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學校學術管理體制建設研究①

2015-03-01 14:19張希華
現代教育管理 2015年11期
關鍵詞:學部管理體制學術

張希華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高等學校學術管理體制建設研究①

張希華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構建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已成為當前我國高等學校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學風問題還是科研誠信問題,歸根到底與學術管理體制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必須對現行學術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建立與現代大學制度相適應的學術管理體制,把實行學部制作為推進高校學術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其更加體現學術自主性,推動科技創新、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

高等學校;學術管理;體制改革;學部制

學術管理是學術事務與學術活動的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反映,是大學管理工作的核心。無論是學風問題還是科研誠信問題,歸根到底與學術管理體制密不可分。高等學校學術管理體制建設的中心工作應是:以學術為主導,倡導學術自由,鼓舞求真務實,推動學術繁榮。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術管理體制改革還停留在“探索”的階段,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體現前瞻性和國際性。

一、世界發達國家大學學術管理體制經驗借鑒

在英國,大學最高學術權力機構是學術評議會。學術評議會負責制定大學學術政策、管理大學的學術工作。不僅行使學術判斷權,還擁有學術決策和學術管理權力。在體制上,英國大學的學術機構與行政管理部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既相互協作又相互制衡[1]。部分高校實行學部制,學部是大學學術學科的集合體,學部根據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制定學部發展戰略,推動學部內部以及學部之間的學術發展。例如,劍橋大學的學部并不是劍橋大學內部的自治單位,而是跨學院的組織機構,是學科和系的管理層,負責對相關學科集群的管理,在各組成部分間分配學校資源。各學院在遵循大學章程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章程,按自己的章程行事,自治管理。

在日本,高校學術管理實行教授會制度,教師為大學的真正主人,其學術權力得到充分的尊重。高校在學部、研究所等設立教授會,教授擁有從學部長選舉到政策制訂的決策權力,教授會是學術最高決策機關。學部長由教授選舉產生,主持教授會,教授、副教授和講師須經教授會審議后由校長任命。學部作為相關學科最高學術組織擁有絕對的學術權力,能夠擺脫學校行政層面對教學科研的干預,維護純粹的學術自由。日本大學學術管理最明顯的特征是學術權力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師為大學的真正主人,教授擁有從學部長選舉到政策制訂的決策權力;其教授會制度對教授學術權力的行使給予了制度保障。

在美國,大學的學院為縱向教學體系,研究機構為相對獨立的橫向研發體系,組成矩陣型學術組織結構[2]。例如,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是以項目為中心,而非以專業為中心,團隊之間合作靈活,不同學科學者之間的橫向溝通和跨學科合作便利[3]。這種以學院為主體的縱向教學體系和以研究機構為研發主體的橫向研發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人員單位所有和資源單位占有的壁壘,推動學科交叉,提高效率。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現代大學都傾向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分離和制衡,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員在學術決策中扮演主要角色;同時,強調權責一致,在強化學院或學部學術責任的同時將更多的學術決策和學術管理權力下放給學院或學部。

二、當前我國高校學術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效仿前蘇聯高校建設模式,高校采取校(院)系兩級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在實踐中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我國高校學院(系)多數按一級學科設置,有的甚至按二級學科設置,與世界一流大學多數按照學科門類設置相比較,我國高校的院(系)設置專業劃分過細、規模較小。在科學研究方面:一是管理效率低下。高等學校在發展基礎研究的同時,更多地走向了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承擔大量的國家重點研發任務和承接社會委托技術攻關,而這些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集團作戰,機構設置層次過多,信息就會溝通不暢;以學院為主體的學院科技管理人員相對薄弱,積極性不高,對外界交流能力不強。而學??萍贾鞴懿块T往往不能直接組織和協調院系相關人員組團攻關,從而導致管理效率低下。二是不利于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針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聯合攻關,需要集團作戰,需要多學科交叉與融合。而以單一學科建立起來的學院制則難以承擔起聯合攻關的任務,從而影響了參與社會經濟發展主戰場的能力,很難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有力支撐。三是不利于大成果的產生。我國高等學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對較少,特別是代表性的重大應用科研成果更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研力量分散,學科競爭力不強,形不成研究規模,難以獲得應用成果的重大突破。在管理成本方面:由于院系眾多,同一門類同一學科甚至同一個研究方向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學院或者科研機構,大大降低了學科管理的效率,增加了高校學科管理成本。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隨著經濟、知識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學?,F有的學術管理體制嚴重影響了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已不利于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產生,更不能很好地適應高校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需求。因為,在現行學術體制下,一切與學術相關的規劃論證和實施都要依托學院(系),但現行學校管理體制容易使學院在學術上各自為政、片面競爭,缺乏整體考慮和戰略觀念[4]。即使進行協調和整合,也難以克服體制上的缺陷。為此,“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提出的工作重點就是以機制創新為特色,突破內部機制障礙,解決科研分散、低效的現狀,提升創新能力。

