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對教育本質及目的的認識

2015-01-30 06:36宋小朱
亞太教育 2015年34期
關鍵詞:目的本質教育

談談對教育本質及目的的認識

文/宋小朱

摘要: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目的是讓天生擁有不同天賦性格的學生們都能充分發揮天性、發展興趣愛好直到成為安身立命的職業;讓具有不同屬性特點職業要求的行業都能找到最合適的繼承者。

關鍵詞:教育;本質;目的

中圖分類號:G40.011文獻標志碼:A

在學術界,對教育的本質有以下六點基本觀點:

1.教育是上層建筑

①教育是通過培養人為政治、經濟服務的。

②教育與生產關系的聯系是直接的、無條件的。生產力對教育的影響是以生產關系為中介的。

③教育總是存在于一定社會的,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教育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教育的性質也發生變化。因此,歷史性、階級性是教育的根本社會屬性。

④上層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繼承成分。

2.教育是生產力

①教育勞動是生產勞動。

②教育具有傳遞生產勞動經驗的職能。

③教育實現了勞動力的再生產,它把一個潛在的勞動力變成一個直接的勞動力。

④教育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

⑤教育與生產力有著直接的聯系,為生產力所決定。

3.教育具有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

雙重屬性說的觀點是,教育會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影響和制約,從誕生開始就存在著兩項社會職能:一種是傳授一定的生產所需要的社會認識,其含有較為明顯的階級性;另外一種是傳授生產力所必要的生產知識和生產經驗,進而為生產力的發展而服務。教育本身就含有生產力和上層建筑的雙重屬性。所以是不能夠簡單的將其歸之于上層建筑特點或是生產力的。

4.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通過傳授知識、教育人才最終服務于社會。教育所具有的此項專門特點也決定了它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所聯系。不僅和生產力相關聯,也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不但深受經濟條件基礎的影響;同時與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層建筑緊密相連;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本質是生產性、階級性、藝術性、社會性等的統一。

5.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提出“社會化說”,此過程的規定性也就是:教育的傳授主體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將知識、經驗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進而達到知識文化傳遞的目的,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的全面發展,進而使受教育者個體社會化。它把教育的內部矛盾進行了揭示——個體身心發展水平與社會客觀要求的對立和統一;充分體現出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展現出了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6.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① 培養人的活動,并非人類所有教育現象的本質。

②“社會實踐活動說”不能作為把教育與其它存在的社會現象進行準確區別的依據。如果單是把教育的本質說成是一種進行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那么就難以將其與其它如藝術、文學等具有培養功能的實踐活動進行準確區分。

③“教育”與“培養”常為通用詞語,故為同義反復。

我認為,教育應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眾所周知,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勞動的。而勞動則是進行于社會集體中的。最初教育出現的目的是為了教會和傳遞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教育離不開社會的共同發展。而社會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方式的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著統一和對立的矛盾,不斷促使著社會發展。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教育的發展不但要受到生產關系的影響,同時也要受到生產力的影響。教育的存在和發展受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同時制約。

作為勞動力的主體,人,生活在客觀的社會環境當中,具備一定的思想和思維。人類進行勞動生產屬于社會性的勞動范疇。人們在生產物質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觀關系。這些客觀的社會關系對人的體力、智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馬克思又將人的本質看作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會有著什么樣的思維,教育主體由誰來掌握,哪些群體能夠進入到學校中接受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以什么樣的方式、生么樣的目的來教育受教育者,這些都與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密不可分,都受到生產關系、與之相關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所影響。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不但能夠將上一代所擁有的知識與經驗教給下一代,同時也會將一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范傳給下一代,讓他們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和經驗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進而維護一定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所以,不一樣的社會環境會存在不一樣性質的教育。從教育的這項意義來講,教育不但是長久且普遍的活動,也是一項階級性和歷史性的活動。在古代的階級社會里,教育會體現出其明顯的階級性,服務于一定的經濟與政治。此時有著統治性質的教育,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發展其統治的工具。

