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睡簡《日書·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

2013-12-31 02:04蒲向明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期

摘要:非子因善養馬而被封邑于“秦”并續嬴氏祀,開始“秦嬴”時代。但早期秦人如何養馬,有著怎樣的養馬實踐和認識,史載語焉不詳。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日書》之《馬禖篇》,生動而形象地揭示了早期秦人的養馬觀及其經驗累積?!恶R禖篇》所展現的秦人“善息馬”實績,實際是以西漢水——渭河牛頭河流域一個特殊的區域為地緣背景,早期秦人的“息馬”傳統和文化在時代上一定是跨越了非子邑秦之前的嬴姓和其之后的秦嬴時期,直至秦人翻越隴坂,躍馬東向,圖舉霸業。從《馬禖篇》文獻可以探究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因素:早期秦人通過代代努力實踐與探索,掌握了養好馬的基本規律,為其最終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社會和物質的基礎。

關鍵詞:《馬禖篇》;非子;邑秦;息馬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6?0213?06

秦人為軒轅黃帝之后裔,故《史記·秦本紀》開篇即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盵1]《史記正義》對此解釋說:“(顓頊)黃帝之孫,號高陽氏?!鼻厝双@得姓氏是在柏翳(大費)時期:“(大費)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保ā肚乇炯o》)但“為秦始封之祖”卻是非子,他是“秦”發展史上當之無愧的奠基人,是一位極其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獲周孝王封秦邑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善于養馬?!肚乇炯o》云:“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笨梢?,非子善于養馬,并非道聽途說,而是經孝王實踐檢驗了的,所以周孝王篤定指出給非子的邑秦理由:“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保ā肚乇炯o》)由此看來,歷史確實存在一種機緣和微妙——非子善養馬,藉此獲“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從而展開了此后秦人近600余年跌宕起伏而又波瀾壯闊的奮斗史。所以說,善養馬和號秦嬴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養馬對于“秦”的出現實在是太重要了。

然而,秦亡以后誣秦、惡秦、暴秦之說盛行并長期延續的結果,就是導致今人對秦人所知極其有限,早秦養馬史更是茫茫如野,顯有整體認識。至于秦人如何善于養馬,史載語焉不詳,未能得到一個大概的情況?,F在,我們通過對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的有關探討,可以獲得對早秦時期秦人養馬狀況的感性認識,也為我們研究非子始封“秦亭”洞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認識孔道。

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有一篇祝辭《馬禖篇》(甲種七三○背至七三六背簡),內容如下:

馬禖祝曰:“先牧丙日,馬禖合神。東鄉(向)南鄉(向)各一馬□□□□□中土,以為馬禖,穿壁直中,中三腏,四廐(廄)行。大夫先兕席,今日良日,肥豚清酒美白粱,到主君所。主君笱屏詷馬,驅其央(殃),去其不羊(祥),令其□耆(嗜)□,□耆(嗜)飲,律律弗御自行,弗驅自出,令其鼻能糗(嗅)鄉(香),令耳悤(聰)目明,令頭為身衡,脊為身剛,腳為身□,尾善驅□,腹為百草囊,四足善行。主君勉飲勉食,吾歲不敢 忘?!盵2]

祝辭屬于祝禱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歷代文學家和文體學家都重視對其作專門研究。劉勰《文心雕龍·祝盟》最早從文體學角度論述“祝文”,指出其起源為“祝史陳言,資乎文辭”,說明其文史特征兼而有之?!墩f文》云:“祝,祭主贊詞者?!薄稌o逸》孔穎達疏:“以言告神謂之祝?!薄痘茨献印ふf山訓》高誘注:“祝,祈福祥之辭?!薄梢?,祝辭的基本功能和特征都在“求福禳災”的意義確指層面,秦人《馬

禖篇》也概莫能外。饒宗頤先生最早定《馬禖篇》為“馬禖祝辭”,從文體學角度看是很恰當的。就該文的思想內容而言,他指出為該篇“令鼻、耳、頭、脊、尾、腹、足等句,分言馬體各部分,文字甚佳。古之相馬者,或相口齒,或相胸肋,或相唇吻,或相股腳(見《呂覽·觀表篇》)?!断囫R經》(《隋志》)久亡,此文為馬祭祝辭,極可玩詠”。[3]有學者進一步認為《馬禖篇》是迄今史載與出土文物中最早一部見諸文字的相馬經,與秦國曾出現過伯樂、九方皋等相馬者的情況相符,在此基礎上推測《馬禖篇》即早已失傳的伯樂《相馬經》之核心內容[4]。

