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

2014-03-12 13:30胡連英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4年7期
關鍵詞:樹根高考作文詩歌

◎胡連英

胡連英,語文教師,現居福建武平。責任編校:洪 鳴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是根據顧城的詩歌《憂天》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針對這段材料,老師又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立意呢?我認為重點在于以下三步。

1.重視文本內容,合理解讀材料。

對詩歌的理解要比對其他文學體裁的理解更困難,因為,詩歌特別借重比喻、象征的手法,而避免做直接的說明和宣揚。詩人多把自己的真意加以藏匿,而以曲折的方式加以暗示。讀詩需要一種“猜測”的穿透力,通過表面的意象呈現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蘊。這就給考生作文立意增加了難度。

顧城是朦朧詩的主要代表。命題人把詩歌的標題和作者姓名都隱去了,意圖是明顯的。即要求考生從詩句本身出發,讀出某種思想某種情感即可。作品文本一旦脫離了作者,進入社會流傳系統,自身就有了獨立的生命和意義。題干中的“上面的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或聯想?”告訴我們,考生不必以作者的原意為準,完全可以依文立解,以材料文本為出發點進行讀解。

這樣,由材料引發的感悟或聯想就很豐富了。因為作品文本一旦脫離作者,意義總是處于未決的狀態,向一切讀者開放,可以容納各種解釋。所以面對同樣的作品文本,不同閱歷不同生活背景的考生,會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對材料文本的多元解讀,并不代表所有的解讀都可以轉化為作文的立意。一則因為多元解讀不是任意亂讀。二則受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約束,考生不敢作隨意的解讀。

2.把握文本的外在結構,理清作品的內在邏輯。

如何解讀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材料呢?

關鍵要把握材料的結構,理清材料的內在邏輯。

這首小詩,共9行。根據詩歌的內容以及外在形式的變化,我們可以把詩歌分成三層:

第一層:1-2行?!拔已鐾箍?感到一陣驚恐”,語意很明確。

第二層:3-5行?!叭绻厍蚴ヒ?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寫出了作者“驚恐”的原因——擔心自己會變成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的流星。

第三層:6-9行?!芭?,不能/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進一步明確作者是在擔心自己陷入到“這種‘自由’”中。而“這種‘自由’”究竟是怎樣的“自由”?這是關鍵所在。根據3-5行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拒絕一種完全沒有“束縛”的“自由”。二、最后兩行告訴我們,如何拒絕這種沒有任何“束縛”,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化作樹根,扎進大地。

由此可知,從整體性原則出發,本材料的中心立意(最穩立意) 應該是“拒絕絕對的‘自由’”,考生可從正面切入立意為“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有條件的”,具體談自由與限制,自由與束縛的辯證關系。

但是,“最穩立意”未必是“最佳立意”。這個作文要寫得深刻,還必須很好地理解最后三行內容“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否則,對材料的讀解就有膚淺之嫌。

3.抓住文本的關鍵語句,讀出材料內涵。

美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蘭色姆在《純思辨的批評》 中提出作品是“局部肌質”和“邏輯構架”的有機結合。所謂“構架”相當于骨架,可以用語言加以概述,可以向人轉述;“肌質”相當于人的神韻,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作品的審美價值在于“肌質”,它是解讀的對象。福師大文學院教授潘新和認為,該詩闡明了作者“一半”的觀點:“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拒絕這種“自由”就是顯性“命意”;另一半“我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是“隱性”的“命意”??忌斫獗驹姷陌腚[性內涵,才可能較好地“選意”或“定意”,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發現力、概括力、選擇力。

潘教授所說的“半隱性內涵”,在某種意義上就相當于蘭色姆提出的作品的“肌質”,就是文本中需要考生去深入理解的內容?!拔以缸兂梢欢螛涓?,深深地扎進地層”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本體是什么?這還涉及到對材料中的幾個重要詞語的理解?!暗厍蛞Α币彩且粋€喻體,本體可以是法律的約束,是家庭、社會的責任,還可以是民族文化的根……另外,“為了拒絕這種‘自由’”中的“自由”是加引號的,“自由”為什么加引號?“自由”的涵義一定是很豐富的。所以,對材料作深入的理解與合理的想象才可能寫出好文章。為此,考生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這就是所謂的“不過閱讀關,難入寫作門”。

猜你喜歡
樹根高考作文詩歌
詩歌不除外
世界上最深的樹根
高考作文的得分點
巧奪天工
高考作文如何用“詞”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高考作文兩關注
樹干和樹根
詩歌島·八面來風
愿望巴士 10瘋狂的樹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