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聯合切除術治療翼狀胬肉22例臨床觀察

2014-10-27 06:35黃建波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14年9期
關鍵詞:翼狀胬肉

黃建波

【摘 要】 目的:觀察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42例(65只眼)翼狀胬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2例(34只眼),對照組20例(31只眼),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結膜瓣轉移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復發率為2.9%,對照組為19.3%,觀察組角膜元翳發生率為5.9%,對照組為25.8%,觀察組患者復發率及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療效顯著,其具有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優勢,可使患者獲得滿意治療效果。

【關鍵詞】 翼狀胬肉;翼狀胬肉切除術;結膜瓣轉移術

【中圖分類號】R777.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狀胬肉為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可對患者美容及視力等造成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手段為手術切除,但患者在術后較易出現復發,為臨床眼科治療的重要難題。為降低患者復發率,本文對翼狀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進行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42例(65只眼)翼狀胬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為32~70歲,平均年齡為(43.2±3.8)歲;對照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齡為35~75歲,平均年齡為(43.9±4.2)歲。兩組患者患眼鼻側結膜組織纖維血管翼樣增生進角膜為2.5mm以上。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全部取平臥位,采用倍諾喜進行表麻,麻醉次數為3次,常規消毒鋪巾,兩組患者均于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胬肉組織球結膜下注射浸潤麻醉,使用劑量為0.5ml。剪除患者胬肉結膜下纖維增生組織,并將其與結膜進行分離,剪除分離之后將患者病灶區鞏膜粗大血管進行燒灼止血。

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結膜瓣轉移術:基于翼狀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緣上方部位,取帶蒂結膜瓣,將其轉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緣部位剪除結膜,注意盡量不帶或者少帶筋膜組織,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轉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對位縫合于胬肉切除創面的球結膜。對患者對位的球結膜進行檢查,檢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現象,手術結束涂抹眼膏,并進行加壓包扎。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發生,術后 1d即進行每天換藥,給予患者滴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藥水28d,術后7d拆除縫線。

觀察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基于翼狀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緣處取角膜緣上皮植片,將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緣前0.5×1mm部位,沿著角膜緣弧線,采用圓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應深達角膜基質層,切口完成之后經切口向角膜緣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緣板層分離,注意應分離至角膜緣后4mm左右,剪下分離的角膜緣板層,注意將其連同球結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側向前,縫合移植片兩端,即上下兩端,并將其固定于淺層鞏膜,固定之后間斷對端縫合于創面游離的球結膜。術后6~9d拆線。

1.3 評定標準[2] 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痊愈和復發。痊愈:手術區光滑潔凈且結膜平復,未出現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創面上皮覆蓋且光滑透明,或者僅殘留角膜云翳,未出現新生血管;復發:結膜明顯充血且胬肉組織增生,角膜創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以率(%)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觀察組術后復發1眼(2.9%),術后角膜發生云翳2眼(5.9%)。而對照組患者術后復發6眼(19.3%),術后角膜發生云翳8眼(25.8%)。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臨床治療翼狀胬肉主要是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傳統的手術切除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報道顯示其復發率超過20%[3]。在進行翼狀胬肉切除的過程中,如患者頭端呈三角形附著于角膜,則首先應對患者進行頸部鈍性分離胬肉組織,分離之后對患者角膜創面進行刮凈;如患者頭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則首先應對患者進行胬肉頭部尖刀剝離,剝離至頸部鈍性分離胬肉組織。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其臨床復發率為2.9%,對照組為19.3%,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報道[4]相近。觀察組患者術后角膜云翳發生率為5.9%,對照組為25.8%,觀察組術后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其可能與未達到重建角膜緣屏障功能相關。

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具有創傷較小且縫合較易、安全性高、病變組織清除徹底、取材方便等優點??捎行p少患者術后復發率,改善術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組織。其為標本兼治且具有較高安全性的術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凱波,王曉琴.翼狀胬肉顯微切除聯合絲裂霉素C加自體帶角膜緣上皮結膜移植術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29(9):975-977.

[2]賈惠莉,朱小麗,王媛,等.翼狀胬肉單純切除法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486-488.

