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4-02-12 16:30齊貴云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大學生

齊貴云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的自媒體(wemedia)新時代。自媒體因其門檻低、易操作、交互性強、傳播快等特點而風靡全球,成為最受歡迎的大眾傳媒之一。在大學校園里,由于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然而自媒體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彰顯個性、表現自我、心理溝通的巨大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心理問題,對我國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自媒體的概念和特性

媒體是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所要借助的媒介,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報紙、雜志、廣播與電視是大眾性傳播媒體,是公認的傳統媒體。而網絡作為媒體在最初傳播信息的時候也是單向的,沒有與受眾進行互動的功能。但是近年來出現的博客、微博、論壇等社交性網站,用戶卻可以進行轉發、評論、分享等各種形式的互動,這類媒體被稱為自媒體,又被稱為公民媒體。關于自媒體比較權威的定義是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人在聯合報告中提出的:“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弊悦襟w的傳播方式和速度與傳統媒體有很大不同,對于同一個事件,不同的個體可以用各種形式發布到各種新聞媒體上,如各種百科、貼吧、微博、視頻網站、博客等,其他參與者隨時可以進行轉發、評論,實現了信息的裂變式、立體化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媒體傳播方式,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性:

(一)平民化、大眾化

“傳統媒體是空間和時間定位不變的媒介,突出特征是傳播信息自上而下的渠道控制和主流媒體的專業生產?!眰鹘y媒體的新聞生產包括信息的發現、采集、篩選、編輯和傳播等環節,而每個環節都要由“把關人”根據特定的價值標準進行篩選和過濾。政府作為公共權力機構,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性,必須控制新聞信息的價值導向、流量和流向來提高社會管理的有效性。而自媒體卻恰恰相反,信息全部來自平民大眾,屬于草根新聞。自媒體門檻很低,用戶只需在自媒體平臺上通過簡單的程序申請注冊,即可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普通大眾人人可以“DIY”,自己撰寫、拍攝、編輯、發布。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成為記者,記錄并傳播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二)時效性和交互性大大提高

時效性和互動性是媒體競爭中的重要砝碼。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往往存在時效性差、互動性差的劣勢,而自媒體在這些方面則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各種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只要有網絡覆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發布信息。事實證明,不少社會突發事件都是通過自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出去的。人們不僅可以通過自媒體發布信息,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瀏覽者接受信息,隨時轉發、評論,實現在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交流互動。一些“網絡大V”的粉絲數甚至達到數以幾十萬甚至百萬計,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三)信息量大,良莠不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鞏固。網民在手機電子商務類、休閑娛樂類、信息獲取類、溝通交流類等應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長,移動互聯網帶動了整體互聯網各類應用發展??梢?,自媒體成為當代人們交流和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傳播主體的廣泛性導致通過自媒體傳播的信息量空前龐大,而且覆蓋面極廣。自媒體給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加之自媒體實現了手機與電腦的結合,并且以手機為主要信息傳輸通道,這種“裂變循環式”傳播就好像細胞分裂,信息發布之后通過不斷的轉發迅速傳播擴散。由于沒有傳統媒體的“把關人”的篩選,自媒體傳播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齊,不乏虛假信息與不健康的、負面的信息,這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很難區別真假優劣,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

二、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已成為自媒體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自媒體的參與性、開放性、互動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

第一,自媒體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成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自我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推動個性發展和成熟的內部動力。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個體的自我意識發展程度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大學生中已相當普及,他們經?;钴S在QQ群、博客、貼吧、論壇、微博、微信等領域。自媒體的平民化、大眾化、開放性的特點,讓青年大學生可以隨時關注朋友圈動態以及任何感興趣的話題,在網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彰顯個性,表現自我,尤其是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十分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習和各類活動中沒有突出表現的機會,但自媒體給他們提供了更多自我認同的機會。因而,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有益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第二,自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減緩、釋放壓力的空間。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增加,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社會競爭激烈,父母期望值過高,加之就業難背景下的“考研熱”“考證熱”等現象都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形成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及時表達和宣泄出去,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焦慮、抑郁等問題。大學生在自媒體這種虛擬的空間里可以訪問各種網絡,提供并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和幫助,利用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服務幫助自身正確地應對壓力。自媒體已成為網絡傳媒中最活躍的輿論場,滿足了大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也成為釋放、減緩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自媒體簡潔的發布方式帶來的信息大爆炸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校大學生在自媒體的沖擊下心理健康狀況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首先,鑒別判斷能力下降,理想與價值觀迷失。當代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強,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并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更重要的是來自各種培訓班、社團、計算機網絡、通訊網絡。大學生實際獲取的知識和信息在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課堂上教師講授的范圍。但是,面對知識爆炸和信息泛濫,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并不知該如何篩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大學生對知識與信息鑒別能力與判斷能力的欠缺。自媒體傳播的信息由于沒有經過篩選,價值取向多元化,不同觀點激烈碰撞,信息零散、混亂,呈不可控狀態。當學生面對這些來自四面八方龐雜的信息時,往往導致在共產主義理想與信念方面迷失方向,難以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其次,自我中心主義偏重,社會公德失范。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成熟,這是其積極的一面,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恰恰是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渴望完全獨立,不喜歡受太多的約束,排斥學校的統一管理。隱藏在自媒體空間的不良因素正在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帶來強烈沖擊。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由于學生受來自自媒體各種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不少學生自我中心主義嚴重,不懂得寬容和妥協;道德觀念紊亂,出現所謂的道德相對主義,我行我素,質疑權威,排斥規范和道德標準的約束性,尤其在公共場合表現為社會公德失范。

