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官本位意識表現分析

2014-03-13 09:36李太淼
中州學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當代中國黨政干部民眾

李太淼

摘要:從人的角度看,黨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主要表現為:官僚主義作風、把當官升官當做人生目的、“唯上是從”和“曲意逢迎”心理、特權意識;民眾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主要表現為:臣民意識和盲從心理、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望子成“官”心理。從社會現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識的表現主要有:企事業單位的行政套級現象、干部級別泛化現象、科教文化單位的過渡行政化現象、學術活動中的官本位現象以及日常人際交往中的官本位現象。

關鍵詞:當代中國;官本位意識;黨政干部;民眾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010-04

所謂官本位意識,簡而言之,就是把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作為衡量個人社會地位高低、個人社會價值大小首要標準的一種價值觀念。官本位意識同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同黨所主張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公仆意識、以人為本意識,同當代社會所倡導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公平競爭意識、開拓創新意識等,存在著深刻矛盾。官本位意識不僅同目前黨政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官僚主義作風有直接關系,而且同目前黨政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也有一定內在關系。認真分析官本位意識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諸種表現,對深刻認識官本位意識的社會危害,破除官本位觀念,有重要意義。

一、從人的視角看官本位意識表現

官本位意識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根深蒂固。盡管封建專制的官僚體制早已被破除,但官本位意識作為歷史沉淀在國民血脈中的一種思想意識,經過代際傳遞,其影響依然存在。從人的視角看,官本位意識不僅在黨政干部隊伍中存在,而且在普通民眾身上也廣為存在。

1.黨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

毫無疑問,在我國的黨政干部隊伍中,絕大多數干部都具有宗旨意識、公仆意識,具有現代民主法治意識,能夠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秉公用權。但也確有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嚴重,不能正確對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黨政干部中的官本位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官僚主義作風。官僚主義作風是官本位意識在當代干部隊伍中的一種典型表現。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曾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專門談到官僚主義問題。他指出,官僚主義實質是封建殘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當前,個別黨政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不是把自己看做人民的公仆,視人民為父母,而是把自己當做人民的父母官,“官氣”十足,頤指氣使,作威作福。個別領導干部,家長制作風嚴重,決策上霸氣十足,唯我獨尊,唯我為大,唯我正確,唯我高明,習慣于一言堂,聽不盡不同意見,缺乏民主意識,習慣于拍腦袋決策,習慣于以權以勢壓人。個別干部缺乏群眾觀念,不是把為群眾辦事當做自己應盡的職責而是當做對群眾的恩賜,不是把群眾當親人,而是居高臨下,態度生硬,裝腔作勢,辦事推諉扯皮。

(2)把當官升官當做人生主要目的。這是官本位意識在干部隊伍中的又一重要表現。應該說,追求當官升官并不是什么錯事,當官升官是為了更好地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工作,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問題在于,個別干部本末倒置,把當官升官本身作為人生主要目的,出現了價值觀、人生觀扭曲,為當官而當官,為升官而當官。一些干部以仕途為個人事業的選擇導向,一切服從于官級地位,一切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做人生最高價值追求,把升官作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在一些干部看來,“從政才是本事,做官才有出息”,有了官位就能光宗耀祖,就有了一切。有的干部為了個人升遷,急功近利,大搞形式主義,制造虛假政績,欺上瞞下,投機鉆營,嘩眾取寵,沽名釣譽;有的干部為了保官升官,把大量精力智力用于找靠山、拉關系、拉選票、請客送禮;有個別干部為了爭官,不惜誣告誹謗他人、設計陷害他人,明爭暗斗,不擇手段;有個別干部為了跑官要官,甚至走上了行賄索賄的犯罪道路。在官場競爭中,一些保住官的人、一些升了官的人,往往感到身價百倍,春風得意;一些沒有達到升遷目的的人,則往往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或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些降了職或失了職的人,則往往感到羞愧恥辱,無臉見人,甚至感到六神無主,痛不欲生。因為當官升官對個別干部如此重要,因此在我國的干部隊伍中,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心理在許多干部身上嚴重存在。也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闡述干部制度改革時才特別強調,要破除官本位觀念,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3)“唯上是從”和“曲意逢迎”心理?!拔ㄉ鲜菑摹焙汀扒夥暧毙睦碇饕从吃谙录夘I導干部和普通干部身上,但同樣是官本位意識一種重要的且極為普遍的表現?!拔ㄉ鲜菑摹?,就是只認官階認等級認權力,其工作的出發點不是對人民負責,對黨和國家負責,而只是對上級領導甚至只是對個別領導負責,對上級領導唯唯諾諾、唯命是從。與“唯上是從”心理密切聯系的是“曲意逢迎”心理。對上級領導干部,對比自己官職高的干部,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抬轎子,吹喇叭,“曲意逢迎”,甚至大搞“非禮逢迎”。個別上級領導干部就是在下級干部的“曲意逢迎”中,習慣了前呼后擁、美言盈耳,習慣了發號施令,開始逐漸脫離群眾的。也就是說,個別上級領導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的形成與一些下級干部的“唯上是從”、“曲意逢迎”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都是官本位意識的重要表現。

