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史記》中的悲劇人物
——以屈原、李斯為例

2014-04-17 04:02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李斯后人抗爭

姜 和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漫談《史記》中的悲劇人物
——以屈原、李斯為例

姜 和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史記》記敘了兩類截然不同的悲劇人物,一類是愿意用自我的毀滅展示出潛藏于人類自身的生命力量,在深感自身渺小無力時綻放出崇高與偉大(如《屈原賈生列傳》中的屈原)。另一類卻是在現實悲劇越掙脫越拉緊的羅網中選擇了徹底地屈服,摒棄理想,隨波逐流(如《李斯列傳》中的李斯)。前者以充斥著振奮人心的正能量去鼓舞后人不斷奮勇向前,后者則用為人所不齒的結局來警示后人,何為真正意義的正氣人生。

司馬遷;《史記》;悲劇人物;屈原;李斯

《史記》是一部極具悲劇意蘊的歷史、文學巨著??v觀《史記》記敘的近三千年歷史不難看出,太史公對于悲劇人物有著特殊的偏愛和眷顧。然而與其他悲劇作品不同,太史公筆下的悲劇并不是簡單的慘痛與哀傷,更多的是高亢激越,百折不撓,足以激蕩、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后人?!妒酚洝犯嬖V我們:真正的悲劇不是一個懦弱的人逆來順受地接受苦難,最后無力回天地在苦難中消磨殆盡,而是真的勇士在磨難中用活力、激情、靈感、超越匯聚成的執著抗爭、無懼死亡的生命狀態。在悲劇中,因抗爭而死的是永垂不朽的贊歌;因屈服而隕落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挽歌。本文列舉屈原的悲劇,試著闡述《史記》悲劇中的抗爭與死亡帶給生命的巨大感動和穿越時代局限的現實意義;同時以李斯的悲劇為反例,告誡后人,因畏懼抗爭與死亡的悲劇,是懦夫可笑、可悲、可嘆的宿命。

一、“殉道者”的悲?。喝偞蠓蚯?/h2>

屈原是理想的化身和踐行者。為堅守理想、恪守節義,他輕生蔑死,無所畏懼、堅忍不拔。他是思想意識早已超出當時社會歷史水平而被推上祭壇成為犧牲品的人物,同時,他也是仍舊堅守理想、高揚自己的生命追求,將意志固執地強加于不承認它的那個世界的真正勇士。他帶給我們的震撼是“人誰能又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他的自殺使他的人生悲劇有了質的超越,他的愛國情懷,高潔之志就像萬丈光芒,永遠照耀在中華民族的天空。他生前,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去施展、踐行自己的美政理想,但最終抱憾終身、抑郁而終。因為執著而孤獨的他無時無刻不處在個體與社會的對立,個體人物在強大社會擠壓、畸形文化規范和未知歷史漩渦中的奮斗、反抗中,其命運的波折和最終的毀滅,是文化的悲劇、歷史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悲劇。屈原是孤獨的,因為他的思想意識里只有他的美政理想,不合時宜的他注定要被那個時代所摒棄不容。他生活的楚國,沒有他所希望的堯舜之君,也缺乏理解他的民眾,他堅持的無非是雖美好但無法實現的歷史幻影,他無法從幻影中走出,只好以死亡來守住這個幻影,因此懷石投身汨羅成了他唯一的選擇。屈原的死表現出徹底的悲劇抗爭精神。

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懷著無比贊美與崇敬的心情,高度歌頌了屈原的品格: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同時又懷著無比沉痛和悲憤的心情,同情他不幸遭遇: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最后又以飽滿的筆觸,熱情地頌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憎恨小人誤國,他關心國家的危亡,他不聽漁夫的勸告,決不改節,抱著九死不悔的決心,與世浮沉。改變現實的愿望和努力雖然失敗,但個人的意志和內心的激情卻可以用死亡來表達。屈原這種不畏強暴、堅持正義、恪守節操、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精神,一直為后人深深敬仰。

他是固執的殉道者,用死亡來抗爭,一心想要挽救自己鐘情了一生卻也斷送了自己一生的國家和民族。他的悲劇飽含著深切的情感力量,也是最深刻的、最美的藝術。他并不是沒有生存的余地,而是根本不允許自己茍活下去。始終追求人格尊嚴、忠心為國的他,寧愿棄生來以死成志、用肉體的毀滅去完成偉岸人格的鑄就。其悲壯的一生讓后人體會到一種至大至剛的精神品格,深刻地感悟著積壓在靈魂深處如同火山爆發、颶風狂飆的力量在生命終結時迸發出的震撼與感動。屈原用隕落自我告訴后人:尊嚴與靈魂的高貴遠勝于生命本身的存在。太史公由衷地偏愛他,因此在《史記》中把文人屈原“自投汨羅以死”寫的絲毫不遜色于“破秦于東阿、拔襄陽、攻定陶、東征西突、建立西楚霸業”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太史公心中,他們是同樣的義薄云天、壯懷悲烈。

屈原充分體現了悲劇人物對苦難的超越,這種超越大多在毀滅和失敗中越發的顯露,它是人類保持自己的尊嚴和高貴的一道堅固屏障,使人們無論陷入多么卑微的環境都始終保持著一種傲氣,屹立不倒。生還是死并不是一個困擾屈原的問題,是否完成自我的實現、是否生有意義,才是他所關注的。在屈原心中,死亡是一種主動的自我選擇,既然不能有尊嚴的活著,至少可以有尊嚴的死去,從容赴死勝于茍且偷生。堅定地捍衛生命的尊嚴與意義是屈原的一種態度、一種愿望、一種艱苦卓絕的努力、一種百折不撓的內在意志。

