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從靜態走向活態

2014-11-24 18:40李琳滕志朋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琳+滕志朋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模式應該重視和突出對文化精神的保護和傳承,要從靜態的檔案式保護走向活態的檔案式保護,即強調檔案“承載”和“傳播”人文精神的功能,通過“活態檔案”實現文化精神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從靜態走向動態,主要包括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多媒體數據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檔案三部分工作,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精神滲透整個檔案式保護過程。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仫佬族民歌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已經形成了不少保護模式,例如博物館保護模式、活態保護模式、生態圈保護模式、檔案式保護模式等。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式保護是“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文字或形成圖像的手段將其保留下來,并按照特定的管理方式存檔”,是“無形變有形的創造并將創造結果進行保存利用”的行為。[1]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中就反復提到檔案機構、檔案人員的參與,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就提到了“建檔保護”措施。我國2011年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一章第十三條則更明確地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p>

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的實質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記錄保存起來,使無形的文化遺產能夠以物質形式得到再現,即所謂“外化物質再現”。[2]這種“外化物質再現”并非一種靜態的再現,而是使非物質文化物化為一種可見的物質形態后,成為能夠承載、傳播人文精神的載體和平臺。靜態的檔案式保護側重“保管-保存”,將物化的非物化文化遺產存放在檔案館博物館;活態的檔案式保護則強調“承載”和“傳播”人文精神的功能,通過“活態檔案”實現文化精神的傳承。仫佬族民歌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一束艷麗的鮮花,本文以仫佬族民歌檔案式保護為例,就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如何從靜態走向活態做一個概要論述。

一、收集整理仫佬族民歌檔案

少數民族民歌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檔案、傳承人檔案、申報與保護工作中形成的檔案三大部分。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檔案是指記錄和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過程與結果的文字、錄像等材料。傳承人檔案是指記錄和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自然狀況、文化背景,說明傳承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狀況、傳承狀況等。本體檔案記錄和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完整歷史過程,傳承人檔案則最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價值,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檔案和傳承人檔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主要對象。

仫佬族民歌檔案式保護的第一步是依托和借鑒檔案工作方法,對有關仫佬族民歌檔案資料進行全方位收集、整理、保管,為保護傳承仫佬族民歌提供翔實的歷史資料。其中主要收集整理仫佬族民歌本體檔案和傳承人檔案,包括:1.仫佬族民歌文本資料。仫佬族民歌文本資料主要包括仫佬族民歌的文字記載。如《中國民族民間文學》、《中國歌謠集成》、《仫佬族文學史》、《仫佬族古歌》、《羅城歌謠集》、《仫佬族民間音樂》、《民間歌曲集成》等正式出版物和油印品。在此基礎上還應繼續田野工作,全面采集流傳在民間的仫佬民歌,征集仫佬民歌手抄本等等。2.仫佬族民歌音響資料?,F代技術發展促進了無形文化遺產的有形化保護,來自田野采錄的音響資料更為真實、生動,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厚重,能避免因時過境遷帶來的人為破壞和曲解。限于當時的條件,現在收集整理的仫佬族民歌,基本上是紙質文本,以歌詞為主,少量曲譜。仫佬族民歌音響資料還不太多,應加大仫佬族民歌音響資料采錄力度。3.仫佬族民歌相關民俗事象資料。仫佬族民歌扎根于仫佬民族傳統文化,對仫佬族民歌進行檔案式保護要求我們既要全面記錄仫佬族民歌,也應包含對仫佬族民歌原有生存環境的描述,完整記錄與仫佬族民歌相關的民俗事象。通過聲像資料呈現有聲有色的歷史和滋衍仫佬族民歌生存發展的環境。4.仫佬族民歌傳承人資料。民族民間藝術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傳承人則是我們的“活寶貝”。正是傳承人(傳承群體)將民族民間文化精粹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并且使文化得到創新和發展。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是生活在某一地域的民眾,除了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由生活在這一文化空間的民眾共同傳承的。因此,仫佬族民歌傳承人資料不僅包括代表性傳承人和歌王的個體資料,還應注意記錄典型傳承群體傳承仫佬族民歌的群體活動資料。

二、建設仫佬族民歌檔案多媒體數據庫

多媒體數據庫是一種能夠管理視頻、音頻等大量多媒體資源的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動態性,它往往是一段舞蹈、一道工序、一段序曲、一類腔調等,較之靜態的檔案,多媒體數據庫包括文字、圖像、音像、錄像等記錄形式,這些經格式轉換和處理后建立的多媒體數據庫可以形象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記錄下來,避免單一、抽象的文字記錄可能帶來的信息失真、難以理解等問題。

建立多媒體數據庫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根本宗旨。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它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征,對國家和民族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多媒體數據庫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場景以影像的方式再現,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保存的需求。其次,多媒體數據庫可以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傳遞和傳播,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和網絡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

