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的發展邏輯

2014-08-15 00:55張天勇
關鍵詞:出場范式現代性

張天勇

(作者張天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發展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自2001年初步提出①任平在2001年昆山召開“長江三角洲第二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上作的《馬克思主義當代出場路徑探索》的大會發言中,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出場學問題。,特別是自2003年首次較為系統闡發以來的十余年間②在2003年1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視野中的馬克思》中,任平教授首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出場路徑理論。,實現了從范式反思到范式自覺、宏觀理路到微觀建構、范式建構到范式應用的發展過程,已成為特色鮮明.具有深刻解釋力和創造力的研究范式,在整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時俱進和重點領域的創新突破方面正發揮著其獨特優勢。

一、從“范式反思”到“范式自覺”: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的出場邏輯

以“無情地批判和無限地指向未來”(德里達語)為靈魂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反應、解答改革開放以來的生動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作為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使命,也是其得以生發的肥沃土壤。對中國改革開放社會實踐迅速做出反應的是教科書領域,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發展的重要范式——“教科書范式”。這是20 世紀80年代起步最早、成效最為顯著的研究范式,該范式在系統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觀點、新見解、新運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時至今日,教科書范式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范式,并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幾代人。

教科書范式依對馬克思主義核心基點理解和教科書構筑的邏輯差異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一是從“物質本體論”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以肖前的《辯證唯物主義》第1、2 版為代表)、“歷史唯物主義”(以肖前的《歷史唯物主義》第1、2 版和趙光武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等為代表)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李秀林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1、2、3、4 版為代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反映時代和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方面雖有所差異,特別是李秀林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4 版力圖強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基礎等,但從本質上仍然都是從物質本體論出發來構筑的,從本質框架上都沒有突破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傳統教科書框架。其二是以實踐為基點的“實踐唯物主義”(以辛敬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實踐唯物主義》為代表),其把實踐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認為傳統教科書范式中的物質與精神兩極對立的敘事框架和表述方式,無法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意義。只有把實踐提高到本體論高度的實踐唯物主義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傳統哲學的超越。三是從“主客統一”認識論出發的“實踐哲學”(以高清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為代表),實踐哲學認為馬克思對傳統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不在世界觀,而在于哲學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超越唯物和唯心之上的主客統一的實踐思維方式。

但是無論哪種教科書范式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易于“非歷史”地對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和思想,易于造成對“原理”的僵化理解。而要“歷史”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克服教科書范式的弊端,關鍵是要根據馬克思主義不同階段產生的“原初”語境把握馬克思理論,同時立足當下的語境和語境的轉換推進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重新出場。

針對教科書研究范式的缺陷,文本文獻學研究范式興起,這一范式是為了從歷史發生的角度看待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思想的發展,主張“回到馬克思的學者”批判以往教科書的“非法(非歷史)”引用文本的方法,主張從歷史發生的角度,以文本學與文獻學的范式去重新解讀馬克思的文本,進而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本真意義。①參見張一兵:《回到馬克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 頁。堅持該類范式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文本不是“現成在手”而是尚需“重新上手”和“重新打開”;對馬克思哲學原初語境的分析是一種漸次展開的“歷史現象學”。這一闡釋范式借助于當代解釋學方法,取得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成果。但是,“回到馬克思”的原初語境不可能僅僅通過回到馬克思的文本考訂與解讀、僅僅通過文本學—文獻學研究來達到。因為馬克思的文本思想形態對出場語境與出場路徑具有深度的依賴性,因而是歷史的出場形態。要科學深刻理解馬克思文本思想,必須要穿越文本,深入其背后去把握歷史語境、出場路徑與文本形態的關聯。②任平:《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出場學視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 期。也就是說“語境還原”是“文本還原”的發生學基礎,要把握馬克思文本思想的原初意義,僅僅回到文本還是不夠的,要回到文本產生的語境。

