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漢鐵路與近代漯河城市的初興

2014-03-13 06:20江沛陳夏瓊
中州學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京漢鐵路近代漯河

江沛 陳夏瓊

摘要:位于河南中南部的現代化都市——漯河,在近代以前只不過是淮河支流上的一個小集鎮。京漢鐵路通車后,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刺激了漯河運輸業、農業產業化和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并逐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與貿易依附向現代工商業的轉型。與此同時,經濟貿易發展帶動了漯河城市規模和空間的持續膨脹,逐步發展成為輻射周邊1萬平方公里的物資集散地,并奠定了豫中南地區水陸交通樞紐的地位。鐵路與漯河發展關系的這一典型個案,揭示了鐵路對于近代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和一般規律。

關鍵詞:近代;京漢鐵路;漯河;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136-06

漯河古為淮河支流沙河、澧河交匯處的一個渡口,又名螺灣渡或螺灣河,屬河南郾城縣管轄。據《潁川郡志》記載,明永樂年間,“螺灣渡在縣東五里,乃沙河交會之處,鈞、許、陳、蔡南北往來之沖,二水洄環如海螺,因得名?!雹黉鸷友睾由纤菘芍帘蔽瓒涉?、襄城縣,下游至豫東重鎮周家口(今周口市川匯區)、界首。因得水運之便,明清之際的漯河已經成為貿易集鎮?!爸坌写搜杀?,估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雹诿鞔背侵h王季立的這首詩就是對當時漯河水陸交通暢通、商旅云集這樣一種盛況的生動描繪。其后數百年間,由于河南東部及中南部的區域經濟貿易大多集中在以航運條件更優越的周家口、北舞渡等地,漯河的商業發展相對緩慢。清光緒年間,周家口鎮取代豫東名鎮朱仙鎮成為河南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金針菜、芝麻、香油、小麥、雜糧等大宗貨物由此南下漢口或北上京津,年營銷額可達四五百萬元。③相比之下,同期的漯河鎮雖然位于淮河支流沙河與澧河的交匯處,但航運條件明顯不及周家口(兩地走水路相距約75公里,民船一晝夜可達)。作為周家口的上游門戶,漯河只能依附于周家口之利發展商貿。

京漢鐵路通車后,具有量大、速快、安全、便利等優勢的鐵路運輸迅速取代淮河水運的地位,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內外貿易通道。因處于水運與鐵路的交匯點,漯河逐步取代郾城、北舞渡等地成為豫東南新的物資集散中心,周圍20余縣的農產品集中在此輸出,漢口南來貨物由此分銷豫東南?!爸圮囍棞?,商賈于此萃焉,視昔且倍蓰過之,固為一都會?!雹苌虡I繁榮帶動了工商業的興起。作為一個僅有少量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店鋪的小寨子,漯河在短期內聚集了數千商戶而發展成為工商業重鎮。由于一些新式工商業紛紛落戶,漯河的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最終于1948年由鎮改市。

作為典型個案,漯河的發展軌跡具有近代交通樞紐型城市興起的鮮明特點??疾炀h鐵路與漯河城市興起的互動關系及近代漯河與周家口經濟地位此消彼長的原因,對于研究近代河南商貿中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有著重要意義。由于種種原因,有關鐵路交通與漯河初興及其與周家口衰落之關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看到,本文當屬引玉之作。

一、京漢鐵路與漯河運輸業的發展

近代中原地區的市鎮勃興,大致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開始的鐵路建設是中國現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⑤鐵路對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其“可以低廉的價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員在短期內進行長距離的交流,大大拓寬了人與物的活動空間”,⑥由此促進沿線城鎮的興起并對周邊產生經貿輻射,形成以城鎮為中心的區域經貿網絡并與國際市場接軌。

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建于漯河寨以東1千米處的郾城火車站因靠近漯河,故以漯河火車站代稱。從漯河火車站北赴許昌約54公里,北赴鄭州約140公里,南到駐馬店約56公里,到漢口370余公里?!皾h口北來之貨,豫南輸出之貨,多集散于此,故商務頗盛?!雹哞F路運輸成本雖然為傳統水運的兩倍,但不受季節及河道深淺的影響,運輸效率顯著提高,運輸時間大為縮短,存貨、堆棧費用也得以減少,優勢非常明顯。1913年,漯河火車站客貨總收入占京漢路的4.4%,在各站中排名第7,客運收入占京漢路96個車站中的6.6%,為各站客運收入的第4位,可見漯河車站作為頭等站的地位。⑧

