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治理語境下主權國家的國際責任

2014-03-13 09:38許開軼季偉杰
中州學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主權國家全球治理國家形象

許開軼 季偉杰

摘要:全球治理理論強調國際事務的多元主體共治,但并不否認主權國家仍在其中扮演著主導性角色,尤其是在承擔國際責任方面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倡導主權國家的國際責任不僅有利于維護其自身日益擴展的利益需要,而且也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盡管面臨著一些困境,但無論在經濟、政治、生態還是安全領域,主權國家都應該克服困難,踐行自己的國際責任。崛起中的中國應當堅持力所能及的均衡責任觀,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有選擇性地擔當國際責任。

關鍵詞:全球化;全球治理;主權國家;國際責任;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019-05

所謂主權國家的國際責任是指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主權國家為全人類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所應承擔和履行的責任。盡管在全球化時代,強調國際事務的多元主體共治,但是主權國家因其掌握著公共權力,仍然在其中扮演著主導性角色,也理應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然而,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主權國家究竟如何履行國際責任,卻是一個極富爭議性的問題。

一、倡導主權國家國際責任的現實意義

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責任主要是面向國內治理的,但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民眾和國家利益的時域和地域空間都大大擴展了,若主權國家僅僅把責任拘囿于一國之內,顯然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而且隨著全球性問題的日益突出,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也需要主權國家有更多的擔當。具體來說,倡導主權國家國際責任的現實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有助于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統籌兼顧

當今國際社會對國內國際政治間的關系大致存在三種認識。第一種是內外政治的一元論。此觀點要么認為國內政治從屬于國際政治,要么認為國際政治從屬于國內政治。當今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推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占支配地位的國際交往思維認為,國際政治應從屬國內政治。也就是說,當兩者發生沖突時,對內政的考慮會壓倒性地重于對國際事務的考慮。如美國這樣擁有強大能力的國家,甚至傾向于把內政模式像快餐文化一樣推及和應用到全球治理領域。這種思維造成的外交結果往往是較少考慮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或他國的利益,而傾向于以自我利益為中心。①第二種是內外政治的二元論。此觀點認為,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本質上處于兩個不同的且平行的領域。二元論思維認為,在國內政治中,存在強烈的等級治理結構,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治理結構安排。而在國際政治領域,因為沒有世界政府,諸如聯合國一類的國際組織的執行力又時常受到成員國利益博弈的左右,因而像國際安全治理這樣的事情通常只能服從均勢的自我調節機制。在這種思維支配下,國家會把重點放在國內治理上,至于國際責任的承擔,則被認為是與國內治理無多大干系,從而被嚴重忽視。第三種是內外政治二元協調論。二元協調思維并不主張將內外政治割裂開來,相反,其主張從兩種政治合作統籌的角度,重視內外政治互動過程中的協調,尋求國內責任和國際責任之間的最大平衡。也就是說,主權國家首先要切實完成國內責任,同時應盡量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之至少不會變得于國內發展不利。相比而言,筆者更認可第三種觀點,即內外政治二元協調論。事實上,當今世界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自身發展已經絕不可能僅僅只關乎自己,全球化的發展已經使各國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格局,倡導、追求國內責任與國際責任的平衡、互動、協調,既可以使國家的責任由內而外延伸到全球治理當中,為全人類共同利益的維護做出貢獻,也可以讓國際責任的擔當所形成的正能量反過來促進和確保本國的發展,從而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統籌兼顧。

2.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

盡管在當下的國際舞臺上,國家地位的高低和影響力的大小仍然主要取決于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但本國治理績效、對外援助情況、國家信用等級、國際責任意識等指標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特別是主權國家是否勇于并能夠承擔一定的國際責任,已成為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擴大國際事務話語權的重要因素。一個主權國家,不論其實力強弱、疆域大小,結合自身發展需要,致力于塑造負責任的國家形象,無疑是其立足于國際舞臺、贏得他國信賴和尊重的基本條件。伴隨著中國近幾十年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世界將目光聚焦在了中國身上,但是快速增長的硬實力、飆升的各種指標數據并沒有使意識形態先入為主的西方國家與民眾對中國產生較為“對等”的印象,相反,“中國威脅論”卻甚囂塵上。在此背景下,身體力行地為世界分擔責任,可以使污蔑中國的各種言論不攻自破,從而凈化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

