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模型的福建省產業發展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2014-10-15 11:06程水紅
關鍵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福建省

程水紅

(1.華僑大學 經濟與金融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2.閩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國內外學者做過眾多關于產業結構的研究,但關于福建省產業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國內學者的研究中。呂志坦從三次產業結構、輕重工業結構和工業行業結構三個層面對福建省產業結構趨同的合意與非合意性進行分析。[1]李楨在闡述我國新一輪產業轉移及其特征基礎上,剖析了福建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福建應根據區位特征進行產業定位,在產業定位與發展中發揮地區優勢,強化產業凝聚力。[2]薛國勇等人用傳統偏離—份額分析法以及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區域產業結構進行橫向對比與縱向測度,從福建省的視角進行實證分析。[3]安增軍等人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福建省產業升級效應進行了分析評價,得出在福建省產業升級效應的影響因素中產業結構升級最重要的結論。[4]陳增明等人從省域角度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對廣東、浙江、江西等省進行對比,研究福建省產業結構及競爭力比較優勢。[5]

分析上述有關福建省產業發展的研究文獻可知,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均有采用。且定性研究方法明顯多于定量研究,采用動態偏離-份額空間模型進行分析的較少。從研究內容來看,大多從本省不同地市產業或不同省份某行業角度進行分析,且沒有進一步運用實證方法進行影響三大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本文首先通過構建福建省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動態偏離—份額模型,并將其運用于福建省近些年來各產業經濟增長分析中,選取1995年至2012年福建省三次產業產值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推動三大產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最后提出提高福建省產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福建省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空間模型的構建

偏離—份額模型以研究區域或整個國家為標準區,通過研究區域的經濟發展與標準區域的經濟發展進行比較,將研究區域的經濟變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可加的分量,即參照大區的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以及競爭力偏離分量,來說明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并在此方法分析的結論基礎上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一)動態偏離份額分析傳統模型

傳統的動態偏離—份額模型以一年為一個研究單位,分析每一單位的偏離情況。將總研究時期T,細分為若干小時段t,用下標表示產業,上標表示時段。g表示研究區域的生產總值,相應地,gi則代表研究區域第i產業的生產總值,Gi代表全國第i產業的生產總值。表示研究區域第i產業第t+1期和第t期的生產總值的差額。傳統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模型表達式如下:

將(1式)進行變形后可得到:

2式等號左邊是實際增長與國家增長分量的差,稱之為總偏離(gross shift),等于右邊的結構偏離分量與競爭偏離分量的加總。該模型可以反映出結構偏離分量與競爭偏離分量對總偏離大小的貢獻程度。但該模型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將參照區域定為國家明顯與實際不符,因為在一個國家內某些地區之間的聯系度較小,因此將標準區域選定為國家過于寬泛。其次,該模型不能分析產業結構和產業競爭力變動的原因。因此,NaZara S等學者在傳統模型中引入領域概念,將傳統模型發展為空間偏離—份額模型。

(二)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空間模型

對比傳統模型,空間模型引入領域概念并考慮到了相鄰區域之間的作用強度問題,以Wjk代表研究區域j和鄰近區域k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將鄰近區域第i產業的GDP增長率記為,也稱作第i產業的空間增長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4式表明,研究區域某產業的經濟增長可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分量指研究區域第i產業第t期的產出水平按照全國所有產業的第t+1期的增長率增長時所應該達到的增長量;第二分量-R(t+1)指研究區域第i產業第t期的產出水平按照第t+1期的鄰近區域第i產業的生產總值與全國所有產業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差值發展所增加的量;第三分量指研究區域第i產業第t期的產出水平按照第t+1期的研究區域第i產業GDP增長率與鄰近區域第i產業的GDP增長率差值發展所增加的量。

因此,空間模型在原有傳統模型的基礎上加上了鄰近區域對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提高了數據搜集的難度也使得模型更加復雜,但新模型顯然更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福建省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空間模型的實證分析