“自通商以后,有京漢、隴海兩路之便”“向之航河轉運者,均改集火車載運矣。賈魯河上,帆航之盛,不可復觀”“周口商務,因以重受打擊,蕭條日甚”,⑨不少商務和商業人口陸續轉入漯河,其傳統大宗茶貿易“十減八九,茉莉園存者,今不過一二處”。⑩周家口的運銷路線和貿易的終點市場也發生變化。京漢鐵路通車前,周家口貿易輻射豫東南地區,以安徽正陽、蚌埠為目的地,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后,周家口仍然保持一部分以蚌埠、鎮江為終點的水運貿易,但大宗貨物主要通過陸路或水路囤積至漯河,改由京漢鐵路往南可直達漢口,往北可抵京津地區。周家口原有的貿易資源逐步西移至漯河。

20世紀30年代,周家口工商業發展的步伐并非完全停滯,尚有啟新榨油公司、祥盛魁蛋廠等企業,手工業種類仍不下60余種。B11然而,京漢鐵路開通后,周家口與漯河的工商業一衰一興的變化趨勢非常明顯。二者貿易地位的變化真實地反映了鐵路運輸之于近代城市興起或衰落的重要作用。

近代河南是“水系上一大中心之省份”“黃、運、淮、漢”四水中以淮河水運為最。鐵路通車后雖“形勢大變,南北貨物之運輸,多為陸路所奪”,B12但是淮河水運在溝通東西貨物貿易、聯系京漢鐵路與廣大農村等方面的作用依然較為明顯。大宗貨物、農副產品由漯河裝船后經周家口和安徽正陽至上海、鎮江等地。同時,舞陽、周家口、洛陽、開封等地與漯河都有公路相通。漯河作為豫東南地區鐵路、水路、公路的交點,腹地“東西縱深180公里,約一萬平方公里”,B13初步具有了區域交通樞紐中心的形態。

二、京漢鐵路與漯河農業經濟的發展

19世紀末以后,“華北農業經濟環境變遷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經濟作物加速發展和糧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適應這一變遷,一大批以集散棉花、花生、煙草以及商品糧為主要特征的集鎮應運而生”。B14京漢鐵路通車后,漯河周邊的農貿市場日趨繁榮,農民開始進行經濟作物的產業化種植,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從漯河輸出的商品主要為“六陳”(這里指糧食中可久藏的大米、大麥、小麥、大豆、小豆、芝麻)、煙葉、牲畜、蛋粉、皮張、草帽辮、油料等,輸入商品主要煤油、棉布、火柴等工業品和食鹽等。

京漢鐵路運輸方便及外洋需求旺盛直接導致芝麻價格走高,河南的芝麻種植量和輸出量由此大增。到清末,芝麻已居漢口港輸出貿易的第二位,輸出量由光緒三十二年(1905)京漢鐵路通車前的50萬擔(約2500萬公斤)增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1641743擔(約8208.7萬公斤);B151931年漢口芝麻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60%。其中90%的芝麻來自河南,而漯河又是河南芝麻最重要的生產地和轉運市場。漯河車站貨物儲存量的80%是芝麻,B16足見漯河芝麻種植量的劇增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如果沒有京漢鐵路的修筑,河南絕不會如此大規模地種植芝麻。B17

伴隨著以芝麻、小麥為主的“六陳”商品化的提高及大量流通,漯河逐步發展成為省內較大的糧油集散市場和城鄉物資交流的中轉市場。據《河南省經濟調查報告》記載:“民國以來,漯河之商業日漸發達,市場之活躍與否,全視糧食是否暢銷為轉移,故糧食業為漯河之命脈?!?906年,漯河寨內的糧行只有21戶,到1930年就增至170余戶,另有轉運公司42家?!跋轫槨薄爸泻汀薄案L薄昂阖S”“茂昌”“豐茂”“永隆”“興昌”等都是當時比較有名的糧行。在中國近代,代客買貨者謂之“行”,代客賣貨者謂之“坊”。糧食收購者購買糧食后,轉賣于“坊”,再由“坊”賣給糧食客商,然后交轉運公司輸往其他各地。B18正常年景,漯河小麥日均上市量40多萬公斤,年輸出量1.5億公斤,芝麻日均上市量15萬多公斤,年輸出量近6000萬公斤。B19數量十分驚人。