第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行政權力過多干涉學術權力?!靶iL辦公會”、“院長辦公會”或“黨政聯席會”幾乎包辦與學術相關的一切事項,已不適應現代大學學術發展對管理體制的要求。為此,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并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教育部推進高等學?,F代大學制度建設,完善學術管理體系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國家對大學體制改革的進行,高等教育必須對現行學術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使其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體現學術自主性,建立與現代大學制度相適應的學術管理體制,推動科技創新、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堅持走質量發展、特色發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三、構建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的基本要求

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建設,應倡導學術民主、學術爭鳴、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激勵創新,寬容失敗,張揚個性,勿求完人;要充分依靠和發揮教授在高等學校學術管理中的作用,實現高等教育管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在管理中要體現“民主、開放、包容”,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弘揚大學精神,讓教育管理回歸它本真的意蘊。高等學??梢园鸭訌妼W術委員會制度建設和學部制建設相結合,作為探索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改革的有效途徑,創新民主管理和社會監督的新機制。

第一,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有良好的學風?,F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把思想性、創新性和特色性統一在一起,優良學風是一所大學的寶貴財富,是凝聚師生員工的精神源泉,是大學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中國高等教育目前正處于新的轉型期,從規模發展轉向質量發展、內涵發展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這對學風建設、師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學術的態度,直接決定著教育質量。當然,優良學風需要長期的積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積累、傳承和發展。高等學校要認真分析自己學風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研究學風建設工作的基本規律和長效機制。學風建設從個體講,涉及一個人的學術道德;從學校講,是一所大學的校風問題;從長遠和國家利益看,事關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因此,必須提高認識,特別是高等學校的主要領導務必親力親為,把學風建設作為一項推動學校發展的一項首要任務,這是做學問的底線,也是弘揚大學精神的基本要求。

第二,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有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學風建設問題不是孤立的,它與評價機制有密切的聯系??茖W的評價機制對培養優秀的學術品德、營造良好的學術發展環境十分必要?,F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有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自由和諧的學術氛圍是孕育創新思維的土壤,公平有序的競爭機制是獲取創新成果的不竭動力。學術評價標準不僅起著重要學術導向作用,也是高校學術發展思路的重要體現。

第三,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大學的核心工作是育人,因此,高校的所有工作要體現教學優先,在管理體制上體現以人為本??茖W研究的目的必須是促進教育質量提高和學科發展,高水平研究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流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更多的一流研究成果做支撐;人才培養質量和研究能力同步提升,二者相得益彰。

