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邦《g小調敘事曲》創作風格及演奏技巧

2014-04-17 04:02張立巖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敘事曲小調肖邦

張立巖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吉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肖邦《g小調敘事曲》創作風格及演奏技巧

張立巖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吉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g小調第一敘事曲》是肖邦創作的第一首敘事曲,也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首器樂敘事曲?!秅小調第一敘事曲》的結構是比較自由的奏鳴曲,全曲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本文簡略介紹了敘事曲的來源,闡述了肖邦敘事曲的基本特征及《g小調敘事曲》的演奏分析,并概括出該曲“縱向交混”的特點。

西方音樂;肖邦;敘事曲;分析

一、敘事曲的起源

敘事曲是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出現在音樂藝術領域的一種新型音樂體裁。敘事曲(拉丁文ballare)最初起源于中世紀法國民間的一種詩歌和文學,吟唱詩人常用這種體裁作為獨唱用的敘事歌,13世紀后逐漸變為只歌不舞的歌曲。也有人說它最初來源于一種舞蹈歌曲。后來,該體裁在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等各國成為獨唱或復調敘事歌曲的通稱。19世紀初,聲樂敘事曲開始普遍流行,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魔王》 《鱒魚》等就是當時的代表作。19世紀后期,德國作曲家C.勒韋把它處理成一種戲劇性歌曲。而肖邦是第一個把敘事曲運用到器樂中來的作曲家。器樂敘事曲是一種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簡單來說,敘事曲和敘事歌曲一樣具有敘事性,曲調富有語言表現力,猶如一位老人在向后人講述古老的故事一樣。人們習慣拿肖邦和舒伯特創作的敘事曲來作比較??偟膩碚f,肖邦的敘事曲類似于舒伯特敘事曲及其他聲樂敘事曲,但肖邦的敘事曲為大型樂曲,其復雜程度及廣闊音樂形象和交響性的發展為該類作品的亮點。

二、肖邦敘事曲的基本特征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西方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肖邦一生中共創作四首敘事曲,完成于1831年-1842年,正是他充滿活力的青年時代作品。

肖邦創作的“敘事曲”主要體現在旋律方面。他創作的敘事曲和聲寬廣、熱情,旋律柔和、典雅、凄美,而且肖邦“敘事曲”有著很濃的民族特色。因為敘事曲取材多是民間史詩、古老傳說和文學作品,所以其風格特點與波蘭民族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在肖邦所創作的作品中充分得到了體現。肖邦的再現部分中有一大特色,他非常喜歡再次回到主題時用另一種新的變體來豐富前一主題。肖邦將裝飾音與經過句的改變對于鋼琴演奏來說有著巨大的貢獻。他注重使用延音踏板,巧妙的改變了鋼琴不能演奏持續音的尷尬局限,更難能可貴的是,肖邦的裝飾音與經過句不會給聽眾們造成取代原主題的效果,且裝飾與原主題相輔相成,同樣在旋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在《肖邦傳》中這樣評價:“裝飾音很華麗,但并不妨礙基本旋律線條的優美?!崩钏固剡€說,肖邦的裝飾手法不同于過去古典風格的音域狹窄,而是緊繞主要音的音型,他用不同音程的雙音經過句、不在原調性中的經過音甚至八度經過句,猶如魔術師一般給聽眾帶來原汁原味而又不一樣的聽覺盛宴。這些手法在他的敘事曲旋律中都有體現。

肖邦的敘事曲中也有一些地方著重于展示器樂性的技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炫技”。有不少的旋律把鋼琴“花腔”的器樂性、語言表現性、舞曲性等融合成統一的有機體。馬捷爾曾在他的著作《論旋律》中恰當地稱此種旋律為綜合性。在肖邦f小調敘事曲中可找到此種例子。由此可見,肖邦的旋律創作即使發生變化,也只是加強和強調原有的基本情緒,而他管用強烈對比、保持音樂總性質的一定方向性的來賦予與最初形象截然不同的技法。而且,除了歌唱性和器樂性之外,肖邦敘事曲還有宣敘性和舞曲性等特點?;蛟S有許多研究者和學習者會注意到,肖邦所創作的旋律和意大利歌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原因在于肖邦本人很喜歡和熟悉歌劇。理由在于馬捷爾曾在書中說過:“大家都知道意大利歌劇對肖邦的創作是有影響的?!币驗閮烧咧g的共同點很多,例如旋律上體現出的婉轉性、優雅和如歌,都與意大利歌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和相似之處。

