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技術驅動下的新聞教育

2015-02-26 20:45
新聞傳播 2015年7期
關鍵詞:微信改革發展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上海 200433)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掀起了一股媒體融合研究的熱潮。如果說此前對于媒體融合的研究是理論層面的、框架性的,那么,學術界對這次政府主導型的媒體融合給予的關注將更多是實踐層面的、具體的。

當下的媒體融合將對新聞教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新聞教育應該如何面對新形勢下的媒體融合呢?相信會有專家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僅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梳理三十年來我國新聞教育發展的歷程,探索技術傳播和新聞教育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認識媒體融合技術、智能穿戴技術影響下的新聞教育改革和發展等問題。

一、技術傳播的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經歷了技術的巨大變革,電視節目從錄播、直播到現在的網播,報紙雜志從黑白、彩印到現在的數字出版。這些技術變革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新技術替代舊技術的速度日益加快,對于新聞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缺乏對外交流,我們對于傳播新技術、新手段的了解不多,在新聞產品的生產和傳播上也明顯落后于國外。盡管當時已經有了廣播、電話、電視機等設備,但是普及程度和國外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技術傳播的過程較為緩慢,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也較弱。

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們和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技術傳播的障礙基本消除,技術一誕生就會通過學界的介紹或業界的應用傳播到國內,國內的發展基本和國外同步。至少在傳播技術的應用方面,目前,我們已經和國外的通訊社、電視臺、報刊不分上下、旗鼓相當。

對于這些推動新聞傳播發展的技術,我們沒法進行一一的梳理。但是我們發現,學術界對于這些技術的討論普遍早于這些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一般說來,對于技術的討論基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技術誕生伊始,關注技術發展的傳媒學者一般都會對這些技術進行探討;第二階段、隨著這些技術的普及,新聞從業者意識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也會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進行介紹和研究。也就是說,技術發展基本是從學界到業界兩個階段。

學界和業界對于技術的應用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比如,數碼攝影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先是技術誕生之初學界對于技術的介紹,接著是業界使用數碼攝影技術并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進行普及。最后,數碼攝影技術廣泛使用在新聞出版單位,成為新聞出版行業的“標配”。

三十年前,中國僅僅是傳播技術的輸入國,基本不具備技術輸出的能力。當時的技術對于我國新聞產品的影響較小,新聞產品的生產仍在少數主流媒體的掌控中。2000年以后,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基于網絡技術之上的各種傳播力量日益壯大,產生了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西方發達國家也擁有類似于微博、微信等的社交軟件,但在技術同步的當今社會很難界定誰的技術影響誰,誰吸收了誰的技術??梢赃@么說,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產品是技術的體現。影響新聞傳播發展的技術一般體現在新聞產品的生產和使用中。消費新聞產品的過程,其實也是傳播技術、普及技術的過程。比如,微信剛誕生,相信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怎么掃一掃,怎么加關注,怎么分享朋友圈。最先使用微信的人群主要是IT人士,他們較早獲悉微信的強大功能,并且愿意向身邊的人介紹和分享,加上微信的強勢營銷,微信從IT人士迅速轉向普通民眾,從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普及到中年人、老年人甚至還有青少年。這些用戶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宣傳和推廣微信??梢赃@么說,產品的傳播推動了技術的普及。

三十年來,傳播技術的發展給新聞事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新聞事業的一部分,新聞教育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梳理技術傳播路徑之后,我們進一步分析新聞教育的改革和調整。

二、新聞教育的改革

一般說來,新聞教育分為兩個層面: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在我國,學歷教育又分為中專層面、大專層面、本科層面、研究生層面以及博士生層面。而職業教育的跨度更大,形式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包括崗前培訓、專題培訓、研討講座等。除了新聞單位采編人員外,報社舉辦的通訊員培訓班等等,都屬于新聞職業教育的一部分。

1.2.6.1 DNA提取 采取磁珠法利用致善Lab-Aid 820全自動核酸提取儀抽提目標外周血、羊水gDNA。通過Nanodrop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將提取完的gDNA進行純度和濃度檢測,保證其A260/A280在1.8~2.0之間且總量達到單次建庫量5 μg。

對于新聞教育的討論,一定是在廣義的范疇進行,而不應局限于學歷教育或者職業教育。之前我們對于新聞教育的研究,要么只從學歷教育出發,要么只談職業教育,經常是顧此失彼。當然,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局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能夠全面考慮問題可能更加接近事實本身。

2014年,“峰菲復合”的報道讓我們陷入反思:據新浪娛樂的統計,“峰菲復合”消息爆出后,10小時就有4.3億人次參與了這場八卦狂歡。面對這樣的狂歡,我們都在想:我們的媒體怎么了,我們的記者怎么了?我們的新聞教育怎么了?

