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亟需培養大學生的公民精神

2014-02-20 07:22張笑濤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13年6期
關鍵詞:大學生

[摘要]公民精神通常指現代公民重在參與和積極參政議政的實踐理性,包括積極維權意識、自覺履行義務意識、恪守規則意識、主動的公民自治意識四大基本要素。大學生的公民精神當前存著維權意識不足和極端化并存,義務意識淡薄,規則意識不嚴,自治意識動力不足等嚴重不足,需要重提公民教育的重大緊要意義,兩手抓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教育,強化公民道德思想并統帥個人私德,教會大學生學會自律、寬恕和關愛。

[關鍵詞]高校惡性案件 大學生 公民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6-0069-05

[作者簡介]張笑濤,許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河南許昌461000)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人才興則國家興。大學生本應是社會的棟梁,是學術的傳承人和社會公德的引路人。然而據最近微博披露,一些“天之驕子”現在卻墮落為殺人犯和危險分子。復旦黃洋被室友飲水機投毒致死;南航金城學院兩學生因瑣事引發口角,一人被刺死;南昌航空大學宿舍發現腐爛男尸;江蘇沙洲職業工學院學生符某持水果刀將短期培訓學員曾某刺傷,等等。大學生們如此迥然有別的身份定位和現實表現,讓人唏噓不已甚至出離憤怒:我們的大學教育究竟怎么了?但筆者不同意一些網友的觀點,將校園惡性案件以偏概全、上綱上線認為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傳統文化等根子上出了問題。而是就事論事從“公民精神”缺失的角度來剖析破解此類案件。

一、公民精神的內涵剖析

關于公民精神的定義及描述,學術界的認識不一。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據公民的法定定義和精神的本質特征,即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擁有權力、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生命個體。精神是指一種積極健康、目標明確、指向實踐、自我超越、批判性建設的個體有意為之的習慣性態度。公民精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的公民精神即公民意識,指公民對于公民角色、公民價值意義等的自覺學習與科學理解;狹義上的公民精神則是對公民意識的深化和提煉,指公民在科學理解公民價值尤其是公民權責范圍的基礎上,能夠自覺積極地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特別是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行為表現。人們常談的公民精神主要指其狹義的定義,即重視公民參與和積極參政議政。公民精神本質上也是一種公民意識,但是公民精神不同于一般的公民意識,它是一種實踐理性和重在行動的公民意識。從廣義上說,“公民意識是公民對作為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自覺反映,它包括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以及由此產生的平等意識、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公民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愛國意識;第二,法律和理性意識;第三,勇于擔當責任的主體意識;第四,公德心和集體合作意識;第五,積極參政議政意識,監督政府,關注民生”。但由于公民意識與公民精神的區別,我國政府目前倡導的“公民意識教育”(其實也是公民教育)應該分階段和分層次進行,兼顧公民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提高?!皩τ诠褚庾R淡薄的地區和人群(如我國廣大農村和農民工),應以提高公民知識、意識、價值為切入點;對于公民意識較強的地區和人群(如我國城市居民和大學生群體),應以引導提高公民行為能力為重點”。換言之,對于后者,應以重在積極思考和行動的公民精神教育為主。

我們從公民精神的狹義定義出發,進一步歸納出公民精神的四大基本要素,包括積極維權意識、自覺履行義務意識、嚴格遵守規則意識、主動的公民自治意識。其中維權意識是公民精神的內核與精髓,是培育公民精神的原動力;履行義務意識是發揚公民精神以及公民權力的法定責任;遵守民主、法制、憲政、公德等政治制度與規則意識,是培育公民精神的根本前提,是公民權責的良好生態環境秩序;公民自治意識及公民社會形成則是公民精神的內在信念和自我實現,是最終實現公民權利、義務與公民通則的根本目標。四大要素之間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存在內在的邏輯結構,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下面簡述之。

