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本味回歸

2014-03-12 13:30李文娟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4年7期
關鍵詞:美味語文課程教學內容

◎李文娟

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是一成不變遵循課標,還是重塑個性,自我調味,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按課標規定的模式教學雖沒有偏差但過于古板,做出來的菜永遠是一個味,容易吃膩。遵循個性,自我調味,有創新的口味卻容易偏離課標。其實,無論出發點是什么,最終目的地是哪里,都不能離開語文這個根。教師應讓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都從這個根部汲取營養,使語文這棵樹的每一枝干和每一片葉總能關乎語文之本味,才能散發出十足的語文味。

《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背踔须A段是學生從兒童過渡到成人的關鍵期,其語文素養的培養更是要慎之又慎。既要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又要鏗鏘有力的理性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讓學生跟著語感走,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語文的目的。在初學階段知語文之原味,了解語文不僅僅是幾個詞語,幾首詩,還是一種實用性的工具;在漸進階段品語文之美味,通過品味經典,體會語文不僅僅是大家之言,更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在深入階段悟語文之真味,學會在語文課堂里感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文。

一.知語文之原味——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整體知味,從枝干入口。系統把握語文,從知其原味開始,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把握是首當其沖的。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對于初中新生來說并不陌生,自小學以來,他們每天寫方方正正的中國字,讀古今中外名家的文章,背祖祖輩輩耳熟能詳的經典。語文的味道,還沒來得及品嘗就已消失。到了初中,教師應該首先讓學生知語文之原味,確定初始階段的教學內容:“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是一種文化構成,負載著多姿多彩的人類文化,包孕著無限豐富的人文精神。學習漢語言,就是讓學生感受漢民族先賢智者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創造,就是接受漢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和感染?!蔽┯腥绱?,才能讓學生對語文有更高層次的認識:語文不再是讀一讀,背一背,寫一寫的枯燥課程,而是高雅而有意義的課程,學習語文關涉到他的人生層次和生活品位。

語文可以作為一種工具供他們使用,這對初中生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他們一生下來說的就是漢語,從來不知道這是他們溝通和交流的工具。他們只知道學數學可以用來算數,學英語可以和外國人交流,那些是可以讓他們獲得成就感的課程。他們更不知道,學習語文還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其他學科,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夏丏尊先生就特別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他說,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應著眼在內容上……我們所要學習的是文字語言上的種種格式和方法,至于文字語言所含的內容,倒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東西。他認為只記住內容,而不注重文法,是永遠也學無所成,寫不出一篇好文章的。

因此,初中語文第一堂課,教師就應讓學生知語文——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課程。學生帶著如此清晰的認識去對待語文,教師在接下來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就很好確定了。教《走一步,再走一步》 《理想》《行道樹》 《第一次真好》等課文,其教學內容應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些課文都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人、對人的生命價值尊重,應該培養自己健康的個性,認真對待人生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步路。教《在山的那邊》 《童趣》 《人生寓言》 《春》 《濟南的冬天》等課文,其教學內容應偏重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感受想象的魅力,語言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能力等工具進行再創造。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調制出來的教學內容應該是語文的原汁原味,它是什么就教給學生什么,不添油加醋,不錦上添花。

二.品語文之美味——經典與個性的融合

精致美味,分枝散葉,既要細膩,又要功夫。菜要美味,手中既要有經典菜譜,又要有獨創精神,融經典與個性于一體。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課程目標的規定性,決定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確定性;盡管語文課程的多種具體形態,在課程內容及組織上會有所差別。語文課程內容面對“教什么”的問題,從大處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定篇”,即構成人文素養確切所指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及其對它們的闡釋;二是“語文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三是“經歷”,指某一學段學生必需經歷的某項語文實踐活動,比如高中生必需有完整地閱讀四大名著的經歷,必需至少做過一次小課題研究等等。

