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歷史思考

2014-10-21 19:44胡海雄
華人時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關鍵詞:本體論馬克思實踐

胡海雄

【摘要】本體論是哲學理論體系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論是實踐本體論。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馬克思開始從事哲學活動時,就十分重視實踐問題。馬克思對實踐的理解,經歷了一個萌芽、確立到深化的發展過程,最終構建了實踐本體論,實現了哲學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革命性變革。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5-256-01

馬克思認為,實踐既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活動又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自在自為運動著的就是人類實踐活動。實踐,一方面為人類改造、創造和理解現實世界提供了基礎和依據,另一方面又為人類的自我發展提供了最終的動力,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通過實踐,人們在不斷改造、認識自然界的同時,又不斷改造、創造和理解著人自身—他的生物結構、社會關系和思維方式等等。實踐構成了現實世界的本質,也構成了人的生存的本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感覺、激情等等不僅僅是在‘狹隘意義上的人類學的規定,而且是真正本體論的本質肯定”。

實踐本體論是在馬克思的實踐觀及其哲學發展成熟中形成的本體論范式。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揭示了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把傳統哲學的二元本體統一起來,實現了對傳統本體論的超越。

一、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萌芽

1839年到1840年,馬克思致力于研究古希臘晚期的伊壁鳩魯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懷疑論哲學,并于1841年3月寫出了以《德謨克里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為題的博士論文。在這篇論文里,馬克思首次以理論批判為前提,以自我意識的能動性為核心提出了“實踐”這一概念,這時的概念是馬克思實踐觀的雛形,是觀念領域的實踐,是一種理論批判活動。

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發表了大量論著,從社會現狀中體會到僅僅用理論的批判不足以改變腐朽的現實世界和麻木的人。馬克思創作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他在導言中寫道:“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當然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瘪R克思認識到僅僅依靠理論的批判來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是無濟于事的,必須把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改變現實的社會。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入手,批判黑格爾學說與實際生活的脫節和對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顛倒,主張深入社會的物質生活,立足于市民社會來理解國家關系?!皩嶋H上,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的活動者;而思辨的思維卻把這一切頭足倒置?!痹隈R克思看來,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真正的構成部分,是國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會本身把自己變成國家,它們才是原動力。因此,要真正擺正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必須首先擺正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在《德法年鑒》工作期間,馬克思已作為一個革命家而進行活動,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從研究經濟現象和各種經濟學理論出發,提出并運用異化勞動的理論與方法,對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勞動異化現象及其本質做了相當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從唯物主義立場上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否定性辯證法進行批判與改造。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的本質特征之一,把實踐理解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即生產勞動,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而人的實踐,構成了關于人的科學的基礎,也是解決理論難題的重要條件。馬克思說:“真正的實踐是現實的和實證的理論的條件”,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理論是在“全部歷史運動”的基礎上誕生的,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成為現實。這些都表明,馬克思正在向科學的實踐觀接近。

1844年9月~1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神圣家族》,是馬克思實踐觀從萌芽到確立的過渡。在著作中,他們已把現實的物質生產看作歷史的發源地,把現實的生產勞動視為實踐的基本內容。他們還進一步指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并強調實踐在改變現存事物中的作用。在實踐活動中要以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生產實踐改變的是物質存在的形態,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

二、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確立

馬克思于1845年創作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提綱》的創作意味著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同時也標志馬克思哲學觀的形成。在《提綱》中,馬克思以科學的實踐范疇為中心,論述了主體和客體、理論與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關系,以及社會本質、人的本質、哲學的功能等一系列基本原則?!皬那暗囊磺形ㄎ镏髁x—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則把客觀世界作為人改造的對象,人作為改造世界的主體,離開了實踐活動的人就不可能存在任何認識。

《提綱》的完成標志著馬克思從根本上克服了費爾巴哈哲學以及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局限性,從而闡發了自己的新唯物主義哲學觀。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里的實踐不僅是純粹的理論批判,也不僅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而是尋求改變世界的理論武器。在《提綱》的最后,馬克思總結自己的哲學與舊唯物主義的對立時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比欢终f:“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痹隈R克思看來,傳統哲學不斷追尋作為世界統一性的終極存在和作為知識統一性的終極解釋,探索作為意義統一性的終極價值,使傳統哲學的問題始終徘徊在“解釋世界”的領域。馬克思從實踐高度科學地解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哲學家不應停留于“解釋世界”的層面,還應該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對世界的改造中去。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找到了理論通向現實的道路或者說是找到了現實的主體力量即無產階級,并將其與共產主義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自己的理論任務和實踐任務,“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睂嵺`思維方式把“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合理地“解釋世界”是有效地“改變世界”的前提和手段,“改變世界”才是目的,最終是要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三、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深化

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初,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作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哲學巨著是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延續和展開,使科學的實踐觀系統化。這部著作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哲學領域發生了變革。

馬克思說:“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庇捎谏a資料的滿足又引起了新的需要的發生,才能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梢?,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發展寄托于人們最基礎的物質生產活動之中,倘若人類生產活動停止,人類社會與歷史也將灰飛煙滅。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笨梢娝冀K將物質生產和滿足物質生產后引發的新需要,視為社會形成的必要條件和歷史發展的根基。馬克思把生產實踐從其他實踐中劃分出來,將物質生產作為歷史的基礎,并對此作了科學分析。

《形態》從物質生產出發去說明意識,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意識和現實的矛盾,產生于現存的社會關系和現存的生產力的矛盾。社會交往形式以及統治階級的條件同走在前面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愈大,統治階級的意識就愈加虛偽,和現實的矛盾就愈大。人們的意識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薄缎螒B》從物質生產出發去說明國家,指出國家是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發展的產物,是階級斗爭的產物。生產的發展造成不同階級及他們之間的斗爭,國家正是統治階級的各個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統治階級的“由其財產狀況產生的社會權力,每一次都在相應的國家形式中獲得實踐的觀念的表現”。只有生產高度發展,分工和階級消滅之時,國家才能消滅?!缎螒B》從物質生產出發去說明革命,指出革命是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矛盾的產物,“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革命?!备锩娜蝿帐菫樯a發展開辟道路,打倒表現和維護過時的交往形式的國家和法、以及統治階級。革命斗爭的結果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與此相適應的階級狀況決定的,沒有形成一定的生產力和實行革命的階級,革命不可能產生,產生了也不會成功。

《形態》要求從物質生產出發來說明社會歷史,指出:“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就能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彼菑奈镔|生產出發對各種社會現象作了科學的說明。

《形態》從物質生產出發說明階級,指出階級的存在是由于生產的相對不發展,是和有限的生產力相應的。生產水平不高,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必然使一些人靠另一些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少數人得到了發展的壟斷權,而多數人,經常為滿足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而進行斗爭。馬克思從物質生產出發對各種社會歷史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說明,并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它的創立宣告了歷史唯心主義的破產。至此,我們可以說,《德意志意識形態》不僅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而且完成了實踐本體論上的革命變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6; 250-251;163;139;150;127;368;4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6; 16;18;19;32;31;69;82.

猜你喜歡
本體論馬克思實踐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本體論視域下大學本體要素及資源分類探析
“法律解釋”與“法律詮釋”之術語辨析
淺議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莊子美學思想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審美關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