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天祚帝逃難夾山地望考*

2015-02-12 13:37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大青山呼和浩特

李 嶺

遼天祚帝逃難夾山地望考*

李 嶺

遼天祚帝避難夾山之具體地點,眾說紛紜。筆者在陳得芝先生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是在今大青山中部沿水磨溝經井兒溝北至武川的溝谷地帶。

夾山 云內州 井兒溝 武川

金天輔五年即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陷中京,天祚帝率五千衛騎倉皇出逃至云中,稍事休整即奔匿于夾山。兩年之后,天祚帝從夾山發兵,以圖恢復,結果兵敗被俘,遼遂亡。

夾山位于何處,是學界深感興趣的課題,眾說紛紜。一說是包頭以西的烏拉特山一帶。一說是指包頭、薩拉齊之間的五當山①參見陳得芝《耶律大石北行史地雜考》,《蒙元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還有的學者認為是在土左旗萬家溝一帶②張郁《呼和浩特西白塔古城》,《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 年第3 期。。

陳得芝先生著《耶律大石北行史地雜考》,認為是在呼和浩特西北之蜈蚣壩以北一帶。陳先生的考訂精審,遺憾的是略嫌籠統,未能指出具體的地理位置,稍有偏差。另外,周清澍先生在《汪古部的領地及其統治制度》一文也曾提及夾山,推斷其可能是槍盤河兩側的山勢③周清澍《元蒙史札》,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62頁。,惜未深究。筆者不揣淺陋,試在陳、周兩位先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考察,試作補充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讓我們來細致考察一下相關文獻,看看它們為判斷“夾山”的具體地望,提供了哪些條件。

按:目前我們能夠查找到的相關史料,主要有這么幾條:

《契丹國志·天祚皇帝中》載:

壬寅保大二年。三月,報余睹兵至,天祚率騎兵五千,西奔云中府,留宰相張琳、李處溫等,與燕王同守燕。天祚去時,衛士五千,中途潰散,僅諸王并長公主、駙馬、諸子弟三百余騎。過云中城下,撫諭留守蕭查刺、轉運劉企常等曰:“金兵不遠,好與軍民守城?!钡●R三千匹,由天德軍趨漁陽,入夾山④[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一《天祚帝中》,賈敬顏、林榮貴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9—120頁。。

又《契丹國志·天祚皇帝下》載:

保大四年,是秋,天祚得耶律大石林牙兵歸,又得陰山室韋毛割石兵,自謂天助中興,再謀出兵收復燕、云?!祆袼鞆娐手T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軍、東勝、寧邊、云內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兀室,戰于奄曷下水①《契丹國志》卷一二《天祚帝下》,第133—134頁。。

再有《大金國志》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載:

先是遼主天祚竄入陰、夾山,國兵以力不能入,恨其不出,謂出必得之。天祚亦畏粘罕兵在云中,故不敢出②崔文印《大金國志校證》上冊,卷三,中華書局,1986年,第40頁。。

綜合上述記載,“夾山”必須具備如下特點:

其一,夾山,在豐州(天德軍)、云內等州附近漁陽嶺即今之大青山中。

大青山為內蒙古中部主要的山脈, 南鄰大黑河沖積平原,山勢巍峨,重巒疊嶂,翻越嶺頂進入蒙古高原則是綿延的低矮淺山丘陵。因此,既稱“夾山”,金兵“以力不能入”,必在大青山的崇山峻嶺之中,兩山夾峙,極峻險,無論南北,皆易守難攻。

其二,夾山是一個相當寬敞的宜居之地。

天祚帝至云中府,“僅諸王并長公主、駙馬、諸子弟三百余騎”。五千衛士中途潰散,但從其“取馬三千匹”看,必仍有一批衛士隨行,后來一些勤王之師如耶律大石等陸續到來,準確數字雖無記載,從其后來能主動由夾山出兵攻金的情況判斷,人馬至少有數千之多。數千人馬在夾山避居達一年半之久,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居住空間。部隊給養,雖可以有后山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室韋毛割石等提供,而數千人馬飲用的水源則必須就地解決。因此,夾山定是一個有河流流經的相當大的山間盆地。

根據文獻記載所透漏的夾山的特點,我們現在對呼和浩特地區的大青山作地理學考察。

蜈蚣壩(翁滾壩)為大青山中部重要的隘口之一,是呼和浩特與武川的分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但蜈蚣壩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舒緩的丘陵。這里完全找不到符合前述特點的“夾山”。時“粘罕兵在云中”,云中治為今之大同。由大同沿御河北上過集寧很容易進入大青山后的蒙古高原,自東向西可以直通蜈蚣壩以北的丘陵地區。這一帶無險可守,金兵絕不會有“力不能入,恨其不出”的遺憾。那么,夾山在哪里呢?

陳得芝先生運用豐富的史料考訂與夾山關系密切的云內州的位置,認為當在今大黑河下游地區,為夾山的探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按《金史·地理志》載:云內州治柔服,夾山在城北六十里③《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五》,中華書局點校,1975年,第569頁。。

柔服古城位于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鄉白塔村北,已為考古界證實。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朔平府志》古跡卷“郭公塔”條亦載“郭公塔,在歸化城(呼和浩特新城)西南八十里,高十余丈,周圍五六丈,塔下亦有石香亭,柱上刻‘大金云內州錄事司郭公諱說,

字本。正隆五年明昌進士王天佑撰,開學冀守貞書’”①(清)劉士銘修,李裕民點?!端菲礁尽肪砣斗捷浿尽?,東方出版社,1994年,第127頁。的碑文,明確了該遺址為遼金時期的云內州治所,而且指明了其與歸化城的道理方位是西南八十里。筆者曾親往古城村調查,見到了一段殘高近兩米,長約三百米的城墻遺址,在其東南有一座圓形的塔基遺址,印證了《朔平府志》所記和陳得芝先生對遼代云內州的判斷是準確的。

