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動員論視角下的臺灣社會運動

2013-10-09 03:09王清妍
科學導報·學術論壇 2013年8期

王清妍

【摘要】1992年12月10日,美濃鄉親透過“第一次美濃水庫興建公聽會”確認傳聞已久的水庫興建計劃。面對家園即將被淹沒的威脅,返鄉知識青年結合農民、地方政治領袖、鄉土藝術家,提出論述、發動抗議、政治游說與小區文化活動,數度擋下立法院美濃水庫預算,最后促使2000年當選總統的陳水扁,承諾任內絕不興建美濃水庫。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關濃反水庫運動。此次運動中,“美濃愛鄉協進會”扮演著資源動員的重要角色。本文就是針對關濃反水庫運動中愛鄉協進會所進行的資源動員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社會運動;資源動員;關濃反水庫運動

前言

社會運動是指在緊密的社會網絡的支持下,在能夠引起文化共鳴和產生行動導向的象征物的刺激下,斗爭政治與對手之間產生的持續互動。而回顧臺灣的民主轉型道路,可以發現自下而上不斷興起的社會運動對于國民黨威權體制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正是這種強烈的沖擊帶來了臺灣社會草根民主力量的興起和社會中間組織的發展,這對于臺灣社會之后得以成功實現民主轉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這些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最初就是從環境保護運動發展而來。美濃反水庫運動就屬于這一環境保護運動之列。

美濃是臺灣南部高雄縣下屬的一個小小的客家鄉鎮,向來以鼎盛的文風、傳統油紙傘手工藝與美濃粄條等讓人印象深刻,是臺灣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被稱為“客家原鄉”。臺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鐘理和就是美濃人,美濃同時也是臺灣各鄉鎮出產博士最多的地方。但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的高速現代化騰飛,美濃地區原先深厚的客家文化傳統和族群認同在現代化的沖擊下也在逐漸消失。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面對政府以開發南部水資源為由的興建大型水庫政策,美濃地區人民開始了以反水庫為核心的美濃反水庫運動。

這樣一次大規模的反水庫運動成功實現了由最初的環境保護運動向生態保育、新故鄉營造運動的擴展,凝聚了整個臺灣的相關社會運動力量,并最終在進行有效地資源動員之后,獲得了反水庫運動的階段性勝利?;仡櫿麄€運動的斗爭歷程,可以發現,以美濃愛鄉協進會為首的社運組織在美濃地區進行了有效的資源動員,組織和運用了一切有利于運動最后勝利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而對于這一歷程所運用的資源動員方式重新進行整理和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美濃反水庫運動,也能從理論和實踐意義上更好地研究社會運動。

二、文獻綜述

(一)資源動員理論

國內對于資源動員的相關研究涵蓋了較為廣泛的對象??偟膩碚f,綜合國內學者對于資源動員理論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主要的結論有,第一,當下中國社會的資源配置機制已經不僅是國家權力為主導,市場和社會的力量都在發揮作用。因此,在對社會運動中的各種動員資源進行研究之時,不得不考慮當下社會之中的結構性因素,分析資源的來源、動員的機制。馬明潔提出了“經營式動員”的概念,探討了在國家壟斷配置資源的格局被打破之后,出現的新動員形式。通過對鄉政府社會動員能力的解析,指出經營式動員與“組織化動員”截然不同。雖然鄉政府仍然使用行政權力和組織框架,但是卻在其中采用類似于市場運作方式、使用巧妙的運作技術來實現動員。這種動員方式,是國家動員能力嚴重弱化之后的變形,使得國家動員體制仍然具有巨大潛能。第二,在資源動員的過程中,資源動員理論對于符號、話語、框架等文化性因素在動員過程中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鄭雙勝基于對白路村選舉的觀察,運用資源動員理論中的符號和話語來描述和解釋鄉村的精英主體如何策略性地置換出社會資本來展現自身的話語權,動員村民。而對于社運組織的動員策略分析,既要從理性策略的角度出發,解釋運動者如何利用符號、話語、框架等文化性因素來獲得認同并且成功動員,也要注意到運動者是如何被文化所影響,從而選擇某種行動策略。但是,在對美濃愛鄉協進會領導的反水庫運作進行資源動員分析時,我們應該抓住資源動員理論中的理性人假設和框架動員策略,來思考運動者的行動策略選擇。