在談到肖邦敘事曲旋律創作時,人們不得不探討鋼琴織體“避免一般形式的進行”這種問題,先說復調寫法。雖然肖邦很重視巴赫的賦格藝術,很推崇他的復調音樂,但是他更習慣用主調手法把各聲部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主調織體中貫穿復調,并非是巴赫的復調手法。然而,這首敘事曲的另一片段卻明顯的以中、高聲部模仿低聲部的主題旋律。仿佛是一段獨特的重唱,使人們在能聽清每一個聲部都有自己旋律線的同時,又清晰的感受到了三聲部互相環繞的感覺。

肖邦創作的敘事曲的音樂肢體通常是由獨立的聲部和主題片段交織而成,有時也有“襯托”式的復調聲部出現,并具有不同尋常的個性表現從而使它們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肖邦喜歡運用靈活的變換和聲,色彩對比強烈的變音來給人們在聽覺上造成應接不暇、目不暇接的轉調。如在f小調敘事曲中,他便多次進行主題重復時,按三度轉調。按這種三度關系的調性并置,不僅與浪漫主義色彩性相互照應,從中也透露出波蘭民間音樂的特點。

在肖邦敘事曲中,和聲與旋律自始至終是在有機的結合,融合于一起,它的和聲好像是在自發性的歌唱,他們通常以一種純樸的形象出現,甚至有的從復調中引申出來。他還采用許多大膽的和聲,如g小調敘事曲中有一段這樣的音樂,雖然直觀上給人們一種復雜旋律的感覺,但如果細聽的話,我們會發現依舊可以分辨出基本上他是由一組減七和弦所支持,雖然有時它疊置在一個帶有大小七性質的和選中,不過這種強烈的和聲效果在此作品的賞析聯系中卻使人感覺這是它特有的色彩性而已,并非是純粹意義上的色彩和聲。

節奏也是肖邦敘事曲與同時代其他作曲家所不同之處。節奏的速度極其自由不羈,節奏主題鮮明,伴奏聲部靈活、有力。在他的敘事曲中,多數是以6/4或6/8的節拍從頭到尾貫穿全曲,使音樂始終保持著大氣磅礴又韻味十足的敘事曲格調。不斷地變化,充滿情感氣息的色彩仿佛將人們帶領到一位老人身前,聽著古人講述那遙遠的故事,使聽眾漸漸進入角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隨著曲子一起熱情的激動起來?;蛟S大家已經發現,肖邦的敘事曲節奏中節奏常常與波蘭民間音樂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理由在于他的敘事曲中所特有的三種節奏性都與波蘭民間音樂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說強拍經常會出現在每小節的第二拍上。這種節奏模式不僅具有動力性,且略帶有進行曲風格。附點節奏在F大調敘事曲尤為明顯,從始至終附點節奏貫穿全曲;另一種是均分節奏,這也是肖邦敘事曲的特點之一;還有一種長短不一的節奏,突出了抑揚頓挫帶給人不同韻律的感覺,強化了敘事效果。

二、肖邦 《g小調敘事曲》創作背景及其曲式結構

這首敘事曲的取材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爭議,是人們熱衷辯論的話題之一。有人認為取材于密茨凱維茨的《格拉辛娜》,也有人認為是《康拉德·華倫洛德》。這是一部敘事詩劇改寫而成的樂曲,故事講述的是在11世紀日耳曼騎兵團與立陶宛戰爭的故事。當時,立陶宛后裔華倫洛德被敵方所俘虜,經過撫養后長大成人并被敵方所重用。一位立陶宛老人喬裝成吟游詩人深入敵方內部,經過艱險后找到額華倫洛德。通過老人的反復啟發和說教,使華倫洛德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并使他覺悟,立誓要以犧牲個人為代價,幫助祖國獲得戰爭的勝利。后來,經過華倫洛德的努力,立陶宛最終獲得勝利,而華倫洛德也因此為國獻身。本曲中,肖邦運用敘事曲的體裁和精湛的音樂處理手法,像人們展示了一處壯烈、悲情的史詩氣概的故事。雖然曲中沒有寫實性的描寫,但樂曲具有敘事詩的意境,帶給人們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聽眾能感覺到華倫洛德在得知自己身世與老人建議時變幻萬千的心理波動描寫,仿佛我們意境聽到了立陶宛老人如歌的旋律,華倫洛德心中激起愛國意識后,為國捐軀所下定的決心。