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對話范式”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吸收以往一些優秀思想的結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開放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要保持其活力彰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與在場性并繼續站在文明發展的潮頭,就需要通過與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思想展開對話,就要批判地汲取一切優秀思想成果。對話范式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與“中國化”的重要途徑,其理論旨趣并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理論考古對象或是用于解答現實問題的資料庫,也不是立足于價值中立原則進行純粹的馬克思文本文獻的考據。對話的目標之一是將馬克思“帶入”當下,其背后的邏輯不是回到馬克思,而是讓馬克思走進當代,當代化是對話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對話范式所關注的并不僅僅是馬克思說了什么,而更關注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生命力。對話范式更不是用多元話語簡單地“座架”支援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通過批判、反思、吸收來豐富與發展馬克思思想。然而,“對話不能僅僅限于文本層面、理論層面的對話,而是需要歷史的底板、時代的基礎和實踐的尺度。離開這些基礎的對話就會變成抽象法則的較量,也就失去了時代真理的標準?!雹偃纹?《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出場學視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 期。任何對話都不是單一的問答或個體獨白,平息爭議的標準不是對話的某一方,而是對話所面對的實踐本身。因此,當下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各種差異思想中展開的對話,只有圍繞時代問題與中國社會實踐才會更有意義。離開了實踐底板/現實語境的對話只能成為自說自話的空談。

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思的問題學”研究范式,就是通過反思和解答社會實踐深刻變革所帶來的重大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抓住時代問題,以“問題反思”為中心的“問題反思學”的研究范式主要涉及兩個基本層面的相互關系:一是“問題中的哲學”,就是將時代實踐問題轉換為哲學問題,即實踐問題的哲學抽象;“問題反思學”第一個環節就是把握中國問題,“中國問題”應該是影響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中國人生活的根本性問題。而問題的時代性是其顯著的特點。馬克思曾認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 頁。近年來,中國道路、文化自覺、社會公正、政治現代性等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都上升為了哲學問題。二是“哲學中的問題”,也就是考察哲學的問題意識,看哲學如何反映、把握時代問題,并在哲學中加以解答,即實踐問題的哲學解答。并不是所有“問題中的哲學”都能達到對整個哲學范式的變革程度,只有那些反映一個時代的、整體的問題群,才能成為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轉換”的觸發點,外在的反思無法觸及事物的本質性環節,內在的(哲學的)反思才能用本質性向度照亮事物的時代本質經緯,意即“問題中的哲學”只有達到“哲學中的問題”,反思的問題學才能實現其“走進”當代的目標?!皢栴}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問題”,“兩者的結合,實際上就是時代實踐與哲學與時俱進的關系,本質上就是如何從(變遷的)歷史語境出發去看待問題與哲學的關系。該范式抓住了哲學的時代性、問題性,但該范式同樣需要從時代的重大實踐即理論產生的語境才能做出深刻的哲學反思”。②任平:《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出場學視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 期。

這些范式是我國理論工作者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探索,客觀上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繁榮發展。但也都面臨著如上所說得的諸多困境,這些困境表明:原有范式的邏輯框架遇到了無法解答的難題,也預示著新范式出場的必然性。出場學范式正是在對傳統研究范式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范式反思是新范式建立的一個重要維度。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個范式的產生都不是單方面的原因,除了對原有范式的反思之外,出場學范式的出場還有一個重要維度,即出場學提出者一直強調的這是一個“脫節的時代”,即時代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是時代底板或曰實踐底板,這是出場學范式產生的出場語境。出場學認為任何理論形態的出場都離不開出場語境,正是因為這是個“脫節的時代”,時代發生了深刻變革,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才需要(重新)出場,才需要由“當年”走向“當代”,如果沒有時代變革這一基本指認大前提,那么理論需要就不再是出場而是捍衛。

范式革命是更根本和深刻的革命,范式反思的過程也是對新范式自覺化的過程。出場學范式在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反之,該范式的提出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范式的弊端,展示了強大的解釋力、生命力和創造力,其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是對其他哲學范式的揚棄。如它在吸收文本文獻學研究范式要整體把握馬克思思想反對對馬克思主義“非歷史”地截取的同時,要求研究文本背后的歷史語境和出場路徑;在吸收對話范式和反思的問題學范式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價值同時,堅持把馬克思的思想始終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活的靈魂,并不是其思想的本然性使然,恰好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的時代性來自于歷史的魅力,來自于崇尚實踐的與時俱進的創新力和反思性。吸收原有范式的積極因素和環節是新范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努力克服其弊端。其二,出場學范式能夠解釋其他哲學范式中存在的主要反常事實,進而超越舊模式的狹隘眼界,具有較原范式更強的解釋力。文本解釋學存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困境:怎樣評判馬克思恩格斯的各種文獻和文本樣式的意義和價值?怎樣看待馬克思恩格斯文本意義形態與思想本真意義的關系?如何評價其思想出場的流動性和變動性與文本意義的關系?哪些代表他們的真實思想?標準是什么?等等。出場學認為,對當年馬克思思想的出場不能僅滿足于文本意義的解釋,更不能將文本意義和形態固定化,將之等同于原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要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歷史語境,從文本針對的歷史問題、從其出場路徑去探索文本意義的源泉,將文本形態和意義形態看做一種對歷史語境和路徑具有深刻依賴性的出場形態。歷史語境的變遷,始終是文本意義變遷的現實基礎。其三,出場學比其他哲學范式具有更大預見性和解釋力。出場學出場語境和出場路徑決定出場形態,從而將馬克思文本—思想—意義層面的流動性作為歷史語境變化的必然產物,從而為理解提供了指向未來的開放向度。馬克思主義哲學永遠屬于指向未來的時代性思想,因此才具有時代性和強大生命力,才可能不斷出場。①任平:《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出場學視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 期。