(二)臺灣社會運動

相比于大陸學者目前對于資源動員論理論和實踐研究的豐厚成果,對于臺灣社會運動的研究成果則較為稀少。已有的研究多是從文學、紀錄片、美術等藝術的角度來展現臺灣社會運動的抗爭歷程。比如說,須文蔚的《再現臺灣田野的集體記憶——社會運動與再現論考察下的臺灣報導文學史》就是通過介紹臺灣報導文學代表性作品,對照社會運動史進行考察,標示出作品與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環境等特質,展示作為一種進步性的文類,報導文學如何展現出文學的社會動員力。陳明則在《“政治革新”與臺灣當代美術的泛政治化》中指出臺灣當代美術的興起與20世紀80年代的“政治革新”有很大關系。臺灣當代美術對臺灣的政治、文化進行激烈的批判,開啟了一個泛政治化的新時代。而王仲的《1980~90年代臺灣民間組織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系探析——以環境運動為例》則是為數不多的對于社會運動自身組成要素的探討。文章認為在臺灣地區,社運組織是在以環境運動為開端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中生成并轉型為民間組織的。它是臺灣社會運動的產物??偟膩碚f,既有的研究多是從人文藝術層面來關注臺灣的社會運動,缺乏對臺灣社會運動的深入介紹和分析,尤其是對于社會運動中各個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作用分析。因此,本文通過資源動員理論來重新審視和分析臺灣的社會運動在學理上具有一定的理論補充意義。

三、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資源動員理論是出現在上世界七十年代之后的西方社會運動研究成果,它深受理性選擇理論的影響。趙鼎新對于資源動員理論有著非常詳細的介紹。與傳統非理性假設下的社會運動理論相比,資源動員理論更傾向于一種理性選擇的假設及其推論:

社會運動的相關者的行為是基于理性選擇機制,基于相關者的利益,他們選擇參與或是不參與,以何種方式參與。

社會運動是建立在理性假設的基礎之上。社會運動的產生,不再是病理性的行為,而是政體外的成員,為了爭取自身的利益,克服政體壁壘采用的手段。

人們在描述參與者的心理狀態時,也不再使用剝奪感等情緒性用語,轉而使用利益、代價和機會?;诶硇缘募僭O,人們開始研究社會運動中理性人的利益和選擇策略、社會中可供組織的資源和社會運動產生的機會。

而對于潛在的可動員資源來說,它包括物質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兩大部分。物質資源指的是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有形資源。它是早期資源動員理論的研究重點。然而,隨著建構主義的興起和學界對社會文化的關注不斷加強,資源動員理論開始關注文化層面的社會運動話語、符號和意識形態等無形資源。他們認為,文化也能成為一種可以利用的資源??梢圆呗孕缘卦O計社會運動的理念使之更符合文化的脈絡,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從而動員更多的人參與。比如說由斯諾(Snow)將戈夫曼(Goffman)提出的框架分析概念運用于社會運動的非話語性因素分析建立的“框架理論”。

而就本文而言,理性行動者的假設,反映了在美濃反水庫運動中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團體在采取具體的行動策略時會分析利益得失,根據相互的利益得失對比來做出行動方案的選擇,從而使得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可能的保障。一旦認識到理性選擇原則的存在,那么對于多元行動主題的行動策略將會有更清晰的了解。其次,關于資源動員的具體策略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準確地了解各個行動主體的行動策略,比如通過斯諾提出的框架理論來理解社運組織在文化層面上的話語動員。

具體的研究方法則是文獻資料法。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作者無法在行文過程中親自去美濃地區實地考察。因此,只能通過對相關新聞報導、學術論文和雜志評論的收集和整理來對美濃反水庫運動進行基于第二手材料的探討。

四、美濃反水庫運動發展歷程

面對國家政權以公共利益、國計民生的宏大議題為由提出的毀滅性計劃,最初敏感地認識到水庫的巨大危害,從而毅然投身于保衛家園運動的是幾個美濃籍的優秀青年,他們是社會學碩士鐘永豐以及妹妹鐘秀梅和建筑學碩士李云斐一他們具有社會科學的知識背景和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他們在美國留學,1991年回美濃從事一個學術研究項目,并在美濃成立了一個民間團隊“第七小組工作站”,以草根文化工作自我定位,吸引了畫家曾文忠等一批文化和社會人士。當看到故鄉橫受水庫威脅后,他們迅速投身其間。

