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心路歷程

2014-12-01 01:04王海波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11期
關鍵詞:幻境際遇曠達

人們遭遇離愁困擾時,常借用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排遣苦愁和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詩人們吟詠離愁的常見意象,或許我們會認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在抒寫離愁主題。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恰當的。單從詞序“兼懷子由”句,我們就可以看出,所謂表達思念之情并非此詞創作的原始動機,只不過是作者真實意圖“兼”有的副產品。況且,時值“中秋”之夜,蘇軾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見主題——離別,劈頭便問“明月幾時有”,將話題引向滄桑,更足以說明“離愁”不是本詞主題。再者,如果胸懷愁苦,又怎會“歡飲達旦”?那作者的真實意圖又是什么呢?同時,有什么原因能使蘇軾“歡飲達旦”呢?

詞作由困惑而起,最后歸于曠達超脫。困惑的消釋,才是蘇軾“歡飲達旦”的真正原因。蘇軾的困惑可以概括為兩個問題——生活在“人間”還是生活在“瓊樓玉宇”之間?如何生活在人間?這兩個問題是上、下兩片中分別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基于他不幸的人生際遇而作的思考及表態,同時,第二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也就是說,人生問題才是此詞的核心問題。

在新舊黨爭的夾隙中,飽受失意打擊的蘇軾,面對瓊樓玉宇的神仙之所,萌生“乘風歸去”之意,離開充滿苦難的人間。對仙境的向往在蘇軾心中根深蒂固,他不止一次的流露出對幻境的迷戀,此后六年在黃州游赤壁,又一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羽化而登仙”。這仙境是相對于人間苦難的美妙幻境,然而“瓊樓玉宇”也不盡如人意,人間固然有苦難,可是“高處”也“不勝寒”,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蘇軾陷入了“人間”與“瓊樓玉宇”的選擇困境。權衡之后,蘇軾最終選擇了在人間生活,所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此時的他不但沒有了絲毫苦惱,反而手舞足蹈了,豈能不“歡飲達旦”。

既然已經選擇了人間,蘇軾便繼續思索如何在人間生活的問題,下片再次對分別以“人”“月”為主體的人間與幻境作了比較?!氨瘹g離合”,由悲、歡、離、合四種意義構成,并不僅僅指現實的離別——與子由的離別,而是概括了人間所有的情感際遇,包括坎坷、苦難;“陰晴圓缺”,也不是僅就明月而言,借助上片“幾時有”、不知“何年”的時間限定,它實際是象征亙古永存的真理與規律。此時的蘇軾面對人間“難全”之事,已經認為“不應有恨”了,應該坦然面對它——“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足矣。

雖然,上、下兩片看似都有一個問句,可是它們不是蘇軾真正困惑之處,只不過是他思索人生問題的鋪墊。他把對人生問題的思索,放到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時空?!懊髟聨讜r有”一句,并不是蘇軾將就宇宙問題展開科學探索,而是作者要著意營造一個悠久的歷史空間;下片“轉”“低”“照”三個動詞,借明月的活動,描繪了朱閣綺戶之中的無眠之人,暗示有相同際遇的人并非只有自己,從而展示了一個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一為時間維度,一為空間維度,上、下兩片共同形成了一個廣袤久遠的時空。將人生問題放在如此“久、遠”的時空中,思考個人際遇與歷史的關系、與其他相同際遇的關系,才有了“此事古難全”的曠達認識?!笆隆敝溉碎g悲歡離合,“古”則呼應無限的時間,使詞作具有了歷史感、滄桑感,具有了發人深省的力量。

通觀全詞,蘇軾所有議論,都明確指向人生的坎坷遭遇,“兼懷子由”只不過是“悲歡離合”之其一,或者說是宏大人生問題的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蘇軾曠達的認識,理應在問月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所以“兼懷子由”也有以相同人生態度共勉之意??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根本宗旨,就是向人們昭示自己對人生的態度。當然,對“人間”的喜愛,并不意味著蘇軾喜愛坎坷與不幸,而是以坦然之心對待它,這才真正是蘇軾曠達境界的精神實質。

(王海波 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273165)

猜你喜歡
幻境際遇曠達
曠達者
曠達者
隨吟
曠達者
淺析電影《黑天鵝》的精神分析美學
漫游藤蔓幻境
西方女性攝影作品
樂觀曠達 進取人生
我們時常寬己苛人
我們時常寬己苛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