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不同術式切除翼狀胬肉的臨床對比觀察

2014-12-09 10:41傅同圣
中國當代醫藥 2014年31期
關鍵詞:翼狀胬肉臨床效果

傅同圣

[摘要] 目的 探討三種不同手術方式切除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90例原發翼狀胬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C組各30例。A組給予常規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治療,B組給予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羊膜移植治療,C組給予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觀察并記錄3組的治療情況及隨訪效果。 結果 3組患者創面均一期愈合(治愈率為100.00%),治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角膜創面愈合時間顯著長于B、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隨訪過程中無復發(復發率為0),A組復發率為16.67%,B組復發率為20.00%,C組復發率與A、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可獲得滿意療效,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有效降低其術后復發率,保障患者預后,有利于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

[關鍵詞] 翼狀胬肉;不同術式;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7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a)-0051-04

翼狀胬肉是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經治療后復發率高達20%~30%,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對其身心均造成一定傷害。研究表明[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對翼狀胬肉疾病進行治療,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是降低疾病復發率、保障療效及預后的關鍵。本文探討三種不同手術方式切除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以期為提高治療效果及降低復發率提供可靠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來本院就診的90例翼狀胬肉患者,均屬于原發翼狀胬肉,按照抽簽方式將其隨機分為A、B、C組各30例,A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34~71歲,平均(54.29±2.08)歲,發病部位:單眼26例,雙眼4例;B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33~71歲,平均(54.38±2.11)歲,發病部位:單眼25例,雙眼5例;C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32~73歲,平均(54.18±2.05)歲,發病部位:單眼27例,雙眼3例;3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經臨床檢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翼狀胬肉診斷標準;②無惡性腫瘤、血液系統、免疫系統及精神類疾??;③未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④無手術治療相關禁忌證;⑤無心臟、肝臟、腎臟等機體重要器官嚴重器質性疾??;⑥于本次治療前無翼狀胬肉手術治療史;⑦對本研究所使用的任何治療措施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可遵醫囑配合治療;⑧對本研究具有知情權。

1.3 手術方法

3組患者均實施外科手術治療,表面麻醉采用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局部浸潤麻醉采用2%、2 ml利多卡因。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手術顯微鏡下將角膜面劃開(與胬肉頭部間距0.5 mm)至前彈力層,刀尖將胬肉頭部分離至角膜緣,剪除胬肉頭部、頸部后將胬肉體部球結膜與其下肥厚增生的纖維血管組織分離至根部,操作時應盡量保留球結膜,避免粗暴操作防止內直肌損傷。暴露角膜創面及鞏膜創面并灼燒鞏膜面止血。①A組給予常規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治療:將絲裂霉素棉片(0.2 mg/ml)置于鞏膜暴露區5 min后取下(避免觸及角膜創面),之后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使用尼龍線(10-0)于淺層鞏膜上固定球結膜;②B組給予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羊膜移植治療:根據鞏膜裸露情況剪取合適大小羊膜材料,將其上皮面向上置于鞏膜裸露部位后利用尼龍線(10-0)縫合固定,即將羊膜材料四個角與淺層鞏膜縫合固定,目的在于使羊膜材料于鞏膜裸露區平展固定,之后間斷對位縫合使其與鞏膜緊密對合,注意羊膜材料覆蓋下是否發生積血積液等情況并對癥處理;③C組給予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根據胬肉切除后缺損情況取球結膜上皮至角膜緣內1 mm作為自體移植材料,范圍緊接角膜上方或下放,所選取材料含有角膜上皮及部分結膜上皮組織,之后將移植材料于缺損區準確覆蓋(上皮面向上),材料角膜緣與植床角膜吻合后使用尼龍線(10-0)間斷縫合使其固定于淺層鞏膜上,角膜緣上皮側不做縫合。3組患者術后均給予0.5 ml妥布霉素+2.5 mg地塞米松于球結膜下注射,應用紅霉素眼膏包扎,常規給予抗生素滴眼液預防或治療感染,待角膜創面愈合后改用復方妥布霉素眼藥水及眼藥膏給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拆線時間(一般術后7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3組的臨床療效、角膜創面愈合時間、復發率及滿意度。

