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中國畫教學中意象筆墨語言的運用與探索

2014-07-13 13:46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150086
大眾文藝 2014年10期
關鍵詞:用筆國畫筆墨

王 斌 (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150086)

中國畫是意象藝術,是不是寫實也不是抽象的藝術,正如大師齊白石所說:“畫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媚俗、不似則欺人”。

中國畫里的“意向”實則是筆墨的運用所產生的一種語言。在教學中這種語言是沒法傳授的。在這方面前賢有云: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在對于初學國畫的學生,“臨摹”才是他們的第一堂課,且是并將長期的一堂課,因為臨摹能很快的讓學生們了解國畫懂得國畫,“臨摹”這好比是一扇門,只有先進入這扇門才會了解里面的知識。不是說不先臨摹就創作不了作品,而是沒這個過程即使再努力最后也只不過是走進了“俗”與“野”的深坑,且是影響他的終身。當然一味的臨摹也難免會造成思路的僵硬,避免這類事的發生這就需要老師的指導了。接下來我們就先來走進中國畫的“筆墨語言”。

“筆墨”是中國畫的標志性語言,“筆墨”也不僅是一種藝術語言,同時也是畫家的精神載體,是最能體現畫家內心最底層的一面。筆和墨作為畫家表達感受的兩種工具,其中在技能和方法的層面上就顯得很重要。先輩云“水墨為上”說的就是在中國畫中畫面主要靠墨色來表現,而墨色是追求黑白、濃淡分布之美,這一切都是在證明筆墨的重要性。畫面里強化筆墨語言的同時也要注重畫面的“神韻”,這在古代文人畫家中用的好,因為古人在表現手法上都沒有拋開具體的物象,而是對筆墨的表現功能依附在具體的物象之上,對筆墨語言內在精神的研究,遠大于對具象物體的物性描摹,從他們的話語中更能深刻證明這點,如石濤的“不似之似”、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筆墨”如同中國畫的骨與肉,離開了筆和墨那中國畫就不能成立了。先輩有云:要是把一篇好的書法作品比作一個人的話,那內容是頭腦,筆墨就是手腳了,離開了手腳人是很難行走的。書法都如此國畫更亦如此。筆墨實則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圍中,個人的情緒氣質與對自然的某種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時的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現。沈宗騫也說:“筆墨之道本乎性情”,“筆墨本通靈之具”……顯然,所有這些話語的脫口,無一不在說明筆墨對于中國畫的重要性,而在運用過程中又能充分的體現畫家自身的情緒、修養、氣質。因為“筆墨”運用的研究從古至今一致是中國畫創作的研究,這方面書法當中的很多內容也顯得很關鍵。實際上,對于要講究用筆及用墨的國畫,書法或許能夠稱得上是最為單純和最為理想的中國畫。歷史上“書畫同源”的說法以及想法不勝枚舉,由此可知書法與中國畫它們二者之間具有著無比親密的血緣關系。再瞧瞧歷史上多數的“能書能畫,善畫善書”的人就知道:中國畫的筆墨運用,由始至終都與書法的用筆和用墨緊密相關。都是通過寫生的基本功訓練,有了一定的書法功底之后就需要學習怎么樣用技巧表現水墨。中國畫筆墨運用的技巧表現。過去數百上千年,“以書入畫”的用筆觀一直影響著我們。同時,在中國畫創作中,在這一觀點影響下的用筆用墨觀念顯得至關重要。再者,在中國畫的創作當中,還因為有了水的存在,筆墨的表現才出現了濃淡干濕,筆墨的運用才有了自如的光彩,這一點,在水墨畫創作中表現尤為突出。所以在國畫教學中筆和墨的了解是學生們的重要一課。那其次呢我們來了解了解“線”。要是說“墨”是血肉的話,那線就是“骨”了。

“線”可以說是一張畫當中最首要的?!熬€”如同建筑中的鋼筋。沒有“線”,墨塊,色彩都是松散的。線的用筆要以中鋒為主,正側互用,自然轉換,這樣有厚度、有表現力。線要沉著。清龔半千曾說:“線忌草”、忌梗,要遒勁?!坝霉P要慢才有味道,找變化。用線一定追求一種味道,若有若無,不是面面俱到,要多用干筆,濕筆易荒率,這點特別要注意,這是初學者在作畫時容易犯的毛病 。

