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建設與新昌城墻

2014-12-25 01:25曹鑫江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歷史價值

曹鑫江

摘要:南宋《嘉泰會稽志》載:宋有舊城。而到南宋末已無存,僅有迎恩、鎮東、候仙、共仁四門之名,明萬歷《新昌縣志》記載,至弘治十八年(1505)知縣姚隆始筑洞門于祥溪廟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倡獗,民無守計,知縣萬鵬始相時審勢,首議筑城,不期年而落成。城周長1374.9丈,高1.7丈,厚1.7丈,開城門4座。自東起應臺、仰山、通會、濟川。萬歷庚戌(1610),城東開青陽門?,F存古城墻,為明嘉靖年間建造,直接動因是防御倭寇。

關鍵詞:明代城墻;滄桑歲月;歷史價值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古建文明與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屈指可數的燦爛文明之一。它那如江海般奔騰澎湃的力量,曾經感染給周邊各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以巨大的影響。迄今為止,中華民族仍然是全世界唯一未遭中斷湮沒的古老文明。然而歷次戰爭和政治運動,不僅將中國的科枝發展及文明歷史倒退了幾十年,對本民族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遺產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瘋狂洗劫;改革開放后的城市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熱潮,又一次對留存于世的建筑藝術遺產,展開了空前未有大浩劫。不少有文物價值的古建筑,名人故居,具有時代性的標志性建筑,被開發商用推土機整體推倒,一幢又一幢的辦公大樓及商業用房在古建筑的地基上撥地而起。當人們終于開始認識,古建筑是一座城市活著的歷史,是中國文明史中明珠,是本民族燦爛文明的見證時,古建筑只剩下了吉光片羽;人們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到,比古建筑的損壞更為可怕的,是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主體意識的喪失!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不在于旅游或是壞舊,而在于證明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存在。一個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主體意識的民族,是不可能自強自立于世界之林。

二、新昌建置沿革

新昌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新昌江兩岸谷地從事狩獵、家耕、蕃衍生息。春秋時越王勾踐建都大越(今紹興),縣境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越為楚滅,又屬于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縣境越地會稽郡。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會稽郡下置剡縣,縣境為其一部分。隋代先后改為會稽郡為吳州、越州,新昌均為其屬地。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吳越王錢镠“以去溫州道路悠遠,此地人物稍繁,且無館驛,乃析剡縣一十三鄉置新昌縣?!辈⒏钐炫_部分地域并置新昌縣,俗稱“分剡割臺置新昌”。初建時,設縣治于今南明山麓前山根至茶亭一帶,古時稱此地為五山鄉任巖里石牛鎮。南宋時期,紹興十二年(1142),林安宅任新昌知縣??h治所已毀于北宋末宣和三年(1121),20載未遑顧及,林安宅乃重建縣衙。其基址即今縣府所在,屢毀屢建,至清末,重建、添建、修葺不下10次。二十世紀90年代早期,筆者由劇團調到縣文化、文物稽查大隊曾辦公于縣府大院內,重建縣府大院時發現地底下有不少明清時期的臺階條石以及斷磚殘瓦。

三、城墻用途及變遷

邑縣舊志中載由宋俞公美(1207—1278)撰的《東堤記》曰:“余方輯《南明錄》,嘗疑《會稽志》載‘邑城周一十里,其高十尺,其厚十有二尺。今環邑固無是城基也。載考東堤之舊址,其長六百余丈,其高十有五尺,面廣五尺,足倍廣之,視城制宜相似。然按此,則昔之舊城,自東堤延袤而西至石牛橋,轉南至儒學前孝行砩,仿佛約計之,周圍不過數里而已?!?/p>

新邑面山負壑,川流斗注,東溪水直沖邑聚,民常時性患水。知縣林安宅筑東堤防御水患,土城以東堤為基而建成,東堤首起龍山,尾接北鎮廟,至今新東門外還沿稱東壩墩。又筑子堤于外,以殺水勢,防御水患,自是相安300余年。堤呈外高內低之勢,長600余丈,高1丈5尺,面廣1丈。這是本縣歷史上有詳實記載的第一個防洪工程。林安宅宰縣三載,舊志稱:“宋有功于縣者,安宅為最?!比螡M,百姓懷之,肖像立祠,建止水廟,民間尊稱“止水菩薩”。久為人們傳頌。

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縣李楫創立四郭門,東稱鎮東,路出東堤,南曰候仙,路出龍頭山至柘溪鋪達天臺界,西名迎恩,路出西郊至天姥鋪達嵊縣界,北為共仁,路出縣后過溪至禮泉村過山至浦口。弘治十八年(1505),知縣姚隆始筑洞門于祥溪廟右,名應臺門。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猖獗,戰火廷及新昌,城內民眾聞訊驚恐,棄城避藏山谷,縣城空虛。武進人萬鵬由松陽縣令,改任新昌縣令,上任途中聞報縣城吃緊,日夜兼程,快馬急速抵新昌,倭寇劫后揚長而去。萬鵬上任伊始,組織武裝,操練精壯,始相對審時度勢,首議筑城,自嘉靖丙辰(1556年)至丁已(1557年),不期年而落成。城周長1374.9丈奇,高1.7丈,厚1.7丈,周圍凡6里,外砌條石,內壘塊石,中筑墻心,實以土礫,開應臺、仰山、通會、濟川四城門。萬鵬以身作則,日夜巡視于工地,獎勤罰懶,深得民心。城墻完工后,知有防范,倭寇不敢竄擾。萬歷庚戌(1610),知縣李應先于東北中間開青陽門(即新東門)。清順治十五年(1658),增高雉堞,康熙九年(1670)修建五門麗譙。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縣裴六德重修內外城垣、女墻、樓櫓,用牛車輦南明山石,堅致壯麗,特過于舊。嘉慶二十年(1815),在城紳民捐修女墻,重修仰山、濟川、青陽三門麗譙。二十一年(1841),知縣楊際泰勸監生呂喬槐獨力重修,并于西門上建層樓三楹為奎星閣。