《馬禖篇》的作時不詳,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學界對該《日書》甲種的整理研究來看,大概的時間斷限確定在秦代(戰國秦國和秦王朝)時期。但近年有學者指出,從《馬禖篇》祝辭內容、行文、結構諸方面考察,亦有所自,并非原創,其產生的年代十分古老,不應限于戰國時代。查《周禮》所載,西周設立專司馬祭的“禂馬”之職,負責在馬祭儀式上朗誦馬祭祝辭?!恶R禖篇》祝辭首句即稱“先牧”,同于西周人在夏季祭祀先牧神?!恶R禖篇》結構嚴謹,用詞考究,并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贊美馬的完善,例如“令其鼻能嗅香,令耳聰目明,頭為身衡,脊為身剛……”文字優美流暢而押韻。這種祝辭決非戰國時期中下層社會的一般日書者所能寫就,應當出自具有較高知識修養、文字功底深厚,并且對馬的身體、習性特征非常熟悉的上層社會貴族手筆。因此,該篇很可能是早期日書者將流傳于西周民間的“禂馬”祝辭竄入《日書》體系,其納入《日書》的年代應不遲于春秋晚 期[5]。

我們認為,上述觀點很有史事基礎,可以從周代相關文獻獲得旁證。如《周禮·夏官司馬·校人》云:“(校人)春祭馬祖,執駒;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仆;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逼渲械鸟R祖、先牧、馬社、馬步通于《馬禖篇》。關于“春祭馬祖”,鄭《注》:“馬祖,天駟也?!笨住妒琛罚骸把约礼R祖者,天駟也,故取孝經說房龍為龍馬,是馬之祖,春時通淫求馬善息,故祭馬祖先?!绷忠⒃疲骸疤祚喖捶啃?,二十八宿之一,古者以為主馬,故謂之馬祖而祭之?!盵6]“夏祭先牧”,鄭《注》:“先牧,始養馬者?!笨住妒琛罚骸爸饶潦丘B馬者,以其言先牧是放牧者之先知,是始養馬者,祭之者,夏草茂,求肥?!绷帧蹲ⅰ罚骸跋饶?,指最先養馬者?!薄扒锛礼R社”,鄭《注》:“馬社,始乘馬者?!笨住妒琛罚骸扒锛礼R社者,秋時馬肥盛可乘用,故祭始乘馬者?!绷帧蹲ⅰ罚骸榜R社,養馬之地所置之社以祭后土者,以最先發明用馬駕車的人配食之?!薄岸礼R步”,鄭《注》:“神為災害馬者?!笨住妒琛罚骸榜R神稱步,謂若玄賓之步,人鬼之步之類?!笨梢?,周校人之官與秦馬禖祭祀以保馬之興旺相類相通,并且具有馬神崇拜的祭祀蘊意。

《詩經·秦風》也可佐證《馬禖篇》于周時秦人馬祭、馬神的摹寫描述?!盾囙彙贰恶嗱潯贰缎∪帧贰段缄枴返绕啻纬霈F了馬意象,分“白顛”“驖”“驥”“馵”“駵”“騧”“驪”“黃”八種馬名。據統計,《詩經》錄馬之種類達二十七種,其《秦風》所提此八種,占近乎三分之一[7]。既表明周時秦人善養良馬,具備養馬史承特性,也表明了周時秦人無論從息馬數量眾多還是種類齊全,已遠非其他族群所能比,說明自非子以前大業以來并非子以降至秦仲、襄公時期,周代秦人“息馬”的歷史傳承演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盾囙彙访缎颉罚骸懊狼刂僖?。秦仲始大,有車馬禮御之好焉?!狈亲訐刂贇v秦侯、公伯,不足五十年,此詩足證秦車馬之業已漸繁盛,而《駟驖》毛《序》:“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小戎》毛《序》:“美襄公也”,其寫襄公戰馬之盛云。凡此,為東周秦穆公時期出現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規?;T兵部隊——疇 騎[8],以及秦騎兵令東方諸國膽寒,如“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后,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史記·白起列傳》)等等,奠定了歷史必然性的基礎。

