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金融危機的哲學思考

2014-01-02 04:10韓強
理論與現代化 2014年1期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

韓強

摘 要: 通過對安然公司和兩房公司發展歷程的考察,可以看出,美國在虛擬經濟形成過程中,由于實體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爆發,虛擬經濟危機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對此次經濟危機的認識。通過對虛擬經濟危機的認識,應當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思維模式予以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美國金融危機;虛擬經濟危機;新自由主義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1-0046-08

作者簡介:韓 強,男,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郵編:300071

一、實體經濟危機與虛擬經濟危機的不同特點

1980年前后是主要發達國家由工業商品經濟轉向金融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其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升值。

從“廣場協議”開始,一切都是“自由”地進行著,而且還經過了協商。日元升值后,日本曾經大量購買美國資產,甚至有人夸口說“買下美國”,同時在90年代初又出現了房地產熱。結果是日本經濟停滯不前,而美國只用了幾年時間就變成金融大國。金融市場經濟的特點是泛指數化、泛期貨化,出現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由此我們明顯地看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美國成為金融大國、強國只用了幾年時間,金融的神奇力量令人驚嘆,但是,金融市場的殺傷力也是很大的。其標志性事件,就是從2008年開始的兩房(指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公司)債券危機,再加上歐債危機。所以,世界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對金融市場進行調控。因為經濟危機是從實體經濟開始的,表現為商品過剩的危機,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那時的金融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出了問題,可以馬上從商品經濟找到原因。那時的宏觀調控是針對兩個領域同時進行,金融市場是從屬的?,F在不同了,現在是從金融市場開始,這也就是最近美國首先對“兩房”國有化,先救金融市場,然后再促進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原因。因為出問題的是金融領域,一些大企業只是不景氣,本身并沒有出問題?,F在,美國國會爭論的是發債上限 ,要不要再搞QE4(美聯儲為了支持經濟復蘇、第四輪量化寬松政策),如何調整稅收,如何調整貨幣政策。

所以,在這里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反作用于實體經濟。這個反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如果金融政策運用得當,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如果運用得不得當,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破壞作用。因此,金融市場必須進行宏觀調控,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如果以“創新”的名義,讓各種金融衍生品泛濫,像“兩房”債券那樣的危機還會出現。各國都要注意自己和整個世界金融市場的聯系和變化,把防止和化解金融危機放在重要的地位。

各種分析美國金融危機的文章已經很多了,從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到發生過程及其對全世界的影響,還有各種解決方案,都已經談得很詳細了。

我認為,現在需要從哲學和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念上,做進一步的分析。因為虛擬經濟與人的思維方式有密切聯系。美國著名的投資家索羅斯早在“安然危機”時,就注意到了這種聯系。他在回答BBC采訪時說:“美國文化認為成功是最關鍵的問題,這是你真正必須依賴的唯一原則。因此任何事情都往這個方向發展?!薄叭绻愫艹晒?,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很成功,你就能贏得別人的崇拜、尊敬,但美國文化缺乏的是道德原則?!盵1]

美國著名哲學教授賓克萊在他的《理想的沖突》這部20世紀80年代頗有影響的著作中對實用主義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說:“美國人常常被稱為注重實際的人民。他們希望把事情做成;他們關心一樣東西或一種理論有無用處的問題勝似關心有關人生終極意義的比較理論性的問題?!辟e克萊還指出:“杜威的哲學代表了20世紀早期的美國輿論。他堅持說絕對的道德規則或道德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特定的道德原則只不過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加以檢驗的一種假設。如果一個道德規則不適合我們所面臨的新經驗,那么我們就必須對采取最好的行動來對付這些獨特情況的問題作出自己的決定?!倍磐猿謱γ總€道德境況要有獨特主張的實用主義方法,一直作為美國人的行為方式延續至今。而美國的法律制度之所以完善,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明,當道德無法約束行為時,制度成為社會唯一的準繩。[1]

我們注意到,美國消費模式是“分期付款”,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透支”,它的前提是:必須使“透支”者有工作保障,一旦失業,就會引起還款的困難。所以在美國的經濟指標中,就業率和失業率及其比例關系,是很重要的敏感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介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房地產。

