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四川藏區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

2014-05-24 05:11丁波李雪萍
黨政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丁波+李雪萍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以人口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發展導向,這種城鎮化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城鎮化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鎮化的動力結構一般可分為農業技術發展的推動、城鄉之間收入與服務差距的驅動、城市工業發展的帶動和制度改革的促進,四川藏區的城鎮化動力不同于城鎮化的一般動力系統,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本文在新型城鎮化思想的背景下分析四川藏區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探索出適合四川藏區城鎮化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鎮化動力;城市工業;四川藏區

〔中圖分類號〕F32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1-0025-04

一、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相關文獻回顧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城鎮化動力機制的研究是當前學術界研究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新型城鎮化強調人口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它是對我國城鎮化不斷向前發展的新階段性認識。倪鵬飛對新型城鎮化概念做了系統的分析,他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方針,堅持全面可持續的原則,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內容,以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為動力的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化,政府應通過制定戰略與規劃,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強監督與管理來積極地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1〕張占斌分析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列舉了推動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他認為應該區分不同地區的城鎮化動力問題,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地推進各地城鎮化的發展,努力提高新型城鎮化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2〕劉嘉漢,羅蓉認為新型城鎮化應是以發展權為核心的城鎮化道路,傳統的城鎮化思想忽視發展權,體現為城鄉分離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不利于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當推動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3〕 王雅莉,張明斗通過對民生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運行框架的全面分析及其與歐美發達國家在城鎮化主導力量、推進方式及土地制度方面的比較中,他們認為轉換城鎮化發展思維模式,回歸城鎮化本位、優化社會、經濟、資源及環境四大系統、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相結合及營造優質的外部環境等成為民生型城鎮化的優化路徑。這種新型城鎮化是順應城鎮化發展本質需求,并呈現出和諧性、高效性、可持續性、綠色性及共享性的基本特征,將成為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選擇。〔4〕陳映通過對四川城鎮化數據的分析,認為四川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使四川城鎮化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四川要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加快制定和完善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5〕

以上文獻對新型城鎮化基本內涵、意義以及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等方面在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但相對較少分析發展城鎮化的動力機制結構和如何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尋找適合地區城鎮化的動力機制結構。本文在論述城鎮化一般動力機制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四川藏族地區的具體情況,試找出四川藏區的城鎮化發展動力機制,并提出四川藏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要素。

二、城鎮化動力機制結構系統的一般分析

城鎮化是居住在農村地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轉變成居住在城鎮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城鎮化是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和發展。城鎮化意味著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聚集,城市地域的不斷擴張。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同,因此,不同地區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亦是不同。城鎮化動力機制結構雖然各地區有所不同,但都滿足于基本的城鎮化動力機制,將一般的城鎮化動力機制結構作為框架,分析各地區城鎮化動力機制結構具有理論價值意義。

(一)農業技術的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初始動力

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為國家城鎮化提供源動力。農業技術的進步發展,使相同面積的農地所需要的人數減少,農村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為了生存,他們只能選擇去其它地方進行就業和謀生。而城市擁有密度更好、質量更好的公共服務,同時還擁有較多的就業機會,這促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這些農村勞動力是城市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他們在城市生活消費,促進了城市的橫向和縱向發展。

(二)城鄉收入與服務差距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城鄉收入差距是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城鎮工業的迅速發展產生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工人的工資水平。同時,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很低,被排擠的農業工人生活也處于無保障狀態。〔6〕城里從事非農的收入明顯比在農村從事農業收入要高,這種落差對農村居民來說是城市的一個拉力,推動他們進入城市。收入差距是農民的物質利益動力,而追求城市的完善的公共服務是農村居民的非物質利益動力。城鄉之間公共服務的巨大差異,吸引著農村居民去城市獲得優質的公共服務,以此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機會。生活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不甘心在農村里發展,他們渴望獲得與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機遇,因此,他們進入城市尋求工作,這樣的人多了起來,就使原來的農村出現了異地城鎮化的局面。

(三)城市工業的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學術界一致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工業化的發展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在初期階段是推動城市規模和經濟總量的發展,使城市吸引周邊的人進入城市;工業化在中后期階段深化城市發展,為城市的各項設施和制度不斷完善提供動力??死硕ɡ碚J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降低,而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則逐漸升高。與此同時,三個產業的就業人口也存在同樣的發展規律,即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在總就業人口中的比重不斷降低,而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數比例不斷上升。而二、三產業由于集聚的要求通常集中于城鎮地區,相應地,就業人口也不斷轉移到城鎮從而推動城鎮化進程,城鎮化進程就是產業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演變的伴生發展過程。〔7〕從克拉克定理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轉換內在地推動城鎮化的不斷前進。當前,我國的城鎮化主要是以工業化為主的城鎮化,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最大,第二產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工作;第三產業通過為工業和城市提供服務和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的吸引力,是城鎮化的持續動力;而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工人收入比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收入要高很多,這一方面的城市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另一方面從事兩者不同職業的差距促使著越來越多的的農村居民走向城市。