首先,要積極捍衛公民權利意識。列寧曾說過,“憲法就是一張寫滿權利的紙”,可見權利在公民資格中的首要與核心地位。積極維權意識是指公民對于自己以及他人的公民權和人權要學習掌握,以便在權利遭到損害或遇到不公正對待時,可以積極依法維權。捍衛公民權利是因為公民權利和人權與人的自足、自由、創造力等緊密相關,關涉到個體的安全、參與公共生活和幸福、發展。特別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傳統的不同,西方文化較為強調權利,東方文化則較為重視義務,后者導致了長期以來我國偏重公民義務教育以及遵紀守法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而對公民權利的教育和宣傳不夠,導致滋生了形形色色以國家權力或集體利益名義遮蔽公民權利的不良事實,現實中的公權力嚴重侵犯了公民的私權,所以現在要突出強調積極捍衛公民權利。

公民包括哪些基本權利?英國現代著名社會學家T·H·馬歇爾在1950年出版的《公民權與社會階級》專著中作了回答。他通過考察英國歷史上公民權的演化,將公民權利劃分為三種,即基本民權、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其中爭取最低工資制等工資福利的勞動權利成為基本民權,并進而促成了政治權利上選舉權得以普及,以及公民享有教育、健康和養老等社會權利的確立。馬歇爾的公民權利觀成為二戰后人權普世價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寫進了聯合國1966年頒布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利公約》。我國憲法據此也規定了10項基本公民權利,包括平等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政治自由權,以及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與人格權、監督權、社會經濟權利,社會文化權利和自由等。

其次,自覺履行公民義務(責任)意識。主要包括對自己具體政治行為的責任和對行為所體現的特定價值堅守的責任。如果細分的話,公民義務與公民責任略有不同。義務首先與責任相聯系,有義務做某事往往意味著有責任做某事;一旦你承諾了某種義務你就有責任或應當履行這種義務。但倫理學意義上的責任與義務有所不同,義務是外加的,而責任是內生的,是自覺意識到并成為內在需求的義務。所以一般意義上,公民義務和公民責任可以通用。自覺履行公民義務,一是因為義務和權利是公民資格的“一體兩面”,二者具有對等性,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公民只有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責任,才能保障實施自己被讓渡的公民權利以及全體公民權利,保障實現“人人統治與被統治”的現代民主制度。二是因為人是具有社會性的高級動物,集體生活和公共政治生活是人類社會共同體休戚與共的生態環境。公民個體與他人、集體、民族、國家、社會等“復數公民”之間形成了同心圓關系,彼此的普遍合作是通向美好生活與大同世界的康莊大道。因此,履行公民義務與捍衛公民權利同等重要,相輔相成。

按照我國法律和社會公德要求,公民義務主要包括法定的義務和道德義務。前者如愛國、守法、服兵役、納稅等。后者如“三德”十五條的規范那樣:社會公德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職業道德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家庭美德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其中,道德義務具有自愿性,而法律義務則帶有強制的性質,二者要求現代公民在感性與理性方面不斷履行公民義務。尤其是,公民是相對于國家而言的一個憲法概念,國家是公民生存的根本前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在公民的各種義務責任中,愛國是首要責任和重中之重。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權利和部門利益,維護國家安穩、保守國家秘密、捍衛國家文化安全和網絡安全、珍惜國家形象等是全體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

再次,恪守公民規則意識。俗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班有班紀,可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類社會生活需要規則的理由是非常充分而不容質疑的。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規則”泛指所有可以對人類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的正當行為模式,包括立法性規則和非立法性規則兩大類。立法規則如交通法規等明文要求,非立法性規則如約定俗成的守信、守約、守時等道德習慣。各類規則的價值在于,通過憲法及其各個部門法所構建的完善規則體系,還有其他能夠對我們的行為形成事實上約制的諸多規則,為我們提供社會生活的基本框架,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性條件和安全感。民主政治也是由一系列公認的運行規則來維系的,民主和自由主要在規則的制定中體現,一旦規則制定并獲得通過就必須執行。公民的規則意識是指對這些規則的尊重和遵守。如果對規則不認同,可以通過政治途徑在程序公正框架內謀求改變規則;如果對規則認同或不能依法改變規則,那就得遵守,而不可以因為一己利益或部門利益來決定是否遵守既定規則。這是現代社會的契約精神,否則就會禮崩樂壞,政治秩序陷入混亂。

