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014-08-26 17:15羅春洪
中國德育 2014年13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育顧炎武家國情懷

策劃者說

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是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寄予了厚望。

大家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最早是顧炎武提出來的?!拔从形抑?,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是家國情懷的最好注腳。幾百年來,它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任何時候,強調家國情懷教育都是必要的,正所謂“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今天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更是意義重大。只有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緊密聯系起來,道路才會更加寬闊,人生才會更加壯麗。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真理。

家國情懷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引導學生增強對國家的信心,對社會的信任,對未來的信念,為自己和家庭而讀書,更為國家和民族而學習。

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當然不能靠說教,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把知與行結合起來,用富有生命力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久久不能忘懷的心靈的震撼,進而影響他們的一生。

摘要 顧炎武是一位堅貞的民族愛國主義思想先哲,其“合私成公”的道德理想、“天下興亡,匹夫之責”的責任主張、“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行為原則,充分表達了其于國于家的道德情懷,是推進學校家國情懷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之源。

關鍵詞 顧炎武;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育;啟示

作者簡介 羅春洪,江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

顧炎武(1613-1682)是中國17世紀偉大的早期啟蒙思想家。作為一個博古通今的思想家和實踐家,顧炎武在“天崩地坼之日”的時代,面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的情況,從小立志改造社會,在“反清復明”的矢志不渝追求中,為自己所理解的祖國和理想社會奮斗了一生。顧炎武的思想充滿“明道救世”“經世致用”精神和堅貞的民族愛國主義熱忱,其“合私成公”的道德認識、“天下興亡,匹夫之責”的道德責任、“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底線,充分表達了其作為一個思想先哲于國于家的道德情懷,是推進學校家國情懷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之源。

一、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顧炎武家國情懷的理想意識。在其道德理想中,一生都表現了追求一種“合私成公”的大公情懷。針對當時的“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蒙昧主義,批判指出個人私利是客觀存在的,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道德不能離開人們現實的物質生活。顧炎武說:“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保ā度罩洝ぱ运狡湄q》)“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保ā段募たたh論五》)在顧炎武看來,自從天下為家以來,人們就得養家糊口,生存發展,因此,追求利益,滿足“私”利是合理的,無可非議的,與人性近于善并不矛盾。無“私”就無“公”,沒有現實的物質利益就沒有道德上的善,利益是向善的動力。這里充分體現了顧炎武“利為民所謀”的富民觀。

天下之“公”是天下人“私”的綜合、總合的表現,沒有天下之“私”,就不可能有“天下之公”了。針對封建道德說教的虛偽性和荒謬性,顧炎武指出“至于當官之訓,曰以公滅私,然而祿足以代其耕,田足以供其祭,使之無將母之嗟,室人之謫,又所以恤其私也,此義不明久矣?!保ā度罩洝ぱ运狡湄q》)認為當權者們大談“有公無私”“以公滅私”,不過是好聽的言辭,其實是把少數統治者之私冒充為“天下為公”。統治者要治理好天下,就不能否定人們的私利,而是要滿足人們的私利。因此,“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圣人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保ā犊たh論五》)顧炎武認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保ā度罩洝ぱ运狡湄q》)

顧炎武以荀子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的觀點批判地認為只有改變人民貧困的生活狀況,才有道德可言?!坝姑衽d孝興悌,莫急于生財?!保ā度罩洝の从猩虾萌识虏缓昧x者也》)他指責那些否定利益的道德說教:“所惡于興利者,為其必至于害民也?!保ā度罩洝づd利之臣》)統治者應該“使民以利”,實施社會治理要以利獎名,造成一個“以名為利”的局面,促使人們近于善。采取獎勵的辦法,對名節突出的人或給以物質獎勵,或賜以官爵,就能淳化風俗,使社會上人人向善。民富與國強始終是一個不可分的關系體,“以名為利”這種道德認識,體現了顧炎武深懷“利民”“富民”之情,顧炎武“藏富于民”“還利于民”的家國理念至今仍令世人印象深刻。

