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公民誠信教育研究

2014-05-24 05:13程德慧
黨政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社會轉型誠信教育公民

程德慧

〔摘要〕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加強公民誠信教育是我國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公民誠信教育應從我國誠信文化建設的維度和和諧社會建設的維度出發,以提高公民的責任意識、契約精神和公正理念等道德素質為著力點,公民誠信教育應弘揚中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公民誠信美德;加強誠信法律制度教育,培育公民法治化的思維方式;強化公民的誠信實踐教育活動,養成公民誠信意識;發揮網絡、媒體等輿論作用,加強誠信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關鍵詞〕社會轉型;公民;誠信教育;誠信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1-0029-05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傳統以血緣、地緣、業緣為基礎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在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公民道德素質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滑坡現象,尤其是公民誠信意識缺失和背信棄義的狀況在許多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如何加強公民誠信教育,提高公民誠信道德素質,使誠信的價值觀深入人心,是當前我國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公民誠信教育是社會轉型期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誠信文化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2011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1〕在我國社會轉型的深層時期,全面推進公民道德工程建設,解決當前道德領域誠信缺失的突出問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加強誠信文化建設。

誠信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對公民的誠信道德教育。對于誠信文化建設學者們有的從制度規范的層面加以研究,有的從精神層面進行研究,本文認為,誠信文化建設應更側重于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復旦大學吳新文研究員認為:“制度層面的誠信文化建設一般要通過制度和法律確立行為規則,規則可以讓守信者得益,讓失信者受罰,有助于遏制不誠信行為。但法律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防范小人,不能‘培養君子?!?sup>〔2〕要從根本上遏制社會上不誠信行為的發生,就必須借助精神層面的誠信文化建設,精神層面的誠信文化建設一般要通過教化的力量建立起公民個體內心對誠信的信念,讓外在的誠信規則與誠信道德規范轉化為人的內在信念、心性與修養。因而對公民進行誠信教育是提升公民誠信道德素質的主要手段,也應該是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公民是文化建設的主體,誠信教育是提升公民誠信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公民的誠信道德素養直接關系到誠信文化建設的成敗,誠信文化也需要全體公民具備較高的誠信道德素質做支撐。誠信作為公民個體一種道德品格,是公民個體自我成長的內在要求,是個體德性的自我實現過程。誠者,指內誠于心, 是對公民個人內在理想道德人格的一種要求。信者,則指外信于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守信,處理一切社會事務中做到誠實無欺,恪守信用,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公民的誠信道德品格是一種獲得性品質,這就意味著教育是這些品格得以培育的必要過程。公民的誠信品格作為個體內在的實踐性品格,也是通過教育引導個體在追求德性的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必須通過教育的力量形成公民對良善生活和誠信美德的理解,增強公民守信的信心,真正使人做到正心誠意,真正確立起內心的誠信。而教育對公民誠信道德品格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教育一方面要求個體做好公民,具有理性精神和德性能力,追求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倫理地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道德地治理自己的生活,以各種方式實踐公民的德性。另一方面,教育要保護和發展公民的誠信素質,引導公民個體在世俗化的社會中保持理性,促使公民守望著誠信道德底線和做公民的基本職責,自覺地遵守誠信道德規范,積極踐行誠信價值觀。

當前我國公民誠信道德素質的缺失需要加強對公民的誠信教育。我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拓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價值多元、利益主體的多樣化培育了人們多元的社會心態,個別公民因受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影響,道德人格發生扭曲,為滿足個人對物欲的追求和個體生活享樂,唯利是圖,弄虛作假,坑蒙拐騙,推卸責任,背信棄義,置個人的道德尊嚴于不顧,冒著失信于人和失信于社會的風險,做出違背個人道德良心和社會正義的不良行為,給他人、給社會都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也使自己付出了巨大的道德成本。如社會上一些人為獲取高額利潤偷稅、漏稅的行為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部分學者學歷文憑造假、文章剽竊行為嚴重敗壞了學術風氣;個別公職人員失信于民,造成政府公信力的嚴重缺失等。公民誠信道德素質缺失不僅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蒙上陰影,因而,加強公民誠信文化建設,必須進行公民誠信教育。提高公民誠信意識和道德素質,是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誠信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邏輯。

