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生發展為本 多元化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

2013-10-18 07:41李增順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013年5期
關鍵詞:校本課程活動

李增順

在校本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我校結合國家新課程改革及省市推進素質教育的相關措施,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大課程觀為引領,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多元化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

一、轉變觀念,深化認識,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納入課程規劃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校就從開發學生技能入手,開設了最初的校本課程——勞動技術課,1997年7月建立了專用勞技作品展室,用于展示學生的活動成果。1998年9月建立了專用勞技教室,2000年新課改以來,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要求,開發校本課程,我們本著讓學生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對活動室和作品展室進行了多次改造,并逐步建成了理、化、生探究實驗室和機器人實驗室。目前,學校配備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兼職教師22人,分年級開設了相關課程,將課程、課時、師資、場所等一一落到實處,并多次召開校本課程教學研討會,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挖掘課程資源,發揮地域優勢,突破瓶頸,抓好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并上好校本課程最大的障礙是師資問題、課程資源問題。工作中,我們通過師資培訓,綜合運用校內外各種教學資源,突破了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瓶頸,教學及各項活動有聲有色。

1. 制定方案,明確目標,有序開發。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校本課程建設項目管理組,結合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的實施,整體規劃校本課程的建設工作,綜合分析學校的地域特點、教學需要、學生情況,并結合先進學校的開發經驗,制定了《東營市勝利第五十五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明確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目標、任務及課程體系、實施步驟、管理與評價方法,消除了教師對課程開發的困惑,指明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強化了課程建設的有效性、針對性,保證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有序進行。

2. 加強師資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一是選拔有特長或有相關興趣愛好的教師任教;二是多方面開展針對性培訓;三是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政策激勵,在先進評比、職稱評審等事關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學校采取了同等條件優先推薦的辦法,在教學工作量的計算中與其他學科同等對待,對開發校本課程的教師給予適當鼓勵,教師研究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增強。教師有近10篇校本課程教學論文在國家正式刊物發表;5件作品獲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東營賽區一、二等獎;四位教師的作品獲優秀獎。學校鼓勵教師自制教具,如與孤島采油廠地質所結合,制作了抽油機模型,方便了《石油科普知識》教學;擔任研究性學習教學的老師,制作了部分探究實驗器材和實驗教具,4件教具獲東營市自制教具一等獎,推動了校本課程建設,促進了學生發展。

3. 因地制宜,按需開發,校本課程內容豐富。校本課程的服務對象是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校本課程學生最有發言權。課程開發之初,學校通過座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需求進行了摸底,了解到了校本課程在學生中的需求,手工制作、創新活動、了解家鄉、美食制作、民間藝術、科學探究等受到學生廣泛歡迎,根據學生需求,學校列出了校本課程的基本目錄,并組織力量開發。

因“師”利導,激發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潛能。在我校,有幾位喜歡剪紙、刺繡、布貼畫等民間藝術的女教師,他們經常在師生聯歡時,用自己的剪紙作品美化教室,或當場獻藝,受到學生歡迎和追捧。這就是最好的校本課程資源。為把教師資源優勢轉化為課程開發優勢,學校因勢利導,選派教師參加孤島采油廠老年大學組織的剪紙提高班學習,并與剪紙名家進行了深入交流,為剪紙課程的編寫與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以剪紙為基礎、刺繡、布(線、紙)貼畫、毛線編織、縫紉、手工藝品制作等內容逐漸走入校本課程,形成手工制作課。在手工制作課中還有一項特別的科目:大頭針扎畫,這是李景蘭老師在指導學生創作的實踐中,于1997年獨創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別具特色。除此之外,學校校本課程編委會組織教師通過外出學習、查找資料等手段,又編寫了《古詩文誦讀》、《美文賞析》、《學生禮儀教育》、《物理研究性學習》、《化學研究性學習》等多本校本教材,豐富了校本課程。

三、打造和諧高效課堂,增強校本課程教學效果

1.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共同成長。校本課程教材由教師編寫,而教材又需要不斷的完善,教學資源也需要不斷更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與學生共成長。如,勞技李景蘭老師在指導學生制作《磁懸浮噴灑器》時,由于相關原理學生還沒有學到,李老師與學生一起查資料,設計組裝,一次次試驗,終于成功,榮獲省三等獎。共同學習,對師生雙方都是一個促進,也融洽了師生關系。

