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主義精神發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價值分析

2014-04-22 00:01歐陽輝純
桂海論叢 2014年2期
關鍵詞:愛國主義精神當代價值儒家

歐陽輝純

摘 要:儒家忠德思想并非是歷史糟粕,其中包含著可以批判繼承的合理內核,它和我國歷史上其它形式的道德文化一樣,也參與了現代化的過程,對我國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儒家忠德思想在愛國主義精神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一是有利于促進“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二是有利于促進人們維護國家團結和統一;三是有利于協調個人、集體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因此,當前我們在弘揚與培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應當做到古為今用,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儒家忠德的價值。

關鍵詞:愛國主義精神;儒家;忠德思想;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2-0020-04

在我國,一些學者對儒家文化的批判更多來自想當然的假設,或者來自一些帶有成見學者的介紹,而沒能夠自己真正深入經典,認真地看看儒家的《四書》究竟講了些什么,這是令人深感遺憾的[1]250。一些學者對儒家忠德思想的認識也是如此,認為儒家忠德思想只是為維護封建皇帝制度服務的,是過時的東西,在當代沒有多大的價值。這種看法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儒家忠德思想的價值。儒家忠德思想和其它文化價值一樣,也參與了現代化的進程,也是我國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19世紀著名的倫理學家塞繆爾·家斯邁爾斯說:“哪一個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誠、誠實、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此熱衷于對財富的追求,對感官快樂的追求和如此熱衷于宗派活動,以至于榮譽、秩序、忠誠、美德和服從都已經成為了過去的東西,那么,在這種墮落的社會風氣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誠實的人——如果幸運的話,還會剩下一些這樣的人——到處摸索并讓每個人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這個民族僅存的希望還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復,使每個個體的品格得到升華,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獲得的拯救?!盵2]29-30這就表明了忠德思想對現代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

愛國精神屬于中國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它強調增強人們的國家意識、團結意識,強調激發民族志氣,用奮斗目標激勵人心,增強民族凝聚力[3]12。忠德思想對促進天下為公的愛國精神的形成、對維護和促進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對協調個人、集體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

傳統儒家忠德思想被認為是“民之望也”[4]1020,同時,忠本身就具有“公”的內涵?!蹲髠鳌べ夜拍辍分姓f:“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盵4]328儒家忠德思想強調“天下為公”的道德責任意識和行為,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庶民百姓都應當忠于國家、忠于社稷、忠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強調忠于上級、忠于君主?!蹲髠鳌は骞迥辍氛f:“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而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4]1098也就是說,無論是君主還是臣民都應當以公為忠,而不是效忠某個人的私忠?!蹲髠鳌氛f:“將死,不忘衛社稷”[4]1020還說,“臨患不忘國”[4]1205。這些都體現了天下為公的愛國精神。

孔子認為,君主是國家公利的代表,所以君主的命令必須是符合國家的普遍意志和民眾的利益,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君主發出的命令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權威性,廣大臣民才心甘情愿地執行君主的命令。儒家的忠君本質是忠于國家,所以儒家忠君愛國精神是一種理性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是“道統”意義上的公忠愛國,與愚忠和絕對服從君主的一家一姓的私忠是不同的??鬃诱f:“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盵5]117大臣事君采取的是“以道事君”的原則。這個“道”也就是社會公意,是集體和國家的意志,具有普遍性,代表民眾的意志。言下之意,大臣事君也應當是出于以“天下為公”的公忠理念而出仕為官,他們是為公意公道做官,不是君王一家的家奴。所以,孔子反復強調:“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盵5]37君子對天下的事,沒有必要按照君主的意志這樣或那樣做,唯有按照道義和正義的標準行動才是公正合理的。

孟子認為君主如果用公共權力為自己謀私,人民就算是殺死這樣的君主,也不算是弒君,只不過是殺死一個“獨夫”而已。他還認為公共意志和國家精神才是權威的來源,才是忠德的行為標準,所以,君子要以天下為公,“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141。這個“行天下之大道”,就要以天下為公。在位的君王也應當如此。君主要做到因得不到天下為公的人才而感到擔憂,而不是整天想到去尋找那種對自己拍馬屁的人。他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盵6]125孟子還認為,為天下行忠是人的內在的本質,是“天爵”。他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盵6]271西漢賈誼提出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些無不體現出傳統儒家士人愛國情懷,他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又分別提出,“國”與“天下”的區別。他認為“國”是王權體制中的一家一姓,是相對于政權而言?!疤煜隆笔侵脯F代意義上的國家,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盵7]756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保天下是每個人的責任,顧炎武說:“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盵7]756這些忠德觀點對促進人們形成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這種“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源遠流長,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人們逐漸形成“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強調了個體對社會責任,為了國家的繁榮和發展,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建設而奮斗不息。