二、社會轉型過程中公民誠信教育的著力點

1.責任意識的建立是公民誠信教育的前提

誠信和道德責任有著密切的關系。誠信和道德責任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資源,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是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源。我國古代的誠信文化思想中內含著豐富的責任要求。如古人說, “民無信不立”,說明一個在生活中不講誠信的人,也是一個沒有責任擔當的人,在社會上很難有立足之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誠信道德關系的發生都與責任密切相關,在處理各種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求道德主體弄清自己在道德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公民個體在信守自身道德信用的過程就是自覺履行道德責任的過程,正是有了良好的道德信用和道德責任,才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

可見,責任是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責任的建立促進了誠信價值理念的建立。道德責任是個體道德人格的核心,在實際生活中,道德責任通過對外在行為的道德調控來實現和保持個體自身的價值,從而保證了個體自身的道德人格的自由和自主。道德責任人格是一個人在長期生活實踐形成的穩定的道德品質,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能夠堅守道德諾言和道德信用,能積極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責任作為一種基礎性的道德品質,能夠為公民誠信道德品質的長成和發展提供內驅力和生長點,也為個體融入社會提供可能性。〔3〕所以,一個在生活中有責任心的人,在積極履行他所承擔的道德責任的同時,也信守了人道,履行了誠信的道德義務和追求一諾千金的誠信美德。

2.契約精神的塑造是公民誠信教育的基礎

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型實質上是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的轉型。契約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概念。契約是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利與義務的分配形式。契約作為信用的制度化形式,它強調強制性規范在維護人的正當利益或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契約通過約定交換各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為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和商業交換行為提供一種策略和保障。在現代社會,“契約是公民或個體信守承諾的道德體現,契約正逐步成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根本行為規范”。〔4〕

契約精神源于古代以色列的希伯來文化,它的原意是人對神的信實,后來演繹為人與人之間在神的見證下立約的有效性來源。因此,從契約精神的來源看,無論是人對神的信實,還是人與人之間在神的見證下立約,它的實質精神都是誠信?,F代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是反映契約關系,體現自由、平等、守法、誠信的精神,誠信合作是契約精神的基本特點。契約精神內涵著誠信合作。首先,契約關系的成立要以信用為基礎,契約一旦摻雜有欺詐或者作假的行為,便不能產生其應有的法律效力。其次,從契約的目的和動因來看,交換主體唯有遵守承諾,互惠合作才成為可能。再次,從契約的履行來看,交換主體唯有堅守信譽、互惠誠信才能消弭紛爭,合作關系才能穩固、長久。契約精神的來源、特點、內涵與契約的履行都是以誠信為基礎,也就是說,誠信是契約精神的基礎,也是契約精神的基本保證。

把契約精神作為公民誠信教育的價值理念,是當前我國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價值訴求,也是教育對培養具有契約意識公民和構建契約化社會的積極回應。通過公民誠信教育,培育了公民的契約意識和契約精神,從而保證了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存在,也保護了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的相關權利,通過契約建立了公民與國家之間的信用關系。市場經濟中加強公民契約意識教育,構建超越于血緣親情、人倫等級秩序和平均分配制度之上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契約文化,使契約理念、契約道德、契約關系成為普遍的社會關系,使契約精神成為人們內在的價值理念,是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整個社會文明的重要保障。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的信用程度普遍高于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較早地、普遍性地建立起契約意識和契約理念。

