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自殺現象預防干預機制研究

2014-04-05 14:03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00876龐林源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4年16期
關鍵詞:生命心理大學生

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00876)龐林源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故頻發,引起了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群體自殺現象與其在情感、學業、就業等方面均承受較大壓力及在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的挑戰有關。大學生自殺預防干預機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對大學生心理狀態的監控及引導。本文從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入手,反思與借鑒眾多高校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的做法,提出構建健全的大學生自殺預防干預機制來減少大學生自殺事件發生的建議。

1 大學生自殺現狀及原因分析

1.1 大學生自殺的現狀

大學生是自殺的高危人群,大學生的自殺率是同齡非大學生年輕人的2~4倍,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這一現象也引起了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據中國社會調查所一項調查顯示,26%受訪大學生有過自殺想法[2]。據不完全統計,2001~2005年,各地媒體共報道過281名大學生自殺,其中209人死亡,72人幸存,自殺死亡率為74.4%[3]。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殺而死亡的學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學子自殺。2006年2月20日~3月1日不到兩周的時間,華南農業大學連續發生跳樓事件,有三名大學生自殺。而在2010年,江蘇省教育廳公布的一項數據更加令人震驚,僅在當年上半年,全省大學生自殺的人數超過40人[4]。

1.2 大學生自殺原因淺析

1.2.1 心理脆弱

80、90后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享受著父母親友的百般寵愛,面臨的挫折少之又少,人生觀、世界觀也尚未定型。因此,在步入大學,需要獨自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他們往往不能正確面對問題,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出現了角色緊張。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處于不良的自我認知狀態中[5]。哈佛大學學者阿瑟·克萊因曼認為,年輕人面對困難時往往缺乏經驗,容易產生心理危機或引發抑郁情緒,進而可能誘發輕生念頭[6]。

1.2.2 學業壓力

學生在大學期間要面臨考試、考證書、參與學科競賽等一系列考驗,新環境對他們的各項素質要求均有較大提高,學生普遍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在2012年的北京論壇教育分論壇上,北京大學的幾位專家聯合發布的《首都高等教育質量和學生發展調查報告》顯示,二成大一新生會在學業方面遇到挑戰。部分大學生對于中學時高壓下學習轉向大學時自主學習的不適應被認為是這種挑戰的來源[7]。如果大學生無法盡快調整自己而出現掛科、留級等問題時,就會產生心理負擔,學業壓力亦成為威脅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子。

1.2.3 戀情受挫

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顯示,戀愛失敗占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4]。在目前的大學校園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且日益呈現出低齡化和公開化的趨勢。但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普遍責任意識淡薄,注重過程而輕視結果,且在心理上不成熟,缺乏妥善處理戀愛過程中雙方情感糾葛的能力。這些都極易導致雙方戀愛關系破裂,感情受挫,進而可能引發大學生對人生和世界的失望及質疑,為輕生念頭的產生埋下伏筆。

1.2.4 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社會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社會化執行者。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價值觀念及心理狀態。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等均是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若家庭結構不健全,子女更易產生自卑多疑、性格孤僻、偏激等心理障礙;而幼年父母粗暴、放任、溺愛等不正確的養育方式,也可能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及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時,多半要面臨獨自離家、異地生活的種種問題,他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若此時家庭未能給予必要的心理保障與支持,可能使他們在校遇到的一些問題或矛盾激化,造成惡果。

大學生自殺原因多元化又有相對集中的趨勢。研究表明,自殺行為發生的直接外因就是達到一定強度的心理刺激[5],但大學生自殺的根本原因還是個人的心理狀態及心理素質。

2 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干預機制的建立

2.1 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干預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他的著作《自殺論》中,把自殺劃分為四種類型,即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一般認為,利己型自殺產生于極度的個人主義,或個人由于過分脫離社會而產生的內心空虛;利他性自殺多半是為了滿足社會規范的要求而發生的自殺行為;失范型自殺指個人與社會固有的關系被破壞,令人彷徨不知所措難以控制而產生的自殺;而宿命型自殺則是由社會對個體的過度控制造成的[8]。

筆者在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大學生自殺的動因,認為價值失范是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即大學生群體自殺多為失范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具有外顯性的特征,在采取行動之前會有征兆,若此時得到合理的心理干預及關心幫助,可以促進自殺傾向的減輕或消除。

按照日本學者長岡利貞的描述,自殺過程一般經歷產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采取自殺行為等環節[9]。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工作體系,可以有效地對大學生不良心理狀態進行調節,從在自殺意念產生階段開始對其進行干預,從而減小心理危機對學生帶來的傷害。通過控制自殺行為產生之前的整個心理過程,有效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2.2 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干預機制建構的途徑

2.2.1 建立科學的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自殺事件本身是一個多成因的復雜事件,故預防策略也具有復雜性。為了有效應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生,必須構建完善、系統的大學生自殺預防與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高??梢栽诿繉W期初或學生面臨畢業、考研的等大學生心理問題高發期進行全校范圍內的心理狀況普查,及時發現可能具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對象,對其建立動態心理檔案,資料和數據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不斷更新、完善,長期跟蹤監控高危對象的心理狀態。同時,要不斷建立起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預防機制,使大學生逐步發展出成熟的自我意識[5]。

