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一種包容關系的體現

2014-01-02 17:24李進書石麗薇
理論與現代化 2014年1期
關鍵詞:生活世界包容交往

李進書+石麗薇

摘 要:哈貝馬斯認為文化現代性是對生活世界的宏大、完整的規劃,而審美現代性只分擔著此規劃的交往任務,即兩者是包容關系。包容關系的形成,既在于審美現代性由于自身原因而無法擔負重要責任,更在于文化現代性從事著關系現代性聲譽的宏大事情,結果前者只能屈身于后者包容之中。在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那里,審美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是平等關系,而哈貝馬斯依靠“交往”將兩者重置為包容關系,并且他以趣味來評定藝術地位,這影響了其第三代,如霍耐特提及文化但忘卻了藝術,這是該學派發展的遺憾之一。

關鍵詞: 審美現代性;文化現代性;生活世界;包容;交往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1-0100-06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項目“審美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法蘭克福學派思想的二重奏”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YJC751044。

作者簡介:李進書,男,河北大學哲學系博士后,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郵編:071002

石麗薇,男,河北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生。郵編:071002

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和第二代思想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它們的多樣關系既體現著這些理論家多樣的現代性觀念,又代表著他們某些核心思想,即它們的關系是管窺這些思想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第一代相信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是平等的,兩者對立或和諧,而哈貝馬斯認為文化現代性包容著審美現代性;第一代依賴審美現代性來批判或重建社會,哈貝馬斯則倚重文化現代性重新規劃現代性;第一代更多地將文化現代性當作批判對象,哈貝馬斯卻認為審美現代性帶有個人好惡而不大可信。哈貝馬斯這些觀點影響了第三代的領軍人物霍耐特,在后者的承認理論中只有亞文化的行蹤,卻鮮見藝術的身影。

一、何謂文化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

如何認識文化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本文將分別從它們的定義和功能來分析,從而從源頭上辨析它們可能存在的關系。關于文化現代性,哈貝馬斯認為它是對生活世界的宏大、完整的規劃。文化現代性源于韋伯的文化合理化概念,韋伯認為文化合理化不及社會合理化重要,而哈貝馬斯則賦予了文化現代性更多的責任,使它的地位不遜于社會現代性。它被視作生活世界的一種完美規劃而被實踐著,“由啟蒙哲學家們在18世紀精心闡述的現代性規劃,是一種遵循其內在邏輯堅持發展客觀的科學、普遍的道德和法律與自主的藝術的努力。同時,這個規劃旨在把每個領域的認知潛能解放出來,使之從令人費解的宗教形式中擺脫出來。啟蒙哲學家們想要利用這些專門化的文化積累以豐富日常生活,也就是說,為了社會日常生活的理性組織?!盵1]這段話表明啟蒙規劃是一種文化上的規劃,因為它所規劃的科學、道德和藝術等領域也是文化要涵蓋的領域,“所謂文化,包括科學和哲學解釋世界和解釋自我的潛能、普遍主義法律觀念和道德觀念所具有的啟蒙潛能,以及審美現代性的激進經驗內涵等?!盵2]另外,啟蒙規劃關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或生活世界的合理性,“生活世界”這個詞原初在胡塞爾那里是指人們生活于其中并為一切認識和科學規定提供基礎的生活背景,后來哈貝馬斯將它拓展為一種包含文化、社會和個性等的包容性語境,此語境對于人們自然是無比重要的。簡而言之,啟蒙規劃是一種文化現代性規劃,此規劃之宏大是因為它關涉著生活世界的最主要領域——科學、道德和藝術等,希冀將這些領域統一規劃和協調;此規劃之完整是因為它所涉及的三個領域關乎著生活世界的全部,如真善美。正因為哈貝馬斯將文化現代性視作對生活世界宏大、完整的規劃,所以他既將此規劃追溯到啟蒙時期,又將文化現代性確定為診治現代性病癥的藥劑,還將它當作反擊后現代沖擊的堅實盾牌。