3.公正理念的培育是公民誠信教育的核心

誠信和公正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誠信道德內含著公平、正義的原則,在中國古代誠信文化中, “誠”處于核心的位置,更多地關注其自律的價值,強調個體行為符合公平與正義,意味做人要信守道義,秉持公道,在處理與他人的社會關系時保持客觀公正的價值準則,能夠尊重他人的權利與自由,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市場經濟中,契約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形式,它的內容要體現公正,它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市場交易的公平正義,保證交換主體雙方在公正的環境下順利實現交換,交換主體雙方惟有遵守誠信,體現其公正的合作意向,才能謀求共同的生存與發展。公正是誠信價值的道德來源?!罢\信意義可能由于公民個體的理解和內在信念的差異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善、幸福、正義和正當可能分別成為不同誠信倫理理路的最高原則, 同時也是個人內心道德律的價值來源和依據?!?sup>〔5〕

公正是誠信的價值訴求。公正是做人的一種美德和最高的道德規范,它意味著正確做事,正確做事能夠獲得別人的肯定性評價,使自己能夠遵守法律和權威,遵守社會契約,符合普遍性社會道義原則。公正作為一個價值范疇,是評價他人的行為或方式,這種評價方式既包含法律的評價,同時也包含著道德的評價,當把公正作為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準則時,誠信便成為評價一個人公正與否的重要元素,因為一個不守信用的人很難做到良心上的公平與正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只有堅守公正的道德品格,把追求道德上的正義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自覺遵守社會法律、道德規范和相關政策,實事求是地為人處世,才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才能對社會生活的權益與責任進行公平分配和合理調節,這個社會才能建立起普遍的、美好的社會信任關系。所以,從公正的倫理層面來講,公正應該是誠信的價值訴求,是社會和諧的根本。

三、社會轉型過程中公民誠信教育的理路

1.弘揚中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資源,培育公民誠信美德

對公民進行誠信美德的培育,應充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富有誠信美德價值的道德資源,促進公民的誠信美德建設。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道德資源中蘊含了豐富的誠信思想,如 “仁、義、禮、智、信”把“信”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規則,對當前公民的誠信意識的培養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再如,“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等都把誠信作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和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體現了對誠信道德人格的內在追求。這些優秀的誠信理念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習慣,是當前公民誠信教育重要的道德資源。離開傳統文化講誠信,誠信文化建設就失去了文化根基。

大力弘揚傳統誠信文化資源還要合理吸取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誠信道德資源,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優勢互補。對于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有價值的成份,我們應積極加以借鑒,把其優秀的誠信思想納入我國當代公民誠信教育的內容之中。如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文中引用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誠信思想: “影響一個人信用的行為,哪怕是最不足道的事,也應注意”,“如果你是以謹慎、誠實而為人所知的人,那么一年六鎊可以給你帶來一百鎊的用場”。〔6〕這說明,西方社會同樣把信用作為個體道德人格的靈魂,把誠信看作個人重要的道德品格和事業成功的必要道德資源,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

但是,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道德觀念還是西方社會的契約思想,我們也應加以鑒別進行合理利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資源,應剝離其誠信思想中濃厚的等級色彩和義務觀念,并結合時代精神對傳統誠信思想加以創新發展,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標準。對西方社會中的契約文化,我們應高度警惕赤裸裸的金錢交易行為對我國誠信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誠信文化建設唯有會通古今、中西合璧,才能在各類社會文化思潮中起到引領作用。

2.加強誠信法律制度教育,培育公民法治化的思維方式

誠信制度建設應是誠信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加強公民誠信法律制度教育,培育公民法治化、契約化的思維方式應是公民誠信教育的重要內容。麥金泰爾曾經指出:“在美德與法則之間還有一種關鍵性的聯系,因為只有對于擁有正義美德的人來說,才可能了解如何去運用法則?!?sup>〔7〕加強公民誠信法律法規教育,是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加強公民誠信法律制度教育,首先,讓公民充分了解誠信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學會借助制度的力量對社會中的誠信缺失及其危機事件進行辨別與批判,“通過制度和法律強化社會成員的自我道德約束,在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職業生活中履行相應的道德責任,遏制社會轉型時期的種種道德失范現象,促進社會秩序的健康運行”。〔8〕其次,動員全社會公民積極參與誠信制度建設,積極參與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全社會統一的信用平臺的建立,加強監督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聯動機制,讓失信行為無機可乘。再次,加強公民誠信法律制度教育,強化社會成員對誠信法律法規的價值認同并內化為公民個體自覺的行為準則,使誠信價值理念成為公民的合法性信仰,把誠信法律視為個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社會走向和諧的尺度和準則,進而形成信仰、服從和依賴法律的積極守法精神。唯有如此,社會上的信用缺失現象才會不斷減少,我國的公民誠信文化建設才能獲得其合理的、穩固的支撐。