其實,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日本也出現房地產熱,還有迪拜,甚至在最近的歐債危機中,我們在希臘和西班牙都看到房地產的影響。因為房屋的建筑和買賣都與銀行的長期貸款有直接的聯系。

搞清了這些關系,對于我們進一步分析美國金融危機是很有幫助的。

二、安然事件是美國金融危機的前兆

羅納德·P.多爾的著作《股票資本主義與福利資本主義——日德模式與英美模式》指出,在英美模式中,公司的股東利益至高無上,股份制公司被認為主要是通過投資為其謀取利潤和使其資本增值的工具;對股份制公司雇員來說,企業不是為其謀取利益的福利機構,只是他付出勞動取得報酬的服務機構,因此股東的利益高于雇員的利益;對整個國家來說,股票市場是最終衡量上市公司業績和成敗的核心指標,股票指數是衡量國民福利的主要標準,英美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可以概括為“金融化”或“市場化”。[2]

實際上這正是西方外在超越的價值系統的表現。一句有名的話:“顧客是上帝”,正是這種價值系統在現代西方經營管理中的表現。對于雇員來說,公司是他的服務對象,公司的利益高于他的利益;對于公司來說,股東的利益高于公司的利益;對于國家來說,協調企業、銀行等各方面的關系,使經濟保持發展的勢頭是其主要的任務。這種外在超越價值系統的觀念集中表現在一套法律制度上,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如此。無論是國家還是銀行、企業都必須依法行事。雖然西方人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仰,但是在經濟生活中,法律實際上扮演著“上帝”的角色,這很符合宗教改革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宗教倫理精神。

安然在2000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16位,并且在《財富》的調查中連續4年榮獲“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其總部在休斯頓,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采購商及出售商,控制著美國一條長達32000英里的煤氣輸送管道,同時也是領先的能源批發做市商。安然擁有340億美元資產的發電廠,同時也經營紙、煤和化學藥品等日用品,并且提供有關能源輸送的咨詢、建筑工程等服務。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公司破產,不僅影響美國股市,也影響了世界股市。

與此相聯的安達信國際公司(由安達信國際會計公司和安達信國際咨詢公司組成)是全球五大會計公司之一,2001年,安達信就曾兩次因違規操作而被處罰。這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二十多年來首次對國際會計行業五大會計公司之一實施的嚴厲懲罰?,F在安達信被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兼并,五大會計公司即將變成四個。

這里,我們一方面看到西方法律的嚴格性,同時也應該看到西方外在超越價值系統的缺陷。盡管美國的法律密如蛛網,不可謂不嚴,但還是讓安然和安達信鉆了空子。其影響力和破壞力都是巨大的。

自從2001年8月安然事件爆發后,美國股市遇到了信任危機。原以為安達信可能成為安然事件的犧牲品,沒想到將許多華爾街大鱷都送上了被告席,而且起訴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除了美林以外,美洲銀行、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也都被列入了安然案件的起訴書中。民事訴訟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各州司法部的行政訴訟都在進行或者醞釀之中。

雖然2002年第二季度公布的各種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經出現復蘇跡象,但是,在各種事件不斷揭露的情況下,美國股市不升反降。2月4日,股市又傳出幾家上市企業內部財務狀況不實的消息:美國電子企業蒂科國際公司在過去三年中,部分隱瞞了該公司在過去700宗企業收購案中的花費。這個消息,使蒂科公司的股價下跌10.67%。同時引發了三大股指紛紛下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220.17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挫55.71點,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下跌27.76點。2月4日這一天,投資者在美國股市的投資資產縮水了3000億美元。

令人吃驚的是,2002年6月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該委員會已同微軟公司就此達成一項解決方案,微軟同意今后不再違反會計制度。據該委員會稱,微軟公司在1994年7月到1998年6月期間的會計行為存在嚴重虛報公司收入的情況,那幾年微軟公司盈利情況并非很好,但微軟故意將大量應該在公司收入中扣除的儲備資金不予計算,給人以利潤虛高的印象?!盵3]