第四,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處理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5]。學術管理包括學術權力管理和行政權力管理,如何處理好行政與學術的關系,一直是高等學校學術管理體制改革的難點。學術權力又稱學術民主管理,是依靠學者本身的學識進行學術判斷,屬于扁平化管理模式,不應有層次性,但必須由制度作保障[6]。學校要在學術委員會或教授會的組織結構、職責權限、議事規程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在制度上明確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保證學術管理民主科學、規范有效。學術委員會作為學術民主管理的主要組織,不是一級行政機構,不具備行政職能。但在學術審議、學術評議等學術決策方面,學術委員會的意見具有權威性,學校行政職能部門必須執行。行政職能部門是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機構,不是學術機構,不具備學術評議、審議和學術決策咨詢的職責和能力。行政應該做好服務工作,在行政管理范圍內尊重學術?!陡叩葘W校學術委員會規程》主要在三個方面闡述了行政與學術適度分離的原則:一是明確以學術委員會作為校內最高學術機構,統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等職權;二是在學術委員會人員組成上,規定擔任學校及職能部門黨政領導職務的委員,不超過委員總人數的1/4;不擔任黨政領導職務及院系主要負責人的專任教授,不少于委員總人數的1/2;三是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學術委員會可以依職權直接撤銷或者建議相關部門撤銷當事人相應的學術稱號、學術待遇,并可以同時向學校、相關部門提出處理建議[7]?!陡叩葘W校學術委員會規程》通過強化學術委員會在學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對理順學術權利與行政權利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五,現代大學學術管理要堅持“重心下移”?;鶎訂挝唬ㄔ?、部、所、中心)是學術任務的直接承擔者,其學術管理狀態直接決定著整個學校的學術發展,必須賦予相應的學術權力?;鶎訂挝坏膶W術管理是高校學術管理的基礎和重點,高校要特別重視基層單位學術管理工作,推進學術管理重心下移,賦予基層單位學術委員會更大的學術自主權,保證基層單位學術委員會的學術獨立性。

第六,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必須做到人盡其才,人員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當前,高等學校僵化的人事制度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等學??焖侔l展的嚴重障礙。為此,國家提出“2011”協同創新計劃,首先在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上進行試點,大膽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

四、把實行學部制作為推進高校學術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所謂學部制,就是將現有學院按照學科群劃歸為若干學部。學部層面主要側重于學術職能,它是學術分類管理和評價的基本平臺,是學科建設規劃和組織實施的基本層面,是教授治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學部受學校委托協調所轄學院(系)、研究單位的學術工作。

(一)實行學部制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劃分過細,學院規模較小、專業口徑過窄,人才培養知識面受限。同時,學院間的壁壘也使得學校資源配置重復,跨學科研究體系難于形成。實行學部制有利于打破學院間的學科壁壘,促進學科快速發展,在以下六個方面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是有利于大型儀器設備共享體系建設,有效避免設備重復購置,提高設備利用率。如何整合現有的儀器設備,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室和科技人力資源,促進學校的大型儀器設備和實驗室的共享共用,提高利用率,搭建起面向全校和社會的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平臺,一直是困擾高等學校發展的難題。實行學部制將有利于建設公共支撐性科研平臺,推進大型儀器設備的集中管理與共享使用。各院系提出儀器設備的購置計劃,由學部統一論證,公用性強的設備由學部集中管理,共享使用,減少大型儀器設備重復購置,優化大型儀器設備結構配置,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和建設效益。二是有利于科學研究組織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建設大平臺,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實行學部制將有利于統籌學部層面的重大科研項目,組織建設學部范圍內跨院系交叉研究機構,整合科技資源,組織協同創新,構建大的學科平臺。三是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和技術集成,開創新的學科增長點。實行學部制將有利于通過交叉研究中心建設、交叉性課題研究、學科間交流平臺與交流機制建設等措施,大力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扶植新興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快速成長,調整和優化學科結構。四是有利于學校資源配置突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高等學校實行學部制改革將更加有利于統籌、綜合規劃學科建設,有利于整合、優化配置學術資源,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本學部人才隊伍建設。根據各大類學科的特點,分別設計學部功能及相應的組織結構。同時,根據各學部的規模、任務、功能、工作量和產出等要素,合理分配各類資源。五是有利于實現學術分類指導。學術評價體系應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所謂統一性是指列入同一學術評價體系內的評價指標要素相對一致;所謂多樣性是指不同學院、不同學科、不同系列、不同職級之間各評價要素所占權重有所不同。實行學部制,各學部可從相關學科的科研特點和各自的組織模式出發,按照學科建設系統性要求,優化學科建設管理運行機制,制定出符合學部特點的學術評價制度,避免相關學科院部所之間不利于學科發展的競爭,從而建立科學、公平、規范的學術評價指標體系。高校以學部為板塊,形成統一性與多元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制度。六是有利于理順各種關系,降低發展成本,促進學術繁榮。健全和完善學部體制與職能,有利于尊重學者的創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學校發展的中心目標,以促進學術振興和學科發展為基準,形成面向世界和未來、更加開放和協調、充滿競爭和合作、富有活力和效益的科研與教學適度分離的管理和運行體制。