3.豐富社會誠信實踐教育活動,強化公民誠信意識

經常性舉辦有關誠信的教育實踐活動,讓誠信的價值理念內化為公民的生活需要。誠信道德從本質上是實踐性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實踐性也是由人的社會性特點所決定,公民只有充分參與社會實踐才能把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公民個體內在的道德價值訴求,并通過教育養成公民的個人誠信品格。誠信作為一種個人美德和倫理規范只有實現與生活世界的高度融合才能形成,只有在面向生活、體驗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中才能形成社會健康發展所需要的個人品格和倫理規范,也只有在誠信實踐教育活動中才能實現公民個體道德人格的升華,并真正成為對自己、對社會負責的人和守信的人。近年來,為弘揚誠信的價值理念,社會上相關部門舉辦了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實踐活動,如“道德模范進萬家,誠實守信萬人行”、“公安責任與社會誠信”和“誠信紀念日”、“誠信做事、文明做人”等主題活動,通過類似活動的舉辦,倡導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類人群尤其是食品行業、窗口行業和重點企業充分認識誠信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實踐中不斷強化自身的誠信意識和公民的誠信素質。通過各類誠信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公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使誠信價值觀從外在規范強制到內化為公民自身的道德追求,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4.借助新媒體等輿論工具,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微博、微信等作為新的媒體工具與大眾媒體一樣具有覆蓋面大、傳播速度快、普及性高、形式生動活潑等特點,能夠及時有效地傳達各類相關信息,為我們提供了進行誠信道德教育的多樣化路徑和開放、互動的良好平臺,拓寬了對廣大公民進行誠信教育的空間,在引導整個社會健康生活和承擔傳播文明方面承擔了重要職責。當前微博、微信等作為新的媒體工具極大增強了大價值媒體的傳播能力,借助各類新媒體、大眾媒體和現代信息化平臺,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了媒體的政治、文化及社會傳播能力。大眾傳媒在弘揚中華民族守信用、重信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社會上違背公共良俗的、背信棄義行為進行了有效的監督與制約。對社會上自覺踐守誠信道德規范的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大眾媒體能夠本著樹立榜樣、激勵真善美的目的進行宣傳教育,讓守信公民的行為在社會上能夠發揚光大,同時也對社會上的坑蒙拐騙、制假售假、偷稅漏稅、釣魚執法、學術腐敗等不講誠信的公民行為給予了有力的批判,讓失信者為自己的不負責任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借助新媒體等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鼓勵誠信、怦擊失信行為的輿論氛圍,對激勵真善美、扭轉社會上誠信缺失的不良風氣發揮重要作用。

誠信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活動,應整合全社會的力量,構建家庭、學校、社會聯動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打造誠信教育的社會平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2〕阮博.反思與突破: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誠信文化建設”研討會綜述〔J〕.高校社會動態,2013,(1).

〔3〕宋曄.責任生成的道德內涵及其實現機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伍俊斌.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7.

〔5〕王東.誠信觀培養: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J〕.教育科學,2008,(1).

〔6〕【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黃曉京,彭強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23.

〔7〕【美】A·麥金泰爾.德性之后〔M〕.龔群,戴揚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68.

〔8〕郭金鳴.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9.【責任編輯:朱鳳霞】

猜你喜歡
社會轉型誠信教育公民
聚力鑄造基層治理的“數字底座”
中國公民分批撤離烏克蘭
《雙城記》
高校誠信教育及誠信體制建設研究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淺談高職大學生考試誠信的養成教育
《偷自行車的人》與《小武》分析比較
公民并積極著
公民生來有權說話:言論自由海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