二、“欲者死權”的悲?。呵Ч乓幌嗬钏?/h2>

李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歷史對于他的評價更是褒貶不一。他憑超世之才,顯赫一時,功垂后世。但卻因早年個人的生活境遇、自身性格的內在原因,以及或多或少受所處時代中熱切追求富貴的社會意識,“閎放”“毫不拘謹”的社會文化風格影響的外在原因,在極度鼎盛的政治仕途中,欲望無限滋長、膨脹,導致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淪喪,終在卑劣的人格下自食惡果、逃不過物極則衰的宿命,其悲劇結局往往令人不齒,發人深省。

李斯為秦國的崛起作出巨大貢獻,堪與慘遭車裂的商鞅相比衡。初看李斯的一生,似乎和商鞅一樣,都是治世能臣、擁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其豐功偉績足以光耀千古。但是李斯與商鞅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商鞅的死亡是在抗爭中的死亡,他是為了踐行自己一生的政治、人生理念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在堅守自我、完成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他從來沒有屈服過,即使陷入了與殘酷的現實對抗的漩渦中,亦越挫越勇,將生死置之度外。時至今日,商鞅用鮮血和生命澆筑的推新變法之光仍在歷史的天空熠熠生輝。而李斯,卻在云波詭譎的政壇中沒有把握好人生,最后只能在逐漸腐化、卑劣的人格下走向毀滅。在現實重壓下,李斯喪失了個人尊嚴,為一時的茍安和私欲,貪生怕死,淪為奸佞、昏君的走狗。

始皇駕崩后,趙高欲立胡亥,故暗中串通李斯改寫遺詔。剛開始李斯發揮了股肱之臣的作用,堅持遵從遺詔立扶蘇為太子繼承大統,誓要遵從始皇的遺命。李斯的心里比誰都清楚,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秦始皇的眾多兒子中,扶蘇是最合適的人選,也唯有他能讓在暴政中千瘡百孔的大秦帝國重現生機。讓扶蘇繼承大統乃是符合天道、順從民意。但是李斯屈服了,他沒有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與閹人趙高抗爭到底,而是為自己小小的私欲,與奸佞同流合污。狡詐的趙高抓住了他貪圖富貴的要害,威逼利誘?!熬钭粤夏苁肱c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趙高的五個連續發問之后,李斯心中潛在的自我意識驟然上升,并且迅速占據了整個思想意識。于是他選擇出賣自己的良知,與趙高共同擁立胡亥,逼死扶蘇、蒙恬。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逆天而行的那一瞬間也就注定了他為人所唾棄的悲劇結局。任你曾有多大的貢獻,都不能掩蓋這最后的錯誤。

人生就像一盤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翱嘤谪氋v而貪戀富貴”是李斯人生之夢得以實現的動力,更是葬送他一生的禍根。在私欲面前,他竭盡全力的去爭??;在國家利益面前,他一再的忍讓退卻。他考慮問題的第一出發點就是如何讓自己擁有顯赫的權勢、累世的富貴。所以,李斯的悲劇中沒有抗爭,因為他的私心太重,因為他位極人臣的目的并不是讓國家興盛發達、百姓富足安康,更多的只是滿足自己富貴的私欲。他注定做不了屈原那樣的偉丈夫,為國家可以奉獻一切、犧牲所有,哪怕自己的國家沒有希望了,也絕不易節,寧愿以身殉國。同樣,他也做不了項羽,因為他貪生怕死,楚霸王氣壯山河的一死,只能是他永遠跪地朝拜、無法觸及的星空。

“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李斯悲慘人生的謝幕時刻警示著后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并不可怕,但是要有意義。人的一生,終是要活出氣節的,沒有了鐵錚錚的傲骨,卑躬屈膝,可以圖一時安樂,卻還是擺脫不了死亡的禁咒,而且要永遠背負著歷史的罵名?!?/p>

三、結語

從根本上來說,《史記》的悲劇性既不在于司馬遷個人遭遇的不幸,也不在于歷史人物的悲劇,而是歷史人物在面臨悲劇命運面前用不屈的抗爭所譜寫的悲壯頌歌?!妒酚洝返谋瘎≈粤钊苏鸷?,就是因為蘊含在悲劇中慷慨激昂的反抗行動。人的抗爭源于人內心高亢不滅的激情,正是這種發自生命底層的激情才能激蕩出震人心魄的悲劇精神與力量。太史公在《史記》恢宏氣魄的悲劇整體中,真切地闡述了一個道理:因一己之私欲、因一時之畏懼而失去自我、放棄理想、出賣靈魂,以求得茍活的人,注定會為此付出慘痛的血的代價。相反,在面對理想和現實徹底絕望之時,仍愿意為正道犧牲自我,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才是真正的英雄與勇士。

這些歷史人物用抗爭與死亡闡釋了生命的真諦——生命不僅存在于生,而且存在于死。從某種意義上說,富有歷史主動精神性的死亡選擇,會使生命意義更加厚重。他們詮釋了何為《史記》中所要表達的真正悲?。阂槐降?,既悲且壯。當面對這些悲劇英雄時,后人不是僅僅一灑同情的淚水、悲悲戚戚,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并且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中,豪邁進取、堅毅頑強、奮勇向前。

[1]司馬遷.史記 [M].韓兆琦,評注.長沙:岳麓書社,2013.

[2]范文瀾.中國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劉知幾.史通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 [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I207.419

A

2302011(2014)02-0032-03

2014-04-06

姜 和 (1989—),女,滿族,遼寧撫順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 (先秦)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李斯后人抗爭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論后人和陶“歸去來”辭之緣由
順命或抗爭,接著《天注定》往下講
霍家的敗亡帶給后人的警示
李斯自食苦果
只愛黑白紅
身殘創基地 嘔心育后人
當代女性:由幻滅到抗爭-評系列中篇小說《女人三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