然而更大的危機還在后面,6月26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報道,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世界通信(WorldCom)承認,在過去五個季度中,先后共虛報了38億美元的利潤。這一丑聞有可能使該公司和它1998年并購的子公司MCI處于面臨破產的境地。這次又牽扯到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

緊接著,又曝出了更大的丑聞,6月28日世界最大的復印機生產商美國施樂公司重新公布的近年收入報告說,由于會計統計方面的錯誤,該公司在過去5年中高報收入14億美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對以前負責施樂公司會計審計事務的畢馬威公司進行調查。如果再加上安達信與德勤,相繼卷入財務欺詐丑聞的會計師事務所中,世界五大會計公司占了3家。魏斯評級公司在調查了7000家公司后發布的報告說,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上市企業可能存在編造盈利報告的問題。華爾街遇到了信任危機,美國乃至歐亞各國的股市都在為這場危機而跌跌撞撞。

有人稱華爾街丑聞是比“9·11”事件更可怕的恐怖事件。人們在反思證券市場的監管,在反思西方的價值觀念,甚至在反思“新經濟”的負面效應。美國著名的財經評論家,同時擔任“華盛頓郵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專欄作家的詹姆斯-格拉斯曼認為,“安然事件并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安然當中的很多人有不當的行為,我認為這可能反映了在商界道德的淪喪,就是對于法律和會計規則重視程度的減弱。當然,這并沒有達到尖銳的程度,但是確實反映了人們的道德標準在降低?!盵4]

三、金融海嘯來自于兩房債券

次級債券(Subordinated Debentures),是指償還次序優于公司股本權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債務的一種債務形式。各種證券的求償權優先順序為:一般債務—次級債務—優先股—普通股,求償權優先級越高的證券,風險越低,期望收益也越低,反之亦然。機構往往基于自身情況,根據CAPM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按一定比例配置資產,以均衡自身承擔的風險和獲取的收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次級債券里的“次級”,與銀行貸款五級分類法(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里的“次級貸款”中的“次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次級債券里的“次級”僅指其求償權“次級”,并不代表其信用等級一定“次級”;而五級分類法里的“次級”則是與“可疑”、“損失”一并劃歸為不良貸款的范圍。

所謂次級按揭,是指美國向信用分數較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提供住房貸款。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僅需聲明其收入情況,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

美國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戶本身的還款能力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時候,銀行可以借此獲得高額利息收入而不必擔心風險;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的負擔將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時,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壞賬。此時,次級債危機就產生了。

為什么風險很大的次級按揭還有人購買,關鍵是房地美和房利美是美國政府擔保的企業?!皟煞俊痹诿绹盅嘿J款市場的運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房利美創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主要職能是通過向銀行購買抵押貸款債權,釋放銀行的現金流以便用于發放新的貸款,從而最終幫助美國家庭順利買到住房。雖然兩房均為私人擁有的上市公司,但是作為聯邦法律創建的“政府授權企業”(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gse”),意味著它們可以享受特殊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它們可以免交各種聯邦以及州政府的稅收,并且享受來自美國財政部的金額均為22.5億美元的信貸支持(credit line)。 然而,最重要的特權是隱性的,投資者相信,如果他們面臨破產倒閉的威脅,聯邦政府一定會出手援救。

兩房的商業模式可以從融資與投資兩個角度來解釋。

我們列舉實際的例子來看兩房的運作過程,比如有9個買房者,前三個是優等,中間三個是中等,后三個是信用差的,銀行肯定會給前三個貸款,中間三個也有可能獲得貸款,后面三個得不到貸款,怎么辦呢?房利美與房地美出面擔保。銀行就把這9個人的按揭貸款賣給兩房,兩房可以在資產組合中持有這些債權,也就是9個人一平均,三個信用差的借助最前面優質客戶,實際提升了信用等級。然后把這9個人的按揭打包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tities,“mbs”)并出售給全球市場上的投資者。兩房以上中下不同的客戶組合,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就是一種平衡信用等級的作法。