建設多媒體數據庫的關鍵是要扎實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即運用掃描、模擬轉換等各種技術手段將保存的紙質檔案、照片檔案、錄音、視頻檔案等各種介質的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信息資源,在數字化處理過程中,除了進行一般轉化以外,尤其要注意采用先進的可視化數字技術和逼真的三維動態技術,以便于更生動直觀地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內容。

建設仫佬族民歌檔案多媒體數據庫,要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對仫佬族民歌檔案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做好仫佬族民歌檔案信息采集工作。根據仫佬族民歌檔案內容和記錄信息方式,分別做好文字檔案、圖形檔案、聲像檔案(照片、錄音、錄像、影片)等各種介質檔案的數字化處理。其中,仫佬族民歌文本資料主要以文字檔案為主,包括用文字記載仫佬族民歌的正式出版物、油印品和手抄本等。仫佬族民歌音響資料以聲像檔案為主,主要包括邀請仫佬族民歌傳承人、歌王以及村寨里的歌者演唱,錄音錄像。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利用現代科技,把人類祖先創造的千姿百態的聲音遺產,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刻不容緩?!盵3]因此,以錄音、錄像檔案為主的仫佬族民歌音響檔案是多媒體數據庫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仫佬族民歌相關民俗事象資料則包含文字檔案、聲像檔案等。如用文字、照片、影像生動記錄仫佬族地區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通過聲像資料呈現有聲有色的歷史和滋衍仫佬族民歌生存發展的環境。又如用文字、照片、影像記錄與仫佬族民歌中“依飯”歌謠緊密相關的仫佬族宗教節日依飯節,記錄與仫佬族民歌中“走坡歌”密切相關的仫佬族古老習俗“走坡”等等。仫佬族民歌傳承人資料主要用文字記錄傳承人(傳承群體)的自然狀況、文化背景,用照片、錄音、錄像記錄傳承人(傳承群體)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狀況等。

三、建立仫佬族民歌活態檔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不僅需要強調過程,更需要理解檔案式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文化的“承載”和“傳播”,從靜態走向動態,通過“活態檔案”實現文化精神的傳承。建立仫佬族民歌活態檔案是在多媒體數據庫基礎上,進一步剪接編輯仫佬族民歌檔案,挖掘仫佬族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呈現其內在文化基因。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雖然形成了不少保護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重形輕神”的做法,只從表面形態和存在樣態上重現和存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忽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思想觀念、精神品質等文化因素的理解和繼承延續,造成諸多尷尬、無奈。突出表現在生活在同一文化空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擁有的文化遺產,政府部門和有關專家學者相當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但生活在這種文化環境下的當事者卻感覺無關緊要,要么為名利爭爭吵吵,要么毫不在乎,主動丟棄。從本質上講,文化應該是精神的。[4]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模式同樣應該重視和突出對文化精神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不能僅當作以備查考和研究的“凝固的歷史”,而要成為被廣大民眾了解和接受的“活態檔案”,進而增強民眾的文化自覺。

建立仫佬族民歌活態檔案,進一步剪接編輯仫佬族民歌檔案,需要突出仫佬族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呈現其內在文化基因。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都是存在于整個民族文化系統當中,盡量記錄每一項非物質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呈現其內在文化基因的系統狀態,可以讓我們了解祖先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深入理解一直延續下來的生活習俗、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基因,實現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因此對仫佬族民歌檔案進行“活態”處理,根據社會需要和傳播渠道編輯紀錄片、宣傳片、電視節目、網絡視頻短片、教學光碟、鄉土教材、LED影音、車載視頻等材料過程中,應該把介紹、說明、闡釋仫佬族民歌的內容與仫佬族民歌原始記錄材料融為一體。介紹、說明、闡釋仫佬族民歌的這部分內容主要來自仫佬族民歌研究材料,包括仫佬族民歌的起源、生成和發展,仫佬族民歌的類型和用途,仫佬族民歌與特定人文地理環境的關系,與族群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關系,與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關系,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仫佬族民歌對于我們當代生活的影響,對民族和諧與發展的價值和意義等等。這些內容,對于更好地認識理解仫佬族民歌、理解仫佬族民歌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極其重要的。

由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從靜態走向動態,主要包括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多媒體數據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檔案三部分工作,并且挖掘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精神滲透整個檔案式保護過程。

參考文獻:

[1]覃美娟.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

[2]覃鳳琴.從“非物質”到“外化物質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及其價值考察[J].檔案與建設,2007,(10):20.

[3]傳承:拯救瀕危聲音遺產的關鍵[EB/OL].(2006-11-22).http://news.sina.com.cn/o/2006-11-22/055010564127s.shtml.

[4]楊善民,韓鋒.文化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13.

作者簡況:李琳(1979-),女,廣西桂林人,管理學碩士,廣西財經學院文傳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傳播;文化藝術檔案管理。滕志朋(1968-),男,廣西桂林人,廣西財經學院文傳系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文藝美學。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仫佬族民歌保護傳承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13LX334)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戲曲藝術的重大舉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