(4)特權意識。不同職級的干部享受不同的工資報酬等待遇是應該的,無可厚非的。我們這里所說的特權意識是指有些干部從官本位思想出發,利用官職權力追求特殊利益的一種思想意識。雖然我國在干部制度改革和建設中,十分注意反對特權現象,不允許干部特權存在,但特權意識作為官本位意識的延伸和表現,在個別干部身上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有的干部不是利用手中的職權更好地為人民工作,而是把手中的職權當做謀取個人特殊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撈取特殊利益。有的干部剛剛提拔,就急于要車子、房子、待遇;一些干部把占用大面積辦公室、公車私用、用公款請客送禮、用公款變相出國游覽、游山玩水,看做一種應有的特權和榮耀;個別干部把違規多占住房,利用職權違規為配偶、子女及親朋好友辦事謀利,看做是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目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一些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不正之風以及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同個別干部的特權意識不無關系。

2.民眾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

這里所說的民眾是相對于黨政干部而言的。在當代中國,官本位意識不僅存在于黨政干部隊伍中,而且存在于民眾之中,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民眾中的官本位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臣民意識和盲從心理。臣民意識、盲從心理是官本位意識的延伸,是官本位意識在普通民眾身上的重要反映和變相反映,本質上也屬于官本位意識。當今時代,我國民眾的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明顯增強。然而,受封建落后的傳統思想意識影響,臣民意識和盲從心理在一些民眾中仍然存在著。當代一些民眾中存在的臣民意識和盲從心理主要表現在:總覺得低人一等,人微言輕,不愿、不能、不敢正確對待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民主權利,害怕得罪官員,不敢對官員的公共權利行使進行大膽監督,不敢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總想盼望有人替自己做主而不愿承擔民主責任義務;在對官員表現出敬畏心理的同時,還對官員的決策表現出盲從心理。正是因為臣民意識和盲從心理的存在,個別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獨斷專行的行為才更加肆無忌憚;正是因為臣民意識和盲從心理的存在,個別領導的一些錯誤決定才在所謂群眾“一致同意”、“一致擁護”的情形中得以通過并實行。

(2)慕官敬官畏官心理。這是官本位意識在普通民眾身上的又一重要表現。在當代中國,對“官為百業之首”、“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依然有著廣泛的社會心理認同。人們以官為貴,以官為尊,以官為榮,由此造成人們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既存在于農民階層、工人階層中,也存在于個體工商戶、知識分子、企業經營者、私營企業主等階層中。比如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雖然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能把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多做貢獻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但依然有一些知識分子存在濃厚的“學而優則仕”情結,把追求當官當做人生的首要追求:或者對本職工作自我否定,總想有朝一日躋身真正的官場,或者把專業知識當資本,對本單位本部門的行政管理職務刻意追求,即便是對一些學術團體的虛職、名譽職務,也看得很重。有些知識分子在與官員交往中往往自輕自賤、自我貶低,對官員曲意奉承。個別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中缺乏科學精神,缺乏探討真理的勇氣,往往以個別官員的意志、愛好為轉移。官本位意識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知識分子的創新能力。