清朝末年,河南中部只有襄城、葉縣兩地種植煙葉。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美煙草公司的勢力逐步深入到河南、山東農村,并于1915年在許昌開辦煙草公司。為提高煙葉產量、改良煙葉品質,該公司不僅有計劃地給當地農民改用英美種籽,而且還專門組織傳授肥料改良和熏煙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不到5年時間,漯河附近十幾個縣尤其是京漢路沿線的郾城、臨潁等地,“除了佃農、雇農以外,幾乎每家必種煙葉”。B20漯河各區約有24%—40%的耕地都種植煙葉。1930年代初,僅襄城、許昌、禹州、郟縣四地的產煙量即多達1600萬公斤。B21

由于水陸交通比較方便,物資集散容易,以周邊畜牧業為支撐,自然形成了以牛皮、騾、馬、驢皮為主的畜產品集散地。久之,漯河便發展成為與廣西金城江、安徽界首、內蒙古包頭等齊名的全國四大牲畜市場之一。

牲畜市場交易旺季一般在春耕前、麥收后和麥播后等農閑季節。上市牲畜70%來自南陽、信陽、駐馬店及臨近各縣。此外還有安徽阜陽、太和蒙城的牛和騾子,湖北棗陽、應山、隨縣、孝感的牛以及來自廣西、云貴的馬匹,全年可上市牲畜80萬頭,成交量達28萬頭。其中,牛的交易量占牲畜交易總量的70%。漯河的牲畜貿易大多通過寨外牛行街的“公義和”“徳太成”“趙天順”等牛行完成。據統計,1935年漯河的牛行多達140家,從事交易的人多達1400余人。為調解糾紛,保護同行利益,1921年還專門成立行業組織“馬王會”,歷任會長由牛行掌柜共同推選。B22

20世紀以前,由于受交通運輸條件限制,河南的經濟作物多在鄉村附近以集鎮市場圈為中心流通,屬于小生產者間的互通有無。鐵路的興建使近代華北、華中等地的區域經濟和貿易體系從傳統的自給自足型向外向型發展。漯河農業經濟的商品化不僅影響到農作物和牲畜品種的選擇,而且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與區域化發展。通過鐵路與國際市場的聯接,漯河的傳統手工業不但沒有遭到摧毀,反而在農村經濟專業化與新技術引入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繁榮。

三、京漢鐵路與漯河工商業的發展

為適應商貨的長距離、大批量運銷需求,京漢鐵路開通后,漯河開始出現了以囤積貨物和食宿商客為主要經營內容的行棧和轉運業。

鐵路開通前,漯河只有少數手工業作坊和小型商店。京漢鐵路通車后,交易頻繁,商戶日增。初有漢口、周家口等地遷來的多家行棧,繼而寧波、兩湖、懷慶、濟寧諸商幫以及北舞渡的客商云集于此,建立會館,代客戶包運貨物,承攬車船,。此外,外籍商人的商業活動也很頻繁?!颁鸷觾涉偵虅?,以民國九至十八年為最盛時期。每歲陸陳市開,商賈如云。各大糧行,各大轉運公司,均倉廩充實,堆積如山?!盉23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漯河有42家轉運公司以及油行、雜貨行等38個行業。其中,糧行就有170余戶、牲畜行百余戶、油行及煙葉行各50余戶。個體商戶2500余戶,日用工業品店鋪980戶。其中,藥房55戶、金店13戶。商人階層興起后,商人組織也相應地建立起來。1912年,漯河鎮商會在寨內成立,內設商團,入會商號98家;1915年以“豫慶”“廣興”等18家轉運公司為支柱的漯河車站商會成立。B24商會建立是漯河商業繁榮的突出表現,也反映了漯河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按照商業結構發展的邏輯,“機制棉紗、機具等生產資料出現于市鎮交易中,當是集鎮行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又一次新跡象”。B25處于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并以轉口貿易為主要功能的漯河,由于運輸業和以行棧業為代表的商業發展,工業發展具備了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條件,蛋粉工業、面粉工業、電力工業得以興起。

如前所述,清末漯河地區煙葉種植面積大量增加。每年秋季收獲煙葉后,煙商向農民收購煙葉后,通過火車集中轉運至漢口或上海銷售,并不就地加工。在出售煙葉外,農民將部分保留下來的煙葉制成煙絲、煙卷出售,郾城縣漸漸出現了制作煙卷的手工作坊。1929年,冀宜亭等集資首建四友煙廠,從上海購進1臺卷煙機,生產“羚羊”牌香煙,銷往周圍各縣;1936年閆秀海等人創辦大昌煙廠,有1臺“七支帶”卷煙機,生產“快活”牌和“摩天”牌香煙。后來“公試”“光華”“裕民”等卷煙廠陸續開業,繁盛時小型卷煙廠多達32家。B26