就社會功能而言,文化現代性擔負著現代性之“堅持”與“重建”的重任。關于“堅持”,是指哈貝馬斯捍衛著現代性的聲譽。一方面,他通過擊敗現代性的“詆毀者”而穩定住現代性的陣腳,另一方面,他借助播撒文化現代性和交往理性的思想來挖掘現代性的潛能,即憑借一防一攻,他有效地挽回了現代性的信譽,復活了人們對現代性的信任。對現代性的“詆毀”,包括來自現代性陣營內部的工具理性批判,以及來自外部的后現代的顛覆,哈貝馬斯指出工具理性批判的錯誤是以偏概全,以工具理性本身的失誤來否定理性整體,后現代的缺陷則是掩耳盜鈴,借助討伐理性之名而重建一個“理性的他者”。其實,它們患有相似的病癥——都是主體哲學、意識哲學,都忽視了交往理性的潛能,從而因自身的偏見和短視而自我臆斷現代性將要終結。在回擊了這些詆毀者的同時,哈貝馬斯闡述了現代性仍值得堅持的理由,那就是現代性之所以出現諸多弊端,不是因為現代性最初的規劃是錯誤的,相反,文化現代性這個規劃是完美的、全面的,它以交往理性來溝通科學、法律和藝術等領域,希望使這個規劃整體地、合理地發展。因此哈貝馬斯相信:當人們熟悉了這個規劃后,就不會對現代性失望了,就會恢復對現代性的信心。實質上,哈貝馬斯的著作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文化現代性是一個完美方案,它賦予現代性以動力”這樣的主題來寫作的,同時他在不同場合宣揚堅持現代性的思想,正如凱爾納和貝斯特所言:“從這一點看,哈貝馬斯的全部著作均可視作是對現代性和它的發展軌跡、它的貢獻、癥結以及其解放潛能的反思?!盵3]關于“重建”,指哈貝馬斯的現代性理論既不是對某種腐朽理論的復辟,也不是對某種過時理論的復興,而是對既有現代性理論的修改和完善,從而建構一個更合理的現代性方案。在哈貝馬斯看來,既有的現代性理論的普遍癥候是沒有充分地理解文化現代性這個規劃,更沒有辯證地實踐它。為此,他就從大家失敗之處出發,強調文化現代性是一個宏大、完整的生活世界規劃,它包含著認知—工具理性、道德—實踐理性和審美—表現理性,分別關涉著知識、公正性或道德和趣味等問題。而文化現代性的先進之處,就在于它依靠交往理性來消除科學、法律和藝術等三個領域的隔閡,使它們協調發展,從而更合理、更團結地完成現代性這項事業。

關于審美現代性,它曾是現代性的一個急先鋒,后來則是一個交往中介。對于“急先鋒”這個角色,哈貝馬斯認為藝術曾經是為“現代”沖鋒陷陣的開路先鋒,“審美現代性的特征體現為在變化了的時間意識中探尋共同焦點的態度。這種時間意識通過前衛派或先鋒派這類隱喻得以表現出來。先鋒派就把自己看做一種對未知領域的闖入,并使自己處于突發的危險之中,處于令人震驚的遭遇之中,進而征服尚未為人涉足的未來?!盵1](139)這表明審美現代性體現著現代藝術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的開拓精神,它們不考慮成敗,只是無畏地、無怨地為現代性開疆擴土。而對于“交往中介”這個身份,這既是審美現代性的一種無奈選擇,又是它的一種自覺行為。這似乎是一句矛盾的話,其實這里涉及兩種藝術,“無奈的選擇”指先鋒派藝術,“自覺行為”則主要指文學,當然無法清晰地區分這兩者。具體地分析,后期的先鋒派因為作繭自縛而擔當不起“引領者”的角色,它轉而采用“曲線”方式去對抗社會,結果出現了曲高和寡的尷尬效果。爾后,某些藝術家希望降低作品的難度去迎合讀者,結果這種獻媚適得其反,因為“在消解崇高的意義或破碎的形式中,一切均以消失告終,解放的效果也不復存在?!盵1](144)簡言之,經歷了現代性的“引領者”、“對抗者”、“合作者”三種身份的變遷之后,審美現代性依然在“歷史隧道”中摸索前行,哈貝馬斯認為,此時它的合適身份是交往中介,這也是曾經威風八面的先鋒藝術的無奈選擇。至于“自覺行為”,是指文學一直扮演著交往中介的角色。哈貝馬斯指出,在資本主義的萌芽期,文學作為一個公共領域(如沙龍),連接著資產階級與貴族階層,發揮著批判功能;到了資本主義的鼎盛期,文學領域成為了公眾交流思想和發表批評意見的公共領域;進入資本主義的晚期,雖然文學公共領域遭到了大眾媒介的侵蝕,但是文學依舊在小范圍內發揮著批判作用,扮演著交往角色。