現代的“天下為公”的愛國精神,主要體現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才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F代的“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是形式主義,而是“要自覺地把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與愛集體、愛崗位、愛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努力創造一流成績,扎扎實實地為人民謀利益?!盵8]6

二、有利于促進人們維護國家團結和統一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任何分裂國家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忠德思想對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古代忠君思想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是如果我們把忠君改成忠于國家,把忠于一人一家一姓轉換成忠于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那么忠德思想精神就具有時代意義。

維護國家統一和團結,在忠德思想發展史上早就出現?!洞呵锕騻鳌る[公元年》說:“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盵9]1尊重天下統一與周天子,維護周代國家的統一,是先民們早就有的忠德觀點?!妒酚洝芬矠闃嫿ㄌ煜乱患?、國家統一的忠誠愛國精神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促進和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妒酚洝の宓郾炯o》是《史記》的首篇,開篇就寄托著作者統一始祖、統一道德、統一制度、統一國家的理想。作者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盡管這種說法未必符合歷史的真相,但是這種忠于一個統一的原始祖先的歷史理想設計的價值遠遠大于歷史真相的實際作用。作者為我國各族人民塑造了一個共同的精神偶像,成為世界各地華人認祖歸宗的精神支柱和價值來源。

如果說司馬遷是從史學的角度確立了天下一家的忠德觀,那么董仲舒則是從理論上對天下一家、國家統一的忠德理論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他認為,“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他說:“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盵10]102五帝三王時代是國家統一、道德高尚、人民安居樂業的時代,這為國家統一、天下團結提供了理想的藍圖。同時,董仲舒又從五行的角度對天下“名一歸于天”的忠德觀的合理性進行了解釋和論述。他說:“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页贾x,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盵10]316董仲舒認為,下事上、民忠于國是最大的忠誠。忠臣的道義、孝子的忠行,都源于可貴的“土德”。盡管董仲舒對愛國統一的忠德觀的論述帶著神秘主義色彩,也缺乏科學證據,帶有時代局限性,但這對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卻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維護大一統的國家和民族團結的忠德觀是中華民族精神一個重要傳統。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誰要是分裂祖國,誰要制造民族歧視,誰就是不忠之人,誰就是國家和民族的罪人。

在歷史上來看,任何一次分裂國家、制造混亂的政治運動,都被視為不忠。例如,唐代的安史之亂,長達八年之久,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從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到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這五年間,唐代的全國人口由5288萬迅速銳減到1699萬,可見這場戰爭給唐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損失。落入叛軍手中的杜甫,用詩歌的形式記下了這一歷史動亂情景。他寫下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藝術地記錄了這段使國家和人民遭受巨大損失的悲慘歷史。安史之亂也因此永遠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姑息這次叛亂發生的唐代皇帝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也受到人們的批評。當時就有一位叫郭從瑾的老人,當面就批評了唐玄宗,說他:“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盵11]這說明任何分裂和慫恿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

總之,制造分裂、制造內亂、出賣國家等行為都是與儒家忠德思想不相容的。儒家忠德思想主張忠于國家和民族團結,主張以民為貴、反對分裂和內亂。因此,儒家的這種忠德思想對促進人們維護國家團結和統一具有重要價值。

三、有利于協調個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

個人與集體和國家關系的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儒家認為,“以私害公,非忠也?!盵4]553“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也,忠也?!盵4]328“無私,忠也?!盵4]845這些忠德思想強調的不是個人的利益,而是強調“公”的重要性。當國家和社會出現危機時,這些人就會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盵5]163這里的仁,自然也是一種忠,代表正義、公正和善意?!皻⑸沓扇省币簿褪菭奚鼈€人利益,以維護集體和國家利益。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盵6]265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儒家講的“殺身成仁”不是強調無謂的犧牲,或者視自己的生命如草芥,而是在國家和集體利益面對威脅的緊要關頭以國家利益為重。荀子說:“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盵12]韓愈也說:“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盵13]469一個忠義的人不是僅僅為了個人而活著,而是要為社會和國家出力。對于出仕為官的儒生來說更是如此。韓愈說:“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盵13]469當官的要忠于職守,不當官要修德明道,以仁救世。同時,又不枉道從事,作無謂的犧牲,而是“為其所當為,不為其不可為者也”。王夫之也說:“將貴其生,生非不可貴也;將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暂d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盵14]王夫之認為,生命是可貴的,但是當生命與國家和集體之大義發生沖突的時候,為了大義,則“生可舍”。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精神當代價值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試論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灑灑千言,蕩氣回腸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