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的心學發展軌跡在其詩歌中的表現

2014-04-03 04:52徐佳慧李定乾
關鍵詞:心學圣賢陽明

徐佳慧,李定乾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一、引言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人稱其為陽明先生,源于他常在越城附近的陽明洞講學,且自號陽明子。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心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軍事家和書法家。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所掩蓋。雖然他并不以詩聞名,但從文學角度來看,他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詩人,《四庫全書》就評價他的詩“秀逸有致”。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有起有落,而不論在什么時候,王陽明都沒有停止詩歌創作,可以說,詩歌伴隨他的一生。王陽明一生創作的600多首詩歌,按內容可以分為四大類:求道詩、山水詩、罹難詩和哲理詩。這些詩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反映了詩人以“致良知”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體現了心學家獨特的審美特色,在詩學、心學和美學等方面具有較高價值。詩歌是他思想和情感表露的一種基本形態,是其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他的詩歌創作,我們可以了解到陽明的人生軌跡和心學思想的發展。①在明代中后期這個詩歌創作崇尚復古的大環境下,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哲學觀點,創作了許多具有哲學觀點的詩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個性思想。他用“良知”喚醒“人性”,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人們通向至善至美。

二、青年求道與心學思想萌芽

從12歲有志于成為圣賢到30多歲第一次提出身心之學,王陽明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探索階段。期間,他接觸了宋學、兵法等思想,反復比較,取長補短,綜合并超越了各派,確立了自己的圣賢之路。

王陽明和當時很多的讀書人一樣,也走上了科舉之路,他努力學習《四書》、《五經》,廣泛涉獵經史子集,為日后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他從研讀宋儒格物之學到心生懷疑再到轉向辭章之學,這可以看成是王陽明在求圣賢道路上的一次思想轉變。陽明的仕途并不順利,兩次會試都沒成功,他沒有灰心,從他這個期間所寫的《雪窗欄臥》詩中就可以看出。又如《雨霽游龍山次五松韻》二首:

晴日須登獨秀臺,碧山重疊畫圖開。閑心自與澄江老,逸興離還白發來?潮入海門舟亂發,風臨松頂鶴雙回。夜憑虛閣窺星漢,殊覺諸峰近斗魁。

嚴光亭子勝云臺,雨后高憑遠目開。鄉里正須吾輩在,湖山不負此公來。江邊秋思丹楓盡,霜外緘書白雁回。幽朔會傳戈甲散,已聞南檄授渠魁。

這兩首詩是隨興而寫,境界開闊,結構立體。王陽明和魏翰一起登上龍泉山,登高遠望,看到深秋的姚城一派生機勃勃,心中抑制不住的激動,抒發了對未來的無限向往,絲毫沒有落第的悲傷。這個時候的陽明是自信的。他的這種遠大的志向也成了他行路的原動力。他在受挫之后對入仕與江湖,出世與入世有了比較深刻的思考。這種思想從《次魏五松荷亭晚興》“飛騰豈必皆伊呂,歸去山田亦可耕”中比較充分的展現了出來。這兩種思想交錯貫穿著他的一生。

王陽明28歲中進士,他的第一件公差是送威寧伯王越靈柩回到河南??h下葬,監督修造王越墳。在施工過程中,他運用早年學習的兵法,將差事辦得很成功,也為他日后的軍事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此后,王陽明游覽了九華山、泰山等佛道圣地,留下了許多詩歌,這些詩不僅僅停留在外在層面,抒發大好河山的美麗雋秀,更多的是透過表面揭發深層次的哲學思想,感悟人生。陽明曾兩次游覽九華山: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靄。(《雙峰》)

夜靜涼飆發,輕云散碧空。玉鉤掛新月,路出青芙蓉。(《蓮花峰》)

靈峭九萬丈,參差生曉寒。仙人招我去,揮手青云端。(《列仙峰》)

云門出孤月,秋色坐蒼濤。夜久群籟絕,獨照宮錦袍。(《云門縫》)

從這四首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九華山的向往,將這高峻群峰,山水禪境與自己融為一體。月色下的群峰寧靜蒼茫,籠罩在仙境之中,具有朦朧美,而那種對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賦予了九華群峰的詩魂?!跋扇苏形胰?,揮手青云端?!边@是詩人與仙人的一種對話,遠離塵囂,抒發了對仙界的渴望?!耙咕萌夯[絕,獨照宮錦袍?!笔窃娙藘刃恼鎸嵉膶懻?,他無法對現實做出正確的解釋。陽明對于仕途是有清醒認識的,因而總是積極從佛道方面領悟尋找求圣賢的秘訣。他靜心觀物,用哲理的思想感悟人生,希望尋找一片心靈的棲息地,傳達了一種歸隱的思想。