2. “做中學”,培養學生個性發展。課堂上,以實際操作為主線,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每組一個操作臺。教師在講授每節課的目標及安全要求后,讓各小組學生共同思考,一起動手操作,在“做”中交流構思。合作探究、相互學習,即解放了學生的頭腦,也放開了學生的手腳,主動思考,取長補短,展示個性,成為課堂上學生的共同追求,激發了學生創新的火花。如,李同學為解決人們的打鼾問題,提出了“止鼾枕”的設計思路。施大尉同學觀察到人們如果兩手均拿著東西,無法開門,設計制作了“腳踏式開門器”,解決了這一難題。王同學為解決刮魚鱗問題,設計制作了“刮鱗器”,孫同學了解到酒后駕車是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后,設計了“酒駕報警制動器”,并在省市級創新大賽中獲獎。

3. “游中學”,在實地參與中體驗校本課程。學生的體驗實踐帶來的感性認識,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注重利用社會資源,特別是我們在《走進黃河口》、《石油科普知識》的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前往黃河口濕地游覽,見證蘆花飛雪,欣賞鷗鷺合鳴,體驗河海交匯的壯觀,對課堂上的所學、所悟有了更深的體會。同樣,我們定期組織學生前往社會實踐基地參觀學習,聽石油工人談石油生產,談地質結構,談科技創新,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石油人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4.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推動校本課程教學。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豐富的圖片,結合相關的視頻資料,期間安排學生的交流、討論、探究,讓學生在各自的腦海中繪出一幅風景畫、直觀圖,課堂有聲有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在“折紙、剪紙與數學”、“民俗風情”、“祖國名山游”等實踐活動中,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數學、歷史、地理等知識,并結合上網查資料,到圖書館查閱書籍等,突破了學科限制,讓學生的知識得到了綜合運用,也間接促進了學生其它學科的學習。

5. 加強課程融合,實現課程綜合化,舒展學生發展的翅膀。教育的使命在于喚醒學生沉睡的智慧,舒展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翅膀。手工制作課正是實踐這一使命的沃土。教學中,我們堅持以“激發興趣—動手實踐—反思改進—成果激勵”為主線,做好“三結合”,即將課堂教學與藝術教育相結合,通過制作戲劇臉譜貼畫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勞動創造的美;將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通過走進廚房、用勞動成果回報父母等活動,寓品德教育于教學中;將課堂教學與創新教育相結合,通過挑戰想象力、科技小制作等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學生制作創意作品2000多件,其中的210件作品先后在縣、市、省級比賽中獲獎。

6. 以培養科學素養為重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我校一是結合學科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探究并得出結論,相互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二是開放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綜合實踐活動室、計算機室及各專用館室,為研究性學習提供平臺。三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就身邊的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寫出調研報告,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如,學生撰寫的“假期中學生旅游調查分析”、“關于對孤島市場菜價的調查報告”等,條理清晰,論證充分,有思考深度。通過這樣的研究活動,學生在探究、分析中加深了對社會現象及問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7. 專項活動,提升實踐能力。

一是開展職業體驗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參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活動,或者體驗父母的職業,讓學生尊重勞動,了解社會。如,組織學生參與勝大超市組織的“小小實踐家”活動,受到學生和家長歡迎。

二是組織專題實踐活動,強化傳統美德教育。如以“尊老敬老,孝順父母長輩”為主題的孝親活動中,鼓勵學生在自己生日這一天為父母做一件事,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體驗父母的艱辛,領悟子女的責任。

三是開展校內模擬實踐活動。如,學習“走進黃河口”后,組織開展“小導游”實踐活動,通過角色互動,再現黃河口風土人情,讓學生學會在類似場景中解決問題的基本方式、方法,也增強了全體學生保護母親河、愛護地球濕地的意識。

四、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取得了突出成績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改變了學習的方式,發展了創新精神,增強了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先后有300多人在國家、省、市級手工制作、科技創新等比賽中獲獎。原石油部領導、山東省規范化學校驗收團、東營市十佳初中學校驗收團、東營市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團專家等對學生在手工制作、科技創作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高素質給予了高度評價。2009、2010年,學校先后承辦了東營市綜合實踐活動暨校本課程建設研討會、勝利教育管理中心校本課程建設及五十五中學綜合實踐課教學現場會,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經驗在東營市推廣。

猜你喜歡
校本課程活動
“活動隨手拍”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價值導向的校本課程建設——以“蘭質教育”校本課程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節氣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第五屆手操報系列活動優秀作品展示
“四會合一”活動安排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