(二)學部體制改革的原則和學部的職能定位

應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在學部規模、組織結構、職能權責上因部制宜;要明確學部與學院職能分工,合理配置和規范學部與學院的職權與職責,建立職能、權限、責任和利益相統一的協調關系。在學部層面淡化甚至取消行政級別,探索由學者直接管理學術的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

一是統籌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原則。學部制改革要有利于統籌、綜合規劃學科建設;有利于整合、優化配置學術資源;有利于推進學術評價的合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二是簡政放權,創新體制與機制原則。學部制改革要有利于學校簡政放權,統攬全局,協調全面;有利于形成科研與教學適度分離和相互促進的體制與機制,促進學術交叉和學科合作;有利于民主、科學、依法治校和教授治學。三是因部制宜,權能責利協調原則。學部制改革要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在學部規模、組織結構、職能權責上做到因部制宜;要明確學部與學院(系)職能分工,合理配置和規范學部與學院的職權與職責,建立職能、權限、責任和利益的統一協調關系。四是創新模式,發展人力資源原則。學部制改革要有利于完善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學術領袖和未來領導者;有利于促進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學術型管理干部的任用、管理和考核制度,創新和發展人力資源優勢。五是系統改革。推進學部制改革的同時,要協調科研體系與教學體系的改革。

學部的主要職責包括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及與本學科領域相關的學術評價標準、專業技術職務和崗位的評聘、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及教師的職稱評審、重大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管理、學部范圍內跨院系研究機構的建設、交叉學科和新興科研領域的培育、人才培養整體規劃等。學部不同于學院,它不是大學內部的自治單位,而是跨學院的組織機構,負責對相關學科集群的學術管理,在各組成部分間分配學校資源,是進行學術分類管理的平臺,是受學校委托協調所轄學院(系)工作的學術機構,而學院(系)則是實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辦學任務的基本單元。學部內職稱評定等學術事項由學部學術委員會或教授會直接負責,以此來強化學術權利,減少大學的行政色彩,弘揚大學精神。

綜上,在充分尊重當今學科特點和學術規律的基礎上,實行學部制,將會進一步加強高校的學術管理,理順學校管理體制,有利于形成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適度分離又相互促進的體制與機制,更好地實現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學科發展。同時,學部制建設的目的是克服現有學院建制的局限性,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解放學術生產力。但由于學術管理體制改革涉及到依附于現行體制上的各種關系,尤其是學術資源配置權力和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學??梢圆扇u進的步驟,選擇成熟的學科群進行試點。

隨著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必須構建與現代大學制度有關的法律體系建設[8],逐步完善包括以學術委員會制度為主導的學術組織制度、以學術行為規范為核心的學術規范制度、以學術組織評價體系為龍頭的學術評價制度等在內的學術制度體系,使學術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規范管理,逐步構建現代大學學術管理體制。

[1]焦笑南.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大學治理及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5,(1):51-53.

[2]孟令國,張繼平.學術評議會看美國大學學術管理[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4):79-81.

[3]姚宜新,朱景坤.美國研究型大學學術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探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02-106.

[4]張兆芹,王妮.我國高校學術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4):39-43.

[5]秦惠民.高校學術管理應以學術權力為主導[J].中國高等教育,2002,(3):25-27.

[6]馮碧元.高校學術管理中學術權力的主導地位與實現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33-35.

[7]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35號)[Z].2014.

[8]董凌波,馮增俊.我國現代大學制度構建基礎的缺失與重建[J].現代教育管理,2014,(8):6-12.

(責任編輯:楊 玉;責任校對:李作章)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ZHANG Xihua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

To build a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prehensive reform.Both the study style issues and research integrity issues are related to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ultimatel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for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 a new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adapts to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culty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It makes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reflect the academic autonomy more obviously,combin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closely and promot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university;academic management;structural reform;faculty system

G647

A

1674-5485(2015)11-0040-05

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科研誠信與學風建設”(12JDXF003)。

張希華(1965-),男,山東德州人,山東大學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和知識產權研究。

猜你喜歡
學部管理體制學術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素描作品選登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作品選登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繪畫作品選登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對比分析——以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為例
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
論各地高新園區管理體制
我國高速公路管理體制的反思與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