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工作坊促進大班教學的實效性研究

2014-08-18 20:43肖瓊魏曉言董建紅趙晶
中國大學教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大班教學

肖瓊+++魏曉言+++董建紅+++趙晶

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班級人數多、課時少的現狀,創新工作坊教學,并用教育實驗的方法進行實效性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工作坊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加強了學生的體驗與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了教學目標,提升了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大班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工作坊教學;學生工作坊

一、構建學生工作坊的現實原因與基本思路

目前各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教學多以大班規模實施教學,人數常在60~200人之間,甚至更多。盡管大班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其不足也顯而易見,具體表現為教學方法單調、課堂秩序較差、學生參與度低及學習動機弱化等[1]。同時,因為大班課堂常用講授法授課,教學目標中的情緒情感深化和行為提升因素很難實現。

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大班教學為觀測點,以學生工作坊模式為教學手段,從模式的實施過程、效果顯現、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實證性研究,以期促進大班條件下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為高校大班教學改革提供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

工作坊起源于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以培養工程設計與建筑設計人才為宗旨的包豪斯學院,主要是指一種基于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坊的本意是場地,即學生日常實踐的空間,以此形成的實踐模式稱為“工作坊教學”。工作坊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工作坊從人數上看是一個小群體;第二,活動領域為某個特定領域、項目或話題;第三,活動內容為調查、研究、討論、比較或實際活動等;第四,活動的目的為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直到解決問題。研究顯示,它在提高專業能力,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強化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等方面有顯著作用[2] [3][4]。

學生工作坊由學生組成并主導,是一個學生在一起聽課討論、分享體驗、實踐操作的學習小組?!皩W生工作坊教學”是空間概念(教室或相應活動場所)、組織機構(學生工作坊)和教學過程(理論教學、工作坊作品準備與作品驗收)的綜合體。有學者根據學生發言率及老師視野關注度研究推算,50~100人數為大班,100人以上為超大班[1]。本研究中,“大班”是指50名學生以上的自然合班。根據大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學實效性”具體體現在學生參與課堂的數量與程度(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結果)。通過學生工作坊教學,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擴大教學資源,突出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深化學生內在感受,實現教學目標。

本研究以6~12名學生為一個工作坊,將大班分解成若干獨立小團體,讓更多學生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工作坊主題的選擇與解決由各坊決定,滿足的是學生的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學生工作坊“作品”準備放在課外,將“作品”驗收收回課堂,延展課堂時間與空間,連接理論與實踐;課程結束后,以工作坊為單位,繼續進行學校的心理服務,促進知識運用形成實踐能力。

二、學生工作坊教學研究過程與結果

1. 研究過程

本研究用整群抽樣法將2012級的四個自然合班分為兩個實驗班(學生數分別為112和116)和兩個對照班(學生數分別為114及109),并利用“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大學生團隊精神測量表”、“青少年創造性人格問卷”、“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5],對各班進行了前、后測調查,以檢驗研究假設:(1)學生工作坊能改善學生對課程的態度——出勤率與參與度維度(學習過程);(2)學生工作坊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顯性課程目標維度(學習結果);(3)學生工作坊能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團隊意識及創新精神——隱性課程目標維度(學習結果)。

實驗班應用學生工作坊教學,前兩節課教師主講專題理論課后,各工作坊準備“作品”,隔周的后兩節課,工作坊在課堂上展示“作品”,并帶領課堂上的其他工作坊進行作品分析。對照班則用常規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式:講授為主,兼有課堂討論或活動。

實驗班的每個工作坊發放一個“成長記錄袋”,袋中內容記錄坊內組織建設、坊員任務分工及完成過程、討論及發言記錄、出勤、課程感受、自我評價報告等。對照班無“成長記錄袋”,但要求學生完成課程感受及自我評價報告。課堂考勤由教師完成,實驗班還需要記錄缺勤原因并存入記錄袋。

2. 研究結果

(1)學生對課堂的態度變化——參與課堂的數量與投入程度情況

從學生出勤情況看,實驗班學生全勤率96.7%,遲到8人次,無曠課、早退、因私請事假者;對照班全勤率89%,9人次曠課、遲到27人次,有早退、因私請事假者,說明實驗班學生上課人數更多、積極性更高。

從學生撰寫的課程感受和自我評價的質性描述可見,實驗班學生的篇幅長度顯著高于對照班,且“喜愛”、“有啟發”、“觸動了我”、“尊重”、“期待”等詞匯更多,說明學生更深刻地投入到課堂中,“出工不出力”的情況顯著少于對照班。