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的產生是理論工作者自覺追求馬克思主義創新路徑的結果,其發生發展有深刻的歷史和理論邏輯,時代的深刻變革為新范式的產生提供了現實的底板和必然的要求,深刻變化時代需要理論創新,理論創新依托創新的范式;對原有范式的反思并吸收其優勢并克服其不足是構建具有更強解釋力和創造力新范式的關鍵,當然,這還只是指導建構的“一般原則”,要真正建構起來,還需要宏觀理路的謀劃和微觀結構的建設。

二、從宏觀理路到微觀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的體系構建

任何一種研究范式,都是由其鮮明宗旨、基本原則以及一系列范疇所組成的有機系統,都是經過長久的推敲、探微、反復驗證和不斷修正而日臻完善的,“出場學范式”提出和發展也是如此。從宏觀理路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堅持一個根本宗旨即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一個根本指認即與支撐馬克思理論產生的時代相比,當今的時代發生了深刻變革;兩條主線即馬克思思想賴以出場的歷史語境的時代變化和就是從“當年”到“當代”馬克思主義出場視域、形態、思想、理論的變化;一個根本方法論即出場學循環。從微觀機構上講主要是一系列范疇的確立和闡發。

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意義在于“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 頁。,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立足深刻變遷的時代實踐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是理論工作者的使命,出場學范式正是為了承擔這一理論使命而產生的,沒有與時俱進的理論追求,也就根本不存在理論出場,當然也就不會產生出場學范式。

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時代相比,當代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一基本確認是出場學范式發生發展的基礎。只有在時代發生深刻變革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重新出場才是真命題。正因如此,在出場學范式產生的過程中,對于社會深刻變革這一點,出場學范式的提出者任平教授才大動筆墨,進行了極其詳盡和深刻的論證。在其《新全球化時代與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再論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研究》2000年第12 期)、《新全球化歷史語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創新路徑》(《江海學刊》2003年第1期)、《新全球化時代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挑戰和應答》(《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2 期)、《新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問題、視界與前景——再論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新全球化時代與21 世紀公共哲學》 (《江海學刊》1999年第3期)、《在新全球化語境中引領文明對話和思想撞擊》 (《江海學刊》2004年第1 期)、《知識經濟生產方式、交往實踐觀與新全球化時代》(《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 期)、《新全球化時代、交往實踐觀與21 世紀哲學走向——再論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求是學刊》1999年第6 期)、《新全球化與21 世紀中國社會發展論綱》(《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2 期)、《新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學范式:交往實踐共同體》(《學術研究》2001年第9 期)等文章和一系列的學術大會中詳細深刻地闡述了新全球化時代理論以及新舊全球化的五大區別(其一,兩者的產業軸心不同;其二,兩者結構構成內涵不同;其三,全球化時代的內在張力發生重大轉換;其四,全球化的控制方式發生重大轉換;其五,全球化的思維方式發生重大轉變)。與馬克思所在的舊全球化時代相比,他認為今天是個新全球化時代,新全球化時代是其對這個時代最根本最整體性的指認,這一指認構成了其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有兩條主線,其一是從馬克思思想賴以出場的歷史語境變化分析入手。它包括:馬克思思想出場的“原初語境”;馬克思主義當代出場的新語境;從歷史語境到當代語境的變化和“歷史間距”,以及這一間距對馬克思主義出場形態提出的要求,等等。其二是從“當年”到“當代”馬克思主義出場視域、形態、思想、理論的變化。兩者之間出現“歷史間距”,就是歷史語境、出場路徑在馬克思主義出場視域上的變化?!爱斈辍迸c“當代”馬克思主義構成的兩大模塊,與歷史語境變化的兩大模塊的相互對應性,就成為“與時俱進”的出場學視域。正是在這一經緯線上,無論是“原版馬克思”還是“當代馬克思主義”,都是歷史時代的產物,都不應當被重新僵化地理解。①任平:《走向出場學視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創新路徑與未來趨勢》,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9 期。