據此,我們可確定《馬禖篇》同西周“禂馬”祝辭,與非子始封秦亭時段或相合、或接續,可以形象地反映當時非子初封“秦”時秦亭一帶乃至汧渭之間“馬大繁息”的情況,從而感知早秦養馬的特有才能并使之繁盛規律的掌握程度,加深人們對于非子始封秦亭歷史緣由的深層次認識。

《說文》:“禖,祭也?!惫省榜R禖”即“馬祭”?!榜R禖為祈禱馬匹繁殖的祭祀”[2],但從《馬禖篇》祝辭本身,卻看不出有明確的祈禱馬匹繁殖的意思,而主要是祈求馬匹的健壯靈敏、善于奔馳。這當然可能跟祭馬禖習俗的衍變有關,但從簡文看,言“先牧日丙,馬禖合神”,顯然是以先牧與馬禖合祠,而且以先牧居前,馬禖反而成了配角,這就無怪乎祝辭不及繁殖之事了?!吨芏Y·校人》云:“夏祭先牧?!编嵶ⅲ骸跋饶?,始養馬者?!笔拣B馬者受到后來養馬者的崇拜,故向其祈求對馬匹的保佑。祝文末尾說“主君勉飲勉食,吾歲不敢忘”,這一許諾,透露出人們對于先牧歲有常祭的信息,正好印證《周禮》所言。廐,據《周禮·校人》規定,216匹馬總稱為“廄”。嬴秦初時對“廄”沿襲周人規制,但隨著馬業發達,形成了自己的運行體系,從睡簡秦《廄苑律》,可見一斑。

結合先賢所注,我們可以把《馬禖篇》意解如下:祭祀馬神,祈禱說:“在先牧神之日丙日,敬將先牧、馬禖合為一神恭祀。在東面和南面各安駐一匹良馬,馬首分別朝東和朝西。在中心位置設立土壇,將馬禖神位設置其上。穿過馬廄墻壁,使馬的位置與祭壇對直。中間上三次祭祀酒飯,864匹馬排成行列。主祭大夫先布四張酒席,今天是好日子,肥豬、清酒、上好小米都備辦到主君的住所。敬請主君執拘調訓暴躁不馴的烈馬,驅除它的災殃,趕走它的不吉祥,讓它喜歡吃草,喜歡飲水,性情溫順聽話,不需駕御就能自己載人行走,不用驅趕就能自動從馬廄出來;讓它鼻子能敏銳地嗅到香氣,讓它耳朵聰靈、眼睛明亮;讓馬頭平衡馬身,馬脊梁為馬身剛強之本,馬蹄當作馬身的□□,馬尾巴善于驅趕蠅虻,馬腹成為盛裝百草的寶囊,馬腳四蹄善于行走奔馳。主君要多飲多食,我們一輩子都不敢忘記您的福祐大德?!北殚啞恶R禖篇》可知,早期秦人祭祀馬神的儀式十分隆重,表明秦人對馬的偏愛與倚重。如獻祭的食物有肥豚、清酒、美白粱等等,且儀軌并未停留在“驅其殃,占其不祥”的一般化、公式化的禱告上。而且深入一步,對馬身體的各部分別祝頌,包括嗜吃草料、嗜飲水、馴順性情、明曉人意、鼻能嗅聞香味、耳聰目明、頭為身衡、脊為身綱、腳為身□、尾善驅虻、馬腹為百草囊、四足善奔馳等具體內容。如此則一匹昂首嘶鳴、健美勻稱、騰躍如飛的千里馬形象躍然紙上,令人情不自禁地叫絕稱贊。

睡簡《日書》有“馬、牛、羊、豬、犬、雞”等六畜的良日與忌日,唯獨單列“馬禖”祝辭,其余各禽畜均無類似祝辭,確實微妙。這并非偶然,除了馬在當時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一基本因素之外,《日書》獨附“馬禖”還與從柏益到非子前后秦人同養馬的不解之緣有關?!肚乇炯o》對此有很好的注腳,眾所相知,不必贅引。另據《史記·五帝本紀》:“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薄渡袝に吹洹份d,“帝(舜)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盵9]說明《史記》之載柏益擅長馴養鳥獸(含養馬)源出有自,非為杜撰。而鄭玄《詩譜》說翳(柏益)“能知禽獸之言”[9],更把贏秦先祖飼養禽獸(馬)之術技巧化并蒙上神秘色彩?!堵肥贰ず蠹o七》云:“伯翳大費,能馴鳥獸,知其話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為嬴氏?!盵10]顯然對贏秦先祖“馴鳥獸”做了一個總結,“嬴氏”所得,功在馴養。費昌“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秦本紀》),開始出現了嬴人“御”的記載,說明此時馬、車相配了,因之馬的歷史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后來,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秦本紀》),贏人所養名貴馬的出現,表明秦人先祖早在商人西部守邊時,息馬就已聲名顯隆,地位見高,未可等閑視之。這為周時非子養馬名世、獲封秦亭提供了傳統技藝的宗族史因,《馬禖篇》只不過使其文藝化、形象化罷了。

