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醇催化氧化時是否有氫氣產生

2014-11-04 00:18段昌平姚利茲
化學教學 2014年9期
關鍵詞:氫氣催化劑

段昌平+姚利茲

摘要:實驗證明了紅熱CuO插入乙醇中其表面產生的氣泡不是氫氣,而是乙醇受熱氣化的氣泡。紅熱銅絲在無氧氣存在時不能催化乙醇氧化,也不會使乙醇脫氫產生氫氣。

關鍵詞:乙醇氧化;銅;催化劑;脫氫;氫氣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9–0091–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由乙醇催化氧化實驗而引出的問題

中學講乙醇催化氧化的性質時,一般會做銅絲在酒精燈上灼燒至紅熱后立即插入乙醇中,并反復多次這種操作的演示實驗。實驗時銅絲受熱變黑(①2Cu+O2=2CuO),插入乙醇中銅絲表面產生氣泡,隨即銅絲變光亮(②CH3CH2OH+CuO→CH3CHO+Cu+ H2O),反復多次后可從溶液中嗅到產生乙醛的特殊氣味。為了闡述反應機理,往往將后一反應又分解為兩步:先是乙醇分子在灼熱CuO作用下脫出一個氫分子(羥基上氫原子和與羥基相連碳原子上的一個氫原子結合成氫分子),使乙醇氧化為乙醛;隨后脫出的氫分子將銅絲表面CuO還原為銅[1]。該過程可用以下兩個反應表示:

③CH3CH2OH CH3CHO+H2↑

④CuO+H2 Cu+H2O

綜合上述反應得乙醇催化氧化的總反應為: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中學之所以講乙醇催化氧化機理,目的有二:一是說明催化劑參與了反應過程,在反應前后其性質和質量不變。二是了解哪些醇(指結構)不能催化氧化(叔醇不能氧化),哪些醇可催化氧化,可催化氧化醇的結構與其氧化產物的關系(伯醇氧化為醛,仲醇氧化為酮)。

對該演示實驗產生的現象及教參對反應機理的分析,不少人對其產生誤解,認為該反應過程中有氫氣產生。這種錯誤認識不僅出現在應用廣泛的權威資料中,甚至還出現在區域性的省重點高中的聯考中。前不久我們就接觸到了這樣一道聯考題:

題目大意是:某?;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乙醇有關性質設計了如下裝置(夾持裝置未畫出),請回答以下問題:

3 實驗及結論

按圖2裝置和上述操作順序做實驗。當紅熱銅絲迅速插入乙醇中并立即塞緊橡膠塞時,銅絲表面確實有大量氣泡產生,但仔細觀察發現氣泡在向上運動過程中不斷減少甚至消失,此現象持續2~3秒后停止了。此時試管b中約收集到2 mL氣體,等試管a冷卻至室溫時,試管b中的氣體只剩下約0.5 mL,大量氣體回流至試管a中。

上述實驗現象說明:①紅熱銅絲圈插入乙醇中其周圍產生較多氣泡是乙醇受熱氣化的結果,并非是乙醇脫下的H結合成H2逸出而產生的氣泡。②乙醇脫氫時原子態的H就將CuO還原了,當CuO還原后,乙醇也就不能再脫氫氧化了。這就是事實上無氫氣產生的本質原因。③b試管里的極少量氣體是向a試管口塞橡膠塞時壓入的少量空氣。為什么收集的大部分氣體(約2 mL)又通過導氣管回流到左側試管中呢?這是因為a試管在紅熱銅絲與乙醇反應時受熱(觸摸試管感覺明顯發熱),空氣膨脹導致試管中空氣進入b試管中,當a試管冷卻至室溫時,b試管中的空氣沿著長導氣管回流,使兩試管里氣體壓強相同。