就社會功能而言,審美現代性曾擔負了現代性自我確證的重任,后來它發揮著交往中介的作用。自“現代”的幽靈出現之后,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世人手足無措——驚恐或歡喜,這時亟需有人來界定現代為何物,而從現代本身而言,它也需要確證自身以區別傳統。由于向傳統求助是無效的,因此現代只能依賴自己家族的成員來言說自己,哈貝馬斯認為,藝術此時的貢獻在于:它告訴人們現代不僅有激情和冒險精神,還有內涵和智慧。這種確證對于當時迷茫而焦慮的人們而言,不亞于一場春雨沁人心脾,讓人頓時明白現代性是有跡可尋的,由此人們消除了對現代性的恐懼,轉而探究它的真相。不過,哈貝馬斯對這種現代性確證并不十分滿意,因為它是以審美來感知現代性的,而非靠理智來思考現代性,因而藝術僅收獲了現代性的某些特質而沒有把握住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而且令藝術家沮喪的是,后期的先鋒派因重復和沿襲著舊的先鋒派,結果“我們從另一方面被告知,現代性的沖動被耗盡了。任何認為自己是先鋒派的人都會讀到自己的死亡宣判書?!盵1](140)這意味著,藝術曾經實踐的現代性自我確證工作自我終止了,這也導致了哈貝馬斯不太重視審美現代性。而關于“交往中介”的作用,在不同時期審美現代性所擔負的責任不盡相同。在現代性的初期和鼎盛期,審美現代性充當著公眾交流思想的橋梁;而到了現代性的晚期,因受大眾傳媒的沖擊,審美現代性這種中介作用雖然減弱了,但它擔負起新的責任。具體而言,其一,消除隔閡,促進和平。藝術這種審美和諧功能雖帶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它為人們的美好前景指引了方向,為他們的勞作提供了信心和希望。其二,它將不同時代聯結起來。哈貝馬斯認為有些遺產能為新事物的成長提供著“母乳”,如傳統文學中的人性美就為當代人審視自身提供著標準。

總之,從源頭上看,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天然地具有一種包容關系:前者全面規劃著科學、道德和藝術的發展,后者忙碌于藝術扮演怎樣的角色;前者從事著現代性之堅持和重建的事業,后者分擔著其中交往的任務。這種包容關系意味著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之間只有整體與部分之分,而無平等關系可言,因此它們就無法形成對立或和諧的關系,也就無法形成所謂的二重奏。相比較而言,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的審美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具有二重奏關系,它們或對立,或和諧,而在哈貝馬斯這里,只有無所不容的文化現代性,以及難以掙脫前者“魔掌”的審美現代性,那么這種包容關系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二、包容關系形成的緣由