過去三十年,新聞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聞專業在高等院校里普遍開花,絕大多數文科院校都設立了新聞傳播專業。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我國的新聞教育也出現不少問題。學術界對新聞教育進行過多方面、各角度的研究,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適應、如何調整、如何改革等問題。

那么,改革的動力是什么呢?是技術變革的需要,或是事業發展的需要,還是學科發展的需要?對于這個問題的解釋,存在以下三種觀點:

首先,新聞教育的改革是新聞技術變革的需要。新聞傳播技術的發展,要求采編隊伍適應這些變化,同時也給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學歷教育,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設置了相應的專業和課程。比如,電視節目從錄播到直播,報紙出版從黑白到彩印,需要相應的技術人才。這些人才要么從采編人員中提升,要么從高等院校里培養。

其次,新聞教育的改革是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在技術的推動下,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新聞傳播事業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廣告節目、娛樂節目以及電視劇都需要素質全面的人才,對于這些人才的培養最終還是由高等院校的學歷教育來承擔。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事業的發展還需要技能更加全面的新聞人才,因此也需要新聞教育做出相應的調整。

盡管以上觀點不一、眾說紛紜,但是我個人認為,新聞教育改革的動力主要來自技術,來自于新聞傳播技術的變革。說到底,新聞事業、新聞學科的發展是技術推動的,如果沒有新聞傳播技術的變革,就不會有新聞事業、新聞學科的發展。

當然,我們強調技術的重要性,并不是技術依賴,也不是技術至上,更不能被技術牽著鼻子走。據了解,上海一高職高專院校在沒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情況下開設了《手機報》課程,盡管高職高專院校以技能為導向,但是不能出現一門技術就要開設一門課程,否則會浪費學生課時、挑戰教學大綱。

技術驅動不是技術依賴。技術驅動的新聞教育改革和技術依賴的新聞教育改革存在區別。我們不否認高職高專所做的以技術為導向的嘗試,畢竟這些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但是,我們的教育不能異化成為技術的工具,否則培養出來的傳媒從業者只能淪為“傳媒技工”、“傳媒民工”。

技術驅動下的新聞教育改革,首先是能夠及時關注傳媒領域的技術變革,其次是根據這些技術變化做出調整,第三是要考慮到技術及技術以外的其它因素,第四是不能完全被技術支配、主導和指揮。

總之,我們所說的技術驅動下的新聞教育改革,要綜合考慮技術變革、新聞事業、學科發展等因素,要和我國新聞教育的現狀相吻合,要和我國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相一致。

三、思考和展望

每一次技術的變革,我們都在討論技術對于人和社會的影響。而新聞傳播領域的學者更加關心技術對于信息傳播、社會交往的影響,比如互聯網的出現給傳播領域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實際上,這些影響也會傳導到新聞教育領域。2000年以來,我們對于新聞教育的討論無法回避互聯網技術、全媒體技術、移動終端技術、智能穿戴技術以及媒體融合的問題。

每一次技術的變革,新聞教育都要做出一些調整。我們不斷反思新聞教育的改革,反思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合格,是否適應技術變革的需要。我們不斷地解釋世界的變化,但總是跟不上世界發展的節奏,跟不上技術發展的節奏。那么,這樣的討論是否有意義呢?如果有一天智能穿戴設備和智能手機一樣普及,新聞教育如何做出調整和改革呢?2015年兩會期間,已經有記者使用智能穿戴設備進行現場采訪和拍攝。

重技能,還是重理論,一直以來是高等院校新聞專業改革中最難處理的關系。技能課多,理論課就少,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但也召來不少批評,有人認為,大學失去了意義,成為技工學校!但是,如果講授的內容過于理論化,實踐操作技能課較少,連學生都覺得自己無一技之長,怎么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呢?

我們認為,沒有必要把技能課和理論課對立起來。盡管四年教學大綱中的課時總數是固定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傳授技術中講授理論,在講授理論中傳授技術,從而培養出來既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又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新聞采編人才。

其次,大學教育可以借鑒高職高專的培養模式。在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以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高專培養模式值得借鑒。在保持大學精神的同時,側重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技能。

最后,技能課程也好,理論課程也罷,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新聞理想的靈魂,是新聞教育的核心,是新聞從業人員不同于其它人員的職業素養。不管新聞教育如何改革,培養學生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這一點不能動搖。

技術驅動下的新聞教育改革,一定要是以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培養為主,大學新聞教育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和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學內容和板塊,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適應技術發展和新聞事業的需要。

作為新聞教育改革的主體,教師應該時刻關注新聞技術的發展,熟悉新媒體領域的最新技術,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理論結合實踐,在傳授技術中講授理論,在講授理論中傳授技術,從而適應學科發展和高校轉型的需要。

[1]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J].國際新聞界.2007(1):29-34.

[2]吳飛,丁志遠.新聞教育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建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28-137.

[3]宋萬林.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教育目標的轉型[J].青年記者.2015(2):81-82.

猜你喜歡
微信改革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改革之路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革備忘
微信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改革創新(二)
微信
微信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