后來我們又將上述試題里的裝置進行改裝(圖3),把吸收乙醛的試管換成冷凝乙醇蒸氣的安全裝置(圖3中試管C)和排水集氣裝置(圖3中試管D),關閉活塞甲,檢查氣密性合格后,向M燒杯中加入80℃左右的熱水使試管A中乙醇氣化(用溫度計監測并通過間斷加熱保持此溫度)以便將空氣(氧氣)排出(試管D中液面下降),然后加熱試管B直至銅絲紅熱。此時,試管D里的液面又再明顯下降,持續3分鐘后試管D里的液面不再明顯下降,此時停止對試管B加熱,等其冷卻后再停止對試管A加熱(移走M燒杯),全套裝置恢復至室溫時,看到的現象是:①試管B中銅絲仍然光亮;②試管A中乙醇量減少,試管C中冷凝了約4 mL液體;③試管D中液面又上升至試管底部(冷卻至室溫時裝置里空氣體積不變);④恢復至室溫拆除裝置時,試管C中嗅不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是乙醇的氣味),將該液體與新制Cu(OH)2共熱時,無紅色沉淀生成。

以上實驗證明:①紅熱銅絲(表面有CuO)催化氧化乙醇時沒有氫氣產生;②受熱的銅絲在沒有氧氣存在時不能將乙醇氧化為乙醛,更不會使乙醇脫氫而產生氫氣。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有機化學基礎·教師教學用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5.

摘要:實驗證明了紅熱CuO插入乙醇中其表面產生的氣泡不是氫氣,而是乙醇受熱氣化的氣泡。紅熱銅絲在無氧氣存在時不能催化乙醇氧化,也不會使乙醇脫氫產生氫氣。

關鍵詞:乙醇氧化;銅;催化劑;脫氫;氫氣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9–0091–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由乙醇催化氧化實驗而引出的問題

中學講乙醇催化氧化的性質時,一般會做銅絲在酒精燈上灼燒至紅熱后立即插入乙醇中,并反復多次這種操作的演示實驗。實驗時銅絲受熱變黑(①2Cu+O2=2CuO),插入乙醇中銅絲表面產生氣泡,隨即銅絲變光亮(②CH3CH2OH+CuO→CH3CHO+Cu+ H2O),反復多次后可從溶液中嗅到產生乙醛的特殊氣味。為了闡述反應機理,往往將后一反應又分解為兩步:先是乙醇分子在灼熱CuO作用下脫出一個氫分子(羥基上氫原子和與羥基相連碳原子上的一個氫原子結合成氫分子),使乙醇氧化為乙醛;隨后脫出的氫分子將銅絲表面CuO還原為銅[1]。該過程可用以下兩個反應表示:

③CH3CH2OH CH3CHO+H2↑

④CuO+H2 Cu+H2O

綜合上述反應得乙醇催化氧化的總反應為: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中學之所以講乙醇催化氧化機理,目的有二:一是說明催化劑參與了反應過程,在反應前后其性質和質量不變。二是了解哪些醇(指結構)不能催化氧化(叔醇不能氧化),哪些醇可催化氧化,可催化氧化醇的結構與其氧化產物的關系(伯醇氧化為醛,仲醇氧化為酮)。

對該演示實驗產生的現象及教參對反應機理的分析,不少人對其產生誤解,認為該反應過程中有氫氣產生。這種錯誤認識不僅出現在應用廣泛的權威資料中,甚至還出現在區域性的省重點高中的聯考中。前不久我們就接觸到了這樣一道聯考題:

題目大意是:某?;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乙醇有關性質設計了如下裝置(夾持裝置未畫出),請回答以下問題:

3 實驗及結論

按圖2裝置和上述操作順序做實驗。當紅熱銅絲迅速插入乙醇中并立即塞緊橡膠塞時,銅絲表面確實有大量氣泡產生,但仔細觀察發現氣泡在向上運動過程中不斷減少甚至消失,此現象持續2~3秒后停止了。此時試管b中約收集到2 mL氣體,等試管a冷卻至室溫時,試管b中的氣體只剩下約0.5 mL,大量氣體回流至試管a中。