畜產品市場的繁榮與牲畜市場的興盛緊密相關。作為京漢鐵路上最重要的畜產品集散地之一,漯河的畜產品市場馳名全省。有“金記”“茂記”“慶昌祥”等七家私營皮行從事購銷業務。他們收購各種原皮,經加工打包后出售,并直接向漢口、上海等口岸外調輸出皮革產品;另有九家皮革商店,生意亦相當興隆。B27

蛋廠從蛋行、蛋莊收購雞蛋,將蛋白蛋黃分別制成粉,裝桶封固,由鐵路運至漢口轉輸國外?!胺驳皬S設立地多在鐵路繁盛之站”B28,京漢鐵路沿線“主要工廠,以漯河為最”。B291912年,有一浙江商人在漯河創辦元豐蛋廠;接著,新鄉同和裕蛋廠經理王晏卿在漯河先后創辦“元隆”、“祥盛魁”兩個蛋廠,蛋制品年生產能力約在1200噸左右。1917至1921年,先后又有“同?!?、“徳和”、“永孚”等三家新式蛋廠開業。以上幾家蛋廠從業人員共有700多人,日碎蛋量10—20萬枚,年生產能力可達300萬公斤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B30

1933年,由紳商楊靖宇、許道遠、黃自芳等人合股投資9.6萬元創建大新面粉公司,從此開啟了漯河的面粉加工業。坐落在大新街北端的大新面粉公司全部使用機器生產,有“米亞克”磨粉機和復式鋼磨5臺,平篩3臺,洗麥機、打麥機、清粉機、小型氣輪機、拉絲機及110匹馬力發電機各1臺。公司職工最多達120人,日產500—1200袋(每袋20公斤),是豫東南地區最重要的面粉加工企業。到1939年,漯河共有3家面粉廠,日產面粉3.3萬公斤。B31

1935年,西平馮定和集資3萬元在竹木街創辦華光電氣公司,初購置1臺24千瓦煤氣內燃機,次年又置1臺52千瓦煤氣內燃機,揭開了漯河電力工業的歷史扉頁。繼而,機械工業亦開始萌生,“信昌”“振興”“豫興”等機器廠和翻砂廠先后建立,主要生產彈花機、軋花機、石印機等機器設備。B32

這一時期,時局動蕩導致鐵路的中斷也對漯河工商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直皖戰爭、直奉戰爭、中原大戰和抗日戰爭的相繼爆發,導致京漢鐵路時有中斷,一些規模較大的工商業公司因此被迫停業,商民被迫搬遷,各行各業深受其害。每次戰爭結束后,市場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慢慢復蘇。如抗戰勝利后,因戰亂撤走的商號又陸續向漯河云集,新建的復興商場和東安市場又逐漸聚集了百余家商鋪。

四、京漢鐵路與漯河近代城市化進程

近代城市的發展,首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京漢鐵路通車后,作為區域經貿中心之一的漯河可謂商賈云集,都市人口劇增。民國初年,鎮內人口即達萬余人。B33到1933年,包括漯河鎮在內的郾城縣常住人口多達41.7萬人。B34據《中州新聞》的統計,1947年,漯河縣城內有11473戶,54829人。B35

漯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部分是來自漢口、周家口、懷慶等地的商人,另一部分則是來自當地的村民。一方面,工商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市政方面也可以安置一定數量的農業人口。伴隨著鐵路通車和公路、水運運輸的需要,搬運裝卸業發展迅速,搬運工或在車站、碼頭裝卸,或在行棧旁聽命搬運。1947年漯河的搬運工人已達1000余人,這些工人幾乎都來自農村。B36人口的增加改變了漯河的職業結構,而職業結構的變化則是由京漢鐵路運輸條件所決定的。