1.5 療效判斷標準

1.5.1 臨床療效及復發率 根據患者治療后術區狀態及臨床表現變化情況判斷其治療效果及復發率[2]。①療效:手術區光滑,結膜平滑、無局部增生及新生血管,角膜表面光滑、無新生血管、創面愈合,瞼球粘連及眼球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均消失為治愈,反之無效;②復發:結膜局部增生變厚、充血,角膜發生變性纖維組織入侵或創面新生血管,瞼球粘連、眼球活動受限。

1.5.2 滿意度 自擬滿意度調查表,記錄3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情況,內容包括臨床療效、美觀度、復發率、手術方式、工作態度等,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滿意度越高[3]。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3組患者治療后創面均一期愈合(治愈率為10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角膜創面愈合時間顯著長于B、C組(A組與B組比較,t=7.342,P=0.027;A組與C組比較,t=7.898,P=0.023)(表1)。

表1 3組患者角膜創面愈合時間的比較(x±s)

與A組比較,*P<0.05

2.2 3組復發率的比較

3組患者治療后均給予1年有效隨訪(隨訪成功率為100.00%),其中A組與B組復發率較高,分別為16.67%(5例)及20.00%(6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34,P=0.988);C組患者無復發。C組與A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37,P=0.024),C組與B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55,P=0.025)。

2.3 3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C組患者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C組與A組比較,t=6.897,P=0.041;C組與B組比較t=6.725,P=0.033;A組與B組患者的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34,P=0.988)(表2)。

表2 3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x±s)

與C組比較,*P<0.05

3 討論

研究表明[4],翼狀胬肉的發生因素主要包括:①機體胬肉中存在大量細胞生長因子高表達,直接對胬肉組織中的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起到刺激增生作用,從而形成翼狀胬肉;②瞼裂部角膜緣組織長期受到風沙、日光照射等刺激,導致局部抗原成分改變,從而誘發局部變態反應促進血管通透性上升,形成白細胞浸潤情況,使肝細胞分化調節及增生過程受到阻滯,降低角膜緣屏障能力,使新生血管及結膜組織伸入角膜形成翼狀胬肉。有研究顯示[5],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治療后如何降低其復發率是保障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翼狀胬肉復發因素包括未徹底切除角膜表面及結膜下胬肉組織、移植材料異常(溶解、愈合不良、脫落、延期愈合)、未徹底清除暴露鞏膜表面血管等。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主要方法為外科手術,常用術式包括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等。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操作簡單,但其未根本解決發病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翼狀胬肉切除+絲裂霉素治療[6]。絲裂霉素可與DNA分子雙螺旋形成交聯,從而對DNA結構與功能進行有效破壞,使處于增生期的細胞復制過程受到抑制,消除靜止期、增生期細胞,減少形成瘢痕及抑制纖維增生,對降低翼狀胬肉切除后復發率具有顯著作用[7]。但有研究表明[8],應用絲裂霉素治療后可影響創面愈合,若濃度過大還將發生鞏膜毒性或壞死等嚴重后果,治療安全性較差。本文中A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絲裂霉素治療,術中嚴格控制絲裂霉素濃度及使用方法,因此未出現安全不良事件,但術后角膜創面愈合時間則顯著長于B、C組,且復發率為16.67%,患者滿意度較低,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手術方式,其特點為取材方便,治療效果顯著[9]。但有研究顯示[10],由于部分醫療機構無法嚴格按要求取材及保存材料,且由于患者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部分患者移植后易出現脫落、溶解、未成活等情況,術后具有一定的復發率。本文中B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治療后隨訪復發率為20.00%,患者滿意度較低,未達到滿意療效。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已廣泛應用于翼狀胬肉臨床治療過程中并獲得滿意療效。研究顯示,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所需材料來源于患者自身,因此有效解決移植排斥等情況,且取材方便,成活率較高。研究表明[11],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后,能夠維持角膜表面完整性,有利于恢復角膜透明性,角膜緣干細胞可起到柵欄作用,其干細胞增生壓力對結膜上皮細胞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有效阻止淺層新生血管入侵角膜或異常組織入侵角膜等情況,最終達到降低翼狀胬肉復發率的目的。本文中C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后,其治愈率、復發率及患者滿意度均較高,角膜創面愈合時間較短,治療效果較滿意,與蔡海英等[12-15]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可獲得滿意療效,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有效降低其術后復發率,保障患者預后,有利于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闕子文.對腫瘤患者陪護人員實施人性化管理的探討[J].護理研究,2012,19(4B):738.