3.有助于更好地維系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當今世界依然充滿了動蕩與不安。在這樣的時局背景下,為了共同維系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各主權國家必須懷著對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審慎思考下面的問題:如何將對本國民眾的責任與對國際社會的責任結合起來?如何把國際問題、地區沖突等各類矛盾約束在可協商、可談判的制度框架內,避免矛盾激化乃至兵戎相見?這些問題都要求每個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過程中應倍加重視、積極倡導并勇于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建構有約束力的責任機制。主權國家應清醒地認識到,踐行本國的國際責任不僅僅是出于對國際社會和平安定大局的考量,更是為了本國可持續發展的利益需求所做出的鄭重抉擇。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動蕩頻繁的環境里獨善其身,更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只顧發展自己而完全漠視責任、拒絕惠施他人。國家間只有在永恒的利益之外多出一份責任的契合與關切,才能使彼此之間實現互利共贏,才能有效維系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二、主權國家國際責任的作用領域

主權國家作為國際社會行為主體,在經濟、政治、安全、生態等領域都應充分履行國際責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責任的擔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1.經濟領域:攜手推動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全球合作治理,實現各國經濟互利共贏和可持續發展,這應當是各主權國家的明智選擇。然而現有的合作機制還存在嚴重的問題,一些國家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損害他國利益的現象仍大量存在。之所以有這種恣意妄為行為的存在,說到底就是因為責任意識的缺乏。因而在加強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強化各國的責任意識,強調必須恪守最基本的責任準則,如不可以無限度地壓榨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不可以有利可圖則一哄而上,無利可圖則過河拆橋;不可以采取稀釋貨幣、貿易保護、市場投機等手段只顧維護本國經濟利益卻將危機轉嫁他國;不可以在跨國貿易過程中出現新殖民主義行為;不可以在經濟交往中捆綁不合理的政治利益;不可以漠視對他國經濟行為所產生的貧富差距、生態破壞問題。

2.政治領域:合作構建熱點問題協商解決機制

現代國家具有雙重責任:一要對本國公民負責;二要對國際社會負責?,F代國際責任與全球治理的內在要求的有機結合,為國際政治協商解決機制的構建、運作提供了多樣化、民主化的實現途徑,并且給予主權國家以更大、更自主的發揮空間。對于矛盾爭議所涉及到的相關國家,平等、理性地解決問題是彰顯責任的最優選項,而對于極力從中斡旋的一些國家,特別是享有盛譽的大國,更應該秉承國際責任為重的大局觀,推動矛盾爭議得到妥善處置。各主權國家的出發點單純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也好,抑或是從責任外溢角度考慮,希望自身發展和國際社會安定兼而有之也罷,想要建設有效的政治協商解決機制,注定離不開主權國家內在的責任意識。

3.生態領域:各國政府共同但有區別地治理環境

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上,世界各國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界定是目前為大家基本認可的實踐思路,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情存在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在碳排放量等生態環境治理的指標上以及技術合作方面分歧嚴重。在未來的生態環境合作治理中還需要各主權國家之間更多地包容、妥協、互助和作為,這不單單需要公平正義原則,更需要樹立起共同擔當的責任意識。各主權國家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積極努力、加強合作,必須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堅持規則的公平性,注重目標的合理性,確保機制的有效性。②

4.安全領域:互信合作以保持國家間的均勢

安全領域的相對穩定向來是主權國家安身立命、存續發展的基石。除卻傳統安全的威脅(如軍事、政治對抗、外交沖突等)仍很嚴重外,新世紀以來非傳統安全威脅(如經濟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義、武器擴散、跨國犯罪等)也愈加凸顯并且呈現多樣化。這為擁有共同利益的相關主權國家之間進行雙邊或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提供了契機。正是由于來自安全領域挑戰的嚴峻性,主權國家在此基礎上承擔的國際責任才更加重要。主權國家在國際安全領域所應擔當的國際責任主要有:秉承《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有關規定,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共同營造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開展預防性外交,倡導優先使用對話與協商來化解分歧、預防沖突;促進多邊主義,加強與區域和次區域組織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的交流合作;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尋求實現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以切實的互信合作贏得均勢和保障。③