出場學循環是“出場”與“差異”構成的一對矛盾,其矛盾運動是理論不斷出場的內在動力和根本機制?!俺鰣觥迸c“差異”是出場學研究范式中的兩個核心要素,兩者之間存在著兩個對應的闡釋循環:“出場”與“在場”的循環;“同一”與“差異”的循環?!俺鰣觥迸c“在場”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循環。首先,“出場”是為了“在場”?!霸趫觥钡南胂笈c愿景推動著“出場者”的“出場”?!霸谑乐畨簟奔瘸蔀椤俺鰣觥钡哪康?,又是“出場”的動力。因此,要理解“出場”,必須要理解出場“所為”的目的,即“可能的在場”本身。在場的可能性引導、推動、召喚著出場者的出場,使出場變成一個朝向在場轉變的謀劃行動。其次,出場是生產,在場是結果,兩者是相互規定、關聯闡明的,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出場學結構?!俺鰣觥迸c“在場”也相互對立。出場與在場相互對立、相互否定,彼此都是任何一方不能脫離的“他者”?!俺鰣觥迸c“在場”的循環也是哲學自我反思之鏡。一切形而上學之夢幻就是企求過去、現在、將來一勞永逸地“永恒在場”,但總是不斷地被解構而重新出場。(在場的)同一與(出場的)差異是相互循環的。在場的同一形成了存在狀態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形成了差異的出場賴以行動的前提條件。差異對同一的否定,是一個“間接性范疇”,必須首先理解在場的同一,才能深刻理解出場的差異本身。反之亦然,要理解、選擇和設計在場的同一,必須要深刻理解出場帶來的差異,在差異中堅守同一,在否定中保持肯定,在多元化中守護一元,這是在場的闡釋邏輯與行動邏輯。同一與差異,不僅相互區別,相互對應,而且相互循環。兩個循環成為“出場”辯證法的核心。理解了出場學循環,就真正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機制。歷史地出場與在場、同一與差異的循環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創新機制。①任平:《論馬克思主義“出場學”的兩個循環》,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9 期。

從微觀結構上講,出場學范式的微觀要素主要包括出場、出場語境、出場路徑、出場形態等。

“出場”是對現成在場狀態的不斷超越,永遠是與時俱進地創新,是對出場路徑、出場方式與出場形態的時代選擇?!俺鰣觥迸c“退場”相對,也不等于“在場”?!巴藞觥笔锹浜笈c時代的地平線被時代所淘汰的狀態,“在場”是既成,一切教條主義則傾向于將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超越時空、永恒不變的“現成在場形態”,一勞永逸地僵化體系。但是,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一種所謂“在場的形而上學”,從來就堅決反對將思想變成教條。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發展和空間語境轉換而不斷重新出場的。②任平:《走向出場學視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創新路徑與未來趨勢》,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9 期。出場是思想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為在場的過程、行動和謀劃。

出場語境是當時的社會實踐狀態,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實踐所構成的歷史結構或歷史時代,是思想理論的發生學基礎,經典馬克思主義出場學語境指的就是構成當年馬克思思想的發生學基礎,也即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實踐狀態(原初語境),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出場語境指的是當下社會實踐狀態(當下語境)。對出場語境的分析,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出場條件的考察,是對從當年到當代歷史條件演變的分析。這里的語境類似于伽達默爾視野里的處境:“處境這一概念的特征正在于:……我們總是處于這種處境中,我們總是發現自己已經處于某個處境里,因而要想闡明這種處境?!雹儋み_獄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 頁。