[2] 高婧,張少斌,劉玉強,等.角膜磨削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療效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4,18(1):535-537.

[3] 土惠云,陸勤康,童奇湖,等.翼狀胬肉不同術式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11):919-920.

[4] 費安裕.絲裂霉素在翼狀胬肉切除術后的應用[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3,35(11):122-124.

[5] 申長新.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及復發原因分析[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4,36(3):220-222.

[6] 梁玲,田振蘭,張玉生.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J].山東醫大基礎醫學院學報,2014,14(2):34-35.

[7] 侯光輝.羊膜的研究進展及其在眼科領域的應用[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5):646-651.

[8] 王雨生.翼狀胬肉的治療及其并發病[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14,18(1):116.

[9] 張亦田,郭燦新,李潤銘,等.兩種不同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方式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3,9(10):40-41.

[10] 周金長.翼狀胬肉不同手術方法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8(36):111.

[11] 李景翠,張雪菲.翼狀胬肉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新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1,31(6):590-593.

[12] 蔡海英,曹洪欣.翼狀胬肉三種不同術式的療效分析[J].眼科研究,2013,25(5):328.

[13] 潘曉霞,高建紅,王東.三種不同術式治療翼狀胬肉臨床觀察[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1,12(15):105-106.

[14] 胡穎娟.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3(20):199-200.

[15] 譚思敏,魏進芬,周舟.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59-60.

(收稿日期:2014-08-08 本文編輯:郭靜娟)

表1 3組患者角膜創面愈合時間的比較(x±s)

與A組比較,*P<0.05

2.2 3組復發率的比較

3組患者治療后均給予1年有效隨訪(隨訪成功率為100.00%),其中A組與B組復發率較高,分別為16.67%(5例)及20.00%(6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34,P=0.988);C組患者無復發。C組與A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37,P=0.024),C組與B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55,P=0.025)。

2.3 3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C組患者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C組與A組比較,t=6.897,P=0.041;C組與B組比較t=6.725,P=0.033;A組與B組患者的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34,P=0.988)(表2)。

表2 3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x±s)

與C組比較,*P<0.05

3 討論

研究表明[4],翼狀胬肉的發生因素主要包括:①機體胬肉中存在大量細胞生長因子高表達,直接對胬肉組織中的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起到刺激增生作用,從而形成翼狀胬肉;②瞼裂部角膜緣組織長期受到風沙、日光照射等刺激,導致局部抗原成分改變,從而誘發局部變態反應促進血管通透性上升,形成白細胞浸潤情況,使肝細胞分化調節及增生過程受到阻滯,降低角膜緣屏障能力,使新生血管及結膜組織伸入角膜形成翼狀胬肉。有研究顯示[5],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治療后如何降低其復發率是保障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翼狀胬肉復發因素包括未徹底切除角膜表面及結膜下胬肉組織、移植材料異常(溶解、愈合不良、脫落、延期愈合)、未徹底清除暴露鞏膜表面血管等。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主要方法為外科手術,常用術式包括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等。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操作簡單,但其未根本解決發病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翼狀胬肉切除+絲裂霉素治療[6]。絲裂霉素可與DNA分子雙螺旋形成交聯,從而對DNA結構與功能進行有效破壞,使處于增生期的細胞復制過程受到抑制,消除靜止期、增生期細胞,減少形成瘢痕及抑制纖維增生,對降低翼狀胬肉切除后復發率具有顯著作用[7]。但有研究表明[8],應用絲裂霉素治療后可影響創面愈合,若濃度過大還將發生鞏膜毒性或壞死等嚴重后果,治療安全性較差。本文中A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絲裂霉素治療,術中嚴格控制絲裂霉素濃度及使用方法,因此未出現安全不良事件,但術后角膜創面愈合時間則顯著長于B、C組,且復發率為16.67%,患者滿意度較低,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手術方式,其特點為取材方便,治療效果顯著[9]。但有研究顯示[10],由于部分醫療機構無法嚴格按要求取材及保存材料,且由于患者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部分患者移植后易出現脫落、溶解、未成活等情況,術后具有一定的復發率。本文中B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治療后隨訪復發率為20.00%,患者滿意度較低,未達到滿意療效。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已廣泛應用于翼狀胬肉臨床治療過程中并獲得滿意療效。研究顯示,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所需材料來源于患者自身,因此有效解決移植排斥等情況,且取材方便,成活率較高。研究表明[11],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后,能夠維持角膜表面完整性,有利于恢復角膜透明性,角膜緣干細胞可起到柵欄作用,其干細胞增生壓力對結膜上皮細胞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有效阻止淺層新生血管入侵角膜或異常組織入侵角膜等情況,最終達到降低翼狀胬肉復發率的目的。本文中C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后,其治愈率、復發率及患者滿意度均較高,角膜創面愈合時間較短,治療效果較滿意,與蔡海英等[12-15]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可獲得滿意療效,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有效降低其術后復發率,保障患者預后,有利于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闕子文.對腫瘤患者陪護人員實施人性化管理的探討[J].護理研究,2012,19(4B):738.