(一)鄰近區域的選取及數據來源和處理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部,北臨浙江省,南接廣東省,西連江西省。所以選擇與福建省有公共邊界的這3個省作為具有空間作用的鄰近區域。選取2005年~2012年福建省與全國及鄰近的江西省、浙江省和廣東省的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數據,所有數據均來源于2004~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福建省及3個鄰近省市的統計年鑒,各產值均為按照2004年價格指數做指數平減。

(二)空間作用強度系數的確定

本文采用Boarnet(1998)定義的經濟權重來衡量鄰近區域對研究區域的作用強度,即區域之間經濟相似度越高,則作用強大越大,公式如下:

其中,Xj和Xk分別為研究區域j和鄰近區域k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2005年研究區域和3個鄰近區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代入6式,根據空間經濟學假定,權重在研究時期內不變,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福建省與鄰近3省的空間強度系數

(三)動態偏離-份額空間模型的計算結果與分析

將表1中的空間作用強度系數,及2005~2012年福建省各產業GDP、全國GDP和鄰近3省各產業增加值代入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空間模型的4式,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福建省2005-2012年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空間模型計算結果 單位:億元

1.第一產業增長情況??傮w情況。2005~2012年期間,福建省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20億元,總偏離為-45.57億元??臻g結構偏離分量為-52.71億元,說明鄰近三省第一產業結構劣勢對福建省第一產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競爭偏離分量為7.15億元,說明福建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高于鄰近區域的第一產業增長速度,跟鄰近區域相比,處于競爭優勢地位。

年度情況。2005~2012年期間,福建省第一產業空間結構偏離分量一直為負值,說明鄰近區域的第一產業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速,給福建省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第一產業空間競爭偏離分量呈現出曲線上升趨勢,2005年競爭偏離分量負值最小為-64.52,而到2012年競爭偏離分量已升至55.73,說明2005年至2012年,跟鄰近區域相比,福建省第一產業發展情況已從競爭劣勢地位轉化為競爭優勢地位。

2.第二產業增長情況??傮w情況:2005~2012年間,福建省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47.08億元,總偏離為137.30億元??臻g結構偏離分量為-84.77億元,是三個產業中最低的,說明鄰近區域的第二產業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增長速度給福建省三產業中第二產業帶來的負面作用是最大的。競爭分量為222.07億元,也遠遠高于其他產業的該分量值,說明跟鄰近區域相比,福建省第二產業的橫向競爭優勢極其明顯。

年度情況。2005~2012年間,福建省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除了2005年、2006年和2010年是正值,其余年份是負值。說明在2005年、2006年和2010年,鄰近三省的第二產業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福建省第二產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但在其余年份,結構偏離分量值均為負值,說明鄰近區域的第二產業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些年來對福建省第二產業的增長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第二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在2005年至2007年,均為負值,但從2008年開始變為正值,且基本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說明相較于鄰近區域,福建省第二產業的競爭優勢明顯,且優勢在呈逐年上升的形勢。

3.第三產業增長情況??傮w情況:2005~2012年間,福建省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06.5億元,總偏離為55.60億元??臻g結構偏離分量圍繞1.77上下大幅度波動,且偏離值在不同年份有正有負,說明福建省第三產業的增長受鄰近區域的影響不穩定。競爭偏離分量和結構偏離分量的變化規律相同,呈現不規則波動,部分年份為正值,其余年份為負值,說明從總體來看,福建省第三產業的橫向競爭優勢不穩定。

年度情況。2005~2012年間,福建省第三產業空間結構偏離分量波動顯著,其中以2008和2009這兩年最為典型,在2009年其值達到最大,為159.89億元,說明在該年,鄰近區域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對福建省第三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溢出效應;2010年其結構偏離分量最小為-117.63億元,說明該年福建省第三產業受鄰近區域第三產業低速增長的影響較大。競爭偏離分量在2009年達到最大值172.86億元,說明在該年份,福建省第三產業的發展與鄰近省份比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2010年為最小值-26.73億元,說明在該年份,福建省第三產業的發展由2009年的顯著競爭優勢轉成了劣勢。