美濃反水庫運動一開始主要是通過民意代表(立法委員)影響立法院的決策來開展運動。他們最初主要策略是認定水庫議案的提出程序上有嚴重問題,1992年冬,第七小組工作站聯合地方政府、社團、學者及環保人士邀請水資會官員舉辦“美濃水庫公共聽證會”,會議從政府黑箱操作、偽造文書人手,進一步暴露和批判水庫設計的失誤、水庫本身可能產生的各種機會、環境危害,開始初步形成美濃反水庫運動的社會意識和理論基礎。公聽會后,以第七小組為骨干成立了“美濃愛鄉協進會”,并進一步推動美濃反水庫大聯盟的組成。

1993年4月16日反水庫的二百多位美濃鄉親,前往立法院陳情。請愿活動組織者鐘秀梅發現,鄉親被臺北街上陌生的車流、高樓與熙攘冷漠的人群嚇著了。于是她倡議,“我們就來唱山歌,好不好?”鄉親們就這樣一路唱到立法院,并在立法院門口展露了美濃文化的特色:著客家藍衫、打油紙傘、唱山歌,以極具地方色彩的方式傳達反對水庫興建的意志,痛斥水庫對美濃鄉村生命財產與環境生態的危害。十余位朝野立委接受請愿,并在立法院會議室召開公聽會,不久,立法院刪掉了那年的水庫預算。美濃人初戰告捷。

在興建美濃水庫的支持力量中,水資會、相關利益集團、與客家人長期對立的福佬人和部分退縮的美濃客家人。

在水資會(經濟部下設機構)看來,美濃水庫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是當時臺灣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當時南臺灣水資源的問題已經十分迫切。1993年4月,旱季的高雄發生自來水鹽化事件,工業區大工廠因氯離子過高,導電度暴增,被迫停車。同事,叢集高雄地區的石化工業與鋼鐵廠均需消耗大量用水,且對水質要求往往高于飲用水。在工業需求量大,主要河川卻遭受嚴重污染的情況下,政府只好在高屏沿海區域抽取地下水供應。長久以來,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因此,經濟和民生始終是政府執意興建水庫的重要理由。

相關利益集團則是指掌握濱南工業命脈的燁隆大煉鋼廠及東帝士七輕石化廠。他們是最大的利益相關者。美濃水庫是配合濱南工業區用水而設計的,能夠為鋼鐵業提供充足的水源。此外,美濃水庫建成,樺隆集團就能開辟已在籌備中的大型游樂園,與水資會“使美濃成為觀光新據點”的計劃相互搭配。而東帝士集團則是濱南工業中的重點——七輕石化的背后主導者。因此,美濃水庫的興建與七輕石化及其背后的東帝士集團的利益息息相關。

而對于美濃以外的南臺灣人來說,修建水庫從短期來看,無異于普降雨露,無論美濃人如何哀求,也難以打動其惻隱之心,在TVBS當年所做的一份民調中,臺南縣、高雄縣、高雄市贊成建水庫的比例分別高達58.8%、63.2%、71.1%。連一位著名福佬籍的反對運動領導者在談到美濃時,也毫無表情地說:“反正客家文化再三十年就注定要滅亡了,現在拯救,不過讓她多活三十年?!碧幱谏介g僻地的客家人,為了灌溉水源,為了生存,往往選擇成為“大清義民”幫助清廷圍剿福佬人,從而使得美濃人四面樹敵,背負“出賣臺灣”的原罪。

