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課程管理研究

2014-08-15 00:45王昕旭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4年23期
關鍵詞:課程管理新課程學校

王昕旭

王昕旭/內蒙古財經大學經濟與資源開發研究所所長,講師,博士(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目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起來了,這就對學校如何對課程進行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許多學者都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研究:學校課程管理的內涵與意義、基礎與原則、內容與方法等。但是筆者認為學校如何管理好課程的意義應該作為首要任務來進行研究,因為它不但揭示出為何對學校課程管理這樣的重視及其必要性,而且還是促進整個課程改革的動力因素。從學校的角度來看課程管理問題,不僅僅是國家賦予學校進行課程管理的職責和權力,也是目前我國實際情況的需要。當前學校課程管理已經嚴重阻礙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新課程理念無法與學校課程管理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所以,我們應該全面掌握和理解學校課程管理的意義,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一、學校課程管理的內涵

根據學者們對學校課程管理內涵的研究,本文認為,學校課程管理是指學校作為課程管理的主體機構,根據國家對課程管理的相關規定,以及考慮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等主體的需要,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學校的課程進行規劃、實施、評價等管理手段的過程。實踐證明,賦予學校一定的課程管理權限,是國家實現其課程意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學校課程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校本性。學校課程管理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校本性,同時也意味著學校的主體性。因為學校課程管理是一個自然的課程實施的過程,并不是脫離課程本身的一種形態手段,也不是脫離管理者和教師而單獨的客觀存在,而是融入學校本身當中去,在管理者和教師的主體意識當中,作為學校課程中的核心精神而存在著。通過對課程進行管理,使得學校擁有了自身的獨特性,有了自身的特色。對課程進行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去實現本校的課程發展。

2.實踐性。學校課程管理本身就體現了課程的實踐性,沒有學科化以前課程就體現了其實踐性的本質。自古以來就有學者討論學習與思考和行為的關系以及對學習說的思考。近代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家對課程的實踐本質進行了研究,以及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對教育回歸到生活當中的呼喚,這些研究和探討無疑都證明了課程管理的實踐性本質。要對課程論有深入的研究,就應該先弄清楚課程管理的實際問題,如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等等。為人民服務,解決問題,合理度過學校生活,健康成長是其真正的價值追求。同時,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促進管理的性質,內容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當我們審視課程管理,沒有看到的系統論述語言多么壯觀,有完整的結構,但看到的現實有效性。學校課程管理是一種實踐活動,是一個強大的生命力的召喚。

3.道德性。學校課程管理的實質就是以課程為中介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其中包括管理者與教職工、教職工之間以及教職工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學校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勢必就會采取相應的管理方法來處理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學校進行的課程管理是通過課程為中介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實踐性活動,其道德性應貫穿于這種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若在學校課程管理的過程中,忽視了道德性的作用,就會導致我們的課程脫離了人們的實踐生活,使得學生脫離社會實踐,對其全面發展會起到相應的阻礙作用。

4.文化性。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又是為社會服務的場所。學校的最終目標就是對文化有一個合適的選擇,并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以便于對學生進行傳承。與此同時,課程管理又是一個目的性極強的活動,所以也就需要學校主體應有一定的價值判斷,什么樣的課程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樣的課程不應該教給學生,這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學校的義務。人是社會人,每一個人的活動都無法擺脫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學校課程管理一定要與社會文化相適應,不要脫離社會文化而進行。

二、我國學校課程管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學校課程管理的意識亟需加強

由于我國的課程政策都是受全國統一的影響,我國學校在進行課程管理時都是按照上級部門的指示進行操作,毫無自主性可言,他們缺乏主動性,只能是被動地接受,上級部門有了詳細的指示后,他們才能夠按章程辦事。從而導致學校自身很少考慮課程管理方面的問題。這樣使得學校的領導者和教師非常缺乏學校課程管理意識。一旦課程管理意識淡薄,就無法對課程進行創造性地實施,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也沒有從課程管理的角度來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國實行了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以后,情況有所改變,國家對課程的管理主要是宏觀指導,這就意味著廣大中小學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和發展空間。缺乏學校課程管理意識必將會導致學校松散拖拉,對教學不能給予很好的實施,極大地阻礙了學校自身和學生整體的發展。然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實施,意味著學校將有更大自主權對課程進行管理,使學校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對課程進行管理,從而使本校的課程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國學校進行課程管理大都是“外控型”的,這種管理模式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較低。他們只需要完成上級給予的任務和行政指令即可,注重結構而輕視了效率。為了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效率,就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穩定的教學秩序,形成一套合理的規章制度。也就是說,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的是實行行政管理手段,并把課程管理當成一般性的常規管理。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系統本身的結構若是簡單的,構成要素越單一,工作任務就應該越穩固,這樣的系統就比較適合進行行政管理和采用常規管理的手段。反之,就不能夠適應這種管理手段了,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靈活性的決策。學校的課程系統結構比較復雜,構成要素也是比較多的,課程工作人員也是較為穩定的,若是僅僅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依靠一般常規管理的原則,對課程管理的效率必將大大降低。