本樂曲采用混合趨勢結構,該曲自古至今就曲式問題而言一直存在爭議,大家都對肖邦創作的敘事曲曲勢結構有著自己的見解。有人認為是傳統的自由奏鳴曲式改編而來,也有人認為是混合的自由曲式,還有人認為是組合的多原則曲式(如奏鳴、回旋。對稱)等。本曲共分為引子(或稱為“前奏”)、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奏鳴曲式的展開部、奏鳴曲式的再現部和奏鳴曲式的尾聲五部分組成。通過對該曲的曲式分析,筆者認為肖邦的敘事曲在某種程度上完全是把奏鳴曲的套取壓縮,然后分成獨立的單樂章作品,又使套取的因素與動機貫穿其中。有著“縱向交混”的特點。

三、肖邦 《g小調奏鳴曲》演奏技巧及分析

(一)引子

引子(1-8小節)預示了城市不主題的主體骨干音:C,#F,G,b F。由此可見,引子部分是數以主體部分的。另外,從調性上看,引子和主部主題都是g小調和聲小調。從和聲關系上,引子和主題部分都用了I I—V—I的終止式,只是引子部分借用了b I I 6這個“拿波里和弦”。對于一開始就渲染了憂郁的情緒和調性色彩對比,它尤為重要。在引子與主部主題形成的鮮明對比中,前者為4/4拍廣板,后者為6/4拍的中板。憂郁的情緒暗示了即將出現的音樂內容。在彈奏這一連串連奏中,第一個音的拿捏非常關鍵。首先,本曲由一個f o r t e開頭,練習者很容易光顧著追求單純的音量而忘記觸鍵及樂曲背景。對于第一個音的彈奏,應該需要依靠一種由上而下的慣性力量,沉重的敲打出一種低沉的聲音。需要的事沉著而且厚重的聲音,彈奏需要用全身的力量將和弦“推”進去,用力的方式是由外而內的,這樣聲音在內在上才會具有緊張度。切勿用小臂的力量隨意的“拍”下去,這樣音樂就會變得異常松散。練習者要想象這個音在鋼琴內部,琴弦所震動的位置,猶如云海中一聲悶雷,給聽眾帶來拉開序幕,主題即將開始演繹的感覺。呼吸處的休止部分切忌不要由于下意識的拖拍而使整曲聽上去有懶散、無精打采的感覺。

(二)奏鳴曲式的呈示部

主要主題(8-36小節)。該部分與引子結尾處的和聲充滿融合,音樂流暢,感情表達到位自然,雖然樂句較長,但結構穩定,形象生動。6/4拍子的M o d e r a t o與4/4拍子的L a r g o的速度對比,給本主題以輕盈的舞蹈特征。就前三樂句分析而言,我們即可看出均由4小節構成,且結構較為整齊,但在第四樂句部分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充,使其16小節的長度超過了前三個樂句的長度之和?,F代鋼琴有著音域寬廣的優點,在每首樂曲中各聲部都扮演著不同的樂隊樂器。演奏該部分時應注意,演奏者的注意力應放在腳而不是手上。踏板的踩入深淺與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該部分的清晰度與氣氛渲染效果。筆者認為,運用非完全踩入法會收到很好的音響效果。因為該部分有非和諧經過音存在,如果踩死然后彈下去的話會攪渾整句樂句的音樂。