發行mbs可以幫助這兩家公司更快地回籠資金,從而收購新的債權。如果選擇持有債權,那么,在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上,與債權相對應的是資本金或兩家公司發行的非mbs債券;如果發行mbs,則在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是現金或者更多的債權,而負債方是mbs。

這里我們看到一個虛擬再虛擬的資金鏈,但是請注意,這條資金鏈是建立在利率降低、房價上升的基礎上,因為銀行利率與房價的趨勢相反,貸款利率越低,人們買房的熱情越高。反過來,如果銀行利率不斷上升,房地產的風險就越大。

對于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順利運轉而言,兩房的作用非常重要。對于貸款商而言,由于向居民提供貸款后,可以很快將貸款出售給房利美與房地美,加快了貸款商的資金流動,降低了貸款商的資金成本,從而降低了抵押貸款利率,惠及全國范圍內的借款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借款者。截止危機爆發前,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規模約為12萬億美元,而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大約5.3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權,占整個市場規模的44%。在5.3萬億美元中,兩家公司實際上擁有1.6萬億美元的債權,同時為3.7萬億美元的債權提供了擔保。按照美國會計準則,1.6萬億美元的債權位于兩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內,而3.7萬億美元擔保位于兩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外。但無論是擁有債權還是提供擔保,兩家公司都承擔了相同的信用風險。

為什么兩房會突然爆發危機,成為次貸危機新的受害者?它們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原因之一在于,這次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實在是過于嚴重了。在加州、佛羅里達州等地,很多在市場最高點購置房產的居民目前都面臨負資產的困境。結果導致各種貸款——既包括次貸和alt-a(介于優質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之間的貸款),也包括滿足房利美與房地美標準的優質貸款——的違約率都大幅上升,這自然會增加房利美與房地美資產負債表上的壞賬。

原因之二在于,雖然政府對兩房的貸款標準有嚴格的要求,但是對兩家公司的資本金規模卻要求不高。相對于龐大的資產組合而言,這兩家公司的資本金規模非常有限。換句話說,它們的財務杠桿過高。截至2007年底,這兩家公司的核心資本合計832億美元,而這些資本支持著5.2萬億美元的債務與擔保,杠桿比率高達62.5。因此,即使資產組合發生對資產總量而言的并不太嚴重的賬面損失,兩房都可能發生危機。如果不是市場認為兩房存在政府的隱含擔保,它們是不可能維持如此之高的杠桿比率的。事實上,兩家公司應對信用風險的能力遠遠弱于市場化金融機構。

令問題更加復雜的是,隨著自身規模的擴大,在盈利動機的驅使下,兩房在收購貸款并發行mbs的傳統業務之外,開辟了新的盈利渠道,這就是購買其他私人金融機構發行的mbs,從中賺取自身資金成本與所購買mbs之間的息差(由于兩家公司可以發行信用等級相當于美國國債的機構債來募集資金,資金成本相當低)。近年來,這兩家公司購買的私人金融機構發行的mbs規模迅速擴大:從1997年到2007年,房利美購買的其他機構發行的mbs從185億美元上升到1278億美元,房地美購買的其他機構發行的mbs從250億美元上升到2670億美元。據估計,房利美與房地美大約購買了整個私人機構所發行mbs的一半以上。雖然上述mbs均為aaa評級,但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由于信貸風險從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逐漸擴展到整個抵押貸款市場,這些mbs的信用評級開始被調降,市場價值相應下滑。這就加劇了次貸危機對兩房資產組合造成的負面沖擊。

次貸危機爆發后,一方面由于自身持有的貸款組合的違約率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自己購買的其他機構發行的mbs的市場價值下降,兩房賬面出現越來越大的虧損。2007年,房利美發生了35.6億美元虧損,房地美發生了30.9億美元虧損。2008年第1季度,房利美又出現21.9億美元虧損,房地美出現1.5億美元虧損。連續的虧損已經令投資者對兩家公司的前景感到擔憂。

