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慈善組織困境及其路徑選擇

2014-10-21 20:07劉園園
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4年12期
關鍵詞:慈善組織信任危機

劉園園

摘要: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慈善組織的發展面臨著困境。本文列舉了慈善組織在信任、募捐能力、管理及與其相關的重要關系幾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管理,重塑慈善組織形象;處理好各種關系,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注重慈善理論研究、創新和本土化和健全完善慈善法制四個方面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慈善組織;信任危機;政府定位

近年來,慈善組織與慈善事業越來越多的受到公眾的關注,這與我國處在經濟和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有關。當前,慈善組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困境,其自身的轉型也勢在必行。本文列舉了慈善組織存在的困境表現,并試圖提出提出改革途徑。

一、慈善組織的困境表現

(一)信任危機

信任是慈善組織籌集資金,完成使命的核心戰略資源。慈善組織只有具備公眾的信任,才能實現組織的發展。眾所周知,信任的積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信任的消失卻可以用“毀于一旦”這個詞來形容。當前,我國慈善組織正經歷著這樣的信任危機。事件肇始于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后來壹基金等慈善組織也出現了類似的事件,導致公眾產生了對捐助對象是否真正得到幫助的疑問甚至憤怒。2011年7月的一項調查說明了當時公眾對紅十字會的信任程度:不信任紅十字會的占92%,說不清的占4%,不關心的占2%;不會給紅十字會捐款的占86%,看情況的占7%[1]。以上數據清楚的說明了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不信任態度,甚至質疑慈善組織的各個方面。

(二)資金募集困難

根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綜合計算,2011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量共計約845億元(其中貨幣及有價證券捐贈686.01億元;物資捐贈折價159億元)[2]。這個捐贈量,相當于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471564億元)的約0.18%,相當人均捐款約62.7元。而美國慈善捐款總額達到2984.2億美元,占GDP的1.98%。也就是說,我們的GDP是美國的48%左右;而我們的捐贈,卻是美國的4.5%;2011年度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中國的2倍多一點,而美國的慈善捐贈總量卻是中國的22倍[3]。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在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的國家中,慈善組織的日子并不好過。

(三)管理問題

一個組織要想健康有序的運行,就必須依靠科學、合理、高效的管理,慈善組織也不例外。近期一些慈善組織發生的信任危機從側面反映出了慈善組織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財務方面,沒有透明的公布機制,導致公眾對善款的真正用處產生質疑。組織運作上,程序不明確或執行不到位。善款籌集方式、渠道、宣傳手段陳舊,不能與時俱進。

(四)重要關系處理方面有待提升

慈善組織處在各種各樣的關系之中,只有處理好這些關系才能為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具體到中國,慈善組織與政府的關系比較微妙,政府主導著慈善事業的組織管理、資金支持、人事管理和募捐方式等,過多的干預使慈善組織缺乏自我成長的動力和實踐。政府角色錯位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另外是慈善組織與企業的關系也值得關注,從2011年的統計數據看,企業捐贈量占到總捐贈量的57.48%,是捐贈貢獻做大的主體。而現實的情況是,部分慈善組織與企業聯系不緊密,同時有些企業在沒有兌現捐款承諾時,慈善組織也缺乏合適的督促機制。最后,慈善組織之間的聯系協調還有待提高。在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期間,大量的民間自發的慈善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涌入災區,導致道路擁堵,救災物資無法運送,政府不得不幾次呼吁甚至下發通知控制這些組織的行動。[4]由此反映出慈善組織之間聯系的缺乏,也反映出加強聯系和協調的需求。

二、路徑選擇

(一)加強管理,重塑慈善組織形象

要重塑慈善組織的形象,必須明確慈善的本質。從本質上講慈善事業是一種建立在社會捐獻經濟基礎之上的民營社會性救助行為,是一種混合型社會分配方式[5]。因此,社會公眾的信任是基礎性資源,決定慈善組織在社會中的認可度、捐獻額甚至組織的存續。

石國亮做了一個較系統的劃分,指出信任(公信力)應當包括合法性、誠信度、績效、主體品格、社會使命感和專業程度6個方面的外顯指標。從這一觀點出發,筆者認為慈善組織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將財務情況向社會公布,內部運行機制和內部管理情況也要實時公布。另外,領導者要有使命感有效行使領導職能,貫徹組織宗旨,加強組織的專業化建設,提高組織人員、志愿者的專業素質。同時,建立并健全績效評估體系,提高組織發展的動力。另外,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也尤為重要。相對于內部監督,外部監督更加有效。國內學者在2011年提出,構建獨立與政府的第三方監測與規制體系。

(二)處理好各種關系,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首先,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需要實時調整。目前,我國政府在慈善組織的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其負面作用也也被學者們關注到。政府的作用在于監督和提供支持服務,減少行政干預,使慈善組織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更好的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其次,慈善組織與企業的要進一步深化合作,創新合作方式,使雙方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實現組織使命。再次,慈善組織之間也應加強合作,減少彼此間的競爭,優化服務對象結構,建立對話協調機制。最后,慈善組織也要處理好與捐贈者、受捐贈者的關系。

(三)注重慈善理論研究、創新和本土化

中國的慈善組織在基礎理論、管理方式、籌資途徑等方面借鑒了許多西方慈善組織的經驗,促進了我國慈善失業的起步和發展。但同時我們應看到中西方之間在文化、制度、宗教等多方面的差異,要根據我國的實際記性理論和實踐創新,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慈善組織的理論發展需要綜合多學科的知識,比如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財政學等等。另外國內學者應更多的進行主動性的研究,而不是在出現問題之后才去分析的回應性研究。同時,實踐創新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2013年4月的四川蘆山地震中,眾多的慈善組織或民間團體創造了聯合行動的實踐形式,雖然其協調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但創新性賦予了它生命力。

(四)健全完善慈善法制

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公眾和國際的關注。目前我國也頒布了有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與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并不協調。在法律上明確慈善組織的性質、組織、活動規則對其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必要制定慈善說事業專門法,規范慈善組織的獨立法人地位、慈善活動的運作規范、慈善事業的財政稅收政策、慈善自律與他律制度、慈善山捐贈者的權力與義務、慈善山失業從業人員的認識、社會保障等等相關制度[6]。同時也要在法律上明確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2] [3]劉佑平,劉佑平解讀我國2011年捐贈數據,中國慈善網,http://www.charity.gov.cn/fsm/sites/newmain/preview1.jsp?ColumnID=638&TID=20120702114546251278083

[4] 徐浩,張永理,災害救援中非盈利組織的自合作趨勢及其行動邏輯[J],中國行政管理,2014(10),64-68

[5]付海艷,慈善組織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6),14

[6]謝海峰,社會資本視角下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研究,社會保障研究,2011(4),111

猜你喜歡
慈善組織信任危機
跨境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及防范對策的研究
預防與追懲:慈善組織政府監督的價值取向與制度完善
預防與追懲:慈善組織政府監督的價值取向與制度完善
草根慈善組織市場化程度研究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研究
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的表現及其破解策略
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是真的嗎?
淺析慈善組織的現狀與行政規制存在的問題
美國紐約州檢察長對慈善組織法律監督機制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