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下的大學生感恩意識培育與認知

2014-10-21 14:23曹雅致
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4年12期

曹雅致

摘要:根據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三個倡導”,本文從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入手,文章首先分析了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觀與感恩意識培育與認知的辯證關系;之后從高校大學生感恩缺失的具體表現,對大學生感恩意識培育與認知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感恩意識培育;感恩意識的認知

一、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與感恩意識的辯證關系

道德是人類在今生生活中的自覺最求,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一個引導人們向著道德高峰不斷攀登的階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要求我們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反對一切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的思想和行為,在大學生感恩認知中,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提倡熱愛集體、熱愛公益、扶貧幫困,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和地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履行公民權利義務,這些構筑成大學生感恩培育的基本理念。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主要是根據一定的社會利益和全體公民利益所制定、確定下來并力圖把它對象化的道德理論、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這一社會道德體系一旦產生和形成,便擁有了價值和功能。[1]

高校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是積極引導大學生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提出了反應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育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边@一論述完整全面、準確的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內容,作為“公民”這一層次的大學生,應當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生活價值觀。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的培育與認知是我國高校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感恩意識的培育是推進高校教育改革的助力器,是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創建和諧校園、構建中國夢的基本元素,因此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下加強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育有其必然性與必要性。同時大學會僧感恩意識的認識對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從實踐上進行詮釋與體現,感恩與道德的有機結合,使大學生將懷感恩之心、行回報之舉為道德生活價值觀,樹立真正友善的行為風范。因此,我們應整合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大教育力量,形成一種新的充滿活力的,符合時代特征的感恩教育精神,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與行為得到充分培養和塑造。

二、高校大學生感恩缺失的表現

(一)對社會感恩缺失——事不關己

對于一向重視人際交往的中國人來說,在困難之時獲得他人的幫助,常理之中應是知恩圖報,而施恩者也不是因為需要得到才去做,因此古時有做人、做道德人、做完美之人之說,施恩者圖報與受恩者忘恩負義必將遭到人們的吐棄。但盡管如此,我們不能不說,當前社會人際交往中庸俗化的感恩報恩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人際交往的純潔性,最終必將破環整個社會倡導的良性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李慶善教授在報刊撰文談到正在悄然改變的人際交往規則,他認為急劇的社會變遷正改變著傳統的人際關系格局,人際交往的規則正在發生著變化。傳統的中國社會,維持人際和諧的交際規則很多,但最集中的就是一個“報”字,“報”對恩惠施受的交往雙方來說都有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施恩者是個仁人君子,做到施恩勿圖、不思回報,否則就會被視為假仁假義;它要求受恩者有恩必報,飲水思源。在傳統社會里,靠一個“報”字基本上實現了人際和諧,保持了人際交往的長期性與穩固性。但是,我們也看到在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社會中,殘酷的競爭產生了一些偏離商業文明的不公平現象。

(二)對家人感恩缺失——淡漠親情

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彭熠曾說:“上世紀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習慣于凡事多站在自己角度考慮,沒學會關心別人”。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而中國的父母很偉大,幾乎不對子女提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子女也就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F今社會出現了許多父母講述孩子對自己毫無感激體諒之意,無節制向父母索要錢物,為此甚至偷改入學通知單,虛報學費,有些父母千里迢迢來看自己的孩子,卻被孩子阻于校外,他怕土氣、無知母親的出現讓自己丟臉。有些高校曾組織在校大學生進行“你對父母了解有多少”的校園調查顯示,有60%左右的大學生能夠說出父母生日,近半數大學生至今沒有做過令父母感動的事情。

(三)對學校感恩缺失——自私自利

在高校里不尊重老師,品評老師,隨意缺課,見了老師擦肩而過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對老師的輔導答疑,連句“謝謝老師”都不會說的學生并不鮮見,更有甚者還給老師起外號,全然沒有了對老師的尊敬。從學生課堂的態度到平時對教師的談論、品頭論足折射出現今大學生心中了無對教師尊敬感,不僅如此,有些學生還要對老師的個人隱私津津樂道,完全沒有了師道尊嚴,足見對老師感恩心理的缺失。

感恩缺失是一種與利他行為相對立的行為,反映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的消極性面,是社會道德風尚的負指標,也是社會頹風發展到較為嚴重狀態的信號。這一非道德行為對社會成員的道德信仰具有較大的傷害力,對此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情感的義憤上,有必要從理論上對這一非道德現象進行分析。

感恩意識的培育和認知是一種情感活動,因此在高校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用真感情引導學生的學習和體驗。高校感恩意識的培育是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下進行其認知行為。它所要求的并非是表面知識,而是一種對別人的付出的態度、觀念,是要將對感恩意識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同時,高校根據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己成為新時代的鮮明特征,形成了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多元價值觀的背景下,沒有對父母、社會、祖國的感恩情感,將難以抵御這種侵蝕。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下對大學生實施有效的感恩意識培育,引導大學生形成對父母、社會、祖國深深的感恩情感,對于抵御消極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的腐蝕、塑造他們積極向上的道德靈魂和精神風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官成:《論道德功能的實現條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第282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