“包容”指一個龐大的物體將諸多微小的事物吸納其中,“包容意味著,這樣一種政治秩序對于一切受到歧視的人都敞開大門,并且容納一切邊緣人,而不把他們納入一種單調而同質的人民共同體當中?!盵4] 可見,文化現代性包容審美現代性并非為了壓制后者,而是要將藝術、科學和道德等聚合為一個更有活力的有機體。

這種包容關系的形成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審美現代性在現代性的不同階段都有負眾望,所以它無法被委以重任。在現代性的初期,先鋒派藝術由一個勇于探索者退化為裹足不前者,這是一種自甘墮落的表現。在此階段,先鋒派藝術曾以其探索精神而明確了現代性的某些品格,而現代性首先也正是在“審美批判領域力求明確自己的”,不過,由于后來的先鋒派沉迷于對舊先鋒派的模仿之中,因此它們只是徒有先鋒之名而無先鋒之實。而當先鋒派忘卻了開拓精神之后,由它所支撐的審美現代性便變得匱乏無力,當然它也就無力繼續承擔現代性自我確證的重任了,況且自我確證在隨著時代變化而變更著。在現代性的鼎盛階段,藝術太自閉,或過于偏激,它始終沒有直面社會危機。經歷了自我確證的洗禮之后,現代性攜帶著成就和某些先天疾病繼續前行,在此進程中,它的先天疾病衍生了更多的弊端,如拜物教和文化工業等,因此招致了諸多思想家的批判。如就對社會的批判而言,某些藝術家希望創造一些純藝術作品來拒絕社會的整合,但是過分的純粹和超常的深刻使得讀者望而生畏,即藝術自我封閉起來了。再如,就理性的批判來講,尼采求助于遠古藝術的方法和效果遭到哈貝馬斯的質疑,因為尼采狂熱地宣告要為西方一切理性送終,而這種偏激的態度無助于認識現實的道德。在現代性的衰落期或全球化時代,藝術的拯救效果甚微,它顯得促狹、偏激。步入全球化時代之后,現代性的病癥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著,并且又增添了新的病癥,如文化帝國主義。此時,阿多諾等人的審美救贖并不成功,在哈貝馬斯看來,阿多諾犯了與尼采類似的錯誤——以強烈的善惡感來對待理性,以狹隘的審美經驗來統攝文化現代性。簡言之,從自我確證階段到全球化時代,藝術的所為都不太讓哈貝馬斯滿意,他當然不會為藝術安置一個尊貴的位置了。

另一方面,文化現代性卻在現代性的每個階段都可堪重任。在現代性的初期,文化現代性是由啟蒙哲學家們精心繪制的藍圖。此藍圖的完美性表現在它涉及了科學、道德和藝術等方面,它的進步性體現為要將人們從宗教的控制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自由自在地拓展和享受生活。關于啟蒙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康德的可貴之處,既在于康德揭示出啟蒙的目的——擺脫宗教的壓制,使科學和藝術攜手發展;還在于他的三大《批判》將理性確立為“最高法律機關”,拷問著所有提出有效性要求的事物;更在于他建構起文化現代性的內涵——知識、道德和審美。另外,哈貝馬斯贊揚孔多塞的《人類精神發展史概要》一書宣揚了理性掙脫宗教束縛的重要作用,也強調著哲學思考和科學知識的革命功能。在現代性的鼎盛期,作為檢驗現實的完美程度的一個標尺,文化現代性將現代性的丑陋暴露無遺。此階段,現代性雖取得卓越成就,但在文化現代性這個完美標尺的參照下,現代性的后果令人擔憂——科學、道德和藝術等各領域雖自治了,但彼此漠視和排斥;科學變異為一種異化的工具,而人的倫理呈現出個體與集體相分裂的缺陷,藝術則沉迷于趣味和好惡這樣的游戲之中,無法對現狀進行客觀審視。不過,哈貝馬斯雖然揭露了以上弊端,但他更在意的是人們沒有合理地看待文化現代性這個規劃,沒有從交往立場上公正地對待科學、道德和藝術等各個領域,沒有從整體上實踐文化現代性。在現代性的衰落期,文化現代性是重建現代性的方案。此階段,現代性處于內外交困之中,內部有工具理性批判質疑著理性本身的合法性,外部有后現代企圖顛覆現代性大廈,即現代性出現了巨大的信任危機。此時,哈貝馬斯通過凸顯文化現代性這個規劃的完美性來宣告:現代性遠未結束,它可以在重建中再現輝煌,因為它仍有諸多潛能未被人充分地利用,如交往理性,即文化現代性承擔起“重建”現代性的重任??梢哉f,哈貝馬斯青睞文化現代性的自信,既在于它本身的優勢——以交往理性消除各領域的隔閡,促進現代性合理地發展,也在于“交往”思想已經散布于此前思想家的文本之中,如黑格爾的“和解”理性、席勒的審美交往以及阿多諾的“模擬”概念等。