在學校對課程管理的過程中,若僅僅依靠行政管理的方法,就會使得學校領導者和教師變成上下級的關系,學校領導者完全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去命令教師完成工作任務,課程管理的相關信息都是從上級那里得到的,缺乏溝通與交流,這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會造成課程決策出現失誤。所以說過分地依賴于行政手段,會阻礙學校對課程進行管理的進程。事實上,要想提高學校課程管理的水平,不僅僅要懂得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不斷地深入研究課程管理理論和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這樣才能極大地提高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化水平。若是學校還是僅僅依靠行政手段對課程進行管理,而不去深入研究課程管理當中出現的問題,會使得學校課程管理水平停留在較低的層次,從而阻礙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

(三)學校課程管理的范圍需要擴大

從我國目前的學校課程管理體制來看,學校對課程管理的范圍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涉及到對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常規性管理,這只是學校課程管理中的一個環節。有關研究表明,學校課程管理應該包括從課程設計規劃到課程的實施,以及課程實施后對課程的評價的整個過程。我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后,學校不僅要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得到實施,校本課程得到合理開發,還要不斷協調、優化這三類課程的關系。學校要想有效地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不僅要對其進行常規的管理,還要組織相關力量探討出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真正要實現的課程目標是哪些,以便為課程得到有效實施創造出更好的條件,以此來提高課程適應本校環境的適應性,還應該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對課程實施的效果進行評價。校本課程對學校的要求則是更高,從課程的設計、編制,課程的實施到對課程的實施效果評價都要進行管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須緊跟時代的呼喚,積極擴大學校課程管理的范圍,明確地指出學校課程管理的任務和目標,能夠很好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三、學校課程管理的策略

(一)學校課程管理重建的前提:超越課程與教學的二元思維

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與教學管理過分注重對教學的管理,這極大地影響了課程的開發、課程的實施、課程的管理和評價等問題。新課程改革強調應該從課程本身的角度來對待課程與教學的問題,不斷提高學校對課程管理的能力,學會解決課程管理當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把課程管理與教學管理區別開來,要想理清二者的關系,又需要對課程與教學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找到解決課程管理與教學管理問題的方法。

(二)在學校課程管理內容上:從一元走向多元

傳統的國家統一管理課程的模式下,學校對課程的管理主要表現在教科書上,學校課程管理是附屬于教學管理之中的,并沒有對課程進行專門的研究和專門的管理,僅僅有對教學管理的規定,其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傳遞國家課程,具體應該負責執行好國家課程計劃,換句話說,學校就是國家課程的執行機構。然而自從我國提出了三級課程管理后,就賦予了學校課程管理的權力,這樣就形成了多方面對課程進行管理的體系。根據學校課程的類型劃分可分為包括國家課程的課程管理、地方課程的課程管理以及校本課程的課程管理等;根據學校課程管理的階段可分為對學校課程愿景的管理、對學校課程規劃的管理及對學校課程評價的管理等;根據學校課程管理的層次可劃分為學校層面的課程管理、科組層面的課程管理和教師個人層面的課程管理。

(三)在學校課程管理模式構建上:從“平面式管理”走向“立體式管理”

在傳統中央集權的課程體制下,課程管理僅僅是以單學科為核心而進行的課程管理,以學科的進程為序列,以該學科的課程計劃為主要目標,我們把其稱之為“平面式課程管理”。它是指從某門學科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以一種靜態的、直線式的視角。但新課程改革中把新課程看作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體,因此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單維度的、平面的思維方式去管理課程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我們認為這也是學校自身難以真正實現新課程理念的主要障礙。因此,學校應該學會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課程管理,以學校課程的角度來看待學科的發展。

學校管理工作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對課程進行管理,因為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最核心和最復雜的問題,它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管理。課程管理的效果好壞與否直接關系到課程內容的實施和課程目標的實現,同時也影響著學校的整體發展。學校課程管理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我們決不能簡單地用常規的方法對課程進行管理,這就需要把課程管理看作單獨的一門研究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國長期受到蘇聯的影響和對課程管理研究的先天局限性,使得我國對于課程管理的研究水平至今仍然只停留在外部控制階段,成為我國教育研究中最為薄弱的一環。這不僅僅會影響到我國課程理論的整體建設,制約著我國課程內容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到課程研究的整體水平,使得我國中小學的課程管理缺乏科學的理論做指導。所以,我國應該加強對學校課程管理的研究,從而達到課程改革與課程理論發展的共同需要。

[1] 吳志宏.教育行政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范國睿.學校管理的理論與實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楊啟亮.一種假設:以新課程理念導引新課程管理[J].當代教育科學,2003(19).

[5] 楊中樞.我國中小學學校課程管理:意義、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03(6).

[6] 黃顯華.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課程管理新課程學校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學校發展視角下中小學課程管理問題探究
學校發展視角下中小學課程管理問題探究
基于PDCA循環理論江蘇開放大學課程管理模式構建
探究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學課程管理
學校推介
新形勢下的課程管理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高中體育新課程實施“碰壁點拔”式教學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