依與因同義?!苯云淅?。又,隨,從也,逐亦隨也。成語有“隨波逐流”,互文見義。又如:《莊子·胠篋》“故逐于大盜”,成玄英疏:“逐,隨也?!薄兑住ご笮蟆贰傲捡R逐”,焦循《章句》:“逐,猶隨也?!笔瞧渥C。據此可知,“因畜隨水草”與“隨畜逐水草”文意相同,根本無須改字?!耙蛐箅S水草”就是“跟隨牲畜追逐水草”的意思。張烈主編的《漢書注譯》⑤將“因”注釋為“依據”,把全句譯作“根據放牧就水草活動”,明顯欠妥。而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⑥將其譯為“隨牲畜逐水草而居”,可以說譯得準確多了。

游牧民族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他們為了追逐水草,經常四處遷徙,居無定所。對于這種游牧生活情況,古書中描寫最多的一句話便是“隨畜逐水草”。當然,亦有許多類似的說法,如“逐水草”、“隨水草”、“依隨水草”、“隨逐水草”、“隨畜移徙”、“畜牧逐水草”、“逐水草畜牧”、“隨畜牧逐水草”、“隨畜產逐水草往來”,等等。在描寫追逐水草這件事上,史書有時單用一個“逐”字,有時也單用一個“隨”字;有時二字分用,有時二字連用,或者“依隨”連用,形式眾多,不勝枚舉。但在游牧過程中,亦間有農作,懂得筑城和農耕,慢慢地產生出不少所謂的城郭國家。不但文獻資料中有不少關于游牧民族從事農業的記載,許多考古資料也證明游牧民族很早就已有了農業,比如:在屬于公元前三世紀以前的匈奴方形古墓中就發現了與農業有關的石臼;在屬于公元前二至前一世紀的諾顏山第二十三號匈奴墓中還發現了農作物的種子;此外,很多匈奴墓中都發現了不少谷物、農具及與農業有關的大型陶器。⑦不過,在漢代西域五十多個國家中,有的“頗知田作”,有的“不知田作”,有的干脆“不田作”?!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穼⑹[嶺以西諸國按其經濟形態大致區別為“土著”和“行國”兩類。如大宛“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卑蚕浥c此同。又大夏國“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而身毒國“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這些土著國家,大都建有城郭,因此也稱“城郭國家”,他們從事農耕,安居樂業,正如顏師古注所說:“土著者,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也?!倍靶袊眲t不同,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是其共性。典型的如烏孫,《史記·大宛列傳》稱其“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又稱:“烏孫多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薄稘h書·西域傳》所載同,只是說得更明確:“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庇帧妒酚洝ご笸鹆袀鳌贩Q大月氏“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而康居“行國,與月氏大同俗”,奄蔡“行國,與康居大同俗”。不過,同樣是行國,烏孫雖有自己的都城“赤谷城”,卻恒處穹廬,有城郭而不居,始終隨水草畜牧。鄯善國與烏孫類似,《漢書·西域傳》稱其“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它”,可知鄯善國亦以畜牧業為主。大月氏則不同,自從征服大夏后,逐漸從游牧走向定居,《漢書·西域傳》稱其“治監氏城……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錢貨,與安息同”。與安息同俗,便是與大宛一樣的“土著”國家了。而處在龜茲以西的溫宿,雖屬于城郭國家,但其“土地物類所有,與鄯善諸國同”,分明也是和鄯善一樣以畜牧業為主?!稘h書·西域傳》稱“西域諸國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故皆役屬匈奴”,這也充分說明有些西域國家從西漢初年到東漢時期發生了經濟形態的根本變化,究其原因,很可能與漢武帝時屯田西域有關。研究表明,西域南道諸國,大致東西兩端以畜牧為主,中間以田作為主。⑧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只要是與匈奴、烏孫習俗相同的國家,總體上還是以畜牧業為主,休循國、捐毒國是這樣,尉頭國也是這樣。尉頭國“山道不通”,“衣服類烏孫”,自然亦是屬于“行國”⑨,生活、生產方式亦類似烏孫,隨水草畜牧,不田作,而不是像余太山所說的“即使如此,該國仍有田作”⑩。

此外,史書在描寫畜牧與農耕兩種經濟形態時,往往作對比分析,使人一目了然。如:

“婼羌國……隨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p>

“烏孫國……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保ā稘h書·西域傳》)

“蒲類國……廬帳而居,逐水草,頗知田作?!?/p>

“移支國……皆被發,隨畜逐水草,不知田作。所出皆與蒲類同?!?/p>

“東且彌國……廬帳居,逐水草,頗田作。其所出有亦與蒲類同。所居無常?!保ā逗鬂h書·西域傳》)

由此可見,“田畜隨水草”的說法是非??梢傻?。正如袁慶述所稱,“田”“隨水草”殊為不辭,但又并非簡單改動標點就可以徹底解決問題的。如果把“田”字改作“因”字,一切疑問就會隨之煙消云散。之所以余太山等認為尉頭國“仍有田作”,與徐松一樣,系據誤文立意,自然免不了以訛傳訛?!耙蛐箅S水草”文意明白無誤,《尉頭國傳》的“田畜隨水草”為“因畜隨水草”之訛,由來已久,極有可能是傳抄過程中產生的錯誤,而錢大昭《漢書辨疑》中的斷語正好說反了。

注釋:

①漢書.中華書局,1962,6,第1版(第十二冊):3896-3897.

②漢書.中華書局,1962,6,第1版(第十二冊):3898.

③西域水道記(外二種).朱玉麒整理.中華書局,2005,7,第1版:453.

④載《古漢語研究》,1997(3)(總第36期).

⑤張烈主編.漢書注譯.南方出版社1997,1,第1版.

⑥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1,第1版.

⑦參見林幹《匈奴史》第八章“匈奴的經濟”.人民出版社,2010,1,第1版.

⑧參見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中華書局,2003,11,第1版.

⑨尉頭國即今新疆喀什的巴楚縣,現境內駐有兵團農三師8個農牧團場,農業所占比重不小,與漢時不同。

⑩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中華書局,2003,11,第1版:347.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9,第1版.

[2]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5,第1版.

[3]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9,第1版.

[4]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7,第1版.

猜你喜歡
烏孫漢書水草
西漢與烏孫、 樓蘭外交關系初探
古今字研究應該重視出土文獻*——以顏師古《漢書注》古今字研究為例
李學勤《〈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手稿
國家的女兒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水草冒泡的秘密
為什么金魚缸里要放水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