由此,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包容關系形成的具體緣由就清晰了,那就是審美現代性因自身的失敗而無法被委以宏大的責任,文化現代性卻因自身的成就而被寄予厚望,因此兩者無法形成平等關系,前者只能做有關趣味的鑒賞,后者則能夠設計、堅持和重建現代性。當一個只能處理局部問題而另一個考慮著整體事務的時候,兩者的重要程度便不言而喻,所以在哈貝馬斯這里,審美現代性只能被包容于文化現代性之中。而這種包容關系的形成,也便自然衍生出以下關系:其一,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文化現代性對生活世界進行著全面、長久的完美規劃,它統籌規劃著科學、道德和藝術的發展,兼顧著真善美的建構,而審美現代性僅徘徊于審美趣味領域之內,無法對現代性整體的事務進行考慮和衡量。因此審美現代性無法挑戰文化現代性的權威,只能作為后者的一部分。其二,可信與不可信的差別。在現代性的不同階段,文化現代性的表現都值得信賴,如作為一個完美規劃,它給予了現代性初期的人們以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作為一個完美標準,它檢測出表象繁榮的現代性的種種弊端;作為一個重建的方案,它通過挖掘交往理性而賦予了人們重建現代性的信心。相反,審美現代性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在現代性的初期,審美現代性由擔負著重任轉而甘作配角;在現代性的鼎盛期,審美現代性依據著審美趣味和個人好惡來貶損乃至否定現代性;在現代性的衰落期,審美現代性依然憑借著審美趣味來批判乃至瓦解著現代性事業,卻沒有竭力地拯救現代性。結果,審美現代性曾經被人寄予厚望,但其行為令人失望,而文化現代性以自己的功績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其三,守望與揚棄的區別。在現代性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文化現代性目睹著現代性的諸多缺陷,但是它并沒有因這些缺陷棘手而質疑現代性存在的必要性,相反它追本溯源,探究到其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積極地重建著現代性。而審美現代性看到現代性似乎行將就木的時候,它更多地是悲觀失望、詛咒乃至揚棄。所以就現代性事業和信譽而言,哈貝馬斯相信文化現代性的貢獻要大于審美現代性。

三、以“交往”重置兩種現代性的關系

分析了哈貝馬斯的文化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關系之后,我們反觀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的二重奏,就會發現:他們的文化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雖然對抗或和諧,但兩者是平等的,而哈貝馬斯則將審美現代性歸屬于文化現代性,即兩者不再平等而變成了包容關系。那么他依靠什么重置了兩者關系呢?