31歲時陽明告病歸越,這時雖然還沒有形成心學體系,但他的詩已開始有心學萌發之象了。病愈之后去山東主考,對當時社會的各種弊端和佛教引發的負面影響都看得比較清楚,他的思想也在不斷地演化,這些在登泰山詩中可以得到反映。如《泰山高次王內翰司獻韻》:

扶輿磅礴元氣鐘,突兀半遮天地東;南衡北恒西泰華,俯視傴僂誰爭雄?人寰茫昧乍隱見,雷雨初解開鴻蒙;繡壁丹梯,煙霏靄霨;海日初涌,照耀蒼翠。平麓遠抱滄海灣,日觀正與扶桑對。聽濤聲之下瀉;知百川之東會。天門石扇,豁然中開;幽崖邃谷,襞積隱埋。中有遁世之流,龜潛雌伏,餐霞吸秀于其間,往往怪譎多仙才。上有百丈之飛湍,懸空絡石穿云而直下,其源疑自青天來。巖頭膚寸出煙霧,須臾滂沱遍九垓……宣尼曳杖,逍遙一去不復來,幽泉嗚咽而含悲,群巒拱輯如相送。俯仰宇宙,千載相望,墮山喬岳,尚被其光;峻極配天,無敢頡頏。嗟予瞻眺門墻外,何能仿佛窺室堂?也來攀附攝遺跡,三千之下,不知亦許再拜占末行。吁嗟呼,泰山之高,其高不可及。半壁回首,此身不覺已在東斗傍。

這首詩有著唐詩的風韻,繼承了李杜率真剛健,更把他自己中年時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和豪放張揚的藝術風格表現出來。不僅抒發了對泰山雄奇勝景的贊嘆,還傳達了陽明天馬行空,縱橫恣意的情感個性,將生命的激情和前途的希翼融入詩中,雖然他已經看到了佛教的負面影響,但是內心還是很矛盾的,這也是思想探索的一個過程,艱巨且復雜。

在山東主試任務完成后回京,王陽明將自己的目標定為探究圣學,為了傳播儒學,他結交了很多朋友,湛若水就是其中一個,這也為心學體系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在《別湛甘泉序》中提到:“某幼不學問,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釋。賴天之靈,因有所覺。始乃沿周程之說求之,而若有得焉。顧一二同志之外,莫于翼也,岌岌乎仆而后興。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堅,毅然若不可遏,則予之資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學務求自得者也?!?/p>

可以說,湛若水的這種“自得”思想對王陽明從迷茫中找到人生方向有著很大的影響和幫助,“陽伯即伯陽,伯陽竟安在?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該。長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娨尤?,于今吾始悔?!保ā顿涥柌罚瓣柌床?,伯陽竟安在?”這里陽明第一次將心學思想表露出來,他將儒道兩種學說作比較,認為應將“仁”學思想作為人生準則,而否認道學思想。王陽明從這時起,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出口,將求圣賢作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

在這個時期所做的詩主要是反映了陽明矛盾的內心世界,他向往自然,渴望入世,性格率真灑脫,他的心學思想從復雜的路口中尋找到一絲光亮,并開始萌芽。

三、中年罹難與心學思想的鑄就

正當王陽明找到人生的方向,信心百倍的時候,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當時,閹黨劉瑾掌握大權,奸臣當道,政治混亂,忠臣相繼被害。國難當頭,正直、俠義的陽明上《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勸諫武宗,雖然言辭懇切,勸諫有力,但是陽明還是難逃昏庸君主和狠毒劉瑾的毒手,鋃鐺下獄。陽明的命運軌跡從此發生了劇變。

在獄中,陽明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他用詩歌抨擊混亂的社會,表示憤怒、失望,但是他對自己的行為并不后悔,無愧于心,仍堅信天地間有正義的存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儒家的胸懷。還寫下了自己內心的困惑,對親友的思念之情?!段蒹猎隆肪捅磉_了他的細膩的情感:

幽室不知年,夜長晝苦短。但見屋罅月,清光自虧滿。佳人宴清夜,繁絲激哀管。朱閣出浮云,高歌正凄婉。寧知幽室婦,中夜獨愁嘆!良人事游俠,經歲去不返。來歸在何時?年華忽將晚。蕭條念宗祀,淚下長如霰。

忠貞的人遭受磨難,奸臣當道,日月無光,詩人感嘆前途險惡,詩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將正義與邪惡作對比,更添悲涼?!笆挆l念宗祀,淚下長如霰?!痹讵z中祭奠祖先,傳達內心的矛盾、困惑和糾結。他在獄中沒有停止思考和求索,并且專研《易經》,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給予他精神支持和力量,《讀易》詩就將他此時的思想探索經歷記錄了下來。前六句是寫讀《易》的原因:“囚居亦何事?省衍懼安飽。瞑坐玩羲易,洗心見微奧。乃知先天翁,畫畫有至教?!苯又攀侵攸c:“包蒙戒為寇,童牿事宜早。蹙蹙匪為節,錿錿未違道。遁四獲我心,蠱上庸自保。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簞瓢有余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逼渲杏昧恕吨芤住分械膸讉€卦名,可見他用心鉆研《周易》來自省,在獄中修煉自己的思想獲得升華。全詩具有一種哲理美,但是詩人還沒有形成他自己的思想體系。