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一生身懷“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道德責任,刻骨銘心地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提倡利民,“私”為常情,在人情上講“自為”“自私”,肯定個人利益的合理性,以此引人向善,推進社會改革。但這并不是宣揚利己主義。他說:“君子之為學業,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撥亂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勢之何以流極而至如此,則思起而有以救之?!保ā杜c潘次耕札》)基于這種思想,顧炎武明確區分“保國”和“保天下”兩種不同的利益和責任,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主張,指出:“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保ā度罩洝ふ肌罚娬{不能把“亡國”和“亡天下”混為一談?!坝型鰢?,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ā度罩洝ふ肌罚┧J為,君主一家一姓的滅亡,是“亡國”,而政治腐敗,道德淪喪,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使人民生存不下去,造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這是“亡天下”?!笆枪手L煜?,然后知保國家”,這其中的“保天下”就是捍衛天下人的利益與安全、保衛民族文化傳統,類似現在捍衛祖國利益、保衛祖國安全之意。

保護天下人民的利益和安全,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有的道德責任。顧炎武認為,君主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不應該凌駕于廣大群眾之上,君民的關系是平等的,兩者的道德責任也是相互的,人們并沒有對君主片面的絕對忠誠和絕對服從的責任?!盀槊穸⒕?,故班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代耕而賦之錄,故班爵祿之意,君、卿、大夫、士與庶人在官一也,而非無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義,而不敢肆于民以自尊;知祿以代耕之義,則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保ā度罩洝ぶ苁野嗑舻摗罚熬?、卿、大夫、士和庶人在官一也”,就是說在道德責任上人們都是平等、相互的。

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出發,顧炎武尖銳抨擊了當時腐朽頹廢的社會風俗,提出了“撥亂反正,移風易俗”的主張。他通過廣泛研究當時的社會風俗,認為“風俗者,天下之大事?!保ā度罩洝ち異u》)“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保ā杜c人書九》)認為人心風俗的好壞是社會治亂的根本原因。對于腐敗和道德墮落的吏風,他痛加抨擊。得出“正是這種原因造成了封建天然尊長的脈脈溫情消失,宗法制度的神圣光環退隱,這是家國滅亡的重要社會原因”的結論。[1]因此他極力主張實施“清議”,要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家國興盛的管理并貢獻力量。這其中反映出他對道德責任和權利統一的要求,也正是他的“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日知錄·守令》)的“公權”主張在道德上的反映。

三、自一身而至于國家天下

顧炎武的深切家國責任感不僅是一種思想認識,而且積極反映在自身生活實踐中。在立身處世方面,顧炎武提出了“博學于文”和“行己有恥”的準則,這是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責任在個人道德實踐上的具體要求。他說:“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業。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業。恥之于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保ā杜c友人論學書》)“文”不是一般的文章和單純地追求廣博的知識,而是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以至天下國家大事的一個意指總稱?!熬硬W于文,自一身而至于國家天下,制之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保ā度罩洝げW于文》)在他看來,“學”的目的是為了“經世致用”“明道淑世”。顧炎武鮮明地反對那些“不學,則借一貫之言,以文其陋;無形,則逃之性命之鄉,以使人不可詰”(《日知錄·朱子晚年定論》)的“面墻之士”和“為利祿者”。正是這些人使得“神州蕩覆,宗社丘墟”。只有通過認真學習“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的具體知識,才能真正從中把握“一貫之道”“天地性命之理”,也才能做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的事。

“行己有恥”,主要是指每一個人都要看到自己的責任,不能只關心個人的名利,而忽略關心天下國家的大利,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堅貞的氣節。在顧炎武看來,人的一言一行要講是非、善惡、廉恥,認為,“有恥”是行為核心的底線,而有恥來自對國家民眾的高度的責任感,只有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才能“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學經世之文,行淑世之事?!笆慷幌妊詯u,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保ā杜c友人論學書》)

顧炎武倡導“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準則和立身處世的道德底線,特別強調“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日知錄·廉恥》),“行己有恥”重要的要恥于做“亡天下”的奴婢之人。顧炎武踐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底線,認為做人必須要有高尚的抱負和理想,要以“明道救世”為己任?!疤焐澜?,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救人與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病起與薊門當事書》)這種基于富國強盛的情真意切之責任感,并積極躬身踐履,其心其情對于現代社會是彌足珍貴的。

四、對當今學校家國情懷教育的啟示

顧炎武哲人的偉大道德情懷中,飽含對民族、國家刻骨銘心的熱愛,對明朝滅亡徹骨的痛惜之情。一生對家與國的民生發展充滿憧憬和責任意識,并于此提出的家國治理和教育理念,去除其歷史的局限性,其中很多具有豐富的超越時代性的價值。我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教育,應積極汲取其中有價值的思想源泉。

