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素材,好課堂
——基于學習材料的視角談"11~20各數的認識"

2015-03-02 01:27潘冬玉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5年28期
關鍵詞:雜貨鋪學習材料香腸

潘冬玉

(浙江金華蘭溪聚仁學校聚仁小學 浙江 金華 321100)

好素材,好課堂
——基于學習材料的視角談"11~20各數的認識"

潘冬玉

(浙江金華蘭溪聚仁學校聚仁小學 浙江 金華 321100)

數概念的建立,對兒童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對“數”的認識,加強對“數”的理解,對“數”產生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建立良好的數感成為我們在“數與代數”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借助有效的學習材料,建立和發展學生的數感?本人執教的“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經過艱難的磨課,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一思”量才錄用,培養數感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人腦對外部材料的接受、分析、選擇和整合的過程。如果把人腦比作“加工廠”,那么,數學材料就是“原料”,學習的結果則是“產品”,而影響“產品”質量的第一要素就是來自人腦外部的“原料”。如何選取好的“原料”呢?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精心選取、量體裁衣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觀察:慢羊羊雜貨鋪里的數學問題?!?/p>

師:在羊村里,我們的慢羊羊開了一家雜貨鋪,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課件呈現:雜貨鋪

師:慢羊羊的雜貨鋪,都有哪些商品呢?它的雜貨鋪里的這些物品在包裝擺放的時候,你覺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擺放的很整齊。

師:非常整齊地擺放,小朋友們都發現了,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1:最上面香腸那里寫著10根,就代表一包里面有10根,然后再看下面那里,也有10包,意思是一箱有10包牛奶,再看下面,這里有10個,它就代表1包有10個。

師:那么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10個東西一包或一盒放在一起的?

生1:在商店里非常多。

師:我們的雜貨鋪開張了,第一位小顧客來了,看看誰來了?

課件呈現:喜羊羊

師:喜羊羊來了,它說想買10根香腸,你覺得慢羊羊會怎么給它呢?

生1:把一個袋子給它。

師:是不是這樣???(課件演示:將一包香腸拖動至喜羊羊處)

生齊:對。

師:怎么這么方便呀?

生2:因為剛才一包里面有10根香腸,所以一包全給它。

師:就是10根了,是吧?這一包里面有10根,也就是有一個幾了?1個十是吧?

(板書:1個十)

師:10根香腸10個一,看來1個十就是10個一了。

(板書:1個十就是10個一)

師:第二個小朋友來了,看看誰來了。

課件呈現:美羊羊

師:美羊羊也要買香腸,它想買14根香腸,你覺得怎么給呢?

生1:先給它10根,再從一包香腸里撕下來再給它4根。

師:那你覺得它的給法方便嗎?

生齊:方便。

師:為什么這樣就是14根了?

生1:因為10加4等于14。

師:這個10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呀?

生1(手指著屏幕):因為那邊有一個10根。

師:說明一包就是10根,這10根扎成一包,就變成了1個十,再加4根,合起來就是14根了。

分析:

在這個片段中,老師問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這是慢羊羊雜貨鋪的展示柜,這些物品在包裝時有什么共同點?

問題二:喜羊羊要買10根香腸,慢羊羊會怎么給呢?

問題三:又來了一位顧客想買14根香腸,你覺得慢羊羊又會怎么拿呢?

三個切實有趣的問題牢牢吸引了學生,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受日常生活中“以十為單位“,體會其便捷性的目標自然而然地達成。

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解決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各種生活情境,量材錄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數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二思”老材新用,夯實數感

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數的認識教學離不開常用的教學材料——計數器、小棒、小方塊,等等。一年級的孩子從5以內數的認識開始,就會與小棒結下不解之緣。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學生看到同樣地材料出現在不同的課堂教學中,會始終保持最初的熱情嗎?我們是否應該考慮讓“老材新用”,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

【課堂觀察:自己動手擺一擺更精彩!】

師:雜貨鋪還有第四層貨架,想不想知道第四層貨架上放著什么?

課件呈現:第四層貨架

師:你覺得這些鉛筆的擺放跟下面三層的擺放有什么最大的不一樣?

生1:下面是整齊的,鉛筆是不整齊的。

課件呈現:懶羊羊

師:懶羊羊來買鉛筆了,它呀想買14根鉛筆,我們來看一看慢羊羊是怎么給的?

生齊:一支一支。

師:我們能一起幫它數下去嗎?

師生齊數:1、2、3、4……

師:終于給出了14支鉛筆,剛才香腸14根的時候,很快就拿出來了,那有沒有小朋友能想個辦法,幫慢羊羊拿鉛筆的時候,也能很快地拿出來。

生1:一次先把鉛筆拿出5支,再拿出5支,最后再拿出4支就好了。

師:哦,如果我的鉛筆能夠整理一下的話,可能拿出來就更方便了,那這14支鉛筆已經賣出了,沒辦法整理了,那么貨架上還剩下幾只鉛筆,我們來幫它整理一下。

師:我們用小棒代替鉛筆,自己想想辦法!

師:誰能來匯報一下你是怎么整理的?

生1:1根1根整理生2:5根5根,再2根

生3:先10根,再2根

師:小朋友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呢?

生:10根一捆的最清楚了。

分析:

從上述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通過設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清晰地展示小棒根數”這一問題,巧妙地將以往“教師布置,學生參照”的模式轉變為“學生探索、教師引導”的方式,通過學生樂此不疲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以十為單位”的概念。由此可見,經典的學具應根據教學實際適時變化、精雕細刻才能成就課堂的精彩。

三、“三思”一材多用,發展數感

數學學習材料的選取和使用除了“精挑細選”之外,我們還應考慮“精打細算”、一材多用、用好材料、用透材料。

【課堂觀察:數與形的完美結合!】

練習環節,老師在請學生給11~20這些數字卡片排序時,還出了這樣一道題,請猜猜“?”代表幾,并說說為什么。

學生回答這一問題時,明顯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在教師沒有進行“線段提示”時想到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進行估計,在教師提供了“標準”之后,又大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驗證思路,課堂上時不時聽到學生驗證之后的“耶!耶!”聲。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于借助“實物”來讓學生獲得具體體驗,沒有多角度地進行設計,從而人為地將“數與代數”與“空間圖形”進行了分割。實踐證明,學生在認識數序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數”與“形”結合在一起,自然地引出數軸,同時數軸在并不僅僅是排列數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通過設計“估計數的位置”、“猜猜它代表幾”等問題,讓數學課堂更具思維的活力!

猜你喜歡
雜貨鋪學習材料香腸
香腸
動物藏在雜貨鋪
黨史學習教育四種指定學習材料少數民族文字版出版發行
嘿,那個夾香腸的面包
香腸有段相思
微型雜貨鋪
雜貨鋪之夜
好物雜貨鋪
數學探究中提升學生智慧的路徑研究
下香腸雨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