然而,最終引發危機的,則是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師2008年7月7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一項會計準則的變動可能導致以上兩家公司不得不募集750億美元的資本金。這項會計準則就是殺傷力十足的fas 140條款,該條款試圖阻止企業繼續將不良資產隱藏在資產負債表的表外實體中。如果兩房要將表現欠佳的抵押貸款資產重新轉移到資產負債表內,它們不得不募集新的資本。報告指出,房利美需要募集460億美元資本,而房地美需要募集290億美元資本。

這份報告的披露徹底摧毀了市場對兩房的信心。所有的人均意識到,僅憑兩房自己的力量,絕對不可能募集到規模如此龐大的資本金。投資者開始在股票市場上拋售兩家公司的股票。兩家公司在短短一周左右的時間內便損失了一半左右的市值,最終導致美國證監會不得不介入針對兩房股權的賣空行為的調查。此外,持有大量mbs的債權人也對兩房還本付息的能力產生懷疑,時下兩家公司5年期債券收益率與同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差距正不斷擴大。

有趣的是由兩房引起的危機又把雷曼兄弟公司扯進來,這個公司由德國移民亨利、埃馬努埃爾和邁爾于1850年在美國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城創建,目前已有158年歷史,其主要業務包括投資銀行、私人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雷曼兄弟公司總部現設在美國紐約,在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設有地區總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根據美國破產法,向美國聯邦破產法庭遞交破產保護申請。

“兩房”作為美國政府保薦企業,是否等同于政府擔保,美國政府一直態度模糊。危險的聲音也時時傳來。2010年4月3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提出,房利美與房地美發行的債券是否不應該視為主權債券。美國一些政客和民間智庫正極力游說政府別再花納稅人的錢為貪婪的“兩房”債券投資人埋單。

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規定,若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其股票將被摘牌。自2008年9月被政府接管之后,“兩房”的普通股價格便一直徘徊在1美元左右,淪為“仙股”。6月16日前的30個交易日,房利美股票收盤價一直低于1美元,房地美也在1美元附近波動。與2007年9月房利美最高位每股99美元、房地美48美元相比,“兩房”股值相當于被“清零”。

紐約證券交易所對兩房退市反應冷淡,大盤幾乎未受影響,因為“兩房”早已跌無可跌,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已經拿出1450億美元救助“兩房”,可是效果甚微。2009年“兩房”合計虧損高達936億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又虧了182億美元。

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兩房”如果按照目前的方式運作下去,2009~2019年10年間,“兩房”將總共花費納稅人的錢3890億美元。如果房價進一步下跌,則可能達到1萬億美元。美國民調對“兩房”的前景很是悲觀,認為“兩房”的窟窿越堵越大,簡直就是兩個“無底洞”。

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曾在“兩房”任職的宋鴻兵2010年6月29日表示:“剛看到美國方面的新聞,拯救兩房將耗費1萬億美元,我覺得這個數字保守了,最終數字可能會高達1.5萬億~2萬億美元。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下跌已超過30%,兩房債券的規模約6萬億美元,從2004年到2008年的主要部分損失均遠超30%,1萬億美元是擋不住的?!盵5]

四、虛擬經濟也需要宏觀調控

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涉及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美國和世界的經濟結構等各方面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現代市場從以前的工業商品經濟轉向了金融市場經濟。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市場已經具有了相對獨立性,其表現就是泛期貨化,商品大量的交易是通過期貨的形式進行的,期貨雖然具有對商品供求關系的預期功能,但同時也會產生過度投機的功能。同樣道理,證券市場也是如此,如果金融市場監管不嚴格,就會使虛擬經濟迅速膨脹,導致金融危機。

(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生危機的不同特點

1.商品經濟條件下實體經濟危機的特點

1825年7月,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6年工業危機達到高潮,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物價暴跌,大量工商企業破產。據統計,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產的工商企業達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間,英國當時重要的出口產品棉布出口從3.45億碼降為2.67億碼,即減少了23%。機器制造業、建筑業以及其他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遭到了危機的沉重打擊。整個社會經濟處于極度的恐慌和混亂之中。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只是相對過剩,也就是相對于勞動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過剩了。當時,一方面,市場上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業,在職的工人工資也大幅度降低,工人無錢購買商品。表面上看,這次危機是從證券市場開始的,股票行情猛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價造成的損失約達1400萬英鎊。信用關系破壞,銀行紛紛倒閉。1825~1826年間,英國有七十多家銀行破產。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年底的1 070萬英鎊降至120萬英鎊。