同時,溫順的臺灣客家人作為僅次于原住民的弱勢群體,他們其實習慣了逆來順受。面對政府他們總是相當溫順并且不愿對政治議題采取激烈的抗爭。而在反水庫運動中,面對政府與資本的強力反撲,不少美濃人鄉愿和犬儒的心態開始流露。有人說:“水庫如果崩了,我可以躲到三樓避難?!庇腥苏f:“如果建水庫我第一個舉手贊成,找苦了三十年,等水庫蓋好,我就可以把土地賣了,買一臺奔馳,移民到美國去?!边B有的老人也說:“政府決定的事,沒有改變的余地。為了要不要建水庫,和朋友鬧翻,這又何必?反正我已經五十歲了,等水庫建好,我已經差不多也快死了。水庫崩不崩,那是你們下一代的事?!焙团_灣其他地方的小區運動一樣,沁心蝕骨的謠言、誹謗、對家人施壓,使改革者心力交瘁。在高醫青年社的田野調查中,許多民眾以“作秀”形容愛鄉協進會的抗爭。甚至,有人直指三位年輕人“有社會主義傾向”,反水庫是“反商反企業反資本家”,和財團立委指責陽光法案的說詞如出一轍。在市井耳語中,對他們索性以“共產黨”相稱。許多原先反水庫的意見領袖,早己見風轉舵,公然倒戈,投靠勢力雄大的另一邊。

在這樣具有明顯阻力的社會環境下,以“美濃愛鄉協進會”為主的當地抗爭力量開始意識到反水庫決不可能一戰而勝,需要尋找長期抗爭的策略。階段性的反水庫成功只能暫時拒絕一次巨大的災害變故,美濃長期的困境與危機,如農業衰退、社會解體、環境惡化及文化淪喪等等,不會因為這種暫時的勝利而消解,而且政權與資本的強勢,將使美濃人長期生活在陰云籠罩之下。如果沒有深度論述和組織動員,美濃的滅頂之災將終究無可避免?!熬⒅鲗А蹦J较碌拿罎夥此畮爝\動必須擺脫簡單的草根悲情動員方式,而代之以更為豐富的、全方位的和靈活多變的組織動員策略來提升運動層級,延伸廣度和深度。其核心詞是:刺激議題、替代方案以及社區營造。

刺激議題。沒有議題的社會運動多半會無疾而終。反水庫運動的領導者深諳此道,他們對水庫議案處理極具策略性。依次從黑箱反民主、安全隱患、抨擊財團陰謀、反省現代化弊端、保護生態環境展開,每一次的側重點都不同,鄉民及公眾的視野有一個逐步開闊和深入的過程,使激情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每年立法院預算審查,也是現成的議題。同時,組織者還不斷利用其專業與信息的優勢,將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全球環保運動結合,邀請外國專家來美濃講解水庫的危害,還派人參加了第一屆“國際反水庫大會”(1997年)。另外,反水庫組織還舉行了“美濃黃蝶祭”、反濱南工業區苦行運動等等多項活動。這幾年中,國民黨當局也予以了“積極配合”,如水資會一把手缺席的美濃水庫電視座談會、進行極其愚蠢的賄買美濃人的活動(給鄉親派發腳踏車、雨傘、提包)等等。

替代方案。經濟與民生的高調,是美濃反水庫運動需要進行回應的話題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如何在不建水庫的情況下解決臺灣經濟發展、南臺灣人民日常用水問題,本來應該是“國家”考慮的問題,但是為了爭取全島,尤其是鄰近的高雄市縣、臺南、屏東等地人民的支持,為了使國民黨沒有借口,美濃人積極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探討,尋求更注重生態和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替代方案。這些方案包括“高屏溪整治方案”、“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方案”、“百里埤塘運動”、“節約用水方案”等等,為反水庫運動和當地水資源的良性利用提供極為建設性的意見和堅實的技術支撐。

社區營造。將從“對抗性”的反水庫運動,拓展為整體的社區營造運動,是一項極具前瞻性的戰略轉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集體認同感的形塑為核心的社群主義痕跡。反水庫聯盟深刻把握了當代社會運動組織與動員的最新趨勢。其要點為,1)客家文化研究和傳播為手段,重新樹立美濃客家人的族群認同;2)在此基礎上推動新的社區認同和人際關系連結,促成美濃民眾公共空間的形成。社運領導者成功地將沖突性運動轉化為共意『生運動,使社運擺脫簡單地“精英”、“草根”的二元區隔(或是對立關系,或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對立,而實現良性互動一。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美濃人創造了不少新生事物,如交工樂隊(曾經數度獲得臺灣流行音樂金曲大獎)、旗美社區大學、秀仔歸來運動(青年返鄉運動)等等。在政府宣布停建以后,社區營造不但沒有止步,而且有進一步發展。相形之下,反水庫運動的具體成果反而似乎成了美濃社區重生的一個副產品。