明代筑城,有著御倭寇與防洪澇的雙重功能之效,確保了城內百姓之安危,鞏固了城關地盤,清至民國初期,石城墻尚堅固如初。為稱謂方便,根據各城門坐向方位,將應臺門改稱大東門,俗稱舊東門,青陽門改稱新東門,仰山門改稱南門,通會門改稱西門,濟川門改稱北門。

新昌古城(縣治)實始于宋太平興國(976—983)中,縣令張公良創立治所,完備于抗御倭寇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石筑成墻建成。迄今一千余年來,在封建王朝幾經興衰更迭中,新昌擁有了完整的規模城墻。

四、猶存的明城墻

1972年筆者從鄉下考入縣調腔劇團,每天晨間五點起床,圍繞城墻一周跑步鍛煉,除原幾個城門拆除拓寬之外,其次為了方便城外居民進城和老食品公司等企業的工作之便,開城墻設道通徑,然整座城墻基本還能將老城團團圍住,舊東門(應臺門)至南門口(仰山門)的局部地段由于路基增高,人可攀登上城,其余均要沿臺階而上。自1973年起,陸續拆除城墻,特別是在舊城改造中建環城公路,至此城墻大部分被拆,迄今僅存舊東門(應臺)至北門(濟川)一段,殘長800米,城墻頂寬5.8米、底寬6.8米、殘高約4.5米。如按1明尺=32公分計算,明城墻長1374.9丈折算為4399.68米,現存城墻僅剩原來的18%。3599米的城墻是如何被毀的呢?

1938年3月抗日戰爭時期,為便利防空疏散,縣城前山根段城墻首開缺口。1940年1月拆除縣城北門甕城及西、北兩門月城,筑北門便橋。1940年4月19日,日軍飛機11架輪番轟炸新昌縣城,城上五門譙樓皆毀。1951年,新昌建第一座北門公路橋橋墩時,拆除西段城墻的條石運往橋梁兩端,砌筑路基。然后用城墻條石砌筑石墩。1965年,為便于行車,拓寬北、西兩座城門。1967年4月,拆除新東門城樓殘基。1972年,建東門水電站時,自北門至大東門段城墻的外墻城石均拆去兩層。1968—1974年,為拓寬南門,拆除西門口至南門橋頭城墻。2007年,改革開放后的舊城改造及開發商建造商品房,拆除了新昌城墻保存最好最完整的通會門至濟川門一段城墻,可稱之為人災勝于天災。

五、明城墻的價值

建成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外砌條石,內壘塊石,中筑墻心,實以土礫的城墻十分壯觀。五門麗譙幾經修復,巍閣凌虛,翚飛鳥革,并飾金彩,觀賞其佳;城樓上置武備車,鐘鼓刻鏤之類,可報時辰,可御進犯。當時觀者多以為可與“蘇南丹陽石城和湖北武漢黃鶴樓比美”。這樣一座新昌縣城城墻,在滄桑興廢中只剩下了800米長的城墻中較差的環城東路一段,可惜了。二十世紀末,我的老師原新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趙曦先生和時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新昌縣總支主任張堅先生與民建新昌縣前任主任董財銓先生,曾多次請求縣人民政府保護城墻。2004年筆者從縣文化文物稽查大隊調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工作,張堅先生與董財銓先生,吩咐本人(筆者也是一位民建會員)要盡最大的力量保存現存的古城墻,盡最大的努力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7月本人被單位送往杭州參加全省首屆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培訓班,省文物局請到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北京市文物古城保護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注冊師王世仁先生給培訓班學員們講課。晚上休息時本人就將古城墻的現狀向他作了匯報,他提議立即將現存城墻公布為文保單位,若縣人民政府不同意公布,可破格向省文物局反映這一情況,爭取得到省一級文物部門的支持。培訓結束后,筆者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單位主要領導,領導立即赴縣府向分管副縣長匯報并命本人測量了舊東門(應臺)至新東門(青陽)長度、高度、上下寬度,這450米殘存城墻,于2006年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全國拉開序幕,7月份筆者被派至紹興,參加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考古所組建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浙江省試點培訓,近距離接觸了我省與我市的考古學者和專家,通過三個月的專家指導,掌握了不少知識,進一步加深了文物古建的價值。試點結束后,筆者被任命為普查組組長,利用工作之便,對尚未列入保護單位的新東門(青陽)至北門(濟川)一段城墻進行了普查登錄,發現這段城墻外墻體的條石保存相當完整,應臺門至青陽門外墻均已被城外民居作后壁山墻施用,然青陽門至濟川門這一段,整條城墻的外墻條石全部明露,雄風猶存。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政府部門加深了對文物古建與古跡的保護意識,最終有縣人民政府報請省政府,于2011年新昌城墻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同青陽門至濟川門,從原來保護的450米增至800米,其歷史價值得到了肯定,這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如果說新昌城墻能整體保持至今,邑縣豈不是除了大佛寺石彌勒像和千佛巖造像之外又多一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

參考文獻:趙曦,新昌縣城于城墻滄桑,新昌新聞網2013年3月

猜你喜歡
歷史價值
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運用文學經典透視歷史風貌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分析
武岡絲弦的價值與傳承保護研究
舊建筑改造中歷史記憶延續策略探討
優質學校建設的歷史價值、責任擔當與發展趨勢
淺談隋唐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革期間北大荒知青版畫創作歷史價值
經濟學視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業價值
論云南普洱茶馬古道的歷史價值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