[3]莊紹君,雷帥臣,蔡光輝,等.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鞏緣重建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觀察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42例(65只眼)翼狀胬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2例(34只眼),對照組20例(31只眼),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結膜瓣轉移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復發率為2.9%,對照組為19.3%,觀察組角膜元翳發生率為5.9%,對照組為25.8%,觀察組患者復發率及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療效顯著,其具有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優勢,可使患者獲得滿意治療效果。

【關鍵詞】 翼狀胬肉;翼狀胬肉切除術;結膜瓣轉移術

【中圖分類號】R777.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狀胬肉為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可對患者美容及視力等造成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手段為手術切除,但患者在術后較易出現復發,為臨床眼科治療的重要難題。為降低患者復發率,本文對翼狀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進行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42例(65只眼)翼狀胬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為32~70歲,平均年齡為(43.2±3.8)歲;對照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齡為35~75歲,平均年齡為(43.9±4.2)歲。兩組患者患眼鼻側結膜組織纖維血管翼樣增生進角膜為2.5mm以上。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全部取平臥位,采用倍諾喜進行表麻,麻醉次數為3次,常規消毒鋪巾,兩組患者均于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胬肉組織球結膜下注射浸潤麻醉,使用劑量為0.5ml。剪除患者胬肉結膜下纖維增生組織,并將其與結膜進行分離,剪除分離之后將患者病灶區鞏膜粗大血管進行燒灼止血。

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結膜瓣轉移術:基于翼狀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緣上方部位,取帶蒂結膜瓣,將其轉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緣部位剪除結膜,注意盡量不帶或者少帶筋膜組織,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轉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對位縫合于胬肉切除創面的球結膜。對患者對位的球結膜進行檢查,檢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現象,手術結束涂抹眼膏,并進行加壓包扎。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發生,術后 1d即進行每天換藥,給予患者滴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藥水28d,術后7d拆除縫線。

觀察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基于翼狀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緣處取角膜緣上皮植片,將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緣前0.5×1mm部位,沿著角膜緣弧線,采用圓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應深達角膜基質層,切口完成之后經切口向角膜緣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緣板層分離,注意應分離至角膜緣后4mm左右,剪下分離的角膜緣板層,注意將其連同球結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側向前,縫合移植片兩端,即上下兩端,并將其固定于淺層鞏膜,固定之后間斷對端縫合于創面游離的球結膜。術后6~9d拆線。

1.3 評定標準[2] 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痊愈和復發。痊愈:手術區光滑潔凈且結膜平復,未出現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創面上皮覆蓋且光滑透明,或者僅殘留角膜云翳,未出現新生血管;復發:結膜明顯充血且胬肉組織增生,角膜創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以率(%)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觀察組術后復發1眼(2.9%),術后角膜發生云翳2眼(5.9%)。而對照組患者術后復發6眼(19.3%),術后角膜發生云翳8眼(25.8%)。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臨床治療翼狀胬肉主要是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傳統的手術切除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報道顯示其復發率超過20%[3]。在進行翼狀胬肉切除的過程中,如患者頭端呈三角形附著于角膜,則首先應對患者進行頸部鈍性分離胬肉組織,分離之后對患者角膜創面進行刮凈;如患者頭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則首先應對患者進行胬肉頭部尖刀剝離,剝離至頸部鈍性分離胬肉組織。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其臨床復發率為2.9%,對照組為19.3%,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報道[4]相近。觀察組患者術后角膜云翳發生率為5.9%,對照組為25.8%,觀察組術后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其可能與未達到重建角膜緣屏障功能相關。

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具有創傷較小且縫合較易、安全性高、病變組織清除徹底、取材方便等優點??捎行p少患者術后復發率,改善術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組織。其為標本兼治且具有較高安全性的術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凱波,王曉琴.翼狀胬肉顯微切除聯合絲裂霉素C加自體帶角膜緣上皮結膜移植術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29(9):975-977.

[2]賈惠莉,朱小麗,王媛,等.翼狀胬肉單純切除法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486-488.