《漢書·地理志》對上述史因有一個頗為明晰的勾勒和總結:“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顓頊,堯時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育草木鳥獸,賜姓贏氏,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善馭習馬,得華騮、綠耳之乘,幸于穆王,封于趙城,故更為趙氏。后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汧、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乃封為附庸,邑之于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鄙踔裂蛹扒刂僦畷r,他還能“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藝文類聚》卷九十“鳥部”引《史記》曰)。孝王“賜(非子)姓嬴”,邑之秦,號曰秦嬴。史載首次出現“嬴秦”連稱,這在秦早期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秦人自己對此里程碑式的史跡極其推崇,在太公廟出土的秦武公所鑄鐘、鎛銘中,就有人稱之為“賞宅”[11]。李零先生認為,“賞宅”和“受國”是分開的兩件事,“賞宅”是非子被孝王“賞”以秦邑之“宅”,而“受國”是秦襄公自平王接受秦諸侯之事兩者同等重要[12]。因之,《馬媒篇》雖然簡短,但我們觸摸到了非子封于秦亭的厚重史象,不僅《漢書·地理志》“秦,今隴西秦亭秦谷”之語,《水經·渭水注》“川有故秦亭……(秦水)過清水城西,南往清水,清水上下咸謂之秦川”之述,而且降至唐五代還有“詩窖”王仁裕著《秦亭》篇以追遠抒懷。

由秦仲至襄公,再到秦穆公,馬業成為秦人強大的重要因素,占有社會生活的顯著地位。秦國出良馬,是戰國時期不爭的事實。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陶質戰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度1.72米,至髻甲高1.33米。陶馬眼眶高隆,睛如懸鈴,灼灼有神。馬耳堅小而厚,狀如斬竹前聳,異常機警。馬鼻廣而方,口裂長。馬有六顆牙,正處于青壯期。馬的前胸異常寬闊,肌鍵突起,胸肌發達。馬的后臀圓潤厚重,肌肉豐滿、結實。馬腰渾圓,脊部微微下凹。馬四肢前圓后方,前直后弓,剛健有力。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馬俑系仿真馬而作,其身體之完善,神情之逼真,為《日書·馬媒篇》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見證。

《馬禖篇》以“主君勉飲勉食,吾歲不敢忘”作結語?!懊泔嬅闶场笔钱敃r祭祀時經常使用的套語,近于《詩·小雅·楚茨》:“神嗜飲食”以及《左傳》宣公四年:“鬼猶求食”等說法?!恶R禖篇》從內容上也表明:鬼神對飲食的需求最重要,人只有首先滿足鬼神的口腹之欲,才能得到鬼神福佑。馬禖祝語加上“勉飲勉食”(“強飲強食”)之類的祈求,以博取神的歡心,意在神佑養馬繁息之盛?!恶R禖篇》的文句表明以非子為代表的西周秦人已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寫作水準,這與睡簡的其他質樸之文形成對比。饒宗頤指出,馬禖祝辭“為有韻之文,為出土古代祝辭極重要之資料”,其中“丙”“神”“屏”“衡”諸字協陽部 韻[13],讀之音律和諧,具備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該篇在遣詞造句上也頗具匠心?!胺孰嗲寰泼腊琢弧币痪?,用三個形容詞“肥”“清”“美”來分別描繪三種不同的物件:“豚”“酒”“白粱”,不僅準確,而且形象生動,讓人立刻聯想到實物如在眼前?!爸骶哑猎橊R……四足善行”云云,是寫秦人祈禱者向馬神表明自己對良馬的期待。而在行文技法和描寫上,“令其鼻能糗鄉,令耳悤目明,令頭為身衡,脊為身剛,腳為身□,尾善驅□,腹為百草囊,四足善行”等內容,則綜合運用了比擬、排比等修辭方式,氣韻流轉,生動傳神,顯示寫作者具有一定的藝術能力和明顯的創作意識,恰切地表達了養馬、善養馬方面豐富的經驗和職業技巧的積累?!恶R禖篇》對馬的身體各個部位分別贊頌,實際上提出了一匹良馬應具有的條件與標準??梢?,非子以養馬之功封于秦亭也是數代人不斷努力的結果,名至而實歸。毫無疑問,這種影響當然延及春秋戰國秦人軍事力量的持續壯大過程中。