此后,平均大約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爆發了經濟危機。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程度地爆發了經濟危機。1882年再次爆發由美國引發的經濟危機。1890、1900年德國的交易所危機和俄國的金融危機分別引發了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這次危機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斗爭導致西方國家發生的石油危機引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1973 年11月,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美、日、法等國相繼卷入。于1975年下半年渡過最低點,經濟轉而回升。

我們看到,實體經濟產生的危機,首先是從工業生產和市場供求關系領域內發生,然后轉向虛擬經濟領域,表現在金融市場上。但是,虛擬經濟發生危機,卻首先是在金融領域。

2.虛擬經濟發生危機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危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主要表現為金融危機,其中日本最為典型。

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美元的貶值,意味著日元升值。當時日本人非常高興,大量購買美國資產,甚至有人認為能“買下美國”。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越來越強大,日本瘋狂地購買歐美企業資產。SONY耗巨資34億美元購買被稱為“美國的靈魂”的好萊塢哥倫比亞公司,松下斥資61億美元購買環球電影公司,三菱重工出資8.5億美元購買有“美利堅標志”之稱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日本國內充滿了對未來無限的幻想的樂觀情緒。

在日本來美大舉投資之初,美國對外國投資持歡迎態度。1983年9月9日,里根總統發表了《國際投資政策聲明》,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由總統發布的歡迎外國來美投資的聲明。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總額高達4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日本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呈現爆炸式增長。從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每年10億美元迅速飆升,到1990年達到高峰,僅此一年就超過180億美元。

在1991年出版的《即將與日本發生戰爭》一書中,作者明確指出,冷戰后美國的頭號敵人就是日本。與此相呼應,美國媒體也普遍宣傳“日本威脅論”、“日本異質論”,宣稱比蘇聯更可怕的是日本的經濟侵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說,在美國的戰略家中,已有不少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經濟戰爭。自認為西方盟友的日本成了冷戰后西方世界的共同敵人。

從1991年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危機或蕭條。從1990年到1992年8月,日經指數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與土地市值共損失406.9萬億日元,相當于該年國內生產總值465.4萬億日元的87%。在泡沫膨脹的年代里,日本金融機構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產,并且還大量貸款給股票和房地產的投機者,形成豐厚的賬面資產和利潤。泡沫破滅后,資產轉眼間成為負債,銀行的不良債權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銀行倒閉。后來的情況表明,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日本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經過了二十多年,經濟仍然一蹶不振。

(二)房地產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過渡環節

我們看到日本的經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房地產危機。這次美國的金融危機也是來自兩房債券。這是因為房地產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過渡環節,房地產本身直接與銀行的信貸和建筑業有緊密的聯系。

房地產商經常是利用自有資金再加上銀行貸款來經營,所以銀行扮演著輸送資金的角色。不僅如此,買房貸款也來自銀行,真正用自己的錢一次性買房的人并不多。特別是工薪階層,在“今天花明天的錢”的鼓動下,貸款買房也成為一種時尚。好像銀行的錢不花白不花,先貸了款再說。

買房者只是開發商和銀行的中間環節,買房者將從銀行貸來的款付給開發商,開發商再向銀行還建房的預先貸款,這樣開發商就解了套,變成了買房者和銀行的關系。也就是說,開發商是用銀行的貸款建房,再用買房者的按揭款還銀行,做著低成本、高利潤的買賣。

也許有人說,銀行不知道這個風險嗎?當然知道,但是不這樣做,銀行的居民儲蓄款也沒有什么好的出路。這真像是飲鴆止渴,因為房地產正火著呢!這樣,我們就看到一個資金循環的鏈條:開發商——銀行——買房者——銀行——開發商。在這個循環中,任何一環出了問題,都會引起資金鏈的斷裂。美國“兩房”就是在這個鏈條中的債券化出問題的。