1998年,行政院長蕭萬長高調宣布“美濃水庫一年內一定動工”。緊接著,美濃反水庫大聯盟正式成立,組織一系列活動進行抗議活動,拿出精心準備多時的各種替代方案。同年,臺灣南部地震,安全問題再度引起關注。水資會的無力回應引起反水庫運動的強烈不滿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同時,多年社區營造也見成效,最新民調,72%民眾明確反對興建。1999年初,高雄市縣、屏東縣三市縣首長發表《高屏溪水資源永續利用計劃暨反對美濃水庫聯合聲明》,這意味著反水庫運動的長期堅持贏得了南臺灣福佬族群的理解和同情。最后,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承諾不興建水庫的陳水扁獲勝,宣布“無限期停止修建美濃水庫”。

五、社會資源的概念、分類及其來源

對于研究資源動員理論的學者來說,資源一詞的內容一直沒有被系統地闡述。眾多學者將社會資源作為一種可操作性的概念,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而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定義。因此,對于資源范圍的共同界定是缺乏的。林南在社會資源理論中指出,所謂“資源”,就是“在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經過某些程序而被群體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占有會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機遇”。他把資源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指個人擁有的財富、器具、自然稟賦、體魄、知識、地位等可以為個人支配的資源;社會資源指那些嵌入于個人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資源,如權力、財富、聲望等。而李普斯基(Lipsky)在分析社會運動中可以動員的資源時,指出組織資源是構成社會運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對于資源做出一個簡單的界定,就是對于社會運動而言,資源指的就是能為社運組織能夠控制,并且有助于動員過程的東西。在任何一個社會運動中,只有若干資源的因素發揮了作用力,而且不同資源的相對重要性更是隨著個案而有所不同。

對于美濃反水庫運動來說,根據對其整個運動歷程的梳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有形、無形多種資源共同發揮作用的運動過程。本文將討論的重點放在呈現出高度差異性的資源面向之上,并非傳統地去分析所有種類的資源。而這兩個面向分別是跨地域支持資源和專業人才。

(一)跨地域支持資源

所謂跨地域支持資源,指的是在整個社會運動過程中,運動發展的推動力并非只局限于跟此議題相關的本土社運組織,而是取得了其他地域團體的支持,形成了一個跨地域的議題推動聯盟。這樣一種跨地域的支持資源能夠更大范圍內擴大社會運動的影響力和獲取更多的社會關注力度,向處于強勢地位的當局政府機構施加更大的社會壓力。

在美濃反水庫抗爭中,運動者很早就意識到跨地域聯盟的重要性。一位組織者就曾說,“我們很清楚,在臺灣只要提個反,一定會有人來個反反。這已經被貼上標簽了。我們想要破壞這一種印象,我們不是以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理由來反水庫”因此,取得其他地域的支持就可以有效避免“擁水自重”的指控。在1996年之后,美濃的運動者開始以水資源的議題結合其他同質性的運動,例如臺南七股的反濱南運動,屏東的反瑪家水庫等運動。這些運動團體共同要求保衛有限的水資源,反對水庫與耗水產業的發展。這些運動的疊加便形成了之后規模更大、影響更轟動的“南臺灣綠色革命”。

1998年底的高雄市長選舉之中,謝長廷就站在美濃水庫興建議題的反對面,公開支持美濃反水庫運動。此外,在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努力下,屏東縣內的客家鄉鎮組成“六堆反水庫義勇軍”,共同壯大反水庫的姿勢。由于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三地民間團體的成功串聯,在1999年1月,三位民進黨籍的縣市長共同發表反對興建美濃水庫的聲明,要求以整治河川、地下水補注、減少高耗水產業等方式來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因此,從反水庫運動中可以得知,這種跨地域支持資源的存在可以提升社運組織的宣傳范圍和影響能力,使得社會運動能夠有效抗衡政府官員的高壓。