[2] 高婧,張少斌,劉玉強,等.角膜磨削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療效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4,18(1):535-537.

[3] 土惠云,陸勤康,童奇湖,等.翼狀胬肉不同術式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11):919-920.

[4] 費安裕.絲裂霉素在翼狀胬肉切除術后的應用[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3,35(11):122-124.

[5] 申長新.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及復發原因分析[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4,36(3):220-222.

[6] 梁玲,田振蘭,張玉生.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J].山東醫大基礎醫學院學報,2014,14(2):34-35.

[7] 侯光輝.羊膜的研究進展及其在眼科領域的應用[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5):646-651.

[8] 王雨生.翼狀胬肉的治療及其并發病[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14,18(1):116.

[9] 張亦田,郭燦新,李潤銘,等.兩種不同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方式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3,9(10):40-41.

[10] 周金長.翼狀胬肉不同手術方法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8(36):111.

[11] 李景翠,張雪菲.翼狀胬肉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新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1,31(6):590-593.

[12] 蔡海英,曹洪欣.翼狀胬肉三種不同術式的療效分析[J].眼科研究,2013,25(5):328.

[13] 潘曉霞,高建紅,王東.三種不同術式治療翼狀胬肉臨床觀察[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1,12(15):105-106.

[14] 胡穎娟.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3(20):199-200.

[15] 譚思敏,魏進芬,周舟.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59-60.

(收稿日期:2014-08-08 本文編輯:郭靜娟)

表1 3組患者角膜創面愈合時間的比較(x±s)

與A組比較,*P<0.05

2.2 3組復發率的比較

3組患者治療后均給予1年有效隨訪(隨訪成功率為100.00%),其中A組與B組復發率較高,分別為16.67%(5例)及20.00%(6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34,P=0.988);C組患者無復發。C組與A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37,P=0.024),C組與B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55,P=0.025)。

2.3 3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C組患者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C組與A組比較,t=6.897,P=0.041;C組與B組比較t=6.725,P=0.033;A組與B組患者的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34,P=0.988)(表2)。

表2 3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x±s)