(3)望子成“官”心理。這是與慕官敬官畏官心理密切聯系的心理,是官本位意識在民眾中的又一重要反映。盡管時下社會發展進步使得人才觀念、就業觀念發生了極大變化,“當官”已經被看做一種職業,“官員”與教師、醫生、專家、企業家等都被看做社會優秀“人才”,但民眾中還是有不少人把“當官”當做理想職業的首選。由于種種原因自己已時過境遷,未能了卻“當官”心愿,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后代身上,望子成龍,而“成龍”的主要標志就是成“官”。由此,我們看到有些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開始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當干部”意識,教育并鼓勵孩子將來一定要當官最好是當大官;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連年出現的“考公務員熱”現象,盡管“考公務員熱”更多反映的是報考者對現實利益的訴求,但也不能排除家長們望子成“官”心理的作用和影響,不能排除官本位意識在一些青年學子身上的代際傳遞。

二、從社會現象的視角看官本位意識表現

從社會現象的角度看官本位意識表現,主要是從事物發展的客體的角度看問題,注重行為的結果和社會表征。這有助于對問題的分析更深入更全面。從社會現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識較突出的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地方、單位等政策規定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

官本位意識滲透到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以致于在我國一些地方、單位、部門的具體政策和具體規定中有時也會打上“官本位”的烙印。

(1)企事業單位的行政套級現象。行政級別是體現“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在很多領域,除了行政職位有級別,很多與級別不相干的空間也逐漸打上了級別的烙印。比如,一些企事業單位特別是高等院校,被定為省部級、副部級、正廳級、副廳級等不同級單位,與此同時,這些企事業單位的領導也被分成行政級別不同的干部。與此相應,這些企事業單位內部也出現了與政府部門同樣的管理規則,把管理黨政干部的方法簡單套用到企事業單位管理中,如工資級別、用房分配、獎金福利發放等主要以行政級別作為標準體系。

(2)干部級別泛化現象。在干部管理中,干部有級別區分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的。不同級別的干部擁有不同的權力,承擔不同的職責,享受不同的待遇。然而,在官本位意識作用下,干部級別有所泛化。沒有職權、職責的行政級別很多,超出職位行政級別的官員越來越多,超編制配備副職領導職務的現象時有發生。

(3)干部選拔和人才使用中的官本位意識。比如,在有些地方和單位干部選拔中,規定競選正處級領導崗位,必須在實職副處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這種前置條件,事實上使一些沒有當過“官”的優秀人才失去了競選正處級領導職務的機會,不利于公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正常行使。再比如,有些企事業單位,在人才激勵政策方面存在“官本位”的人才激勵方式,不是從事業發展、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強化人才激勵,而是把“封官”作為重用人才的主要舉措,由此導致一些專業型業務人才紛紛奔赴“官場”,由此導致企事業單位組織架構出現“三多一少”,即管理層次多、管理機構多、管理干部多、干實事的人少。