外來人口的不斷擴充與漯河商貿的日益繁榮,使漯河市區不斷向外擴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空間布局和城市中心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鐵路未通之前,漯河傳統商貿活動均在漯河寨(亦稱源匯寨)內進行。京漢鐵路全線通車之后,“遂為附近物資集中地,交易頻繁,商店日增,遂成繁華街市,外繞城壁,廣袤略同縣城?!盉37距漯河寨東1公里之遙的漯河車站很快成為商賈、工人的聚集之地,火車站所在地不久就被劃為“五權鎮”。此時漯河寨內的商業以東西向之順河街和南北向之小西街最為繁榮,兩街以“六陳”、土布、棉花、煙葉、牲畜行點為主;寨外車站附近以煤炭、石油、百貨、布匹雜貨行點、銀號、旅館、飲食業和轉運公司為主。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農貿市場的擴大,寨內空間已不能滿足大宗貨物的交易需求,一些貿易行開始向運輸方便的漯河、灃河岸邊聚集,從而形成寨內外的貿易往來及空間上的交流,同時也吸引寨內市場向外轉移。1925年,一家叫“公義和”的牛行率先自寨內搬至南門外,接著又有20余家牛行也陸續遷過去。不久,牲畜市場也從寨內移至寨外。到第二年,南門外已經匯集了100多家牛行,形成了專門用來牲畜交易的牛行街。1932年,糧行也逐漸由寨內轉到火車站附近。同一時期,火車站附近還興辦了淮漯汽車公司、蛋粉工廠、現代銀行等新式工商企業,商人也紛紛在那里投資置地,興建房產。這樣,在火車站東西兩側很快形成了馬路街、老街、煤市街、萬祥街、天橋街等30余條街道。B38

20世紀40年代,漯河、五權兩鎮基本連成一體,整個城市以京漢鐵路為中軸呈團塊狀形態,而郾城縣城仍保持舊縣城規模,商廛只集中于東西街,“繁盛不及漯河鎮”B39。在京漢鐵路運輸能力及貿易轉運的吸引下,工商業經營地域、商業中心和人口分布逐漸向車站一帶轉移,漯河、五權兩鎮漸成一體,漯河鎮空間形成以車站為中心的擴張態勢。由于京漢鐵路與灃河、漯河的水陸聯運便于貨物集散,郾城的一些商業店鋪也逐漸向漯河鎮轉移或遷至沿河流域,致使郾城縣商貿重心越出城墻向東移動,在與漯河鎮持續的接壤與整體融合中,兩地空間上漸為一體的態勢十分明顯。

隨著漯河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地位的上升,過去狹窄混亂的城市形象大大改觀,城市面貌與城市生活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郵政總局、電話公司、紅十字會、西式醫院等新式機構紛紛在漯河設立。自電力工業產生后,用電燈照明的繁華街市也開始出現。福音堂、安息會、天主堂等西方教會活動逐步開展,信教群體不斷擴大。這些都反映了市民“華洋并存”的生活方式。高級餐館及“第一舞臺”劇院等餐飲娛樂業的發展市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此同時,在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和西方重商觀念的沖擊下,漯河傳統經濟社會中的重農思想也日漸淡化。雖然一些保守紳士對這一新的社會風氣多不以為然,認為“鐵路既通,則侈心漸生,游子輕去其鄉,閉戶弦誦之聲慮日微矣”。B40然而,從實質上看無疑展現了近代漯河商業文化形成一個側面。京漢鐵路的開通不僅為漯河帶來了現代化的交通設施、社會組織和思想觀念,而且為漯河的近現代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五、結語

在引入中國的現代經濟設施中,鐵路的影響最為深遠。正是京漢鐵路的通車,使得漯河轉運業、農貿市場得到迅速發展,其技術、勞動力、資金資源的出現有力推動了近代工商業的興起。京漢鐵路和淮河水運構成的交通網,使漯河周邊農村得以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互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農貿產品的現代化,進而保護了農村原有手工業,使之一度免受洋貨的沖擊。京漢鐵路的通車使漯河的商貿中心由寨內轉向寨外,最終形成以鐵路為軸心、東西分區的經濟格局。城市規模擴大、人口集聚增加、新的城市面貌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加速了漯河的城市化進程。