答案是“交往”。原因何在?一方面,交往是現代性的規范內容之一。在哈貝馬斯看來,許多理論家雖然能深入地批判社會,也能將啟蒙和操作、意識與無意識、真理與意識形態等概念具體地加以比較,但是他們沒有有效地消除現代性的危機,其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從現代性基石上考慮問題和探尋答案。他指出,現代社會區別于傳統社會的最本質特征就是“分化”,此分化表現在科學、道德和藝術的分離以及相互隔閡,也表現為系統與生活世界的區分。既然現代性源于“分化”,便意味著它的得失也系于分化,因此如何客觀地看待分化,就成了解決現代性之危機的關鍵。而哈貝馬斯強調,“交往”就是根除“分化”最佳藥劑之一,那么“交往”自然便是現代性的規范內容之一了。正是立足于“交往”這一基石上,哈貝馬斯探尋著現代性種種危機的最根本緣由,如人際間的矛盾、國家間的沖突等,并將其置于交往層面上來拷問,探求解決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交往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在哈貝馬斯看來,此時代與馬克思時代大相徑庭,階級矛盾不再明顯,社會結構有了較大轉變,最主要的是生活世界日益重要,這要求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注重大眾應有的需求。由此,他指出:此時,人們更在乎自己的需求與集體的需要,這就突破了馬克思的“主觀自然”和“外在自然”的二分法,所以應該以“交往范式”取代“勞動范式”。而“交往范式”的凸顯也契合了人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哈貝馬斯認為全球化時代人的身份認同涉及這樣幾方面: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本土和全球,而多向度的交往能夠延伸人的活動領域,使得人具有多重身份,從而使人能夠適應這個時代。另外,交往有助于解決現代性的弊端。例如,交往能彌合科學、道德和藝術各學科的分歧,實現生活世界完整的規劃;它也能消除人際間的隔閡,減少社會沖突;它還能增進國家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決全球性危機。

由此,經過交往的重置,文化現代性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在當今社會中,文化現代性實踐著交往理性,消除著矛盾,促進著世界和睦共處。文化現代性之所以能夠擔負起這些責任,原因之一,文化關涉著每個人的生活,憑借文化,主體間達成共識。哈貝馬斯認為,文化是一種知識儲備,它既需要個體學習所得,又要求個體在交往中汲取他人的知識和經驗,但是無論如何,這些知識都源于世界而又反饋于世界,都關系著個體的生存和生活。而且作為一個中介,文化可促進人們達成共識,消除分歧、爭論和仇視。原因之二,再生產能力賦予了文化無窮的包容能力?!霸偕a”能力不僅是文化的稟賦,更是生活世界的最主要功能,它肯定著個體、文化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包容能力。這使得在新語境中,不同文化之間雖有障礙和沖突,但由于對事物的理解具有著共通性,這就給予了文化強大的包容能力,促使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就共同問題來商談并合理解決。原因之三,文化交往的目的是建構多樣的公共領域,走向文化共同。哈貝馬斯認為,無論是相同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其最終目的是建構向所有公民開放的公共領域,從而大家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分歧和爭端。而文化交往最大的責任是建立世界性公共領域,哈貝馬斯相信這樣的共同體有助于人們共同應對全球性危機,許多思想家都對文化共同體持有樂觀態度,如伊格爾頓所言:“當然人的身體在它們的歷史、性別、種族、體能等等方面是有區別的,但是它們在語言、勞動和性欲這些方面的能力則沒有區別,這些能力使得它們能夠首先進入彼此之間潛在的普遍關系?!盵5]