(二)專業人才資源

擁有專業人才資源的社運組織往往可以有效地拓展其活動范圍,使得整個社會運動的推動更容易。專業人才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對社運組織內部進行專業化的組織和動員,針對特定議題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從而極大地提升社運組織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公眾信任程度。

在美濃反水庫運動中,從一開始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是地方知識分子,特別是以當地知識精英為核心的美濃愛鄉協進會。這些專業人才的存在,通過以下多種途徑來影響反水庫運動的發展情況。1)通過進入地方任職或者是撰寫選戰的文章來影響政治精英。例如一位美濃運動者曾經指出,雖然她對于民進黨十分不滿,“但是回到美濃之后,也得到許多民進黨朋友的幫助?!倍罎夥此畮爝\動中之所以連續獲得了余陳月瑛(1986-1993)、余政憲(1994-2001)、楊秋興(2002-2009)三位民進黨籍縣長的支持,原因之一也是在于運動者進入了地方政府的任職中。從余政憲時期開始,美濃愛鄉協進會就有成員進入高雄縣政府擔任縣長秘書,或是水利局長等職位。透過這些關鍵性的職位,美濃愛鄉協進會能夠掌握地方政治消息,并且催促執政首長適時地采取反對行動。2)通過課題計劃、委辦業務等形式,美濃愛鄉協進會可以憑借其具有的獨特專業能力和特定議題的知識儲備獲得某些公部門資源的流入。通過這些途徑獲得的外部資源,可以有效減輕社運組織面臨的財政壓力。

六、資源動員的策略分析

(一)置換策略

基于雙方需求動因的交換,能夠讓彼此都得到受益,因此是長期以來維系人類社會運轉的方式。這種邏輯不僅運用于市場,也運用于國家和社會場域之中,雙方經過溝通、談判和協商,各取所需,更好地配置資源。而反思美濃反水庫運動,可以發現以愛鄉協進會為主的社運團體在掌握既有資源的前提下,與當時的反對黨和美濃當地居民開展了基于互惠原則的資源置換,從而推動美濃反水庫運動向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這樣一種互惠原則其實就是預設資源動員理論中理性人假設的實際存在。不管是與當時的反對黨進行利益,或者就是選票——資源的交換,還是與當地居民進行利益——支持這樣的交換。對于美濃愛鄉協進會來說,其行動邏輯就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在何種策略選擇之下,反水庫運動能夠最有效的發展。這成為了協進會考慮行動策略選擇的邏輯所在。而他們的行動選擇也證實了基于利益考慮的互惠原則的置換策略的有效解釋力度。

1.與民進黨的置換

在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雖然國民黨對于政權仍然擁有壟斷性的地位。但是,當時臺灣社會已經來到社會轉型之際,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在各個層面,尤其是地方政權的把持之上開始松動。當時唯一的反對黨——民進黨開始進入到地方基層政權的掌控中來。在地方政治層面,相對于國民黨有地方派系的組織支援,民進黨的行政首長為爭取更廣大的社會支持往往會采取向民間求援的方式。而長久以來,環境運動就有民進黨有密切的來源,環境運動者也成為民進黨招募人才的來源。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團體很容易就被邀請進入執政聯盟。事實上,大部分的民進黨人物都認定當時的環境運動可以作為一股國民黨的反對力量,是與自己處在同一陣營的。因此,一旦執政,他們也愿意與這些團體保持良好的關系。