抽象的規則只有轉化為可靠的制度,才能在實踐中發揮活力。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理論創始人烏爾里?!へ惪私淌谥赋?,任何一個社會制度得以維系都需要有不可或缺的兩種關系:一是法律的相互尊重關系,二是倫理的彼此信任關系??梢姺珊蛡惱淼赖率莾煞N最重要的公民守則。從實踐來看,公民嚴格遵守規則意識不僅包括必須依法辦事,向善行事,嚴于律己,杜絕去做違法和不義之事,而且還包括公民在履行義務和行善做好事時,必須有組織、有紀律地進行,保證擇善固執和理性行事、程序正義并行不悖,避免好心做了壞事以及陷入涉嫌違法之事。

最后,主動的公民自治意識。公民自治意識是指公民對于個人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公共問題,具有自主思考、自我決策并負責付諸實踐的能力傾向。培養公民主動自覺的自治意識和積極參政能力是世界各國公民教育的出發點與最終目的。

由于人口眾多和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現代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資源的數量有限,以及法律道德等規則在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也存在不周全之處,所以更多的社會公共問題不能過于依賴國家救濟和立法保障來解決,而要依靠公民自治組織來解決。在此意義上,公民自治是指廣大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F代社會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來實現公民自治。其中公民擁有自治精神意味著公民主觀上相信自己有管理國家和地方公共事務的能力。公民自治的重大意義在于,公民自治精神經由促使公民生成自主和參與的公共精神、民主與平等的公民意識、合作與互惠的道德品質,而推動政府與公民之間良好合作關系的構建與現代政治知識的成長。

二、大學生公民精神嚴重缺失的表現

第一,公民維權意識不足。由于我國公民教育起步較晚、進展曲折,傳統德育又側重強調義務教育和紀律教育,所以大學生對現代公民的權利譜系了解不深,對自己的生命權、隱私權、發展權和自由權等掌握不夠。無論是北京大學學生管理中的“思想會商”(2011),或是武漢漢口學院的“戀愛登記制”(2013),其實都是對大學生個性和自由的鉗制,是對大學生幸福和隱私的越俎代庖。據媒體報道,有不少所在學校學生對自己的權利遭受侵犯和干預缺少察覺或批判,而被所謂的溫情脈脈的“關愛”所迷惑。

除了公民權利意識不足,大學生還存在著維權極端化的問題,表現為“城管式的暴力”維權和報復維權。朝夕相處的室友,因為口角之爭或是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就采取野蠻的武力行為進行報復。此外,發生在2004年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2008年中國政法大學的楊帆事件,雖然當事人雙方都有過錯,但從單方面歸責的話,馬加爵和楊帆都是源自權利防衛過當而惹禍上身。個人尊嚴被歧視和師道尊嚴被冒犯、課堂紀律被打亂,固然令人生氣,但當事人不該采取粗暴辱罵、肢體沖突和殺人滅口的方式來維權。這是大學管理規章制度和現代法治社會所批判或禁止的。誠如“戰爭是最壞的政治”,以暴易暴、以命償命、玉石俱焚、不惜兩敗俱傷是最壞的公民維權方法。我們要牢記,不超越個人權利,尊重他人權利乃是根本的道德義務和法律常識,自由值得尊重,但是規則也要遵守。

第二,公民履行義務意識淡薄,自由主義漸長。如前述,公民義務和權利是公民資格的“一體兩面”,二者具有對等性,應該同等對待,并行不悖。但是現實中一些大學生只想享受公民權利,卻刻意逃避公民義務。比如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和共同生活,更多時間沉浸在虛擬網絡或私自化的世界中,自娛自樂,孤芳自賞。課堂上不愿積極發言,交流和分享思想成果,而只希望單方面索取。在愛國表現上,一方面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另一方面理性愛國行動卻做得不夠,犬儒主義者和網絡憤青不乏其人。所有這些可以歸納為“道德冷漠”現象。近年來,從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2011年天津的許云鶴案和佛山的小悅悅車碾事件、2013年長春嬰兒被殺事件等現象,無不昭示著中國公民的道德行為失范和道德冷漠現象正在愈演愈烈。