5位任課教師一致認為,實驗班課堂活躍,學生更多主動、自由的表達,師生互動、情感交流多,教師從學生表現中受益良多,“學生總有令我們想不到的問題呈現、分析及解決方式”,“課堂成了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樂園”。

(2)顯性教學目標達成對比——心理素質的變化情況

性格特質方面,課程結束后,實驗班情緒調節能力、意志堅強性比對照班更高。同時,實驗班學生的責任感、情緒調節能力、意志堅強有所增強;人際管理方面,實驗班人際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同時,實驗班學生的人際適應性及交往均提高;心理動力方面,實驗班學生的榮譽感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班抱負水平提升;自我意識方面,實驗班自我接納程度更高。但學習心理方面,實驗班與對照班均表現為學習熱情下降,學習毅力不足。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3)隱性教學目標的對比——人際狀況、團隊精神及創造性人格的變化情況

人際困擾診斷顯示,課程結束后,實驗班學生人際困擾非常顯著降低;團隊精神測試顯示,實驗班學生在團隊協作因子方面顯著提高;創造性人格量表顯示,實驗班學生比對照班的好奇心顯著提高,但堅持性有所降低,同時,實驗班學生在課程結束時,好奇心、懷疑性與內部動機顯著提高。

三、學生工作坊促進大班教學實效性的作用

研究顯示,對比常規教學模式,在大班中用學生工作坊教學,改善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情感、行為傾向等態度因素,激發了學生對課堂的熱情,深化了其投入程度,提升了團隊精神,減少了學生的人際與行為困擾,提高了他們人際管理、自我意識、心理動力等心理素質,具有獨特的教學效果。

學生工作坊團隊的劃分以及工作坊任務的課外準備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課堂效率,豐富了教學資源。大班教學最大的弊端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太少[1]。本研究中,劃分出了同時平行存在的若干工作坊,比起在大班每次只能有一個人發言,工作坊內部學生發言與表現的機會增加,這樣,單位課堂時間內,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總數增多,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各工作坊作品準備主要是在課外完成的,擴大了課堂空間,延伸了課堂時間,豐富了教學資源。

工作坊提高了學生人際交往、人際適應、抱負水平、榮譽感和自我接納等心理素質,既有外在的行為完善,又有內在的心理和諧,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顯性目標。雖然工作坊模式對創造性人格的提高沒有顯著影響,這是因為人格具有相對穩定性,短期內很難有效改變。但好奇心、懷疑性與內部動機的提高,顯示出學生創新意識的覺醒。

學生工作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人的主體性發展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優勢所在[6]。工作坊完全由學生組成,老師只是支持者,這一方式促進了學生主動性的提升,同時,各工作坊主題來自學生、問題描述來自學生、問題解決來自學生,這就是學生自己的舞臺,主角意識促進他們積極出勤與主動參與,在平等對話中形成互相尊重、獨立自主的人際關系和人格特質,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又通過自主學習深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這在其他講授式課堂上是很難獲得的。

學生工作坊通過過程性及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個體評價與團體評價相補充的形式,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成長記錄袋的使用指向學習過程與過程性評價,規范了學生的學習行為,讓學生專心于課堂表現及活動本身,專職于自己的角色、專注于心理感受與成長,課程結束時對記錄袋內素材的評價,同樣也是一種反思,帶給學生豐富的心理感受,主要評價學生個體的努力與成長。

學生工作坊課后延伸延續了學習成果,讓理論回歸生活,使鍛煉心理素質成為學生自覺的習慣,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課程結束后,鼓勵和幫助工作坊團隊繼續存在,并為校園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這就擴大了課程成果,并促進學生不斷成長。

綜上所述,學生工作坊教學可以概括為:成團隊,分專題;學生導,教師析;同成長,共進步。通過對大班人數的化整為零,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提高了課堂效率;通過以學生為主體建構工作坊,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學生工作坊自主操作,加深了學生的感受,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契合了高校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實現了大班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蔣士會.試論高校大班課堂教學的優化[J].大學教育科學,2004(1):28-30.

[2] 劉禹,王來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1):93-96.

[3] 岑秀文,張尚蓮. 對工作坊式應用翻譯教學模式的幾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3):65-67.

[4] 鄭碧波.工作坊式協作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8):13-14.

[5] 羅品超. 大學生心理素質構成因素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D]. 華南師范大學,2005.

[6] 姚本先.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整合.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周 楊]

猜你喜歡
大班教學
信息化條件下促進大班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探討
大班教學在皖北村小英語課堂的優勢分析
在“隧道工程”大班教學中的分享互動模式探討
高校實施小班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
淺議小組合作在高職英語大班教學中的應用
校園網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淺析大班英語聽力教學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在大班教學環境下互動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
大班環境下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