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暉主任治療脾胃病的臨床心得

2014-02-05 15:05張麗潔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4年22期
關鍵詞:胃氣運化白芍

張麗潔

(吉林省白城市中醫院中醫內科,白城 137000)

郭暉主任,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已經從事臨床工作30多載,潛心研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脾胃病的治療方面,更是妙手回春,治愈的患者不計其數。我很榮幸作為她的學生,能夠把她對脾胃病的認識及臨床的經驗和用法特點介紹如下。

1 補益脾氣 滋補脾陰

脾陰虛是中醫藏象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氣陰俱虛,或常與其它臟腑之陰虛并存,是脾陰虛證候的臨床特征。治脾只重補氣升陽是一種偏見,補脾氣是理脾之法,而養脾陰也為補脾之法。臨床上脾陰與胃陰,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臨床癥候和治法不同,不能認為脾陰就是胃陰,養胃陰就養了脾陰。張錫純曾指出[1]“陰虛專責重于脾,人亦多不解”這一問題,陳修園曾指出:“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故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也”。郭老師尤為認同,她認為飲食不節則傷胃,勞倦過度則傷脾,脾胃受損使受納運化失職,脾失健運,久病耗傷脾氣,而脾氣虛日久則營陰耗傷。郭老師在補益脾氣的同時兼顧滋補脾陰。她補脾氣最善用黃芪,因黃芪不僅甘溫益氣,而且補脾護肺,母子相生,但用藥劑量宜大,常與黨參,白術,茯苓等相配伍。董子亮認為[2]:“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于脾也”。老師認為脾陰虛,宜補陰扶陽,脾陰得復,則健運得司,諸癥可減。常用山藥、黃精、茯苓、芡實、天花粉、竹葉、麥冬、沙參、石斛、玉竹等甘寒濡潤之品。

2 合理調節脾胃氣機的升降

脾位于腹中,與胃以膜相連。二者經絡上互為絡屬,構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互相傳變,所以說脾與胃的關系極為密切。但是兩者又各有其特點,脾氣主升,為胃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濕,若脾虛失運則有濕困于脾,中氣下陷病理改變;胃氣主降,受納水谷及水液,若胃氣虛弱則出現胃納不佳,胃氣上逆等病理變化。正如《素問·經脈別論》云[3]: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故郭老師補益脾胃時常用調理脾胃氣機升降之品,如白術配陳皮,枳殼配桔梗等。影響脾胃氣機升降的因素除脾胃自身外,還要考慮其他臟腑氣機升降失調,如肺失宣肅、肝失疏泄等,而不能一味只考慮脾胃。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證用藥郭老師常于健脾和胃之品之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桔梗、荊芥、杏仁、麻黃、瓜蔞等。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癥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臨證可加柴胡、陳皮、郁金等。

3 脾胃不和 當先開胃

脾為陰胃為陽,脾喜燥胃喜濕,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協調為用,為氣機升降樞紐。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精微,胃納為脾化的基礎,臨床上若胃不能受納水谷,則脾就失去運化之源,飲食所產生之精微物質就不能營養四肢百骸,藥物也難以吸收而起不到治療作用。所以在補脾胃之前,當先開胃。開胃之法常以芳香開胃及養陰開胃為主。郭老師芳香開胃法常用平胃散加砂仁、雞內金、焦三仙、白豆蔻等;養陰開胃法常用沙參麥冬湯加石斛、生地、玄參等。一般服藥3~5劑,胃氣大開,再給予補益之劑,藥物可充分地吸收利用。

4 對藥運用 加強療效

郭老師治療脾胃病常用以下對藥:蒼術配白術,蒼術芳香醒脾,行氣寬中,運濕健脾,而白術守而不走,故蒼術善行,白術善補,二藥一補一瀉,一守一走,一剛一柔,配伍合理,所以夏季暑濕之季,蒼、白術同用,化濕醒脾,攻補兼施。赤芍配白芍,赤芍善入肝經清血分之熱,具有活血化瘀之功,白芍入肝經養血斂陰,止痛柔肝,二藥一行一緩,一散一斂。郭老師指出脾胃病病程較長,初期在氣,久病入絡;初期在脾胃,久而累及肝木;初病多實,久病則虛,故臨床上對于證屬土木失和,肝胃郁熱,證見痛、脹、嘔、噯氣、嘈雜等氣滯血瘀之證,赤白芍同用,既清郁熱,通血絡,又能緩肝急,補肝體。郭老師還喜用延胡索配川楝子,調和氣血,舒肝止痛;柴胡配白芍,疏肝理氣,行氣寬胸;山楂配麥芽,消食寬中,調暢脾胃氣機,臨證每每效果奇佳。

5 案例分析

患者,男,55歲。眩暈、泄瀉1年來,時輕時重,眩暈時感覺天旋地轉,如坐舟船,每眩暈前,必里急泄瀉,痛瀉止,眩暈亦止,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動則汗出,舌淡紅少苔,脈沉而弦細。辨為脾虛濕困,脾氣不升。方藥:黨參15g,柴胡5g,當歸10g,白術15g,黃芪30g,陳皮10g,升麻5g,白芍15g,防風10g,炙甘草10g。

連服6劑,癥狀明顯好轉,后又服6劑,未再出現病癥脈癥分析:脾胃居中州,司升降,主運化。脾主升,胃主降,太陰脾土之升,靠肝之條達;陽明胃土之降,賴肺之清肅。今眩暈、自汗為中土虛弱,痛瀉、眩暈系肝木橫逆,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補中健脾,芳香化濕為治本病之大法。擬東垣補中益氣湯加蘇子理氣降濁,增白芍平肝緩急。

6 小結

脾胃病的治療臨床效果十分的顯著,在調和脾胃的同時兼顧五臟,辨證施治。同時不局限于西醫的診斷及治療的框架,而是明察細審,切中病機,快速的緩解病痛,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1,411.

[2]董子亮.趙榮萊論脾胃病的診治[J].北京中醫,2010,29(4):262-264.

[3]卜菲菲.馬駿應用對藥治療脾胃病經驗[N].中國中醫藥報,2012,4:22.

猜你喜歡
胃氣運化白芍
白芍-甘草藥對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腦卒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張景岳對《黃帝內經》脈中胃氣的闡發與運用
胃氣足 活百歲(上)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篩選
胃氣痛片質量標準的研究
從《黃帝內經》認識脾的作用
HPLC法同時測定白芍配方顆粒中5種成分
白芍粳米粥緩解頸椎不適
胃氣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及其臨床意義
濕氣重可以游泳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