上述實驗現象說明:①紅熱銅絲圈插入乙醇中其周圍產生較多氣泡是乙醇受熱氣化的結果,并非是乙醇脫下的H結合成H2逸出而產生的氣泡。②乙醇脫氫時原子態的H就將CuO還原了,當CuO還原后,乙醇也就不能再脫氫氧化了。這就是事實上無氫氣產生的本質原因。③b試管里的極少量氣體是向a試管口塞橡膠塞時壓入的少量空氣。為什么收集的大部分氣體(約2 mL)又通過導氣管回流到左側試管中呢?這是因為a試管在紅熱銅絲與乙醇反應時受熱(觸摸試管感覺明顯發熱),空氣膨脹導致試管中空氣進入b試管中,當a試管冷卻至室溫時,b試管中的空氣沿著長導氣管回流,使兩試管里氣體壓強相同。

后來我們又將上述試題里的裝置進行改裝(圖3),把吸收乙醛的試管換成冷凝乙醇蒸氣的安全裝置(圖3中試管C)和排水集氣裝置(圖3中試管D),關閉活塞甲,檢查氣密性合格后,向M燒杯中加入80℃左右的熱水使試管A中乙醇氣化(用溫度計監測并通過間斷加熱保持此溫度)以便將空氣(氧氣)排出(試管D中液面下降),然后加熱試管B直至銅絲紅熱。此時,試管D里的液面又再明顯下降,持續3分鐘后試管D里的液面不再明顯下降,此時停止對試管B加熱,等其冷卻后再停止對試管A加熱(移走M燒杯),全套裝置恢復至室溫時,看到的現象是:①試管B中銅絲仍然光亮;②試管A中乙醇量減少,試管C中冷凝了約4 mL液體;③試管D中液面又上升至試管底部(冷卻至室溫時裝置里空氣體積不變);④恢復至室溫拆除裝置時,試管C中嗅不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是乙醇的氣味),將該液體與新制Cu(OH)2共熱時,無紅色沉淀生成。

以上實驗證明:①紅熱銅絲(表面有CuO)催化氧化乙醇時沒有氫氣產生;②受熱的銅絲在沒有氧氣存在時不能將乙醇氧化為乙醛,更不會使乙醇脫氫而產生氫氣。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有機化學基礎·教師教學用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5.

摘要:實驗證明了紅熱CuO插入乙醇中其表面產生的氣泡不是氫氣,而是乙醇受熱氣化的氣泡。紅熱銅絲在無氧氣存在時不能催化乙醇氧化,也不會使乙醇脫氫產生氫氣。

關鍵詞:乙醇氧化;銅;催化劑;脫氫;氫氣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9–0091–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由乙醇催化氧化實驗而引出的問題

中學講乙醇催化氧化的性質時,一般會做銅絲在酒精燈上灼燒至紅熱后立即插入乙醇中,并反復多次這種操作的演示實驗。實驗時銅絲受熱變黑(①2Cu+O2=2CuO),插入乙醇中銅絲表面產生氣泡,隨即銅絲變光亮(②CH3CH2OH+CuO→CH3CHO+Cu+ H2O),反復多次后可從溶液中嗅到產生乙醛的特殊氣味。為了闡述反應機理,往往將后一反應又分解為兩步:先是乙醇分子在灼熱CuO作用下脫出一個氫分子(羥基上氫原子和與羥基相連碳原子上的一個氫原子結合成氫分子),使乙醇氧化為乙醛;隨后脫出的氫分子將銅絲表面CuO還原為銅[1]。該過程可用以下兩個反應表示:

③CH3CH2OH CH3CHO+H2↑

④CuO+H2 Cu+H2O

綜合上述反應得乙醇催化氧化的總反應為: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中學之所以講乙醇催化氧化機理,目的有二:一是說明催化劑參與了反應過程,在反應前后其性質和質量不變。二是了解哪些醇(指結構)不能催化氧化(叔醇不能氧化),哪些醇可催化氧化,可催化氧化醇的結構與其氧化產物的關系(伯醇氧化為醛,仲醇氧化為酮)。