第三,公民自治意識動力不足,自由散漫現象嚴重。由于大學生對公民權利與義務了解不夠,對公民守則不認真執行,進而導致他們的公民自治意識和自我負責意識比較淡薄。據調查,現在不少大學生日常作息錯亂,除了上課之外就是玩電腦到深夜,睡覺到日上三竿,大學生活成了自由散漫、談戀愛和玩游戲的代名詞。不少大學生缺乏刻苦學習精神,缺少積極參加集體生活和體驗社會實踐的自覺性,缺乏意志自由和自覺選擇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在個人私事上,有時連蓋成績單章、領學位證這樣的日常小事也需要家長出面代勞,找熟人打電話交代??梢姶髮W生的自為意識和團隊精神亟需進行強化教育。據調查,在復旦投毒案的犯罪人身上就存在著人際交往不順、傲慢自大、自嘲自娛、苦悶受挫、落落寡合等不良心理痼疾。這些是導致他因雞毛蒜皮的瑣事而逞兇使狠、同室操戈和人倫慘劇的深層人格因素。

三、加強公民精神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重新認識公民教育的重大緊要意義,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教育要雙管齊下。人才興則國家興,我國實現“四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檀傳寶博士指出,所謂現代化其實就是經濟、制度、觀念的社會整體轉型。要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意味著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人的現代化,而發展這三方面的時代重任在教育領域里最直接、最重要的實現途徑,就是實施合適的現代公民教育。但在我國現有研究中,人們常常只將公民教育看作學校德育或者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官方也將當前的公民教育命名為“公民意識教育”,窄化了公民教育的內涵,這樣雖然有利于公民教育任務的具體落實,但是卻大大小看和降低了公民教育的意義,也必然大大窄化公民教育實施的可能空間。公民教育并非只有工具性的一面,就目的性而言,“公民教育的培育乃是全部現代教育的終極目標,公民教育的倡導意味著教育性質的改變。公民教育實際上、也必須是全部教育的轉型乃至整體社會的改造”。

重視公民教育既要國家全面部署,又要分清重點和邊界,不能平均用力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據公民的法定定義,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擁有權力、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生命個體。公民教育的核心課程清單主要包括公民權利教育和公民義務教育兩大方面。具體包括“什么是權利、義務;公民有什么權利、義務;公民為什么有這些權利、義務;怎樣行使和維護公民的權利、義務”。公民不但要清楚地掌握有關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的知識關系,而且要把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融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觀之中去,學以致用,行勝于言。要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公民理論學習、公民案例和研究性教學、公民主題班級活動、公民公共事件分析等,學會當自身權利受到侵犯時要勇于拿起法律和道德武器來捍衛,尋求新聞輿論支持等維權途徑,而不是忍聲吞氣、息事寧人,助長惡人氣焰,要堅信社會公正和邪不壓正的真理?!霸谝粋€由陌生人組成的現代社會里,成員之間必須具備平等、理性、創新等適合生存的素質,老實、聽話、息事寧人等保守狹隘的觀念會抑制權利與義務觀念的生成,不利于現代社會與國家的發展”。

第二,強化公民道德思想宣傳,以公德統帥個人私德。道德通常分為公德和私德,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私德即通常說的品德,是“品格德行”的縮寫,指人的整體人格。品德在實踐中即道德品質,是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是指個人按照社會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態度。換言之,道德是指人們的行為原則和標準,而個人品德要以社會公德為準繩和標桿加以積極的內化。當今社會由于生活價值觀和個人審美情趣的多元化,國家和社會對于公民私德的要求日益寬容和理解,因為這涉及到個體私權和物權的保護問題。在我國以往的德育中存在公德與私德混用、私德高于公德的不良問題。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今社會,私德可以參差多樣,公德卻必須是約定俗成、大家達成公約。公民私德好并不等于其公德表現優良,所以,當代的道德教育要強調公民的公共行為表現,而不是單純的個人私心良善,要培養每個人都成為“公眾人物”,彼此通過嘉言懿行來相互影響。