這三個方面:經典作品,經典知識,經典經歷,無一不是課標選定,老師必講,學生必學的確定內容。經典作品,拿《背影》一文來說,其教學內容,凡是語文老師,都知道其約定俗成的套路。如果都按“找流淚——析背影——感父愛”照本宣科地講,那語文就無味了??烧Z文的美味只有通過咀嚼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才能出來。語文教師為了彰顯個性,教出新意,“于是得找些新點子,或把青菜弄得圓圓的,或把蘿卜切得尖尖的,或把水攪得渾渾的,姑且自欺欺人,美名曰‘美味佳肴’。于是,就出現了“條條大路通羅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現象。不可避免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就顯出其隨意性。

如何在課堂上烹制出經典的美味,把已經確定的教學內容精雕細琢地呈現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吃透經典配方,融入自己的個性,拿捏學生的口味,結合時代的特征,打造出具有獨特風味的特色課堂。如教《安塞腰鼓》一課,我國西北的民風民俗和語言上多變的句式及修辭的運用,是其經典教學內容。教師如果把握不好,就會純粹地通過視頻來吸引學生對西北民風民俗的感官把握,而本文在語言上的特點,就單一地作為一堂修辭課來進行講授。這樣,教學內容的量是完成了,本文的美味卻沒有調制出來。對學生來說,只是知道了這樣一種舞蹈,了解了句式的短長,極盡所能的夸張和比喻而已。不要說單元目標,就是簡單的課堂教學目標都不能高質量完成。而如果融合教師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對不同舞蹈風格的認識,拿捏住學生的味蕾,結合時代的特色,在課堂上開一個“舞林大會”,又未嘗不可。于是,把本單元的兩篇課文《安塞腰鼓》和《觀舞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來一場“舞力對決”。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體會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格,而風格的不同,又導致雖是同樣的比喻和夸張,卻也能通過不同的語言風格去形成。這不僅僅是一場“舞力對決”,也是一場民族文化魅力的對決,更是一場語言文字的比拼。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相通之處,更是因為他們有著無法拒絕的個性魅力。教師在教授經典時,不僅要參透作品本身的個性,也要融入自己的風格。如此,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才能成為學生的美味佳肴,釀出語文之美味。

三.悟語文之真味——課堂與生活一體

溫室中蔬菜的味道總不如陽光下蔬菜的味道那么純正,因為沒有走出室外進行光合作用。知識通過實踐的考驗才能成為真理,課堂與生活為一體才能品出真味?!罢Z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僅是在課堂‘言說’過程中,而是在學生充分的‘踐行’中形成的”。語文課程應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要悟出語文的真味,就應該使教學內容成為課堂與生活的熔爐,把兩者完全融于一體。課堂是生活的舞臺,生活是課堂的再現。把實用性文體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是散發語文真味的最好課堂。

首先,實用性文體,以說明文為例。說明文旨在傳輸知識,如果教師把《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內容確定為讓學生掌握如何介紹建筑物,那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就可以了。沒有與生活聯系起來的說明文教學,是沒有說服力和感受力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確定為:依據作者對故宮博物院的介紹,選擇家鄉一處典型的建筑物進行講解說明,可對部分進行精要介紹,也可在全局上進行講解,課后成文。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把生活引入課堂,融課堂于生活。說明文的真諦就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口頭言說中散發出來,絲絲飄香,直入心底。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課堂與生活一體化的最好證明。這是專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而設的,每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只要教師稍加重視,都可以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盛宴,而教學內容就是學生舌尖上的美食。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切感受語文,實踐生活,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在陽光下的詩意生活”。

“課程與教學的目的可以指向學生的語感,但是課程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不能也始終處在混混沌沌不可言傳的感覺狀態中?!蓖鯓s生教授的這句話表達出了對現行語文課堂的憂慮和希望。教師調味,學生知味,若上完課后,學生連菜是什么味都沒品出來,真就歸入混沌了。作為教師,努力在教學課堂中回歸語文的本味,才是自己職業的永恒追求。

猜你喜歡
美味語文課程教學內容
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你好像很美味啊
以端午節為例談傳統節日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
串起來的美味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春天的美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