民進黨的縣市首長最怕環保團體成為他們的敵人,他們怕對立。國民黨縣市長根本不理這些環保團體,因為他們多半是親近民進黨。而民進黨的首長當然希望這些團體能夠成為他們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而正如上文談及專業人才資源時的論述所說,由于美濃愛鄉協進會是由當地知識精英所組成。他們憑借自身對于水庫建設和美濃地區鄉土人情的專業知識優勢,在與民進黨的對話中處于一個相對強勢的地位。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儲備能夠為民進黨基于反水庫運動而提出的競選策略做出有益的幫助。同時,專業人才的存在也能夠為民進黨競選團隊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人才支持。而在當時反水庫運動中,是有這樣的事例存在的?!翱h府要求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介紹一個人來(當縣長秘書),我們討論后,他可以扮演這種角色。一旦進入了縣府,友誼資源可以互通,有一些資源可以較早知道”。更為關鍵的是,民進黨作為一個反對政黨的存在,它的核心利益就是獲得更多的選票從而得以掌握執政的權力。而由于當時地方政府已經開放選舉這一民主途徑,因此,對于民進黨來說,要想獲得地方政權,例如說是高雄縣市的控制權,便是謀求更多的選票從而能夠上臺執政。于是,它們便理所當然地會把目光投向在高雄地區甚至整個南臺灣地區都很有影響力的美濃愛鄉協進會以及它們所領導的反水庫運動。民進黨通過給以愛鄉協進會和反水庫運動一些必要的話語支持以及更為實際的物質資源的流入,來換取愛鄉協進會以及其背后的支持者——高雄地區大多數環保主義者的選票支持。對于愛鄉協進會來說,民進黨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反對派勢力的存在,可以給整個反水庫運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有形資源以及宣傳話語、精神等無形資源兩個方面的強力支持。就這一點來看,可以增強協進會在面對當時國民黨強權政府時的對抗資本,也能夠將反水庫運動上升到政治選舉策略選擇的高度,使得這一議題更加容易進入到政府的政策議程設置之列。

2.與美濃當地居民的置換

在臺灣八十年代中期參與環境運動的知識分子通常是外來的。學者以一種專業者的姿態進行公眾啟蒙,一直到解嚴之后,他們才開始嘗試參與地方組織的工作。黨外人士試圖將反公害抗爭引導到政治激進主義的道路,但是他們卻很少取得地方人民的信任。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知識分子與草根的隔閡開始消解,而在美濃反水庫運動中,由于以愛鄉協進會為代表的知識精英一方面具有社區以外的運動經歷與論述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土生土長的自然屬性而編織出來的社區中既有人際網絡的支持,這些知識分子得到了美濃當地居民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從而使得整個反水庫運動得以順利進行。

具體來看,這樣的置換也是雙方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合理選擇。對于愛鄉協進會來說,要想反水庫運動獲得實質性的成功,則必須讓政府當局看到反對派足夠強大的抗議聲音。而這離不開當地居民能夠提供的強力支持。事實上,由于臺灣地方政府選舉機制的存在,民眾手中掌握著與政府抗衡最大的政治資本——選票。因此,政府無論如何是沒辦法對于民眾的意見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而也只有大多數利益切身相關的當地居民公開反對水庫的興建,才能給需要依靠選票來尋求其主政地方的合法性的執政人強大的民間壓力,才能使這項政策重新納入修改議程中來。也正是看到民眾所具有的巨大抗爭潛力,愛鄉協進會憑借其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宣傳動員優勢,將反水庫運動進行深化推廣。在協會成員看來,美濃地區就是臺灣農村凋敝的縮影,長期以來,青壯人口與財富外移,只有基本上失去自食其力的老人留守。而許多美濃老農民由于長期使用農藥,引發身體病變。這樣一種事實使得協會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水庫議題,將其與農村前景問題相結合。以這樣一種方式將反水庫運動與當地居民實際生活空間的存續問題相結合,從而激發出當地民眾對于反水庫運動的強大支持力量。愛鄉協進會在1999年對美濃地區居民進行的一項廣泛調查顯示,“有超過72%的居民反對興建水庫,這些聯署上有姓有名,有地址,不但有簽名蓋章,還有身份證字號”。相對于愛鄉協進會來說,當地居民的劣勢就是他們往往作為孤立反對個體力量的存在,抗議聲音容易為當局政府輕易忽視,缺乏一種組織化的方式產生集體行動的力量來表達他們對于此議題的關注。同時,由于自身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時間精力有限,他們很有可能無法向政策發起者提出基于實地調研和學術研討之后的專業化提案。這也極大地限制了他們參與政策議程設置的能力。就這兩點劣勢而言,他們希望一個有著和自己較為一致的利益和目標的專業化社運組織參與到反水庫運動中。事實上,他們也必須借助專業組織使得自己的反對力量更加組織化和制度化。而愛鄉協進會恰好就符合當地居民的期待。于是,雙方的置換能夠順利進行,共同推動整個反水庫運動的深化和最后成功。