[3]莊紹君,雷帥臣,蔡光輝,等.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鞏緣重建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觀察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42例(65只眼)翼狀胬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2例(34只眼),對照組20例(31只眼),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結膜瓣轉移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復發率為2.9%,對照組為19.3%,觀察組角膜元翳發生率為5.9%,對照組為25.8%,觀察組患者復發率及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翼狀胬肉切除加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療效顯著,其具有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優勢,可使患者獲得滿意治療效果。

【關鍵詞】 翼狀胬肉;翼狀胬肉切除術;結膜瓣轉移術

【中圖分類號】R777.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狀胬肉為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可對患者美容及視力等造成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手段為手術切除,但患者在術后較易出現復發,為臨床眼科治療的重要難題。為降低患者復發率,本文對翼狀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進行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42例(65只眼)翼狀胬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為32~70歲,平均年齡為(43.2±3.8)歲;對照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齡為35~75歲,平均年齡為(43.9±4.2)歲。兩組患者患眼鼻側結膜組織纖維血管翼樣增生進角膜為2.5mm以上。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全部取平臥位,采用倍諾喜進行表麻,麻醉次數為3次,常規消毒鋪巾,兩組患者均于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胬肉組織球結膜下注射浸潤麻醉,使用劑量為0.5ml。剪除患者胬肉結膜下纖維增生組織,并將其與結膜進行分離,剪除分離之后將患者病灶區鞏膜粗大血管進行燒灼止血。

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加結膜瓣轉移術:基于翼狀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緣上方部位,取帶蒂結膜瓣,將其轉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緣部位剪除結膜,注意盡量不帶或者少帶筋膜組織,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轉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對位縫合于胬肉切除創面的球結膜。對患者對位的球結膜進行檢查,檢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現象,手術結束涂抹眼膏,并進行加壓包扎。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發生,術后 1d即進行每天換藥,給予患者滴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藥水28d,術后7d拆除縫線。

觀察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基于翼狀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緣處取角膜緣上皮植片,將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緣前0.5×1mm部位,沿著角膜緣弧線,采用圓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應深達角膜基質層,切口完成之后經切口向角膜緣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緣板層分離,注意應分離至角膜緣后4mm左右,剪下分離的角膜緣板層,注意將其連同球結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側向前,縫合移植片兩端,即上下兩端,并將其固定于淺層鞏膜,固定之后間斷對端縫合于創面游離的球結膜。術后6~9d拆線。

1.3 評定標準[2] 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痊愈和復發。痊愈:手術區光滑潔凈且結膜平復,未出現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創面上皮覆蓋且光滑透明,或者僅殘留角膜云翳,未出現新生血管;復發:結膜明顯充血且胬肉組織增生,角膜創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以率(%)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觀察組術后復發1眼(2.9%),術后角膜發生云翳2眼(5.9%)。而對照組患者術后復發6眼(19.3%),術后角膜發生云翳8眼(25.8%)。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臨床治療翼狀胬肉主要是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傳統的手術切除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報道顯示其復發率超過20%[3]。在進行翼狀胬肉切除的過程中,如患者頭端呈三角形附著于角膜,則首先應對患者進行頸部鈍性分離胬肉組織,分離之后對患者角膜創面進行刮凈;如患者頭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則首先應對患者進行胬肉頭部尖刀剝離,剝離至頸部鈍性分離胬肉組織。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其臨床復發率為2.9%,對照組為19.3%,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報道[4]相近。觀察組患者術后角膜云翳發生率為5.9%,對照組為25.8%,觀察組術后角膜云翳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其可能與未達到重建角膜緣屏障功能相關。

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具有創傷較小且縫合較易、安全性高、病變組織清除徹底、取材方便等優點??捎行p少患者術后復發率,改善術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組織。其為標本兼治且具有較高安全性的術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凱波,王曉琴.翼狀胬肉顯微切除聯合絲裂霉素C加自體帶角膜緣上皮結膜移植術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29(9):975-977.

[2]賈惠莉,朱小麗,王媛,等.翼狀胬肉單純切除法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486-488.

[3]莊紹君,雷帥臣,蔡光輝,等.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鞏緣重建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猜你喜歡
翼狀胬肉
自體血聯合熱凝切口運用于翼狀胬肉切除手術的臨床觀察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比較
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等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角膜干細胞移植與單純切除治療翼狀胬肉臨床效果對照
三種不同術式切除翼狀胬肉的臨床對比觀察
角膜緣修復聯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規范化使用治療翼狀胬肉的效果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對角膜屈光狀態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