無獨有偶,同期秦簡馬畜的祝禱還有《馬心》條,如下:

馬心。禹步三,向馬祝曰:“高山高郭,某馬心,天某,為我已之,并□侍之?!奔次绠嫷?,而撮其土,以摩其鼻中[14]。(周家臺秦簡346)

“馬心”,整理者釋文多有牴啎之處,目前準確含義尚不甚了了,但從文意考量,當是指馬匹行為失常、瘋狂不聽控制一類“病態”的處理。天某,即顛某,是說馬因病瘋而把主人摔倒。由此,主人要禱祝高山高郭為其“已之”。此條可視為《馬禖篇》內容的補充,說明早期秦人不僅在養馬的正面方向有深刻的認識,也在養馬的負面方向有不平凡的體會和心得。非子等早期秦人掌握了養馬正反兩方面的規律,那最后因養馬盛名而受封于“秦亭”就有了歷史必然。所以,“秦”的出現,系秦贏一族不斷進取之實績,也有歷史節點的微妙,更有歷史前行的必然。

我們從《馬禖篇》看到了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即早期秦人至少自商以來通過代代努力實踐與探索,獲得了養好馬的經驗,包括掌握相關的自然規律,達到“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效果,為“犬丘人”所敬重,推薦給周孝王,得“秦”之名分。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一個流暢的歷史遞進,其實不然。從現有文獻考察,秦仲立國前的非子時期,嬴秦和關東諸國聯系較少,它還處于如《史記》所載在西戎、犬戎、蕩社、亳、芮、彭戲、冀、小虢、茅津、大荔、義渠、綿諸等戎狄諸族的雜居交圍之中,養馬不免吸收戎狄之長(西犬丘一帶),至孝王時已是青出于藍了。那時的秦禮俗雖為中原所鄙,但一種新生的軍事因素已露雄壯端倪。秦人始封秦亭所處天水、隴西、北地、上郡之地,系山原廣闊、水草豐美的黃土高原,為息馬得天獨厚,“畜牧為天下饒”(《史記·貨殖列傳》)。早秦“息馬”之地,處于我國氣候史上第二個溫暖期[15],才會有《馬禖篇》所記祭祀盛況的出現。但此后該地區出現的氣候干涼化[16],就明顯撼動了秦人“息馬”的事業根基,或許就是氣候的變化,成為嬴秦人開始東向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嬴秦人在東向的過程中,逐漸接觸、吸收中原文化——主體還是自身傳統的由“馬業”支持著的尚武文化。朱熹在論及《秦風》時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詩集傳》),可謂一語道破西周秦人勇力背后的秘密:非子們“尚氣概”的支持力量離不開車馬。早秦馬文化與商周文化出現的地方類型完全不一樣,隴南西漢水上游禮縣最早的考古學證據已有力地支持這一點[17]?!恶R禖篇》所揭示的,與《初學記》卷二十九引《春秋說題辭》:“地精為馬,十二月而生,應陰紀陽以合功,故人駕馬,任重致遠利天下”的表述實在是歸于一理的?!稇饑摺ろn策一》描述的“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后,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這等盛況,可以看成是《馬禖篇》七八百年后的愿景藍圖。

