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感恩教育融入學生資助工作中

2014-10-21 20:07于淼
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4年12期
關鍵詞:感恩引導資助

于淼

摘要:滴水之恩,應涌泉相報,這句名言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在學生資助工作中,這句話顯得更是意義重大。但遺憾的是當前高校中很多貧窮學生都出現了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感恩之心的缺失不僅會影響到學子的人生之路,對整個社會良好精神風貌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作為教育管理者發現、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研究對策,將感恩意識融入學生資助工作中,對于提高高校困難生資助工作的效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感恩;意識淡??;資助;引導;教育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意識淡薄的現象

當前,經濟資助確實為困難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對國家和社會提供的資助懷有感恩之心,但在資助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現象,令人堪憂,具體表現為:

(一)對感恩認識不足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圣賢自古就教導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酬報恩德。然而在當前學生資助工作中,部分學生在獲得了資助后,常常認為是理所當然,有的認為自己學習成績好,獲得資助非我莫屬,覺得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在獲得資助后,請吃請喝,大肆揮霍;還有的認為自己受到資助是在幫助資助方獲取好名譽,雙方互利,不存在恩惠;他們缺乏最基本的對“恩”的認識。

(二)不心存感恩

現在的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己經缺少了對父母、老師、同學感恩的情意,對待老師缺乏起碼的尊重。雖然有的學生知道獲得資助是社會或者個人給予的恩惠,但是心中卻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

(三)缺乏回饋社會的感恩意識

在各種資助金頒發儀式上,學校領導都勉勵獲得資助的學生要好好學習,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回報學校、回報父母。然而現實卻不盡人意,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了大學學業,但其中一些大學生畢業后對國家的助學貸款不予償還,還有些大學生對學校催交學費和貸款表示不滿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學成后卻毀約不回等等。

(四)攀比、虛榮心理嚴重

很多高校在給予困難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沒有給予其相應的精神資助,沒有對他們的心理進行關注和思想上的正確引導,造成了受助者虛榮心強、攀比心重,對身邊同學的關愛顯得麻木不仁,缺乏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受助者以弱勢群體自居,但又擔心身邊的人瞧不起,隨之會產生挫折感,導致自卑、失落、困惑、抑郁、仇富以及自我封閉的心理,久而久之會積淀成為以一種知恩不報、恩將仇報的極度自私心理。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因素的負面影響

當前社會功利主義日益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時,使人們的道德出現滑坡。貧富差距的現實存在,一些社會資助和個人資助因為過于注重經濟的資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產生一種理所當然、受之無恩的心理。

(二)學校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足

目前,我國學校主要將重心放在學業和專業技能的掌握上,學生關心最多是成績和就業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雖然在日常教育中也在提倡感恩,但采取的方式大多是灌輸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宣傳力度不夠、不能形成長效機制,從而使學生的感恩能動性缺失。

(三)家庭教育問題使學生自私心理嚴重

在家庭中,現在高校的學生大多是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往往忽略了對子女的感恩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無私奉獻成為了單邊行動,弱化了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育。另外由于有些家長自身素質的欠缺,沒有以身作則,不孝敬長輩、不文明行為,孩子耳濡目染,直接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負面作用。

三、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對策

感恩并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或美德,更是一種需要自覺性的現象,感恩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它需要教育的點撥和引導,高校輔導員在資助工作中要不斷滲透感恩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感恩意識

引導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個過程,利用對學生的經濟資助進行感恩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學校要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教育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所以,學校作為感恩教育的主體,應倡導各院系利用各種資源開展主題鮮明的感恩教育,通過講道理、明事理,把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融合,讓受助學生的心靈在溫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圍中接受洗禮??梢酝ㄟ^校園廣播、學校櫥窗、班級板報、網絡等活動,使感恩教育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排解受助學生的孤獨情緒,養成良好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此外還可充分發揮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作用,如成立自強社、愛心社、志愿者團隊等。通過對學生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使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認知層面發展到情感層面進而達到實踐層面。

(二)引導學生感恩父母

要引導學生不能簡單地把貧困歸結為父母或社會自身的問題,甚至產生不滿等情緒。要引導學生算經濟賬,讓學生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實的生活情況,讓他們懂得父母付出的艱辛。要利用父親節、母親節、父母的生日等開展感恩教育及專題團日活動等,讓他們懂得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學會感恩,要懂得生命的不易、親情的珍貴。學會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教育學生感恩老師

輔導員可以利用大量的實例告訴學生,老師們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辦理貸款和各項資助的手續,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導,可以說學生所取得的點滴進步,都與老師的辛勤勞動密不可分。輔導員要教育學生感謝老師的教誨和辛勤的培養,尊敬師長,樹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要弘揚尊師、愛師、謝師的風氣。

(四)進一步規范學生資助體系

應從制度上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在具體的認定過程中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和宿舍同學等多層面對學生的生活情況、消費情況等進行了解,建立跟蹤檔案,實施動態管理,查堵非貧困學生進入受助通道。

(五)加強法制觀念教育

高校要加強對受資助學生的法制觀念教育,讓受資助學生意識到誠信既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要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學生的誠信。同時,這種教育應提前在受資助前,這樣可以杜絕部分學生對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作假的現象。再者,要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誠信行為,輕則誡勉,重者則取消其受資助資格并扣除相應學分。這是誠信制度執行的關鍵和強有力的措施,它將會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總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 大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是一個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過程,感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健康的心態,報答社會的良性循環。在資助工作中,對于受助者適時、系統地進行多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喚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對感恩有清醒的認知并激發起其感恩行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

猜你喜歡
感恩引導資助
上海大幅修訂《專利資助辦法》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開展專利申請相關政策專項督查的通知》
黑龍江省啟動2017年專利資助資金申報工作
教育部發布《2016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
親緣感恩教育研究淺析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盡孝而親不待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網絡時代大學生非理性愛國現象的引導
細細品味課堂語言 輕松享受教學過程
互動式教學法在大學散打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