連接部分(36-67小節)。該部分的展開性功能尤為突出,從音樂材料的安排與使用方面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連接部分為4+4的典型方整性樂段,音樂形象獨立具有浪漫派常用的形式;第二部分從44到67小節,結構相比第一部分被放大一倍,音樂中常常表現出不穩定的過渡性質,輔助音與持續因的和聲手法大量被使用,使音樂的發展及和聲表現力變得更為豐富。從該部分中我們獲得了兩種主題,即悲劇色彩主題與英雄色彩主題。值得一提的是,在26小節部分的強弱對比非常重要。該部分對本曲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表現價值。若處理得當,會將其演繹得淋漓盡致。另外,在33小節部分的華彩部分由于指法的困難而導致多數練習者有嚴重的拖拍現象。筆者認為,過度的拖拍,拉長線條會給聽眾帶來松散,忘記前一主題和產生聽覺上的連貫性。56小節至65小節均由較長的跑動連奏組成,練習者應注意對低聲部的重視。如果忽略對低聲部音量及力度的控制,會給人失去節奏感,使本來的音樂失去支撐感。而且,因為長時間,長距離的分解和弦上行與下行會使練習者在演奏過程中出現斷章與錯音。筆者對該部分演奏有些個人看法。方法就是當演奏該部分時試著用小臂與上身帶動腕部以下的掌關節,做出類似左右滑行的動作。這樣,在熟練掌握該部分技巧的情況下會少許使演奏圓滑。

次要主題(68-81小節)。在結束了上一部分暴風驟雨般的音樂情緒后,給人們帶來另一個溫柔、溫暖的意境。該部分注意為較快的四度的中板,使整個音樂情緒顯得較溫柔,寧靜,猶如無風的鏡子般的湖面。該部分演奏難點在于,練習者容易下意識習慣的將上行的樂句做c r e s c處理。雖然該部分速度緩慢,技巧單一,但是想要保持良好的p p音響效果也非常需要技術與練習。

結束部分(82-94小節)。該部分可以說是上一部分的補充。這部分作者使用了較多的分解和弦,而且運用了復調手法的對位法。和聲語言主要用變格來進行,使音樂進一步完善。

(三)奏鳴曲式的展開部

展開主要主題(94-105小節)。該部分主題再現并且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調性的變化,以及持續低音的出現,使該主題音樂的風格與情緒變得神秘、不安,為主題帶來了神秘的色彩。從該曲創作背景故事來分析,該部分猶如故事中華倫洛德決定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而英勇就義的思想表現。持續的低音烘托出冷酷的色彩。

展開次要主題(106-125小節)。調性變為A大調,調性和展開主要主題進行對比,結構為復樂段結構,其低音聲部的分解和弦使音樂肢體的進一步加厚,以及力度逐漸加強,從而使得該樂曲音樂在這里掀起了第一次高潮。該部分由和弦與八度組成,頻繁的低聲部與高亢的高聲部交織交錯,為本部分烘托出激昂的情緒。該部分的演奏困難程度是本曲中較高的,因為持續的強力度、快速、連續的演奏絕非可以簡單輕易的完成。練習該部分應注意力度與速度之間的平衡,不要注重前者的處理而忘記后者。另外,右手演奏的高聲部線條型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和弦下進行的c r e s c處理。

展開新的音樂材料(126-138小節)。該段落寫法較為隨意,新材料的旋律沒有太清晰,屬七和弦在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該樂段可以被看成展開部的核心部分。演奏該部分時應注意指法的正確使用,盡量不要因為該問題而影響演奏速度。

連接部分(138-165小節)。該部分音樂情緒較歡快,同時具有圓舞曲與諧謔曲的性質。該部因為出現了新的主題,第一部分(125-137小節)是一個充滿幻想性和即興型的樂段。作者運用連續的穩定的八分音符,在b E和聲大調上進行不和聲布局,以屬和弦為主,一直到該部分最后也沒有出現主和弦。用開放的半休止來結束該段落,營造了非常不安的音樂氣氛,并預示著音樂的第一個高潮部分即將來臨。作者使用摸進的手法使在線部分出現的非常自然。該部分演奏情緒需要把握,其舞曲部分需要注意:演奏該部分時的強音應放在第二拍,要彈出波蘭民族音樂的特點。該部分的音樂肢體依然由多個長句組成,彈奏該部分時,練習者依然要注意連奏的處理。第二部分(138-166小節),其音調材料來自于引子,第一部分中C,G,B,b A,G,#F,用密集的八分音符不斷重復該段落的主題。通過不斷重復該段落的主題,半音模進的描寫手法使上行旋律不斷積蓄爆發與前進的力量。在上行旋律的全因模進與和聲的共同工作用之下,音樂終于進入到了調性沖突尖銳的高潮。在該部分中,作者以頻繁的轉調反映了音樂中情感的錯綜復雜并交織在一起的矛盾與苦惱。然后又在一串急速下行的音階走句跑去了糾結的從屬轉調,迎來了另一主題的即將進入。