出場路徑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出場語境的基礎上的出場方式或者出場方法。馬克思主義出場路徑是“一體兩翼”的創新格局。所謂“一體”,就是對重大時代問題的實踐反思,這是馬克思主義出場的基本路徑,什么問題出場,什么問題不出場,先出場還是后出場,隆重出場還是作為配角出場首先是由其所處的時代實踐決定的,是對時代實踐重大問題的反思,不是“純”理論的無病呻吟。所謂“兩翼”,即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重新解讀及與各種時代思潮的對話。②任平:《走向出場學視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創新路徑與未來趨勢》,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9 期。馬克思主義的出場路徑就是立足于時代重大實踐問題(把實踐問題上升為哲學問題),同時積極開展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和各種時代思潮的對話,圍繞“一體”布局“兩翼”,通過“兩翼”實現“一體”。

出場形態是指理論通過出場語境和出場路徑所展現出來的理論形態。馬克思文本意義、文本形態、理論形態是出場語境和出場路徑的理論表現。無論是經典馬克思理論形態還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都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語境(出場語境)。馬克思任何階段的理論形態都是其所在時的出場語境和出場路徑中的相對歷史形態,而不是超越出場語境和路徑的無條件、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對文本意義結構的理解,也不能舍棄語境和路徑來孤立地加以研究。

與時俱進的目標定位規定了出場學范式的路徑品格和理論目標追求,是統攝整個范式的靈魂;時代變革的根本指認構成了出場學范式合法性的基礎,也是理論創新發展的現實起點;兩條主線實際上是理論出場的邏輯過程,向神經中樞一樣串起各個環節;出場學循環則是理論不斷出場的內在機理和內在動力,這個內在機理微觀上是由出場、出場語境、出場路徑和出場形態等這些核心范疇構成的一個有機體系:出場語境是前提基礎,出場路徑是方法手段,出場形態是目標結果,出場則是者三個要要素的動態過程,具體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場學研究即是經典馬克思理論依托出場語境的歷史轉換,通過“一體兩翼”的出場路徑展現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理論形態即出場形態,這整個過程的謀劃和實現就是出場。正是依靠這樣的整體機制才能保證理論的不斷出場,才能“無限地指向未來”,出場學范式“與時俱進”的范式品格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內在相同共生,也正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方面,出場學范式必然具有更大的張力。

三、從范式建構到范式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學范式的檢驗

范式建構和范式運用是個辯證的過程,在范式形成后,雖仍需要在運用中繼續修正和完善,但其作為自覺性工具的一面更加突出。出場學范式在整體上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出場形態的同時,也正被自覺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個別理論領域的探索上,甚至“脫域”到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其他學科領域,與此同時,出場學的話語也在被學界廣泛接受和使用。

任平教授立足新舊全球化變遷的時代語境和語境轉換,通過“一體兩翼”的路徑,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交往實踐唯物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當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這一理論創新已被學界所熟知。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出場學范式提出和形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主流范式,在被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創新研究同時,也在自覺運用到馬克思資本理論、正義理論、城市理論、生產理論的當代出場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點領域的研究上。

馬克思資本理論研究一直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領域,但對《資本論》的研究大多是“回到”式的重新打開,基本上停留在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文獻挖掘,其當代維度也即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在今天應以何面目出現鮮有突破。如近年來對《資本論》研究主要涉及其意義及歷史定位①參見孫樂強: 《重新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及其歷史地位》,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1 期。,《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從資本的邏輯到身體的邏輯的思想的梳理②參見燕連福:《從資本的邏輯到身體的邏輯——對馬克思哲學的另一種解讀》,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0 期。,《資本論》的創作過程及馬克思寫作《資本論》“四卷結構”的過程,“六冊結構計劃”③參見張雷聲: 《唯物史觀與〈資本論〉的創作過程》,載《學術界》2012年第3 期。王曉紅、黃竹:《晚年馬克思歷史學筆記新探》,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年第5 期。,等等。

馬克思資本理論的出場學研究,該領域研究成果主要有任平的《資本創新邏輯的當代闡釋》(《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3 期)、《文化的資本邏輯與資本的文化邏輯:資本創新場景的辯證批判》等。在出場學的視域中,自馬克思時代以來,歷史已經由舊全球化時代轉向新全球化時代,歷史場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資本的主導產業發生了深刻的轉換,資本的主導形態從當年馬克思面對的工業資本,經過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的結合而轉向金融資本,進而再轉向知識資本和文化資本,擴展為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消費品資本等等。從馬克思到當代,資本形態不斷拓展,不斷變革形態,不斷再出場。伴隨著這一轉換也展現著不同的歷史場景,在轉向知識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當代形態過程中,也正展現著全新的歷史場景:消費成為引導生產的主導因素,人類社會似乎進入了一個由消費主導生產、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消費社會”,引導、激發甚至制造消費需要符號與文化引導,品牌營銷使符號和文化成為決定物質生產的因素,因此“符號政治經濟學”似乎取代了物質生產的政治經濟學;文化似乎不再是一個被物質生產決定的上層建筑因素,正由處在整個鏈條的末端而作為結果存在的環節變為整個鏈條的起點,于是,文化產業成了“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成為這一時代的軸心要素等等。資本形態深刻變革使在資本本性支配下的自我創新過程,就是資本的重新出場。①任平:《資本創新邏輯的當代闡釋》,載《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3 期。