因此,除了公民的法定含義,公民的現代普適性概念應該是“公眾”。公民主要是相對于“私民”而言,它具有自主性和公共性。公民不同于臣民或者人民的地方,在于公民的獨立自主性;公民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者,在于公民喜歡參加集體生活和公共生活,并在其中先公后私、公私兼顧,追求個人自我實現。而“私民”通常是狹隘自私的純粹利己主義者,錙銖必較,睚眥必報,他看不到個人與國家、社團、一般公眾之間的有機關聯,不懂得團結、合作的重大意義。簡言之,公民是指個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歸屬,公民概念是在公共領域對“我是誰”、“我應該做什么”之類問題給予的答復。公民主要是以公共領域內的公開表現和參與公共生活為界定標準,公民資格的標識是“重在參與”。

高德勝指出,公眾既是公共領域的主體,也是公眾輿論的中堅力量。公眾輿論不是個人意見、個人偏好的雜陳,而是個人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通過公共討論而形成的“公意”。米爾斯總結了公眾存在的條件:(1)事實上有許多人在表達意見和接受意見。(2)公眾交往有了嚴密的組織,其結果是公眾所表達的任何一種意見能立即得到有效的回應。(3)由這種討論所形成的意見在有效的行動中,甚至在反對主導性的權威體制中,隨時可以找到一條發泄途徑。(4)權威機構并不對公眾進行滲透,因此公眾在其行動之中或多或少是自主的。公眾的培育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只能從創造公眾存在的這些條件人手,即倡導不同意見甚至相反意見的對話交流,提供自由表達渠道的通暢,使公民意志不受當局阻撓和意識形態的干擾鉗制等。在這方面,強化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和公民參與技能教育可以有所作為。公民道德方面包括仁愛、寬容、感恩、誠信等主題。公民價值觀方面則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正義等主題。公民參與技能包括與人溝通、演講、討論、組織活動、參與選舉、處理糾紛、維護權益等主題。為此,學校必須讓學生在學會正常競爭的同時,體會團結和友愛的美好,體會公共精神和公共價值的意義。

第三,要讓大學生學會自律、寬恕和關愛。公民道德不僅表現為外在的道德規范和道德守則,而且是公民的自覺自律意志和“主觀的法”。大學生不僅要恪守公共道德習慣,而且要服膺于自覺的良知和真善美的價值觀,堅決杜絕去做甚至去想違法、失德、不義之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引發的消費享樂至上、個人自由泛濫的當下,大學生更要學會自律自愛和寬恕、愛人。有學者將“公民性(在集體價值層面,它和公民精神同義)按照序列分解為禮貌、非暴力、寬容心、同情心、自愿者精神、相互尊重、共同體意識等七項要素,認為公民性是個人之間以共同體意識為前提的相互善待”??梢娡?、寬恕和仁愛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底線?!霸谟行r候,可能法律已經廢弛,權威不復存在,甚至理性也已顛倒或迷惑,此時正是靠一種尚未泯滅的惻隱之情救人于溺,拯世于狂”。

除了寬恕同情,大學生還必須學會關愛和相互取暖。愛心對于大學生不可或缺?!叭松砩现挥幸环N感情能滿足人與世界結合的需要,同時還能使人獲得完整感和個性感,這種感情就是愛。愛是在保持自我的獨立與完整的情況下,與自身之外的他人或他物結為一體。愛就是體驗共享與交流,它能使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能動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弗洛姆指出:“對人類存在問題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瘪R斯洛進一步指出,愛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滿足的人,在安全、歸屬以及愛的滿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獨立,更可能發展出深情、自尊、自信、仁慈、慷慨、無私、寬容等品質。換言之,愛的需要得到滿足的人,獲得的不但是自身的心理健康,還有愛人的能力。許多研究證明,人生早期因缺乏愛而導致的創傷性記憶不僅與自身的心理疾病有關,還與成長過程中及成年后的不良、越軌、犯罪行為有關。所以大學教育要弘揚愛的教育和價值教育,誠如諾丁斯的關愛理論總結的,大學要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諾丁斯強調,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干,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接。

(責任編輯:向欣)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微信使用對大學生親子關系的影響
淺議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培養路徑
淺析大學生校園兼職
暑期近萬名大學生兼職送外賣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個村級大學生創業園
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揭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