因而,在周孝王那個時代獲得封賞,似乎在不經意間,一個關于“秦”的歷史大門就這樣被打開了?!扒亍北緦僦苋伺f土,秦邑應有早于秦文化的周文化遺存——農耕文明的印跡存在,所以早秦文化實際是農耕與畜牧文化的混合體或結合體?!墩f文》解釋“秦”時云:“伯益之后所封國,地宜禾”;一曰:“秦,禾名”,甲骨文、金文中“秦”字作雙手持杵舂禾之形,字的原初本義應是一種禾的名稱,后來衍生出地名,但均未離開農牧業的話題。出土文獻《馬禖篇》,又形象地給我們展示了早期秦人在畜牧業上的建樹且以農耕固本,這應該是非子始封秦邑而不是別處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禖篇》《馬心》秦簡反映了早期秦人經營馬畜的具體情況。對如何識馬、養馬,如何對付馬疫,如何訓馬等已形成了系統化認識和規整的馴養程序,其養馬的有關祭儀不過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不能離棄的意識形態和追命先祖的思想意識之表現罷了。嬴秦人息馬有立法因素,睡簡《秦律雜抄》載:“傷乘輿馬,夬革一寸,貲一盾;二寸,貲二盾;過二寸,貲一 甲”[18],把養馬與實際的利益處罰聯系在一起,就說明了其社會規定關于養馬的制度成熟程度,對應的獎賞肯定是免不了的。應該說,能對飼馬及其馴訓有如此嚴明約定,秦人必然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養馬歷史演進過程,《馬禖篇》不過是這個演進鏈條上的一個小小環扣而已。

但《馬禖篇》具體的地理背景居于何處?這還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據《秦本紀》:商周時期,嬴秦的先人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經過多年的研究,學界多數人認為西垂、西犬丘屬《禹貢》“九州”之雍州地,其地域范圍包括今隴南一部和隴東諸縣,行政區劃包括今禮縣、西和、甘谷、秦安、天水、清水、張家川等市縣,地理區域跨越長江、黃河流域交接的大片獨特地域,即西漢水上游、渭河上游、牛頭河流域。非子據(西)犬丘,善養馬,因之被薦于周孝王并在汧渭之間為周王朝馬畜業做出顯績,故得“邑秦”“復續嬴祀”、亦“保西垂”的政治待遇和權利。對于(西)犬丘、西垂、西以及至秦漢的西縣,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在不同時段先后同屬一地,在今甘肅禮縣的西漢水上游的平川地帶,最為可確定的當在永興、長道一帶①,但至今考古發掘未有遺址出現而終不確定,以俟來者。

至于非子獲得的那個周附庸“秦”,故址應在清水李崖一帶,這可以從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得到印證。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地宜禾者,說字形所以從禾從舂也。職方氏曰:雍州谷宜黍稷,豈秦谷獨宜禾與?……按此字不以舂禾會意為本義,以地名為本義者,通人所傳如是也?!盵19]他指出“秦”之“地名為本義”的關鍵,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此進一步明確為:地宜禾,在今甘肅秦州清水縣,實際還是沿襲了《史記正義》引闞骃《十三州志》《后漢書·郡國志》隴縣下李賢注此類說法:秦州清水縣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对姟で刈V·毛傳》《漢書,地理志》及《帝王世紀》“隴西清水”說可視為一類。

鮮為人知的是,清水有“秦”之地名,其實在非子獲邑之前就存在。1938年湖南寧鄉出土的師酉簋(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孝王元年盛食器[20],其銘文載周王(孝王)元年正月賞賜師酉一事云:“嗣乃祖音官邑人、虎臣……秦夷?!贝恕扒匾摹蹦饲氐刂?,但遠早于非子封秦邑之時,肯定與非子一族不會有什么血緣關系,或許與殷遺民有關,且長于種禾。由此看來,孝王封非子只是把原來既有的“秦”之名和地盤獎賞給他,實際與非子是否“宜禾”并無多大關系,明清學者未見師酉簋銘文,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地解釋,卻給不少人造成了理解迷霧。自漢以來至上世紀50年代,非子封地在清水縣并無太多異議,如史黨社認為師酉簋里的“秦”在甘肅清水縣[21],蒙文通引王肅之言“秦為附庸,世處西戎”并指出“非子邑秦……于今為清水縣,則犬邱又在秦州之南也?!盵22]此論最具代表性,他主張非子始秦,在今清水,之前其養馬和居住在秦州之南的西漢水流域(今屬禮縣境),累世與西戎相處。稍后,徐復提出非子邑秦“汧渭之會 說”②,但少見附會者?!疤焖荫R鼎”1971年出土于禮縣永興鄉,其重要價值就在于該鼎證實了天水、禮縣一帶也是為秦王室飼養“家馬”的地方,表明該區域自非子以來畜牧業經濟的發達與昌盛。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邑秦之地多說蜂起,歸納起來有 “清水說”“汧渭說”“秦安說”“張川說”“天水說”“禮縣說”等等,不一而足。近年國家對清水縣李崖遺址考古發掘證明:“李崖這批墓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一批秦族墓葬”;“表明早期秦文化與商文化有著某種淵源關系”;“李崖遺址為非子封邑是有可能 的”[23]。研究者從田野調查出發,具體就實推斷“從牛頭河流域周代遺址的總體分布,以及具體遺址的地形、年代、規模、文化內涵等多方面考量,以李崖為代表的大型遺址應是非子封邑之所在”[24]。因而,歧說可休矣。也因為這個極有價值的考古發現,2013年李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馬禖篇》所展現的秦人“善息馬”實績,實際是以西漢水——渭河牛頭河流域一個特殊的區域為地緣背景,而秦人的“息馬”傳統和文化在時代上一定是跨越了非子邑秦之前的嬴姓和其之后的秦嬴時期,直至秦人翻越隴坂,躍馬東向,圖舉霸業。今天所見秦俑龍馬,則為《馬禖篇》做了恰切而生動的注腳。