(四)奏鳴曲式的再現部

該部分由再現副部、再現結束部和再現主部組成。

再現副部(166-179小節)。應注意該部分與前者相比在音色上的變化。雖然呈示部與副部主題相比來講,調式、調性、節拍和節奏上保持原本的模式,和聲結構上也基本屬于原來的輪廓,但是在音區上,高音區的適當擴張使色彩與線條更加明顯。而且力度上也做了不同的改變,作者運用強烈對比,強與弱形成鮮明的互補反差色。最主要的特點在于,該部分旋律隱藏在飽滿又結實的和聲當中,同前面城市部分細膩而又柔緩的副部主題相比顯得更加清晰明朗。該部分演奏使應注意旋律線條的刻畫,不要因為和聲而使旋律若隱若現,給聽眾不清晰的感覺。

再現結束部(180-194小節)。在不變的b E旋律大調上作者保持大體相同的和聲布局,使樂曲回歸寧靜,仿佛回到呈示部結束部分的平靜。雖然和聲布局大致相同,但是因為前面的鋪墊而使該部分的傾訴更加堅定有力。該部分演奏技巧可參考展開部主要主題的方式來分析。而且,在再現主部之前就已經反復強調逐步主題的旋律,也暗示著再現主部即將出現。

再現主部(194-207小節)。再現主部同樣在g和聲小調上進行,又是一個蓄勢待發的部分。在音樂性格上,弱起的休止符和再一次形成了急促、緊張、徘徊的焦慮音樂情緒。再現部基本按照I,V,I的功能進行,不同的是和聲中持續出現的低音,為再現部主題再一次蒙上了不安定的味道。之后熱情而又急切的六度、四度和三度雙音激情的將本曲帶入第二個高潮。

(五)尾聲

尾聲(208-264小節)也是全曲第二個高潮。該部分又一次回到引子的4/4拍子,而且采用了新的主次材料,使該曲規模又一次得到了擴大與展開。大致可分為導入、中心與收束部分。

導入部分(208-216小節)。該部分采用全新的主體材料,弱起的動力性節奏,下行的音調在火熱、飛快的幾班速度和完全終止式的和聲結構當中,令該曲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部分。就演奏難度而言,該部分是眾所周知的高難度樂段。練習者在演奏時應注意節奏的掌握與旋律的清晰度。中心部分(216-252小節)。該部將新的主題進行反復和展開,并且利用引資中的降I I級“拿波里和弦”為g和聲小調了大調一般的明亮色彩。在急速的上下行音階走句中,和聲依然運用再現部逐步主題的特征音調E—#F,為樂曲樹立了恢弘的英雄形象。收束部分(253-264小節)。該曲進入尾聲,并且以上行雙八度的音階和雙八度音調交替出現,起到了上下呼應的作用。反響到桐鄉交替八度音階由快到慢的變速演奏與最后的爆炸般的巨響,也象征著主人公英勇就義,結束了悲劇性的一生。

[1]陳靜文.肖邦g小調敘事曲 [M].

[2]許多軍.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分析 [J].大眾文藝,2012(6).

[3]趙君.肖邦敘事曲創作的基本特征[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1(1).

[4]劉瀟.肖邦 《g小調敘事曲》Op.23的曲式結構辨析 [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5]李應華.西方音樂史略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6]張洪島.歐洲音樂史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7]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外國音樂詞典 [M].錢仁康,校正.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8] [蘇]保羅.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 [M].法國:MELLOTTEE出版社,1989.

[9] [美]約瑟夫.瑪克里斯.西方音樂欣賞 [M].劉可希,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10]徐向黎.論肖邦鋼琴敘事曲的藝術特征 [J].樂府新聲,2002(4).

[11]陳光泉.論肖邦和勃拉姆斯鋼琴曲音樂創作風格之異同 [J].音樂探索,2001(1).

J609.9

A

2302011(2014)02-0042-05

2014-03-24

張立巖 (1989—),男,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團委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敘事曲小調肖邦
“鋼琴詩人”肖邦
論肖邦《第二敘事曲》(Op.38)的敘事、形式與風格
奔馳在祖國大地上
——選自大型交響敘事曲《苗寨的故事》
四 季 相 思
肖邦
思 夫
五河小調
淺析《蘭花花敘事曲》特色揉弦的運用
肖邦
性依存敘事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