2.2.2 加強學校社會工作介入

學校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國,主要目的是配合學校解決青少年教育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改善人際關系并對學生進行社會化教育。開展學生社會工作可以彌補學生工作的缺陷。部分高校社會工作的職能由高校輔導員承擔。但輔導員群體雖身處學生工作一線,卻由于自身能力以及工作方法的限制,無法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持續性的關注,對面臨心理危機的學生不能有效地進行疏導和幫助。目前,絕大部分高校輔導員為剛剛畢業的本科生,工作經驗尚不豐富,學生工作涉及的相關學科知識也有所欠缺,雖然能夠察覺到學生出現的心理及行為偏差等問題[10],但普遍缺乏有效干預的能力,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疏導。因此,若要建立合理的機制和體系,就應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嚴格篩選,提高其素質,完善輔崗前培訓機制并定期對他們進行職業技能考核,樹立高校輔導員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及責任感,對于有不良心理傾向的危機個體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輔導員亦可以將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充分引入到學生工作體系,吸收社會工作理念,在處理學生工作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逐步確立主體意識,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2.3 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

上世紀60年代,生命教育這一概念在美國首次被提出,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已經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生命教育的實行可以幫助教育回歸本質,同時觸及教育原有的根本性問題。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生命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實現對自身和他人生命的關注,最終實現生存能力的養成和生命活動質量的提升,即“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引導學生欣賞生命,期許學生尊重生命,鼓勵學生愛惜生命”[11]“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2]。教育也應基于生命并尊重生命,讓生命本身不斷得到發展、完善,使生命氣息得以傳遞。但由于我國的教育過分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個體所需要的基本關懷,學生缺乏對自己及他人生命的正確認識,在遇到問題時容易誤入歧途。大學生自殺自殘、傷害他人等暴力事件折射出他們對生命的價值及意義缺乏了解,對侵犯生命行為后果的無知,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生命教育缺失的嚴重性,加強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視并通過多角度完善高校生命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2.2.3.1 開設生命教育專題課程

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高校中還沒有系統開展生命教育的課程。在生命教育課程引入高校的初步階段,可以先開設并推廣一些主題為“生死哲學”、“人學”等的選修課,有助于學生從認知層面熟悉生命教育并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深度思考;亦可從歷史觀的角度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幫助學生體悟生老病死。同時,學??啥ㄆ谂e辦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周等活動,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專家舉辦講座,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2.2.3.2 設置生命教育實踐課程

以學校為主導開辦幫助大學生體驗生命、珍視生命的實踐活動,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學??梢院蜕鐣舷嚓P機構合作,將生命教育實踐活動與志愿者工作等結合展開。引導學生擴大社會接觸層面,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提高他們的心理認知和承受能力。

“體驗式活動”強調“先行后知”,通過組織一些針對性項目,激發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少數高校組織過的模擬棺材體驗活動,通過讓學生躺進“棺材”,在幽閉、狹小的空間內模擬死亡,引發學生的恐懼感,同時,讓學生在實際的場景中更清晰地感知生命,體悟生命的來之不易,感悟生命的價值,對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達到實施生命教育的目的。

2.2.4 高校管理中滲透人文關懷

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機構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和引導師生員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和條件,整體優化學校教育工作,有效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組織活動。然而,現在,部分高校的管理機制有日益僵化的傾向,學校的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高校內部沒有和諧的情感氛圍。某些管理者單方面懼怕承擔責任,以逃避心態處事,導致高校普遍出現“制度冷漠”的現象。高校自身人文精神的缺失及風氣的浮躁,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忽視,對學生不良心理狀態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助長作用。

大學生從生理角度講已經是成年人,但由于其生活范圍囿于校園,社會經驗極為有限,處理問題方法單一,且由于遠離父母親人的關照,心理較脆弱。部分學生無法從家庭中得到足夠的心理支持,心理保護不完全。高校管理者應明確一種觀念,即高校的管理工作并不能僅僅著眼于秩序的維持以及問題的解決,更要關注如何促進學生的自身完善和長遠發展。故高校管理要考慮到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必須在管理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并實施“人文管理”,杜絕制度“冷漠”,充分關注“被管理對象”—學生本身,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強調對他們的尊重和理解,實現他們的價值和尊嚴。要在管理中彰顯人本理念,同時滿足學生自身、家庭及社會三方面的需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出適應各方需求的人才。

2.2.5 樹立危機干預意識

2.2.5.1 校方危機干預意識

調查表明,許多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初步階段,會向外界釋放“求救”信號,向周圍的同學或學校心理教師尋求幫助。在學校未得到合理心理關懷,多方求助未果,抑或得到不恰當的心理干預,錯過了最佳的自救時期,心理問題加重,逐漸超出了個人可控制的范圍,就可能發生悲劇。因此,高校應以學院、系所為單位,定期對在校學生進行心理篩查,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危機,對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對象庫,并為對象庫中的學生建立動態心理檔案,以減少危機的突發性和意外性。當發現學生心理狀況不良時,要陷入啟動預警機制,對其進行緊急干預,及時通知家長并引入專業心理咨詢和心理鑒別,幫助其扭轉對負性事件的認知并恢復平穩心態。

2.2.5.2 學生間的危機干預意識

在大學校園內,學生互相之間可以比較密切地關注對方的思想和心理狀態,同班同學,尤其是同宿舍的同學,最能直接感受和捕捉到彼此言行中的異?,F象。輔導員應在各班設立心理委員職務,在各個宿舍選出樂觀積極、與同學相處融洽的學生作為宿舍信息員,定時向輔導員反映本宿舍成員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大致情況。自殺企圖潛伏期比較長而實施時往往事態十分緊急,當某位學生有異常的心理及行為時,師生們應該秉著“誰首先發現,誰首先處理”的原則,在能力范圍內進行情緒疏導,為專業的心理干預爭取寶貴時間。

3 結語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生命之花的凋零,令人扼腕嘆息,同時,人們更應反思當代教育之失。大學生選擇自殺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哀,同時也是教育的悲哀。促進大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發展是時代的迫切要求。社會、家庭及學校需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自殺預防及危機干預機制,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
生命心理大學生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