注釋:

① 趙逵夫先生《論“空城計”之有無與西城的地望》(《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5期)一文對此有詳細分析,他還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的蛛絲馬跡預測了“西”或(西)犬丘、西縣城址的大概位置,我們只能以俟考古新發現的求證了。

② 參見徐復《秦會要訂補》,中華書局1959年版。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2: 17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 228.

饒宗頤. 云夢秦簡日書研究[C]//饒宗頤, 曾憲通.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432.

賀潤坤. 中國最早的相馬經——云夢秦簡《日書·馬》篇[J].西北農業大學學報,1989(3): 9.

吳小強. 秦簡日書集釋[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0: 177?178.

林尹. 周禮今注今譯[M].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 339.

高婉瑜. 詩經中的馬:名目、功能及意象[J]. 浙江學刊, 2003(3): 84?91.

王曉天. “疇騎”——中國史上最早的騎兵[J]. 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5): 58?60.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疏. 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尚書正義[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131: 368.

(宋)羅泌撰. 路史·后紀[M]. (宋)羅蘋注. 臺灣: 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刊本排印本, 1968/1972: 97.

盧連成, 楊滿倉. 陜西寶雞縣太公廟村發現秦公鐘、秦公鎛[J].文物, 1978(11): 3?7.

李零. 春秋秦器試探——新出秦公鐘、鎛銘與過去著錄秦公鐘、簋銘的對讀[J]. 考古, 1979(6): 515?521.

饒宗頤, 曾憲通. 云夢秦簡日書研究[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2: 42, 45.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 關沮秦漢墓簡牘[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132.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學報, 1972(1): 15?38.

安成邦, 等. 甘肅中部 4000 年前環境變化與古文化變遷[J].地理學報, 2003(5): 743?748.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 2006 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址發掘簡報[J]. 文物, 2008(11): 14?29.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8: 141.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27上.

李學勤. 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J].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79(1): 29?36.

史黨社. 秦人早期歷史的相關問題[C]//禮縣博物館. 秦西垂文化論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248.

蒙文通. 周秦少數民族研究[M]. 北京: 龍門聯合書局, 1958: 30.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趙化成等. 甘肅清水李崖遺址考古發掘獲重大突破——為尋找秦先祖非子封邑提供新線索[N]. 中國文物報, 2012?1?20, (8).

梁云. 非子封邑的考古學探索[J]. 中國歷史文物, 2010(3): 24?31.

On Feizis Qin Principality in Article about Prayer for Horse

of Shuihudi Qin Bamboo Slips

PU Xiangmi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742500, China)

Abstract: Article about prayer for horse showed “good horse Qin interest” performance. Actually the West Hanshui River – Wei River and Niutou River was a special area for the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while early Qin peoples “horse keeping” tradition and culture must be crossed before enfeoffment of Qin Ying(嬴) surname, and the later Qin won in the period of time, until the Qin people graphed for hegemony over long march and through prancing eastward.

Key Words: Article about prayer for horse; Feizi; enfeoffment of Qin; horse keeping

[編輯: 蘇慧]

收稿日期:2013?06?17;修回日期:2013?07?1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秦文學研究”(10XZW007)

作者簡介:蒲向明(1963?),男,甘肅天水人,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和隴南文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