與C組比較,*P<0.05

3 討論

研究表明[4],翼狀胬肉的發生因素主要包括:①機體胬肉中存在大量細胞生長因子高表達,直接對胬肉組織中的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起到刺激增生作用,從而形成翼狀胬肉;②瞼裂部角膜緣組織長期受到風沙、日光照射等刺激,導致局部抗原成分改變,從而誘發局部變態反應促進血管通透性上升,形成白細胞浸潤情況,使肝細胞分化調節及增生過程受到阻滯,降低角膜緣屏障能力,使新生血管及結膜組織伸入角膜形成翼狀胬肉。有研究顯示[5],對翼狀胬肉患者進行治療后如何降低其復發率是保障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翼狀胬肉復發因素包括未徹底切除角膜表面及結膜下胬肉組織、移植材料異常(溶解、愈合不良、脫落、延期愈合)、未徹底清除暴露鞏膜表面血管等。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主要方法為外科手術,常用術式包括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等。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操作簡單,但其未根本解決發病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翼狀胬肉切除+絲裂霉素治療[6]。絲裂霉素可與DNA分子雙螺旋形成交聯,從而對DNA結構與功能進行有效破壞,使處于增生期的細胞復制過程受到抑制,消除靜止期、增生期細胞,減少形成瘢痕及抑制纖維增生,對降低翼狀胬肉切除后復發率具有顯著作用[7]。但有研究表明[8],應用絲裂霉素治療后可影響創面愈合,若濃度過大還將發生鞏膜毒性或壞死等嚴重后果,治療安全性較差。本文中A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絲裂霉素治療,術中嚴格控制絲裂霉素濃度及使用方法,因此未出現安全不良事件,但術后角膜創面愈合時間則顯著長于B、C組,且復發率為16.67%,患者滿意度較低,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手術方式,其特點為取材方便,治療效果顯著[9]。但有研究顯示[10],由于部分醫療機構無法嚴格按要求取材及保存材料,且由于患者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部分患者移植后易出現脫落、溶解、未成活等情況,術后具有一定的復發率。本文中B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新鮮羊膜移植術治療后隨訪復發率為20.00%,患者滿意度較低,未達到滿意療效。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已廣泛應用于翼狀胬肉臨床治療過程中并獲得滿意療效。研究顯示,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所需材料來源于患者自身,因此有效解決移植排斥等情況,且取材方便,成活率較高。研究表明[11],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后,能夠維持角膜表面完整性,有利于恢復角膜透明性,角膜緣干細胞可起到柵欄作用,其干細胞增生壓力對結膜上皮細胞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有效阻止淺層新生血管入侵角膜或異常組織入侵角膜等情況,最終達到降低翼狀胬肉復發率的目的。本文中C組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后,其治愈率、復發率及患者滿意度均較高,角膜創面愈合時間較短,治療效果較滿意,與蔡海英等[12-15]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上皮肝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可獲得滿意療效,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有效降低其術后復發率,保障患者預后,有利于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闕子文.對腫瘤患者陪護人員實施人性化管理的探討[J].護理研究,2012,19(4B):738.

[2] 高婧,張少斌,劉玉強,等.角膜磨削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療效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4,18(1):535-537.

[3] 土惠云,陸勤康,童奇湖,等.翼狀胬肉不同術式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11):919-920.

[4] 費安裕.絲裂霉素在翼狀胬肉切除術后的應用[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3,35(11):122-124.

[5] 申長新.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及復發原因分析[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4,36(3):220-222.

[6] 梁玲,田振蘭,張玉生.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J].山東醫大基礎醫學院學報,2014,14(2):34-35.

[7] 侯光輝.羊膜的研究進展及其在眼科領域的應用[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5):646-651.

[8] 王雨生.翼狀胬肉的治療及其并發病[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14,18(1):116.

[9] 張亦田,郭燦新,李潤銘,等.兩種不同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方式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3,9(10):40-41.

[10] 周金長.翼狀胬肉不同手術方法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8(36):111.

[11] 李景翠,張雪菲.翼狀胬肉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新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1,31(6):590-593.

[12] 蔡海英,曹洪欣.翼狀胬肉三種不同術式的療效分析[J].眼科研究,2013,25(5):328.

[13] 潘曉霞,高建紅,王東.三種不同術式治療翼狀胬肉臨床觀察[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1,12(15):105-106.

[14] 胡穎娟.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3(20):199-200.

[15] 譚思敏,魏進芬,周舟.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59-60.

(收稿日期:2014-08-08 本文編輯:郭靜娟)

猜你喜歡
翼狀胬肉臨床效果
自體血聯合熱凝切口運用于翼狀胬肉切除手術的臨床觀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與泮托拉唑聯合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評價
觀察奧曲肽治療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
蘭索拉唑聯合抗生素三聯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
替米沙坦不同給藥時間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分析研究
觀察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
成人腹腔鏡疝修補術92例臨床分析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比較
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等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角膜干細胞移植與單純切除治療翼狀胬肉臨床效果對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