(四)制度改革是推進城鎮化的新型制度動力

制度改革可以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使生產資源在最優的情況下進行配置。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制度改革的過程,這種制度改革同樣深刻影響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隨著學術界對城鎮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城鎮動力機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到制度層面,主要涉及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稅收制度等。制度改革與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制度改革有利于實現非農化同時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時,城鎮化發展出現快速的城鎮化;當制度改革有利于非農化但阻礙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時,城鎮化發展出現滯后的城鎮化;當制度改革不利于非農化但是有利于城鄉經濟要素尤其是人口轉移時,城鎮化發展出現過度的城鎮化。珠三角地區在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措施后,生產力得到飛速提升,推動了地區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珠三角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城市群。

城鎮化的這四個動力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并形成一個動力結構系統。農業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部門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這些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因此農業技術的發展是城鎮化的初始動力。農村勞動力遷移到城市推動了城市工業的發展,城市工業的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同時城市工業的發展也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差距又不斷地吸引著低水平的農村居民進入城市,這擴大城市發展的影響范圍和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因此城市工業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城鄉之間的差距是城鎮化的內在動力。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城市工業發展仍然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這時城市工業轉換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制度改革也在推動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制度改革掃除阻礙城鎮化發展的各項不適應的制度,同時制度安排有利于城鎮化朝著高質量城鎮化的方向發展。新時期城市工業轉換和制度改革這兩個城鎮化動力推動城鎮化向后一個階段不斷向前發展。

三、四川藏區城鎮化現狀及動力分析

四川藏區包括阿壩州、甘孜州、木里縣,這三個地方2010年的城鎮化率分別是30.1%、20.5%、27.5%,低于四川全省平均城鎮化率40.2%,更加低于全國的平均城鎮化率49.7%。四川藏區的城鎮化發展緩慢,且發展水平不均衡。四川藏區的城鎮化率一直低于中東部的城鎮化率,在解放前四川藏區的城鎮化很低,解放后由于三線建設的推動,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在這里建造帶動了當地的城市化發展,使四川藏區的城鎮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改革開放后由于經濟發展的緩慢,相比較中東部的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四川藏區的城鎮化發展則處于停滯狀態。目前,四川藏區的城鎮化的水平較低表現在:城鎮人口較少,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低;城市數量少,四川藏區的城市數量少,四川藏區只有31個縣;城市規模小,四川藏區缺乏大中型城市,基本上都是小型的縣級城市。這些表現使四川藏區的城鎮難以帶動周邊農村地區實施城鎮化的建設,同時,也限制了城市自身的發展和城市的輻射作用。

四川藏區城鎮化發展的動力主要是政府的推動,像康定縣的城鎮化率是45.7%,遠高于其它縣域,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康定縣是甘孜州藏區政府的駐地,各類行政部門人員的居住以及行政人員家屬的居住,這些政府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生活消費和其它縣域前來康定辦事的人的生活消費,帶動了城市經濟生活的動力,使康定地區更多的人從事商品貿易而沒有從事農業生產,這種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康定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而其它城鎮化動力則略顯不足,四川藏區的工業化水平較低,且大多從事低級生產資料的生產,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很小。四川藏區的城鎮化需要城市工業的帶動,但是城市工業對藏區經濟的輻射作用不是很強,導致城鄉經濟兩級分化明顯。四川藏區少受大城市的輻射,區內經濟發展好的康定,其工業化發展并沒有達到帶動周圍縣域經濟的發展的程度;大城市的成都工業化水平高,但是離四川藏區較遠,無法拉動四川藏區工業化的發展。同時,城市產業結構的轉換也是推動城鎮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中東部地區城市產業不斷向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會增加城鎮的就業機會、拓展城鎮化的廣度和深度,而四川藏區依然停留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上。四川藏區的城鎮化動力主要是政策推動、農業發展和城鄉互動,缺少工業經濟的帶動。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四川藏區城鎮化應該關注人口城鎮化和工業城鎮化這兩個方面,利用發展特色經濟,以促進藏區經濟的加速發展,實現藏區人的全面發展,從而推動四川藏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四、四川藏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保障:制度機制創新