在好線的基礎上,一副好的中國畫作品墨也是不可缺少的,應畫而生,墨的多少濃淡應該根據畫面的需要來定,好的作品它的畫面上有多種形式,有的畫面水墨淋漓但又不缺內在的結構,有的畫面外表干涸但又不缺內在的血肉……顯然,墨與線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墨與線也有側重,因為中國畫是以線造型作為主要特征的,線就是中國畫的靈魂。所以在畫面上而要以線為主,這同時又不能忽略墨的成分。要是把作畫比作建房的話,那“墨”就如同房屋的裝潢。即使有內在結實的鋼筋而缺乏外在的裝潢也是不行的。所以說二者是缺一不可。

放眼看去中國的水墨畫走過了上千個春冬,到今天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F在要是還走古人的老路,這樣是會很成功的繼承下來,可卻是很難有所創新??纯串斀癞媺麄兊漠嫶蠖枷嘟?,他們的樣式都很相像。原因是現在的人畫的畫缺的是創新及探索,國畫界探索一條新的途徑是很必要的,用新的方法代替舊的程式成為必然,正如我國清代畫家石濤所說:“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說出了畫家的責任和方向,而且是要求畫家在繪畫創作時要做出探索與思考,應該在傳統的根基當中看現代的生活。中國畫傳統中的許多精神內涵也是不能拋掉的,中國古代畫講究的天人合一,至觀大美的思想理論應該保留;還有由于宣紙與筆墨形成的那種筆情墨韻的感覺構成了中國藝術恒定的靈魂這也是不能丟的。墨在宣紙上所形成的那種魅力本來就是中國畫的奪人之處,應該繼承。

傳統中國畫當中的工筆畫、寫意畫、都是從現實當中的山水、人物、花鳥,景物當中借鑒的物象來再現的,這些景物作為筆墨的對象,在畫中充分的體現筆與墨的那種韻律,這是國畫當中筆墨內在精神中創造美的意境。

古人的筆墨時代,這是在中國古代傳統國畫的發展總體趨勢來看,它都是結合創作者的內在情感對時代特征的審美要求所左右的一種筆墨語言。因此, 思維語式與美感形式是藝術創作中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的中國文人畫應該是以筆墨為中心的,也就是說,沒有了筆墨便沒有傳統的中國文人畫。中國文人畫想要使自己的傳統發揚光大,一定要堅持以筆墨為中心,以保持這一繪畫體系的特色與優勢。但是,筆墨的技法結構與筆墨情趣不是一成不變的死傳統,它是一個大體的法則,不是僵硬不變的框架。它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發展?!S多杰出的藝術家均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與體會,為水墨畫的筆墨體系增添某些新的因素。

在了解了筆與墨的基礎上再看看該怎么做。中國畫教學中,前人總結了臨摹、寫生、創作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分工,有配合,使學生完整地掌握中國畫的表現體系。這個指導思想貫穿于中國畫教學的全過程。而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從生活到藝術,是藝術教育的核心命題。學習中國畫專業必須熟讀“傳統”與“生活”這兩本書,因為我們離開了傳統與生活,就不可能有中國畫的創作。而寫生也是中國畫創作的必修課之一。

在國畫寫生中重要的是畫家對物象的感受。首先,要培養一種有選擇的觀察方法,主觀能動的觀察方法,強調主觀感受制約造型和筆墨之間的作用,要求整體觀察,善于比較,強調畫家的藝術直覺力,而這種直覺力是依據對物象的感受力得到主觀升華而產生的,強調感受力就成為作者在作畫之前先要思考的內容,也就是先提供給你一個思維方式。

總之,前面所講所提的理論及一些技法就是為了使學生們更多的了解傳統筆墨,避免走入誤區,失去興趣,讓學生們從被動的學習態度走向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研究學習時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以真正的達到教學目標。

[1]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人民美術出版社.

[2]陳傳席.《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猜你喜歡
用筆國畫筆墨
國畫《鰷魚》
國畫《鲿》
不要用筆去玩電風扇
不可“烘染太過”——用筆過猛,反倒弄巧成拙
國畫欣賞
智力大闖關
筆墨名家
國畫等
為練筆墨才寫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