(三)金融衍生品過多、過剩,掩蓋了巨大風險

傳統上,放貸銀行應該把貸款記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并相應地把信用風險留在銀行內部。但是,美國的大批放貸機構卻在中介機構的協助下,把數量眾多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各類投資機構購買;而投資機構則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將其打包、分割、組合,變身成新的金融產品,出售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這樣一來,提供次貸的銀行變魔術般地銷掉了賬上的抵押貸款這類資產。表面上看,這是皆大歡喜的“金融煉金術”:購房者能以極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獲得房產;提供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不必坐等貸款到期,通過打包出售債權方式便提前回籠了資金;提供資產證券化服務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賺取服務費;由抵押貸款演變成的各種新型金融產品,又滿足了市場上眾多投資者的投資牟利需求……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次貸總額為1.5萬億美元,但在其基礎上發行了近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進而衍生出超萬億美元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和數十萬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CDS)。

資產證券化所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本來可以起到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效率的作用,但是,資產證券化一旦過度,就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使美國金融衍生品越變越復雜,金融市場也就變得越來越缺乏透明度,以至于最后沒有人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是什么,也不知道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

在創新的旗號下,投機行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與實體經濟相脫節,虛擬經濟的泡沫被“金融創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騰倒騰那些五花八門的證券,財源就可滾滾而來。通常,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起初1元錢的貸款可以被逐級放大為幾元、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風險也隨之被急劇放大。當這些創新產品的本源——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現問題時,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就猶如空中樓閣轟然坍塌下來。[6]

由此可見,必須對金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如何防止“金融創新”的泡沫越吹越大,是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總量控制,嚴格監督和管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新自由主義不僅僅只是美國經濟政策的基礎,也成為美國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新自由主義雖然對治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滯脹起到了一定的療效,但它不是萬能的。索羅斯把這種相信市場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理念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索羅斯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表示,“(華爾街的危機)是我所說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這一放任市場和讓其自動調節理論的結果。危機并非因為一些外來因素,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體制給自己造成了損失。它發生了內破裂?!?/p>

新自由主義的模式,突出強調“最少的政府干預,最大化的市場競爭,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由于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對這個體系也形成了極大影響。包括會計制度、市場評級體系、風險控制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甚至市場適用的語言、計價貨幣等,統統采用的是美國規則,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成了美國金融體系。很顯然,這不符合平等、公平、協商的國際原則,無視各國發展階段、管理水平、經濟和社會體制的差異。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調整要想取得成果,就必然要觸動這一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杉.實用主義的因果邏輯[N].中華工商時報,2002-07-11.

[2]鄭秉文.分析:股票-福利-經濟制度[N].光明日報,2002-02-21.

[3]微軟公司涉嫌做假賬[N].光明日報,2002-06-05.

[4]美資深經濟評論家作客新浪談安然破產案實錄(三)[EB/OL].finace.sina.com.cn/j/20020325/184861.html,2002-03-25.

[5]宋鴻兵稱1萬億美元難堵兩房窟窿,中國3000億債券堪憂[N].時代周報,2010-07-08.

[6]過度創新與金融風暴[N].人民日報,2008-11-05.

A Reflection o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Han Qiang

Abstract: B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ron and Fannie Mae- Freddie Mac,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virtual economy, the United States slid into the imbalance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oncept of virtual economic crisis is therefore put forward.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carry on a deep reflection of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thinking mode.

Keywords: U.S. financial crisis,virtual economic crisis,neo-liberalism

責任編輯:王之剛

猜你喜歡
新自由主義
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義與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場
新自由主義對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文化信仰的影響分析
新自由主義對我國大學生思想的不良影響及對策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制度比較及啟示
新自由主義對經濟泡沫形成的助推作用
新自由主義模式為什么不具有普世性
這些預言不靠譜的原因
國外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日趨式微
經濟與政治雙重視域下對新自由主義的審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