夾山既在云內州城北六十里,顯然不會在蜈蚣壩以北。因為蜈蚣壩在云內州的東北,且距離遠不止六十里。

筆者按陳得芝先生對夾山的整體方位的判斷由古城村出發,沿水磨溝經井兒溝北至武川的溝谷地帶進行了實地考察。

水磨溝,蒙古語哈兒幾谷,位于云內州之正北。筆者曾登臨云內州古城遺址,放眼北望,大青山白道清晰可見,其山中斷,且正對古城遺址,幾成一線,查證地圖,知其為呼和浩特紅領巾水庫,水磨溝口。驅車前往,約一個小時行抵溝口,只見兩座高山相對,溝口不足百米,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發源于武川縣上禿亥鄉,縱貫大青山南北的槍盤河,在谷中奔流,學界認為它就是《水經注》所謂的“白道中溪水”。槍盤河至溝口被截為紅領巾水庫,泄水經西南過云內州流入大黑河。溯槍盤河而上,河谷甚為狹曲,過云彩山而北,山勢漸開,綿延相對,寬約二百米,蜿蜒十里許。至盤道村迤北的井尓溝,河谷豁然開朗,寬度由二百余米展寬至六七百米,廟底一帶寬度則在一千五百米左右,北至腦包底,長約十余公里。谷中平坦,土層深厚。從周邊隨處裸露的層積巖來分析,這里曾是山間古湖盆?,F有村落數處,僅井爾溝行政村“占地面積達142.7平方公里,有耕地11798畝,其中水澆地2700畝;有林地11800畝,其余草坡和荒山103500畝。全村總戶數428戶,共1479人”②劉香云《呼和浩特城鎮鄉村》,遠方出版社,2004年,第4463頁。。具備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井爾溝盆谷周圍山勢高峻,鳳凰山、平頂山、韭菜尖山、葦壩頂、摩天嶺等群山環峙,大青山的主峰金鑾殿山即在其西南。各山海拔均在兩千米左右,與谷底相對高差六七百米。群山之間林茂草豐,有多種野生動物棲息。井爾溝匯聚周邊各溝流水,而相連溝谷也往往是井爾溝旁出山后的通道。其中東北通達武川縣城的貓虎兔溝,尤為險要。

依據井爾溝一帶有利的地形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0師李井泉部曾進駐井爾溝,創建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 其中韭菜尖山上的大塔子村,便是游擊隊的縣政府駐地,據此,可南望水磨溝口、畢克齊鎮,北則武川縣城盡收眼底。今前柜村東南照山上有一巨大天然石洞,名為“板嘴石窯”,可容數百人,曾作為八路軍倉庫。村東北坡上有大青山抗日烈士紀念陵園。過腦包底,山勢漸收,又為兩山相對,寬約一二百米,綿延曲折二十里許至武川。

這段縱深十余公里的地勢整體呈橄欖球狀,南北兩處山勢曲折高聳,且極為狹窄,非常利于防守,而中間地帶卻異常開闊,非常利于屯兵駐守。

在呼和浩特地區,只有這井爾溝,與遼代夾山相稱。

近年來,考古文物在該地的陸續出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段溝谷不僅僅是軍事要道,也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

1958年和1984年分別在水磨溝和武川縣頭號村發現東羅馬金幣①戴富杰、楊梧《水磨溝又出土東羅馬金幣》,《呼和浩特文物》,1987年第1期。。

1990年在武川縣大青山鄉井兒溝村,被洪水沖毀一座遼墓,出土大白瓷盤、碗各1件②實物藏武川縣文物管理所,資料待刊。。在其周圍的石人溝和柳溝門也發現有遼代遺址,出土了一系列遼代器物、墓葬③武川縣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資料待刊。。在其西面的金鑾殿山附近,也出上過遼代文物④張郁《呼和浩特西白塔古城》,《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也可以作為旁證。

另外,陳得芝先生還對耶律大石與與天祚帝夾山分道揚鑣后的行軍路線作了縝密的考證,證明其出夾山后的第一站便是到了汪古部的地盤。經考古界認定,今武川縣西南的東土城便是汪古部的活動中心之一⑤丁學蕓《監國公主銅印與汪古部遺存》,《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筆者也曾前往過東土城遺址,發現其地理方位正在水磨溝-井兒溝北部出口的正北稍偏東方向,更堅信了水磨溝-井兒溝一帶是天祚帝避難夾山的位置所在。

(本文作者為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

文化學院/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北疆史地重點研究基地副教授)

Investiga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Mountain Jiashan where the Emporer Tianzuo of the Khitan-Liao Dynasty Taken Refuge

Ling LI,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specifi c location in the Mountain Jiashan where the Emporer Tianzuo of Khitan-Liao took refuge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scholar Chen Dezhi,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at the exact place is in valley of Mountain Daqing, along the Shuimo ravine, passing the Jinger ravine, stretched north to Wuchuan county.

Mountain Jiashan; PrefectureYunnei; Jinger ravine; Wuchuan county

* 本文為《遼對北部邊疆的統轄與治理研究》(BJXM2013-13)、《遼對蒙古諸部統治與蒙元政策》(14LYB02)資助項目。

猜你喜歡
大青山呼和浩特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小井溝野生喬灌木植物資源評價及應用
呼和浩特和林至羊群溝公路主體工程全部貫通
呼和浩特之旅
大青山頌
內蒙古融媒體發展現狀研究
呼和浩特鐵路局GSM-R系統現場應用故障分析與處理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動物園景觀調查分析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地根際土壤理化因子對土生空團菌分布的影響
最近的草原休閑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