在自己下獄,傷痛難忍的同時,他還不忘勉勵同樣命運的獄友,鼓勵他們不要屈服,勇敢面對??梢婈柮髦敬娓哌h,剛強堅忍,牢獄經歷并沒有動搖他求圣賢的意志,相反這種磨礪讓他的思想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升華,更堅定了他成圣賢的決心。

在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路途中,他創作了很多思念親人的詩歌,基調是以樂觀、豁達為主,并借路途中的山水抒發自己的達觀性情。他沿途講學,思想以孔儒、宋學為主導,特別注重對晚生的教誨,如《長沙答周生》:

旅倦憩江觀,病齒廢談誦。之子特相求,禮殫意彌重。自言絕學余,有志莫與共。手持一編書,披歷見肝衷?!缆春紊?,遺址自南宋。江山足游息,賢蹤尚堪踵。何當謝病來,士氣多沉勇。

從教誨中可以看到他對培養青年學子的高度重視,將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的身上。全詩飽含情感,與周生交流,不刻板說教,也折射出他的探索精神。

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之后,王陽明沒有放棄他求圣賢的理想目標。據《年譜》載:“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已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盵1](P1228)經歷了一系列磨礪后,終于頓悟出“良知之道”,哲學史上稱之為“龍場悟道”,至此,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終于誕生了。拯救社會,改造世界就必須啟迪人們的“良知”,“他認為自己的思想是符合先賢的經典,是先賢思想精髓的再現。宋儒求理于事事物物者是錯誤的。陽明用默記的《五經》之言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盵2](P97)之后他興辦學校,改變民風,辦書院,與學生一起討論圣賢之說,凈化心靈,啟迪學生心智,讓他們自己體悟心學。其后的很多詩歌記錄了他與學生們一起寓教于樂的情景。

正德五年,劉瑾下臺,王陽明命運出現了轉機,他離開貴州赴江西廬陵任知縣,到達廬陵后,不顧疲憊,寫下了《游瑞華二首》:

薄領終年未出郊,此行聊解俗人嘲。

憂時有志懷先達,作縣無能愧舊交。

松古尚存經雪干,竹高還長拂云梢。

溪山處處堪行樂,正是浮名未易拋。

萬死投荒不擬回,生還且復荷栽培。

逢時已負三年學,治劇兼非百里才。

身可益民寧論屈,志存經國未全灰。

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瀾豈易摧!

總結了自己貶官及旅途的生活,從這開始,王陽明將自己的心學付諸實踐。王陽明這一時期的詩歌是對他堅忍不拔,樂觀向上,不輕易向命運低頭的抗爭精神的真實寫照,記錄了他對圣賢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厄運的藐視,以及戰勝黑暗的豁達胸懷。

四、晚年山水與“致良知”心學思想的升華

隨著官職的不停升遷變動,王陽明暢游在山水之間,鐘情于自然,在山水中尋找詩意,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他游歷了四明山、瑯琊山、南京、贛州通天巖、紹興秦望山等地方。

他寫的山水詩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他縱情山水,在自然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尋找一片心靈的棲息地,在詩中表達出對大好河山的向往。另一個方面是在山水游玩中體悟人生,尋找“自我”獨立人格,用智慧的哲學眼光靜心看待周圍的一切,印證心學的思想,感悟“良知”的美妙。

他還將教學與山水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山水間啟迪弟子,讓他們自己去體悟“良知”。如“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幾人?莫負詠歸興,溪山正暮春?!保ā渡街惺局T生五首》其二)“池上偶然到,紅花間百花。小亭閑可坐,不必問誰家?!保ā渡街惺局T生五首》其四)“溪邊坐流水,水流心共閑。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保ā渡街惺局T生五首》其五)王陽明在滁州講學與山水相聯系,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溪山暮春圖”,表達了自己要寄情山水,回歸本心的人生境界?!八焉剿?、自然寫得如此之美,應與一般嘲花草、弄風月的詩人不同,這是他在心學的觀照下,天地萬物生機流行的情懷外現,詩中雖無說理,但理趣已融化為物境?!盵3](P1095)從中也看出了王陽明對生活的熱愛,志存高遠且悠然自得。