就貢獻而言,哈貝馬斯這種現代性思想賦予現代性以活力,促進著人際交往,不過,他的藝術觀容易令人生疑:能否僅憑先鋒派的表現就斷定當時的所有藝術是令人失望的?藝術是否僅是趣味的產物?藝術的救贖是否只有消極作用?實質上,其一,當時的藝術家族并非只有先鋒派藝術,所以人們不能僅憑先鋒派自身的表現就斷定所有藝術難堪重任,而且像波德萊爾這樣的先鋒派在積極地確證現代性之外,還揭露和批判著現代性。因此就對先鋒派的認識而言,約亨·舒爾特—扎塞認為哈貝馬斯僅是涉及它而已,而比格爾能從“整體性”角度指出先鋒派負載著批判功能,并強調此批判性是先鋒派自律和他律的合力體現。[6]其二,藝術雖體現著趣味,但關涉著真理。韋勒克認為,文學是個性與共性的交匯體,即每一部作品既體現著個人趣味,更展現著一些共性——社會本質與人性特征,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美的共通感。退一步來說,即使文學因個人趣味所致、因傳達快感而獲得認可,但這種趣味也是禁得起考量的趣味,這種快感也是需要嚴肅對待的快感。[7]而就文學與“真”的關系,韋勒克說道:“想象性文學本來就是一種‘虛構,是通過文字藝術來‘模仿生活?!摌嫷姆戳x詞不是‘真理,而是‘事實或‘時空中的存在;‘事實要比文學必須處理的那種可能性更為離奇?!盵7](25)因此韋爾默有意識地矯正他的老師哈貝馬斯的藝術觀,既強調藝術體現著“真理性內容”,又恢復了藝術和文化的平等關系。其三,審美救贖值得可信。許多藝術家雖抱有拯救“全世界受苦的人”這樣的崇高理想,但他們一般不會采用簡單暴烈的方式來反抗和革命,為此,他們希冀通過自己的作品去批判現實,如薩特提倡寫作如同開槍一樣,對準目標果敢射擊;有的藝術家則通過設想一個不甚完美的未來世界,來提醒人們要反思自身,如阿道斯·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這些作品批判了社會,提升了人們的認識,因此人們不能漠視審美救贖的作用,而應該從中汲取思想。

更重要的是,哈貝馬斯這種現代性思想影響著法蘭克福學派的發展趨向,如在第三代領軍人物霍耐特的理論中難見藝術的身影,更別說明顯的二重奏思想了。歷時地看,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軌跡上,第一代信賴藝術而批判文化,第二代倚重文化而降低藝術,而霍耐特不僅將文化作用邊緣化,如僅把文化身份的承認當作“第四項承認原則”,而且遺忘了藝術的存在。這種遺忘對于法蘭克福學派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較大的遺憾,因為藝術批判是第一代人殫精竭慮所積攢的珍寶,它應該是后輩積極繼承的寶貴遺產,但不幸的是,經過哈貝馬斯的誤解,最后發展到霍耐特的漠視和遺忘。而這種遺忘直接影響著霍耐特所實踐的批判理論的品格,他的理論不是令統治者膽戰心驚的投槍和匕首,而是某種溫和的辯護辭,為此,王鳳才評價道:“與其稱霍耐特為‘批判理論家,倒不如稱之為‘后批判理論家;與其將霍耐特承認理論及其多元正義構想稱為‘批判理論,倒不如稱之為‘后批判理論?!盵8]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現代性對后現代性[A].周憲.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43.

[2]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409.

[3]凱爾納,貝斯特.后現代理論[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02.

[4]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1.

[5]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8.

[6]約亨·舒爾特—扎塞.英譯本序言:現代主義理論還是先鋒派理論[A].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M].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46-47.

[7]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1.

[8]王鳳才.蔑視與反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390.

Cultural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a Relationship of Containment

Li Jinshu Shi Liwei

Abstract: Habermas believes that cultural modernity is a grand and integrative project of lifeworld, but aesthetic modernity only undertakes the communicative task of this project, and thus they have a relationship of containment. The cause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that aesthetic modernity cannot take important things, but cultural modernity always does grand things about modernity. Habermas resets cultural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with communication, and his thought affect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Frankfurt School, such as Honneth who forgets art. This is a pity for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Keywords: Aesthetic modernity; Cultural modernity; Lifeworld; Contain;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翟 祎

猜你喜歡
生活世界包容交往
少數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促進省域基礎教育改革
突圍與重構——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淺談“中庸之道”的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
關注學生發展,從作業批改開始
馬克思實踐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徑
2016年,轉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覺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國對中國的批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