對該演示實驗產生的現象及教參對反應機理的分析,不少人對其產生誤解,認為該反應過程中有氫氣產生。這種錯誤認識不僅出現在應用廣泛的權威資料中,甚至還出現在區域性的省重點高中的聯考中。前不久我們就接觸到了這樣一道聯考題:

題目大意是:某?;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乙醇有關性質設計了如下裝置(夾持裝置未畫出),請回答以下問題:

3 實驗及結論

按圖2裝置和上述操作順序做實驗。當紅熱銅絲迅速插入乙醇中并立即塞緊橡膠塞時,銅絲表面確實有大量氣泡產生,但仔細觀察發現氣泡在向上運動過程中不斷減少甚至消失,此現象持續2~3秒后停止了。此時試管b中約收集到2 mL氣體,等試管a冷卻至室溫時,試管b中的氣體只剩下約0.5 mL,大量氣體回流至試管a中。

上述實驗現象說明:①紅熱銅絲圈插入乙醇中其周圍產生較多氣泡是乙醇受熱氣化的結果,并非是乙醇脫下的H結合成H2逸出而產生的氣泡。②乙醇脫氫時原子態的H就將CuO還原了,當CuO還原后,乙醇也就不能再脫氫氧化了。這就是事實上無氫氣產生的本質原因。③b試管里的極少量氣體是向a試管口塞橡膠塞時壓入的少量空氣。為什么收集的大部分氣體(約2 mL)又通過導氣管回流到左側試管中呢?這是因為a試管在紅熱銅絲與乙醇反應時受熱(觸摸試管感覺明顯發熱),空氣膨脹導致試管中空氣進入b試管中,當a試管冷卻至室溫時,b試管中的空氣沿著長導氣管回流,使兩試管里氣體壓強相同。

后來我們又將上述試題里的裝置進行改裝(圖3),把吸收乙醛的試管換成冷凝乙醇蒸氣的安全裝置(圖3中試管C)和排水集氣裝置(圖3中試管D),關閉活塞甲,檢查氣密性合格后,向M燒杯中加入80℃左右的熱水使試管A中乙醇氣化(用溫度計監測并通過間斷加熱保持此溫度)以便將空氣(氧氣)排出(試管D中液面下降),然后加熱試管B直至銅絲紅熱。此時,試管D里的液面又再明顯下降,持續3分鐘后試管D里的液面不再明顯下降,此時停止對試管B加熱,等其冷卻后再停止對試管A加熱(移走M燒杯),全套裝置恢復至室溫時,看到的現象是:①試管B中銅絲仍然光亮;②試管A中乙醇量減少,試管C中冷凝了約4 mL液體;③試管D中液面又上升至試管底部(冷卻至室溫時裝置里空氣體積不變);④恢復至室溫拆除裝置時,試管C中嗅不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是乙醇的氣味),將該液體與新制Cu(OH)2共熱時,無紅色沉淀生成。

以上實驗證明:①紅熱銅絲(表面有CuO)催化氧化乙醇時沒有氫氣產生;②受熱的銅絲在沒有氧氣存在時不能將乙醇氧化為乙醛,更不會使乙醇脫氫而產生氫氣。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有機化學基礎·教師教學用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5.

猜你喜歡
氫氣催化劑
趕時髦兒,試試吸氫?
善惡只在一線間
AP1000核電站安全殼內氫氣控制
如何在開停產期間保護克勞斯催化劑
如何在開停產期間保護克勞斯催化劑
低汽氣比變換催化劑動力學研究
低汽氣比變換催化劑動力學研究
常用催化劑 作用須弄清
掌握情欲催化劑
載體對醋酸甲酯加氫制醇Cu—Zn催化劑性能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