正德九年,王陽明升任南京鴻臚寺卿,這是一個閑職,他在任職的這段時間里生活比較輕松,空余時間瀏覽美景,交友會客,講學論道,但是他此時的內心卻是矛盾的,《冬夜偶書》:“百事支離力不禁,一官棲息病相侵。星辰魏闕江湖迥,松柏茅茨歲月深。欲倚黃精消白發,由來空余有余音。曲肱已醒浮云夢,荷貴休疑擊磐心?!笨梢钥闯?,當時人們的思想仍然被程朱理學所禁錮,心學的傳播還很困難,他只在與朋友交往中表露自己的心學思想。

其后,在南安、贛州等地歷四年磨難,但是他從未放棄生活的意志和對心學的追求,在征戰期間,利用空余時間與弟子交流思想,講學論道,使得“良知”學說逐漸成熟?!队执侮愇┛m崱繁容^具有代表性:

四山落木正秋聲,獨上高峰望眼明。樹色遙連閩嶠碧,江流不盡楚天清。

云中想見雙龍轉,風外時傳一笛橫。莫遣新愁添白發,且呼明月醉塵觥。

對通天巖的景色描寫,表達了陽明內心的惆悵。他登上通天巖眺望遠方,意境開闊,天高云淡,樹木蔥蘢,一派生機勃勃,聯想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不由心生惆悵,感嘆人生短暫,壯志未酬,流露出想要歸隱山林的意向。

嘉靖元年,陽明父親去世,再加上朝廷閣臣對他的嫉妒排擠,陽明離開了黑暗的政壇。歸越后,他感慨萬千,《歸興二首》表達其內心的舒暢之情:“百戰歸來白發新,青山從此做閑人?!薄岸袷夹胚€丹抉,卻笑當年識未真?!彼恢毕蛲鲆粋€閑人,如今終于實現了這一愿望:“種果移花新事業,茂林修竹舊風流?!标柮鲀刃臒o比輕松,有對道家思想的體悟,他一方面追求閑靜的生活,一方面對社會現實十分憂慮。

在他晚年出征廣西平亂之前,還創作了一首《別諸生》:“綿綿圣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矩出方圓。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來畫前。握手臨歧更何語?殷勤莫愧別離筵!”這首詩對陽明的“良知”學說是一個高度的總結概括?!熬d綿圣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彼J為自己的學說是繼承了孔儒的正脈。他說:“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圣賢相傳一點滴骨血也?!盵1](P1279)“良知”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根源,它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只有按照“良知”思想辦事,才能有光明的未來。

王陽明在居越期間對他自己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升華,他將自己的心學思想與詩歌相融合,通俗易懂,擴大了傳播范圍。晚年的陽明更是將程朱理學拋棄,在佛道之中出入,心學貫穿在三教之中,倡導“良知”思想和“知行合一”,讓心靈得到凈化,在處世態度上始終保持平和、靜穆,不去追求生命以外的事物,形成“良知”境界的詩風,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捕捉靈感,引人深思,景寓于理,讓人體悟人生的哲學。

五、結語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歷經磨難,無論周圍世事如何變幻,他都沒有停止詩歌創作,可以說詩歌一直伴隨著他追求圣賢。他的心學思想與其人生軌跡緊密相連,從他詩歌的豐富內涵中可以了解到其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用心學指導詩歌創作,并繼承孔孟“仁政”、“親民”等思想和陸九淵、陳獻章心學思想,成為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實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一大轉型。

“無論是他的抒情詩、敘事詩,還是寫景詩、說理詩,都是他道學情懷的藝術表現。只有結合王陽明道學思想的變遷過程和人生經歷,才能捕捉他詩歌的心路歷程和生命個性,也才能對其詩歌表現的高遠超拔的人生境界做出準確的解讀?!盵3](P10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王陽明的詩歌做了高度評價:“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盵4]評價如此之高而絕非過譽。黃宗羲則對其詩歌的藝術風格評價說:“余以為詩文至于文成,亦可謂之自然矣。唯其自然,故見為不措意?!盵5](P1498)王陽明用“良知”去審視人心和自然之美,是明代詩歌畫卷中輝煌的一筆。

注釋:

①據錢德洪《刻文錄敘說》,王陽明“學凡三變:少之時,馳騁于辭章;已而出入于二氏;繼乃居夷處困,豁然有得于圣賢之旨。是三變而至道也。居貴陽時,首與學者為‘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后,多教學者靜坐;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變也?!币姟锻蹶柮魅じ戒洝?第157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華建新.王陽明詩歌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武道房.道學與王陽明詩歌的心路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0(01):95-104.

[5]黃宗羲.姚江逸詩[M].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猜你喜歡
心學圣賢陽明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高中生物錯題集建立的實踐研究
境隨心轉是圣賢
論新時代構建共產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修身
杲杲冬日陽明暖好時光
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羅陽明:大瑤山里的年輕博士
詭異的仕女圖
楊簡心學的形成及其浙學精神的展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