三、福建省三大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為提高回歸分析結果的精確度,本部分對于影響因素分析所選取的時間序列樣本數據范圍擴展至從1995年至2012年。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各因素分別對福建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運用Eviews8.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對三大產業相關數據的初步處理結果顯示,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及各自影響因素之間呈現對數函數關系,所以可以采用擬合線性回歸模型來進行分析,采用的相關數據均來源于《福建統計年鑒2013年》。

(一)第一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選取的指標有:(1)反映第一產業發展水平的指標:第一產業生產總值Y;(2)反映第一勞動力的指標: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數量X1;(3)反映政府政策的指標:財政支出總額X2;(4)反映農業種植指標:農作物播種面積X3;(5)反映經濟發展狀況指標:人均GDPX4。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利用Eviews8.0對模型進行回歸,并剔除不顯著變量,最終的回歸結果為:

括號內為相應t值,R2=0.995258,=0.994626,SE=0.012236,F=1574.088,回歸結果顯示,變量系數的t檢驗統計量的P值小于0.05,通過了t檢驗,說明該模型中引入的自變量X3(農作物播種面積)及自變量X4(人均GDP)與因變量Y(第一產業產值)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F檢驗值為1574.088,大于其臨界值F0.05(2,15)=3.68,所以回歸模型顯著,說明福建省第二產業發展主要受農作物播種面積及人均GDP的制約。同時從模型中可看出: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數量及財政支出總額對福建省第一產業發展影響不顯著。

(二)第二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選取的指標有:(1)反映第二產業發展水平的指標:第二產業生產總值Y;(2)反映城鎮居民需求對第二產業發展影響的指標: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X1;(3)反映資本供給對第二產業影響的指標: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2;(4)反映政府政策(政府財政支出)對第二產業發展影響的指標:政府財政支出X3;(5)反映對外貿易發展狀況對第二產業影響的指標:進出口總額X4;(6)反映技術創新對第二產業發展影響的指標:科研支出及投資經費X5。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利用Eviews8.0對模型進行回歸,并剔除不顯著變量,最終的回歸結果為:

括號內為相應t值,R2=0.998635,=0.998453,SE=0.030142,F=5487.854,回歸結果顯示,變量系數的t檢驗統計量的P值小于0.05,通過了t檢驗,;F檢驗值為5487.854,大于其臨界值F0.05(2,15)=3.68,回歸模型是顯著的;R2值為0.998635,所以回歸模型擬合度較高。從回歸結果可知,財政支出和科研支出及投資對第二產業增長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成為影響福建省第二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進出口總額雖然對第二產業發展有影響,但并不顯著(相應t值分別為1.138446和1.307277),表明在福建省第二產業的發展中,居民需求及對外貿易所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第三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選取的指標有:(1)反映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指標:第三產業生產總值Y;(2)反映福建省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人均GDPX1;(3)反映居民生活質量水平的指標: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X2;(4)反映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指標: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X3;(5)反映政府政策的指標:財政支出總額X4;(6)反映城鎮化水平的指標:城鎮人口比重X5。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利用Eviews8.0對模型進行回歸,并剔除不顯著變量,最終的回歸結果為:

括號內為相應t值,R2=0.999567,=0.999474,SE=0.017582,F=10762.49,回歸結果顯示,變量系數的t檢驗統計量的P值小于0.05,通過了t檢驗,說明該模型中引入的自變量X1(人均GDP)、自變量X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自變量X5(城鎮人口比重)對因變量Y(第三產業產值)有顯著影響;F檢驗值為10762.49,大于其臨界值F0.05(3,15)=3.29,所以回歸模型顯著,說明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城鎮人口比重成為推動福建省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分析結果還顯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財政支出總額對福建省第三產業增長不存在顯著影響。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通過對福建省三大產業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福建省三大產業發展情況表現為:與鄰近區域相比,第一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增長處于劣勢。說明福建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快于周邊地區,但從全國范圍來看,處于增長劣勢。第二產業具有較強的增長優勢及明顯的橫向競爭優勢。說明第二產業發展從全國范圍及與周邊區域相比均具有增長優勢。第三產業增長優勢顯著但與周邊省份相比,從2009年起由競爭優勢轉向了競爭劣勢。說明近些年來福建省第三產業發展落后于鄰近省份,這也是近些年來福建省逐漸拉開與鄰近的浙江、廣東等發達省份經濟差距的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從影響因素來看:第一產業發展受人均GDP及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影響較大;財政支出及科研投入是第二產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城鎮化水平是助推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綜上所述,為提高福建省產業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進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建設,擴展閩臺農業合作

由于福建省第一產業發展處于增長劣勢,且主要受人均GDP及農作物播種面積影響,因此可以從加強農業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業合作實驗區的建設方面入手,并利用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自然資源優勢,不斷擴展閩臺農業合作。

目前兩岸農業資源互補性強,已取得了眾多合作交流成果并且合作前景無限。但就福建省的農產品出口方面來看,產品種類不足,所以應大力推進閩臺農業合作實驗區建設,加強閩臺農業高科技研發合作,加強優良品種的共同培植,拓展農產品種類,從而加大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在不斷深化兩岸農業合作的基礎上促進福建省第一產業發展。

(二)重點扶持技術創新企業,積極培育和發展高科技產業

第二產業的發展具有增長和競爭優勢,且財政支出和科研投入是其主要推動因素。由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科技產業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因此政府應該加大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和壯大具有優勢的高科技產業,盡快改變目前我省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的局面。

在“十二五”規劃中福建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及石油化工作為其主導產業,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三大主導產業已發揮巨大帶動效應,但在促進產業鏈向高技術環節延伸方面需進一步加強。因此政府首先應該加大對三大支柱產業中具備潛在優勢的高科技企業重點扶持,給予技術創新的經費投入和相關優惠政策,使其發展壯大。其次,福建省應根據其實際發展狀況和資源優勢,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的同時,應繼續發展壯大海洋綜合開發業、生物技術產業等高科技產業。通過相關政策的扶持,尤其是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方式加快福州高新科技園區、廈門火炬高科技開發區的建設,帶動全省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挖掘第三產業內在潛力

第三產業發展具備增長優勢但競爭處于劣勢,而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城鎮化水平是助推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因此,應該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政策,形成對第三產業發展的持續需求動力。同時,還應在增強我省傳統服務業優勢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挖掘第三產業的內在潛力。

當前福建省第三產業總值中,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為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即福建省服務業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后。首先,繼續加大對軟件業、信息傳輸業、計算機服務業等現代服務產業的政府補助力度,并探索適合我省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信貸擔保體系,健全其多元的投融資渠道,切實完善其技術創新的金融環境。其次,引導具備現代服務業特征的傳統服務業,用信息化技術進行轉型升級,如對符合這一特征的旅游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適當減少稅收、提供資金補助,促進其向現代服務業的改造升級,以保持廣大居民對其不斷增加的需求,進而為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源動力。

[1]呂志坦.福建省產業結構趨同的合意與非合意性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

[2]李楨.新一輪產業轉移背景下福建省產業發展研究[J].東南學術,2011,(6).

[3]薛國勇.中國沿海地區產業結構水平的橫向對比與縱向測度模型及應用—基于福建省的視角[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1,(1).

[4]安增軍.福建省產業升級效應測評體系實證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

[5]陳增明.福建省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兼與粵浙贛三省比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

猜你喜歡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福建省
福建省“兩會”上的“她”聲音
第四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第三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2.9%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江蘇省縣域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空間統計分析
福建省巾幗館開館
一季度第三產業增速明顯下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