2.科教文化等事業領域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

當前,科教文化事業單位的過度行政化現象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廣遭詬病。這種過度行政化,既反映了我國科教文化管理體制存在問題,需要深化改革,同時,也反映了官本位意識已嚴重滲透到了科教文化領域??平涛幕I域中的官本位意識,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1)科教文化事業單位的過度行政化現象。過度行政化趨向就是把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方式、干部管理方式過多地運用到科教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中,造成行政權力對科研、教學、文藝創作活動的過度干預,造成行政權力對學術資源、利益分配的壟斷性控制。正如俞可平教授所指出的,這些年來官本位不但沒有淡化,反而正向社會各領域蔓延,最不應該有官本位的學術領域,也開始官本位化。①而今,行政權力之手已伸到職稱評審、成果評定、課題立項、學術爭論、作品創作等多個方面,一種新的“政學不分”現象有所顯現,亟待扼制和破除。過度行政化現象,導致了學術資源和利益的不合理、不公平分配,損害了真正在一線工作的科教文化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充分調動廣大科教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僅如此,過度行政化還進一步強化了個別科教文化工作者的官本位意識,一些高校出現眾多教授爭當“處長”的不正?,F象就是例證。過度行政化,不符合科教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律,妨礙科教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2)學術活動中的官本位現象。開展學術活動是推動科教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和過程。但當下的一些學術活動卻受到官本位意識的嚴重影響。比如,在有的學會的領導職務安排中,官本位意識濃厚,有的學會的副會長、副秘書長名單列了長長一大串。有的學術會議動輒邀請地方黨政領導參加開幕式,以此顯示會議檔次規格,形式主義嚴重。有的調研、教學活動的開展,不是取決于社會的實際需要,而是為了迎合個別領導的喜好。名不副實的署名問題也嚴重存在,其背后是權力對學術成果的綁架。官本位意識的滲透,嚴重制約了科學精神的弘揚,使一些學術活動嚴重變形變味。有學者明確指出:如果學術評價和學術團體的行政化、官僚化使官學一體,那么必然導致權力綁架學術,產生諸多學術不公和學術腐敗,影響學術發展和繁榮,影響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提高。②

3.日常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識

注重人際交往和人情關系是中國社會的一大特色。官本位意識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也有著重要表現,而且構成一種我國特有的但卻是落后的社會政治文化。人際交往中的官本位意識表現多種多樣,我們只能擇其要者而梳理分析。

(1)親友聚會中的官本位意識。逢年過節親戚朋友在一起聚會是一種溝通感情、享受感情、增進感情的很好形式。然而,近些年來,親戚朋友的聚會中官本位意識越來越濃,以致有些聚會的目的發生嚴重變異。在一些同學、老鄉、戰友的聚會中,常常演繹著官場潛規則,比如聚會中的座位排序、致辭順序、敬酒順序等等都要充分考慮與會者有無官職、官職大小、任職部門重要程度等因素,從而使整個聚會彌漫一種媚官媚權媚俗味道,友情互動涂上了濃重的世俗功利色彩。更有個別官迷心竅的人,往往把這些聚會等當做接近有關領導、尋找靠山、拉關系、攀權附貴的“載體”,苦心籌劃,精心運作,務求使自己有所收獲。時下,即便是在一些有血緣關系的親友聚會中,也會經常感受到官本位意識以及金錢意識對傳統親情觀念的挑戰和侵蝕。

(2)迎來送往及言語稱謂中的官本位意識。在迎來送往中,一些人對具有官員身份的人格外熱情和尊重,而對普通群眾則比較冷淡;有的人常以能與官員結親攀友、與官員交往為榮耀;有的人動輒以“老家”能產生“大官”而倍感自豪。在當今的一些言語稱謂中,人們慕官敬官畏官的心理也表現得比較明顯。比如,人們在稱呼一些副職領導的時候往往會把“副”字去掉;人們對親朋好友中的官員也往往稱呼其官稱,而不直呼其名;人們對一些非領導職務的虛職干部,也往往稱為某部長、某處長。語言稱謂與官本位意識相結合,構成了中國一種特殊的語言文化現象。

注釋

①喻可平:《什么造成社會的官本位文化》,《社會科學報》2013年9月26日。

②張清俐、裴顯:《讓學術誠信成為研究中不可觸碰的紅線》,《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27日。

參考文獻

[1]于洪生.現階段我國“官本位”現象的調查與分析[J].領導科學(中).2013,(2).

[2]呼喚學術會議回歸學術本身[N].社會科學報,2011-05-26.

責任編輯:思齊

猜你喜歡
當代中國黨政干部民眾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黨政干部的良師益友和理論家園
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必然性
淺析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
淺析當代中國中學德育的風險和建設對策
加強黨政干部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
大數據時代要增強黨政干部新媒體運用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胡主席一彎腰 感動億萬民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