三、主權國家踐行國際責任面臨的困境

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的合作與競爭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其對于國際責任的認同度也存在分歧,這就在無形之中給國際社會倡導國際責任、構建責任機制造成了諸多障礙。概括起來,主權國家踐行國際責任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國家間不平等現象仍然嚴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以聯合國為示范,國際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都涌現出許多政府間或非政府組織。這些組織雖然成立的宗旨不盡相同,但是卻都或多或少標榜民主平等原則。然而,每個領域規則的制定或許會參照絕大多數成員國的訴求,但是在運作具體游戲規則的時候往往只會出現少數幾個掌控話語權的主導者,他們時而博弈,時而結成同盟,形成全球治理中權責不一的政治氣候。之所以說國家間不平等現象嚴重,在不同的領域有很多鮮明的事例可以說明,最具代表性也是至今頗具爭議性的事例就是,美國在核不擴散問題上對以色列和伊朗等國采取的“雙重標準”。事實上,國家間的這種不平等極大地阻礙了公正合理、責任至上的國際秩序的構筑。

2.現有治理機制的缺陷

全球化的發展迫使各主權國家彼此之間的依賴度史無前例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世界在轉變為地球村的過程中同樣也經歷了與之等量的治理難題。第一,當今世界倡導更多的是所有主權國家在國際交往中一律平等,這就很容易造成權威主體的缺失。第二,即便擁有了兼備影響力與號召力的權威主體,但是對于合作伙伴(亦即一個共同框架下的其他國家),如何形成普遍遵守和有效力的治理機制甚為重要。第三,用于規范和調節的制度有了,那么,應該怎樣保證公正、合理、高效執行呢?有無預警或善后機制可供處理突發事件、彌補制度漏洞?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第四,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制度框架內的所有國家能否始終同心同德,即使是在遭遇困境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履行職責、互幫互助。機制的不完善是全球治理推進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硬傷。

3.各國國情和利益訴求難以協調

各國國情和訴求的不同是造成全球治理中主權國家無法兼顧內外責任的重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給國際事務的公平處理埋下了難以調和的隱患。以東亞國家為例,盡管目前其整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依然相當大,貧富差距仍十分懸殊。其政治制度類型也復雜多樣,既有威權式的專政國家,也有東方式的民主國家;既有資本主義國家,也有社會主義國家。此外,東亞地區的民族眾多,宗教意識復雜,部分國家尚有領土(海)主權歸屬上的分歧與爭端,利益訴求差異很大。這種多樣性使得東亞不同國家對待許多特定問題或機制具有多樣性的政策選擇,難以實現政策的統一,從而嚴重削弱了東亞地區各主權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集體影響力。④

4.民族保守主義滋生出消極排外的極端情緒

在國際政治中,民族主義是現代國家的精神內核和心理基礎,是人民對國家認同感的象征??墒欠彩露加袃擅嫘?,民族主義有時候展現出的保守性、極端性、排外性等負面特質,會使一個國家拒斥本應擔當的國際責任,以自身利益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甚至在國際交往中時常用可能讓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對于許多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或民族而言,長期的屈辱感和自卑的心態非常容易為極端民族主義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其主要表現是好戰、過分自負、妄自尊大等。在處理對外關系方面,極端民族主義者所主張的不是首先通過談判、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是采取不負責任的甚至以傷害他國為代價的非理性的沖突和對抗的方式,他們甚至樂于看到自己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矛盾激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因為這樣或許正好證明他們存在的“價值”。因此,極端排外情緒影響下的民族主義者主張的不是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而是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以一種不負責任的姿態給國際社會添亂,⑤嚴重阻礙了全球治理進程的推進。

四、中國擔當國際責任的策略建議

崛起中的中國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這既是外部社會對中國的集體期望,也是中國實現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⑥如何理解和界定與中國崛起的權力相稱的責任,怎樣做才是自身與國際社會共同認同的負責任國際行為,以及如何在這種認同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國家角色身份的重構,并有效地避免其中可能出現的角色和身份沖突,就成為決定中國是否能夠成為負責任大國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1.堅持力所能及的均衡責任觀

在全球治理進程里,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前提既離不開對現有的國家實力以及國際效益的把脈,也必須注重樹立起“均衡責任觀”,并運用這種思維指導外事實踐。事實上,中國和國際社會對于中國所承擔的“責任”的理解,視角是不一樣的。國外聲音在把中國與“負責任的大國”聯系起來的時候,多是關注中國所做的國際貢獻,并會要求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中國接受國際社會的這一指稱和作同樣的自我闡述的時候,更多的是為了打造對外的大國形象、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⑦所以,中國應該讓國際社會充分了解到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現實原則。第一,中國首要的肯定是履行好對本國民眾的責任。第二,從現實主義國際理論的觀點來看,中國政府所有的責任外溢行為毫無疑問必須符合國家實力允許、國際效益顯著、國際反響積極、內外兩個大局兼顧這四個條件。第三,責任不是單向的,主權國家之間應當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利益相關方都要互負責任。