(一)加強民生幸福感教育,喚起家國自豪感

顧炎武一生對自己的民族和家國飽含熱愛之情,他指出人人都應有“天下為公”的理念,成“天下之公”,應“合天下之私”。在當代中國,我們黨和政府在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積極追求并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成就。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國家自強,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現實、充足?!疤煜隆崩习傩兆瞵F實、最直接、最急切之“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和實現,并正在進一步發展之中。學校推進家國情懷教育,首要的是喚起廣大學生群體對家鄉、學校、國家的民生幸福感,強化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幸福感知度,增強家國熱愛之情。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從來不是脫離現實的虛無宣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應從現實出發,從家國的民生發展成就中,激發學生的家國熱愛之情。在真實的生活背景中,積極強化學生享受幸福、感知幸福的意識,從心底喚起學生家國自豪感。同時,在民生幸福感教育中,要積極培育學生對家國的幸福發展“倍加珍惜、倍加維護、倍加努力進取”的情感認識,樹立幸福、團結、進取的觀念,在情感認知中感知家國幸福、自豪及責任。

(二)強化國情教育,培養家國建設責任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一生中刻骨的民族愛國情懷。其忠于國家的道德情懷在于其內心對于“天下大公之道”追求的道德信念,以及實現民富、國強的道德責任感。他以“天下為公”為理想,恪守家國富強繁榮使命之責,“臨患不忘國”,積極推進“撥亂反正,移風易俗”。當前,國家發展進步、民族興旺繁榮是每一個中國人面臨的家國實情,也是主流,并且正在進一步推進發展中。但在具體的現實中,仍有一些問題要冷靜面對,如誠信缺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等。學校家國情懷教育,在思想指導上,要正面引導,倡導和引領社會主流。面對這些問題時,教育學生用歷史的、具體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喚醒自我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積極主動地推進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任務。[1]學校要“著力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培養青少年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自覺維護家國利益。[2]顧炎武在明朝世風、吏風“墮落”以及家國滅亡的情形下,對家國境況仍然堅持一種積極的理性認識,始終以一個哲人思想家的身份,搖旗吶喊,建言獻策,積極抱以實現民富國強的殷殷期盼之情,即使在病危之際,仍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擔當起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責任。他那種夢囈般的“匹夫之責”道德覺醒意識,“夢中之心,覺時之心也;匹夫之心,天下之心也”(《與友人書七》),體現了顧炎武高尚的家國情懷和熱愛之心。因此,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除了現實的幸福自豪感,還應從國情教育中培養家國自豪感,增強家國建設的責任感,用家國責任促成家國情懷。

(三)注重素質養成教育,從細節處為家國爭光

為踐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顧炎武提出了“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準則,在道德實踐中把它們作為自己在生活中的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和原則指導。為此,顧炎武倡導學人、官吏、統治者乃至庶人都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要有“士當以器為先識”的意識,做人光明磊落,“心系天下”,做“興太平之事”。在當代中國,黨和政府提出和諧社會建構,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實現中國夢,這需要全社會的協調努力,積極配合。因此,推進學校家國情懷教育,要注重學生日常素質的養成教育,教育每一個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文明行為,為家國和民族的文明興盛,精神發達,文明形象增光添彩。在明朝淪亡后,顧炎武表現出積極的對民族、對國家的自覺反省意識。他對當時社會“夸毗之性”“貪婪之性”“勢力之性”“虛偽之性”“澆薄之性”“游墮之性”進行了深刻批判和剖析,認為它們是“社會道德風氣敗壞和民族精神衰落”的社會根基。社會道德根基的墮落,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存亡。[3]“風俗者,天下之大事”,認為從根本上扭轉社會風氣,振興民族精神,就要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和改革??梢妼W校家國情懷教育也應從“厚風俗”開始,著力引導學生在日常行為處事中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極服務社會,奉獻愛心,創造良好的社會風俗。在教育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慎獨自律,省察克治的精神,嚴格要求,切實做到慎獨、慎隱、慎微,自覺堅守道德情操,日常行為務必“重道德而厚風俗”。要積極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積善成德,“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儒效》),不斷提高精神境界和自身道德素質,行己有恥,從己我責任上為家國的文明形象作出積極的貢獻,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家國“太平之事”爭光。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659.

[2]教育部文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Z].教社科[2014]3號,2014年3月26日.

[3]許蘇民.顧炎武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61-376.

責任編輯/李書華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教育顧炎武家國情懷
顧炎武謝鼠
顧炎武謝鼠
顧炎武“拜師”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探析
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小學家國情懷教育初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