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出場學研究,該領域研究成果主要有任平的《論差異性社會的正義邏輯》(《江海學刊》2011年第2 期)、張天勇的《走進“差異的正義”》(《哲學動態》2009年第12 期)、王文東《從差異正義到綜合正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域下的治理原則探析》(《理論導刊》2010年第4 期)等。在出場學視域中,當下中國既非利益完全一致的同質性社會,也非利益對立的異質性社會,而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局部/部分利益不同的差異性社會,基于這一基本判斷,馬克思正義理論在當下中國社會發展中應展現為“差異的正義”的正義形態,其主要由“公平”和“差異”兩者構成,它們既相互對立、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差異的正義”原則,這是建設和諧社會引導當下中國發展的價值準則?!安町惖恼x”是馬克思的正義原則基于當代差異性社會這一歷史事實(出場語境)基礎上的出場形態,是差異性社會的價值原則反映。

馬克思現代性思想出場學研究,該領域研究成果主要有任平的《馬克思的現代性視域與當代中國新現代性建構》(《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 期)、《走向中國本土的發展哲學建構》(《江海學刊》2009年第1 期)、王文東的《從啟蒙現代性到新現代性: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歷程、差異、地位》(《甘肅理論學刊》2007年第3 期)、高峰的《新全球化與21 世紀中國社會發展論綱》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F代化是中國發展的主題,中國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現代化之路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大問題,對此,學界主要有三種聲音:其一是主張繼續“五四”以來一直倡導的以“工業化”、“市場化”、“科學”、“民主”為標識的韋伯式經典現代性模式。然而,盡管中國還沒有完成這些標識,但是作為舊全球化時代的經典現代性模式弊端叢生,在新全球化時代已經被否棄和替代;其二是主張跨越這一模式,直接導入后現代模式(通過后工業社會、知識經濟、信息社會抑或創新社會等途徑);其三是倡言以吉登斯、貝克、哈貝馬斯和鮑曼等人主張的或“流動的”、“反思的”現代性模式為準繩,走“第二次現代性”道路。在出場學的視域中,這些現代性的思考都沒有實現把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更有甚者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有現代性理論,馬克思的現代性話語也被一再遮蔽。①任平:《馬克思的現代性視域與當代中國新現代性建構》,載《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 期。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處在新全球化時代這一特殊歷史境遇中進行的,也就是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同時遭遇了后現代化、后工業化的挑戰,這構成了我國現代化的基本境遇,這決定了我們堅持的現代性不是韋伯的經典現代性,也不是西方理論學者一直大力宣揚的后現代性,更不是“第二次現代性”,而是馬克思現代性視域中的雙重向度的真正展開:以超越現代性地平線的后現代向度來引領、改造的現代性,構成的新現代性。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新現代性的基本層面是現代性而非后現代型,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處在世界新全球化時代中的初級階段,是世界新全球化的一部分,這決定了我們的新現代性不是舊全球化時代韋伯所倡導的經典現代性,也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后現代或者第二次現代性,而是一種在全球后現代時代的現代性。

此外,馬克思的現代性理論出場學研究(孫江等)、馬克思空間生產理論的出場學研究(孫江等)、符號學理論的出場學研究(張天勇等)、歷史唯物主義出場學研究(陳忠、莊友剛等),這些都在馬克思某個重點理論領域展開了出場學研究,取得了諸多有創見性的成果并打開了更廣闊的理論研究前景。出場學研究范式也被“脫域”應用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化等領域,作為一個自覺的方法論,正在展現其強大的理論創造力。

猜你喜歡
出場范式現代性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孫惠芬鄉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淺空間的現代性
還沒出場,就已出局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看這不尋常的出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