2.打造嶄新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與歷史上依靠武力征服而崛起、推行霸權主義的大國不同,中國只希望“和平崛起”,向來沒有好勇斗狠、稱雄爭霸的意圖。然而,在一個傳統強國衰落和一個新型大國崛起相碰撞的時代,要想避免與舊體制捍衛國發生不必要的沖突,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政府應當通過打造一種不同于過往的、嶄新的、值得信賴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來向國際社會詮釋一個治理理念,即國家間不僅僅只有永恒的利益,還有從密切聯系中顯現出的對彼此的道義責任。責任外溢的真正內涵不是政治作秀,也不是利益捆綁,更不是將承擔國際責任視作工具性的手段。它的特點在于,一個主權國家在本國取得了善治,而世界上其他國家卻在治理的諸多領域有所缺漏,這個國家愿意像對待鄰居和朋友一般慷慨相助、平等交往,而不是作為世界警察在國際社會凸顯存在感。在未來的全球治理中,中國會在國際和地區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會在崛起道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而想要致力于打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一方面,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軟硬實力,用實力為自己贏得話語權,另一方面,中國需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向世界闡述自己的主張,熟練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3.扎實推進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建設

國際政治與經濟舊秩序的實質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政治舊秩序的存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仍然存在世界大戰危險、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原因。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改變不合理的游戲規則,建成公正、合理的政治經濟新秩序,這是為國際社會營造良好的政治經濟氣候的根本措施。中國隨著自身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應當以聯合國為舞臺,在各主權國家面前主動做出表率,將中國的大同道義宣揚到世界,借助各類國際組織,倡導務實的合作,扎實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設。具體來說,這一新秩序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第一,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第二,堅持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反對憑借軍事優勢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增進相互信任,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第三,世界各國主權平等。所有國家不論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世界事務的權利。第四,尊重各國國情、求同存異。各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不應成為發展正常國家間關系的障礙,更不應成為干涉別國內政的理由。第五,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各國之間,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該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共同發展。⑧

4.有選擇性的擔負起國際責任

中國在全球治理進程中需要有選擇性地擔負國際責任,這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是樹立開放自信的大國心態,用戰略眼光對待國際責任,既要防范國際責任被西方語境異化,又要區分并兼顧不同國際責任之間的差異;第二個層面是對于中國而言,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中,不僅僅是去熟悉和接受更多的國際規則、區分并選擇更多的國際責任,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和創設規則,使其他國家愿意一起參與到這個責任機制當中去,從而促進每個主權國家各自的國家利益與大家一直關切的共同利益之間的和諧共進。⑨未來中國可以繼續在能力范圍內擔負國際責任,提供公共產品和對外援助,以拓展國際戰略空間。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則需要充實和豐富國際責任的相關理念,同世界主要國家一起構筑并參與到新型的責任機制框架之內。

注釋

①蘇長河:《中國與全球治理——進程、行為、結構與知識》,《國際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②溫家寶:《凝聚共識加強合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2009年12月18日。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利用》國防白皮書,2013年4月。

④周士新:《東亞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發展前景》,《亞太經濟》2011年第4期。

⑤邢悅、詹奕嘉:《負責任大國:理論、歷史與現實》,《復旦國際關系評論》第8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頁。

⑥金燦榮、劉世強:《崛起的中國如何面對“大國責任”》,《中國經貿》2011年第6期。

⑦黃永鵬、秦琳:《“中國責任論”考量之上的“均衡責任觀”探析》,《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⑧《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中方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2年9月19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b_602314/zzjg_602420/t970916.shtml.

⑨宋效峰:《國際機制與和諧世界構建:基于亞太地區的視角》,《東南亞南亞研究》2011年第1期。

責任編輯:浩淼思齊

猜你喜歡
主權國家全球治理國家形象
國際氣候外交在經濟層面的障礙分析
中國參與極地開發與治理的前景透視
全面從嚴治黨為中國國家形象“加分”
中華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美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全球霸權
試論主權國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地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