鐵路未開通之前,中原地區的經濟“屬于區域內的封閉性的、內貿性的市場,商品流通主要是區域內的互通有無”“缺乏高層次跨區域的中心市場,也缺乏具有集散轉運能力的中間市場”。B41近代鐵路體系的形成,促進了中原地區的商品化生產、商品流通、人口流動和經濟布局的重新組合。在近代,鐵路沿線的漯河、駐馬店、許昌、道口等一批新興市鎮迅速崛起。其中,漯河最具代表性。這些新興城鎮共同構成了水陸樞紐式新型市鎮的興起模式。分析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處于鐵路、水路、公路交通的交匯點,以鐵路運輸為主、多種交通方式有機配合,從而形成區域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市場,對周邊農村具有巨大輻射和吸引作用,構筑了城鄉互動的經濟關系,確立了趨向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二是通過工商業的發展和經濟功能的強化,或對周邊衰落城市經濟資源的吸收,在人口、城市規?;蚪洕偭可铣搅松蠈有姓C構,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等級,由鎮上升為市縣。三是城市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鐵路在城市空間的延展中都起到了坐標性作用,商人、工人階層及其組織的形成使城市的職業結構與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

透過鐵路交通對近代漯河城市初興的推動作用,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獲取到更為豐厚的歷史感悟,認清近代歷史演進的復雜性、經濟轉型過程中的“變”與“不變”,而且能夠體會到傳統與現代性的張力及歷史累積的經驗和教訓。歷史以及傳統,從來都不會外在于我們現代的生存方式和基本的生活樣態。B42在近代河南,雖然以漯河為代表的新興城市得以迅速崛起,但其發展歷程也值得我們反思。一是中國近代的經濟問題過于復雜,絕非增加運輸效率、減少運輸費用即可解決。鐵路雖然能夠帶動新興工商業及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但一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往往還會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制約。B43如果工商業經濟基礎過于薄弱,或者說現代經濟發展要素不完備,就很難形成完備的工商業體系,這也是漯河等新興城市的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多個新興城市相聚太近,必然會造成吸引力較高的中心市場的缺失。漯河與許昌、駐馬店等城市類型相似而距離太近,勢必會造成轉運貨物的分流與經濟功能的分解,限制了城市向更高層級發展。鐵路交通至今仍然是漯河等城市發展的最強勁動力,而上述制約因素在當今河南城市發展中仍然清晰可見。

注釋

①陳鏈:《潁川郡志》卷十二,永樂十一年(1413年)刊本。

②⑧B13B19B22B23B24B26B31B32B35B36B38漯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漯河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502、1、559—622、15、1008、560、10、16、383、112、523—525、62頁。

③⑨B12B37白眉初:《中華民國省區全志·魯豫晉三省志》第3冊,中央地學社,1925年,河南省部分第33、32—33、143、46頁。

④B40民國《郾城縣記》卷四《疆域篇》(下)。

⑤B14B25B39從翰香:《近代冀魯豫鄉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36、146、146、197頁。

⑥江沛、熊亞平:《鐵路與石家莊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⑦⑩B12B29吳世勛:《分省地志:河南》,中華書局,1927年,第210、165—170、202、36頁。

B11《周家口特種工業調查》,《國際貿易導報》,第7卷第6期(1925年6月),第182頁。

B15B17B43張瑞德:《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92、92—93、142頁。

B16《漯河調查報告表》,《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業務調查及一般業務往來函稿》,武漢市檔案館藏,1931年,卷宗號:68-3-383。

B18陳秀超等:《許昌地區糧食志(征求意見稿)》,漯河市檔案館藏,1984年,第20頁。

B20明潔:《英美煙公司和豫中農民》,《中國農村》第2卷第7期(1936年8月),第1—2頁。

B21南秉方:《河南產煙葉區之調查報告》,《農林新報》第12年第6期(1935年2月21日)。

B27B30漯河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編志室:《漯河市經貿志》(征求意見稿),漯河市檔案館藏,1987年,第18、44頁。

B28劉景向:《河南新志(民國十八年)》(上冊),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88年,第193頁。

B33[日]東亞同文會:《支那省別全志》(第8卷·河南?。?,東亞同文會,1918年,第56頁。

B34崔宗塤:《河南省經濟調查報告》,財政部直接稅署研究室,1945年,第6頁。

B41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齊魯書社,2005年,第310頁。

B42江沛、李麗娜:《鐵路與山西城鎮的變動:1907—1937年》,《民國檔案》2007年第12期。

責任編輯:南武

猜你喜歡
京漢鐵路近代漯河
近代石家莊火車站名稱變更述略
鐵路與近代豫北生活觀念變遷初探(1905-1937)
漯河:依法履職的堅定足印
漯河地區林下植物應用探討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蘇州商團歷史沿革略考
鄭州: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策源地
你仍未娶 我仍未嫁——漯河女孩苦等40年 63歲終和去臺灣的初戀情人結婚
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