教育通過人才培養來體現出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人都有著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認識和重視人的這些規律,才能夠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對人發展的影響,它是從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表現的。遺傳,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質的遺傳,也就是人的客觀具有的生理特點。遺傳創造了人進行發展的客觀前提,也決定了人是否可能發展。如果失去了這個前提,那么個體的任何發展和進步都是空談。遺傳素質這項客觀前提的發展歷程也影響和制約著人的發展水平,人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體現出不一樣的心理特征。遺傳素因為個體的不同存在著差異性,這也就導致了人在發展過程中個性的出現。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講,這樣的差異性不會很明顯,只是在經歷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后,才會使差異性變強,進而成為人的屬性,最終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愛好等。所以“遺傳決定論”是不正確的。

總而言之,教育所具有的形式與機構同教育的職能和性質一樣,都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變化,教育也是改變的,教育的本質也會在變,但是總的作用還是不變的,那就是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本質是人類群體對每一個個體進行的文化傳授的行為,其要求要充分結合人的特點,

我們應該教育出能選擇自己的人生,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人。在這一生中,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權利就是為自己生命賦予重要意義的權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每一個人完成和實現這樣的權利。

在這項問題上,真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論中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其三個核心命題。杜威的立論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給人們一種“新生活”,一種“改造了的生活”,要求要改變不切實際的學校教育方式,充分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讓其不但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教育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兒童自身特點,讓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動都能夠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真正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是來自于長期教學經驗的,經驗不但決定著書本知識,也決定著教學的方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魯潔先生認為,教育的主題應該是教給受教育者能夠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構建的實踐活動過程。他的立論是:人類有著兩種發展狀態,一種狀態是自發、自然的發展狀態,而另外一種發展狀態則是由人的主觀意識進行的社會改造,這種有目的實踐活動中所實現的發展。①

程少波老師的觀點是:教育的本質是具備文化傳遞的過程也就是教育是社會遺傳的機制(方式),也可以說是對人類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積累的統一。他的立論是:經濟、文化、政治共同組成了教育的客觀空間;機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這些功能間的關系,它不但包含了教育與社會中的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②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人類來到這個世界,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與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著或曾經生存過,才有人類意義的存在。要想生存,就必需能夠維持生命,就必需能夠吃飽、穿暖,否則就會餓死、凍死。吃飽、穿暖靠的是謀生的技能,這些技能的獲得是離不開教育的,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沒有教育,人類恐怕只能像人類祖先那樣吃野果、穿樹葉了。生活是第二位的,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義,人類就必須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改造這個世界,不斷地犯錯誤,又不斷地在錯誤中總結經驗,不斷地積累財富—物質的和精神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人的生活就是為了整個人類自身的發展。人類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斷的延續發展的。人類不同于其它動物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經驗的獲得并不都是親自體驗得到的,許多經驗是前人傳授的,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個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許多彎路,為人的發展爭得了時間,正因如此,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

就教育方法來說,孔子的教育可以說是最優秀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具有開放性,帶著眾位學生周游列國,這是古往今來最為完美的一堂課,就算是哈佛大學最先進、最優秀的案例也不能夠與之相比。飽讀萬卷書雖然能夠學得知識,但是要行萬里路才能夠領略到知識的含義。

教育目的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讓學生掌握知識,學成之后能夠自力更生,進而為社會發展服務,一方面讓社會發展能夠順利交接,向前發展。一方面讓有著不同個性和天賦的學生能夠將自身的優點進行充分發揮、把自身的特點和興趣發展成為今后能夠安身立命的職業,另一個方面讓有著不同特點和要求的崗位能夠找到最為合適的繼承者。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注解:

①魯潔.教育: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

②程少波.教育本質研究之批判.

猜你喜歡
目的本質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回歸本質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童年的本質
談高校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