第三,易形成網絡成癮癥和人際交往障礙。長期利用自媒體、過度依賴網絡而導致大學生產生明顯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損害,形成網絡成癮癥。部分學生沉迷網絡,連走路、上課都不忘聊天、刷微博、看視頻,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在現實生活中卻自我封閉,與身邊的人不能進行正常溝通、交流。這些學生在人格特質上往往表現為孤獨、交際能力差、自律意識不強,在學習上往往多次曠課、掛科,不關心班級與學校搞的任何活動,與同學不太合群,對集體沒有歸屬感。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突出的表現,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但通過自媒體在不同的虛擬空間中可以隨意變更自己的身份,轉載、發表不同的言論,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中可以獲得某種滿足與成就。網絡成癮癥往往會導致或加劇人格分裂,對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時,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人際關系淡漠或緊張,因而可能變得更加焦慮和孤獨。

三、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認知

在心理健康教育認知方面,及時更新管理理念,高度重視自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網絡的出現已經使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辦了相關網站或主頁,下設內容豐富的欄目,及時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與幫助。但是,隨著自媒體在學生中的廣泛使用,高校開展網絡心理咨詢首先必須樹立自覺、主動運用自媒體的新觀念。只有高度重視自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積極利用博客、論壇、微信、微博、播客等載體,樹立通過自媒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積極搭建自媒體心理咨詢平臺,才能在第一時間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動向。

(二)搭建自媒體官方平臺,建設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

自媒體日益成為大學生信息交流與溝通的主要通訊工具之一,高校除了要抓住課堂教育及課外心理輔導等陣地之外,也不應在自媒體平臺上失語,相反,應認識到自媒體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將自媒體打造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臺。高校應該建立自媒體官方平臺,借助自媒體向學生展示形象、直觀、圖文并茂的信息,用輕松愉快的方式解答學生心中的困惑。由于自媒體具有較強的虛擬性,縮小了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真實的心理交流,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

學校除了要有一支專業、精干的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隊伍之外,還要選拔培養優秀的輔導員來具體負責官方自媒體平臺的日常管理與運行。大部分輔導員素質高,年輕,易與學生溝通,學校應該對輔導員進行集中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心理咨詢的技巧與術語,提高對自媒體平臺的應用與管理能力,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與互動,真正成為大學生的“領航員”。

(三)積極倡導和開展朋輩心理輔導

高校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與輔導員畢竟是少數,“師少生多”的矛盾一直很突出。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生多的優勢,積極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朋輩心理輔導(Peer Counseling)是指一批從事心理援助工作的非專業人員經過一定短期培訓,在心理輔導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開展心理知識普及、心理問題探討、心理活動組織、心理信息傳遞、心理危機干預等活動,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齡人或朋友提供個人幫助和有效行為示范,提供一種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助人活動,推動周圍群體在積極交往和心理互助的過程中實現“自助式”成長?!芭筝叀笔侵浮芭笥选焙汀巴叀?,朋輩心理輔導實際上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學生的心理問題或障礙往往是由于一些負面情緒沒有及時釋放而長期積累形成的。每一個將要出現問題的同學在平時的表現中都可能會流露出一些異常的征兆。作為同齡人,朋友或同學之間有著比較接近的價值觀、生活經驗,平時生活中零距離接觸,最直接地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能及時發現身邊有異常表現的同學,在第一時間提供幫助或者報告相關老師,這恰恰能彌補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被動等學生來咨詢的不足。

(四)建立心理健康問題的監督、預警機制

很多涉及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表明,大學生這個看似輕松的社會群體,卻面臨著來自學業、生活、情感、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或造成兇殺、自殺的案例在警醒著我們:要高度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目前不同層次的高校都已經著手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預防機制,有些高校建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三級防范網絡”即朋輩輔導員——二級學院輔導員、任課教師——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三級層層把關,能夠盡早發現問題,盡早處理。這種模式效率高,簡單易行,值得推廣。在網絡、自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學校也要順應時代潮流,建立網絡心理健康問題的監督、預警機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各二級學院應定期進行大學生網絡心理和行為調查,建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發現有網絡成癮癥的學生,積極主動地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幫助。另外,學校還要培養一批以黨團干部、社團干部為主的優秀學生作為“意見領袖”,以院系或班級為單位建立各自的自媒體平臺,充分發揮他們在網絡生活中的模范帶頭作用。當然,為了保證這些學生“意見領袖”自身的素質,也要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媒介素養培訓,提高其政治大局意識,引導他們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嚴謹科學的理念,投入到朋輩心理輔導工作中去。

[1]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2):134-138.

[2]王宏濤,王宏武.社交媒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新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3(2):12-15.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4]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4-8.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心理大學生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測試
心理感受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