(二)框架策略

框架(frame)是西方社會運動和集體行動研究中的一個基礎性的分析概念。按照D.A.斯諾等的定義,框架是“一種有助于在行動者的當下及過往背景中識別目標、情境、事件、經歷和行動的輕重緩急的解讀框架(schemata nf interpretation)”。與社會運動和集體行動的其他理論范式不同,框架分析視“集體行動框架”(collective action frames)為獨立的影響因素,它不僅指涉個體的認知過程,而且能在情境互動中生成事件或文本的組織理念,這種組織理念通過刻意強調事件的某個面向及象征意義,有助于在動員過程中轉換和鎖定某種社會價值,進而影響人們的行動取向。具體而言,框架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核心任務:①對某種事件或社會問題的診斷;②關于所診斷問題的解決之道的陳述和提議;③對參與集體行動的呼吁或論證。鑒于受眾和其他行動者在詮釋事件時,也會加入自己的解釋框架并組建事件的另類意義。因此,社會運動組織需要通過框架的策略性互動,尤其是“框架整合”(flame alignment process)來連接與公眾以及其他潛在參與者的信念或價值觀,以產生共鳴并激發行動上的支持:聯結點和共鳴越多,參與者就越能認同其訴求,追隨其行動。在這個意義上,框架分析就是對框架整合過程的分析,它契合了克蘭德曼斯(Klandermans,1988)所謂的“共識動員”(consensus mobilization),亦與政治溝通研究中的“公共議程設定”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在美濃反水庫運動之中,運動者試圖建構一套獨立的認知框架,不同于以往社會運動中對于政治意涵的強調,而是以客家、農村、生態等文化力量來作為訴求。美濃愛鄉協進會稱自己的運動是“一場起于反水庫卻永無止境的社區運動”,這個稱號并不是自夸。從一開始,協進會中的知識分子就是試圖從社區生活汲取元素,并且深化整個反水庫抗爭的文化意涵。除了抗議動員以外,運動者從事社區調查,透過村史撰寫與文物報酬的方式重新建構美濃地區的集體記憶。美濃水庫預定地即是雙溪一帶的黃蝶翠谷,具有十分可貴的生態環境價值。從1995年開始,運動者就舉辦年度性的沒弄黃蝶翠谷祭儀式,希望以生態旅游與導覽的方式,宣傳生態保育的理念。此外,在愛鄉協進會的組織下,一群知識分子也將農村史與運動經驗書寫為歌謠或者文學作品,形成一股運動文化。透過這些文化活動,“反水庫的工作大幅跨越了地域性的公害抗爭話題,成為更加宏觀的生態環境議題”。

整個運動過程中,常見的口號則是“好男好女反水庫、好山好水留子孫”,他們“借由各種社區座談、宣傳活動展開對內團結的工作,逐漸形成了客家原鄉的訴求”。社區化的動員強化了家園的意象,愛鄉的主題得到充分的發揮。從基層的社區生活中,運動者尋找變遷中的家園圖像,并且將其轉化成為支持抗爭的文化力量。通過從文化層面上對于“家園生態圖景”的重新打造,美濃愛鄉協進會將反水庫議題成功地擴展為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當地居民實際生存空間的保護。這樣一種抗爭內容的延伸通過策略性地重構反水庫運動中的動員框架,從普通民眾對于其生活空間的既有情感入手,有效地連結了當地居民與愛鄉協進會以及其他社運人士的價值觀,并且激發了三者在行動層面的團結合作。

七、結論

對于美濃反水庫運動而言,目前的“宣布停建”并不意味著運動的最終勝利。階段性的勝利也只是意味著在這段時期內資源動員的有效性。毫無疑問的是,運動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必須依賴持續不斷的有效動員和正確的策略選擇,這顯然是段相當漫長的過程。而對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資源動員過程進行全面的解析,則將有助于我們對此次運動以及其所代表的臺灣社會運動的深入理解。經由運動的回顧和分析,我們認為在此次反水庫運動中,以美濃愛鄉協進會為代表的社運精英利用置換策略和框架動員策略有效地動員了美濃地區的跨地域支持資源和專業人力資源。這種動員的有效使用是美濃反水庫運動成功的重要基礎。而審視資源動員理論對于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解釋效力能夠為進一步理解社會運動的動因、組織過程和成功原因也具有學理上的深刻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