制度機制的創新,可以為藏區城鎮化的發展注入活力,同時還能激發藏區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城鎮化的發展不單單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也是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制度機制的逐步完善和創新,有利于城鎮化的持續發展。四川藏區應利用制度創新優勢,建設符合當地特點的城鎮化道路。第一,創新戶籍管理制度。在新形勢下,對有穩定收入、穩定就業和穩定居住場所的外來人口一律視為本地人口,允許戶籍登記為本地城鎮常住居民,按居住地管理,實現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制度。同時,實行“同城化”的無差別對待,對外來人在本地購房按本地人口優惠對待。第二,創新就業制度。完善勞動力市場各項法律法規,打通農村剩余勞動力與城市勞動力市場溝通渠道,實行公開競爭的勞動力市場機制,鼓勵農牧民進行自主自由擇業。 第三,創新社會保障制度。積極穩妥地創新四川藏區的社會保障制度,使收入低下的農牧民能夠享受到國家給予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困者的貧困生活。將農村農牧民納入統一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牧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取消各種歧視性的福利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擴大享受社會保障居民的范圍,使大多數居民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制度所帶來的好處。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特色藏區經濟

四川藏區的城鎮化建設必須依托本地經濟的發展,使城鎮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共同推進藏區的和諧發展。四川藏區的經濟現處于初級階段,經濟發展緩慢且發展不均衡,主要是以農牧業經濟為主。大力發展藏區的特色經濟,就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四川藏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其水能和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對水能和礦產資源的開發應作為其發展的突破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使經濟效益能夠惠及普通民眾,同時,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能帶動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讓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可以“離土不離鄉”,推動四川藏區的小城鎮發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當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的,藏區的自然環境較為脆弱,所以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是經濟發展中首要考慮的。第二,發展特色農牧業經濟,延伸農牧業的產業鏈。農牧業經濟是藏區的特色經濟,是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到目前,藏區的農牧業經濟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牧民主要以出售自己家的牦牛為主,沒有對牦牛進行產品的發展延伸。今后,應注重對農牧業經濟的產品延伸,當地政府建立和指導農牧業深加工的企業,增加牧民的經濟收入,幫助其提高生活水平。第三,發展以旅游業為中心的生態經濟。藏區的自然環境一方面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卻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四川藏區由于經濟開發資源的時間較短,所以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比較好,這使當地的自然景色非常地誘人。如九寨溝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優勢,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第三產業,使當地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藏區其它地方應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和開發,打造綠色健康的生態經濟,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

(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人口素質的提高

提高人口的素質,是推動四川藏區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素質,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在改變自身生活狀況下也建設自己的家園。藏區的基礎教育相比較中東部而言是發展不足的,主要問題是當地的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夠,沒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其次,藏區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較少,雖然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但相對藏區總體人口來說比例還是非常低的。最后,是職業培訓教育發展的不足。針對基礎教育發展,政府應該大力宣傳和加強基礎校舍的建設,同時,還應當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使得孩子們有充分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能夠享用,能夠就近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鼓勵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入讀,在經濟上激勵這些大學生努力學習知識并學成回來建設美麗家園;加強四川藏區大學生與中東部學生的交流,在交流與學習中,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使他們能掌握前沿知識來共建家鄉。沒有進入高等學校入讀的青年人,政府應為他們提供職業教育培訓,讓他們學習到社會所需要的職業教育,幫助他們及時就業,并且政府給予創業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創業,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毫無疑問,教育的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持續動力。

(四)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城鎮建設的規劃

四川藏區的城鎮化可以走費孝通教授所倡導的小城鎮路線,這是與當地特殊的人文地理經濟條件相適應的城鎮化路徑。但是,走小城鎮路線首先應重點培育中心鎮,使中心鎮成為周邊鄉村的中心,中心鎮周邊的鄉村如費孝通教授所說的是中心鎮的“鄉腳”,中心鎮是周邊鄉村的經濟文化服務中心,也是他們的經濟交換場所,以此來推動中心鎮的城鎮化。因此,對中心鎮的合理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邀請專門人員對中心鎮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規劃,在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前提下,選擇一個公共產品供給均衡的中心鎮,這個中心鎮比起周圍的村鎮在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服務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使得中心鎮能夠率先進行城鎮化。除了進行合理空間布局規劃外,還應加大對中心鎮及周邊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的不完善,一直是制約藏區發展的一個瓶頸,四川藏區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其基礎設施的建設一直比較落后。城鎮化的發展必須依靠基礎設施的完善,所以當地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努力使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中心鎮的城鎮化建設創造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倪鵬飛.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 江海學刊,2013,(1).

〔2〕張占斌. 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3〕劉嘉漢,羅蓉. 以發展權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研究〔J〕. 經濟學家,2011,(5).

〔4〕王雅莉,張明斗. 中國民生型城鎮化的框架設計與優化路徑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3,(5).

〔5〕陳映. 四川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J〕. 經濟體制改革,2010,(6).

〔6〕馮尚春. 構建中國農村城鎮化的動力系統〔J〕. 稅務與經濟,2005,(4).

〔7〕楊萬江,蔡紅輝. 近十年來國內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述評〔J〕. 經濟論壇,2010,(6).【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
城市權利:從大衛·哈維到中國城鎮化問題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就業路徑探索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的困境與制度創新芻議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